基于日本草庵风茶室美学意识的家具设计

2024-04-27 05:13杨再旺
福建茶叶 2024年4期
关键词:茶室茶道美学

陈 捷,杨再旺

(浙江农林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

1 日本草庵风茶室概述

作为日本传统建筑的重要范畴,日本茶室建筑承载着日本茶道文化在建筑上的独特体现。日本茶道文化是中国茶文化传入日本后在日本本土文化影响下逐渐发展形成的极具日本特色的一种典型文化,日本茶室建筑的演变是随着日本茶道文化的演变而进行的。日本茶道的发展通常分为三个时期,普遍认为可以代表日本茶道文化的是第二个时期,即以村田珠光为起始,以千利休为顶峰的“草庵茶”。

1.1 形成过程

研究日本茶室的形成过程,不得不讨论茶道的起源与发展。而通常认为日本茶道的发展有三个阶段。

被看作日本茶道集大成时期的第二阶段,其发展脉络与如今的日本茶道的形成息息相关。镰仓时期,日本禅师荣西留学中国,在对陆羽的《茶经》研究之后写出《吃茶养生记》,这也是日本第一部与茶有关的著作;并且这个时期主要是寺院的僧人为了提神而饮茶。室町时代出现了三位非常重要的茶师,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和千利休。室町初期,同一时期的中国处在宋朝。此时的中国出现了斗茶文化,对日本产生了影响,日本的武士阶层进行效仿,出现了类似斗茶的活动。室町后期,即东山时期,斗茶慢慢变成了书院茶,书院茶相对娱乐性的斗茶而言,形成了更加规矩的形式和场所。室盯时代的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的同仁斋则是日本存留至今的最早的书院,亦是日本最早的茶室。同仁斋的地板铺着四张半榻榻米,这是后来日本茶室的标准,同仁斋的出现也代表了草庵风茶室的原型形成了。将军足利义正的侍从能阿弥在当时就对茶道礼仪进行了规范,甚至现在使用的茶道礼仪基本就与当时相符。随着室町政权的瓦解,饮茶开始向民间普及,日本茶道从贵族茶走向草庵茶。村田珠光将禅学与茶道相结合,提出了禅茶一味的思想,并将贵族茶的奢华变为草庵茶推崇的自然之风。[2]同时,村田珠光将茶室的标准尺寸规定为四张半榻榻米,在茶室中设置了地炉、壁龛,以原木、稻草竹子等自然材料作为茶室的材料而不加修饰。[3]武野绍鸥引进了歌道理论里素淡、纯净、典雅的思想,与茶道结合。这一举措推进了茶道在日本的民族化。武野绍鸥的茶具在造型上更加内向谦和,色彩上更加素雅,质感上更注重使用者欣赏茶具时的手感。武野绍鸥的茶室用材更加简约与自然,还在中国阴阳说的基础上创作了茶道阴阳位置图。千利休将日本茶道推向了顶峰,他对茶室、茶具、茶道礼仪都进行了进一步深化,更加着力于体现茶道中的禅宗思想和自然思想。他为了更加专注于禅悟,将茶室缩小到一张半或两张半榻榻米。[4]为了突出自然之感,他中意于使用汲井水用的吊桶做清水罐,用渔人捕鱼用的小竹笼做花器。

1.2 整体空间与构成要素

日本草庵风茶室的构成部分是茶庭与茶室,两者是紧密联系的。茶室被茶庭所包围,即茶室位于茶庭之中。

茶庭是由外部世界到茶室的一个过渡地带,茶庭中还设有露地,露地有一重、二重、三重三种类型,露地之间有篱笆隔开,篱笆上有露地门,露地门没有门栓。茶庭的构成有垣摒(土围墙)、露地门、腰挂(用于休息的坐凳)、待合(用于等待的建筑,即坐等处)、蹲踞(低矮的洗手钵)、雪隐(厕所)、洗手钵、步石、石灯笼、水井、尘穴或尘壶(放垃圾的地方)、助口(茶室用于茶人的出入口)、门口役石和植栽等。

茶室一般有三个门,小入口是用于客人进入茶室的,招待口是用于主人送饭的,胜手口是用于主人点茶的,招待口和胜手口可以只设一个共用。由千利休设立的小入口是草庵风茶室的一个特点,其门高很低,客人进入茶室时只能膝行进入,象征着人人平等的茶道思想。地面上铺着的是具有标准尺寸的榻榻米,将茶室分为贵人席、点茶席、客人席、脚踏席等。[5]茶室基本上是一个方形的空间,但在其中一角有一块向外扩展的小空间,这就是壁龛。壁龛是茶室里最重要的构成部分,被视作草庵风茶室的精华部分、视觉焦点,其底部略高于地面,形成低矮的小台子,用于摆放茶道插花和挂放书画,书画通常是禅语或水墨画。值得一提的是,壁龛的陈设不仅仅是审美层面的需求,更体现出茶室主人的精神和心境。茶室中还设有水屋,是茶室主人用来准备茶道仪式和平时放置茶具的空间。茶室的顶棚呈人字形,高低不齐,主人坐的位置低于客人,以表尊重客人。材料大多使用茅草,体现自然之美。茶室的窗户是木条窗,单个窗子的外框是较粗的木条,框架内还有纵横的细木条形成网格状,窗上使用一层和纸覆盖,半透明的和纸营造出朦胧虚空之感。茶室通常三面开窗,各个窗户之间没有什么特定的大小和位置关系,体现自然不刻意。茶室的柱子和梁都是木结构的,构成了茶室的整个框架,并且深色的木结构与墙面、窗户的浅色形成对比,体现自然、古朴之感。

1.3 尺度、材质、色彩

草庵风茶室具有非常精确的尺度,从起初的以四张半榻榻米为标准的茶室到后来千利休进一步缩小的两张半甚至一张半榻榻米的茶室,其比例关系都是精确的。小尺度的空间能让空间内的茶人更加专注于自身的精神世界,体悟茶道的精神。

在较小的空间中,材质和色彩所带来的质感则显得尤为重要。草庵风茶室通常使用木材、泥土、麦秸这样的天然材料,茅草屋顶、泥土墙,甚至包括室内的摆设。不仅如此,还尽可能不对材料进行加工,保留天然的痕迹。比如柱子选用带树皮的原木。源于自然的材料流露出其原始的古朴感、真实感,使人在触摸时体验感更加丰富。

由于草庵风茶室的用料都是天然材料,所以呈现出的颜色必然是材料本身的颜色。木材、泥土、麦秸所呈现的是偏灰的秋色、原木色,还有石材、砂所呈现的灰色,使得整体的色彩偏灰。但是这种灰又不是介于黑白之间的纯正的灰,而是色彩偏向上的低饱和的灰的感觉,在灰色的冷淡上又带有一定的感情。

“研讨与练习”题是课文教学后,学生全面理解课文的补充途径。教师能从学生的答题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从而反思教学过程;“研讨与练习”题也能提高学生解读课文的能力,集中学生的学习精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因此,“研讨与练习”是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关键点。根据现代散文“研讨与练习”题的特点,加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以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可以采用以下策略实施课后习题教学:

2 日本草庵风茶室美学意识的体现

2.1 源于自然的美感

根据草庵风茶室的风格形成过程和空间构造可以深深的体会到茶室所散发的自然之美,这种自然之美来源于禅宗精神的顺其自然。在表现的形式上则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自然材料的运用,二是空间构成要素的不规则和不对称。

草庵风茶室的几乎所有构建材料、用品都是取自于自然材料。茶庭的篱笆墙是未经雕琢的竹材,顶棚由茅草堆砌而成,柱子和梁都是带有枯树皮的木材。作为茶室中视觉中心、茶室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壁龛,这个小小的空间内都会摆放花瓶。千利休喜爱用渔人捕鱼时用的小竹笼做花瓶,看似漫不经心的花瓶搭配本身就是自然之物的花,更加体现出自然之美。

自然界几乎不存在对称的事物,即使是看似左右对称的人,左右脸也不尽相同,左右手脚也未必一样大,因此不对称也体现着自然之感。千利休设计的茶室,小入口并不在墙的正中间,而是选择开在一侧;茶室三面开窗,但窗的大小都不会刻意相同,窗户之间的位置关系也并无特定的规律。建筑师宫宇地一彦经过研究发现,在茶道礼仪当中,主人与客人的就坐方式也体现着不对称。主人与客人并不是面对面正对而作,而是略成角度,客人不是正对主人背后的墙壁,而是面对着墙角。这也许也是体现自然的细节之一。另外,不对称之美在茶庭中也有体现:千利休的孙子宗旦在露地里摆放石头的时候,总觉得直接摆放的石头显得非常刻意,于是想出一个办法,抓了一把豆子洒在地上,再随意捡回一些豆子,只保留奇数颗豆子在地上,留在地上的这些豆子则是经过自然掉落、移动而确定的位置,再将石头放置在豆子上,这样摆放的石头就更加自然了。这样的细节也是追求自然之美的体现。

日本草庵风茶室的这种自然之美并不是自然、无意识中形成的,而是在几代茶人的体悟中,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的有意而为之。这是一种对自然的追求,是美学精神的范畴。

2.2 朴素简约的美感

朴素简约之美是源自于禅宗思想中注重精神而轻形式的思想,这和自然之美一样,也是茶室主人主动追求素简的结果。草庵风茶室在构成上没有多余的摆设,仅有功能必须的茶具、取暖的地炉、彰显茶室精神的壁龛字画。草庵风茶室没有繁复的装饰,仅有的起一定装饰作用的壁龛字画也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需求,而不仅是装饰物件那么简单。草庵风茶室没有浓烈的色彩,由于取自自然的材料,茶室的色彩都是由原木色和石灰色这样淡雅的颜色组成,整体呈现出中性的灰色调。草庵风茶室的整体造型,除了人字形的顶棚和向外扩展的小空间壁龛之外,几乎可以看作是一个方块。没有过多层次感、造型上的讲究,使得茶室整体也体现出了简约甚至有些“拙”的美感。

如今,简约已经是日式风格的一个代名词。提起日式简约,人们很容易想到原木色、低饱和、质感、简单的造型,这些关键词无一不能从草庵风茶室中体现出来。黑川雅之的《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中,“素”也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意识出现。在他看来,日式的简约不同于北欧风的简约或其他新兴的对简约的看法,日式简约是对自然的追求,而不是对“简约”这个效果的追求。日式简约是一种态度,一种对自然的追求,使用接近自然的材质,不对材料进行过多的加工,最终达到的简约只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效果。这种“素”的审美意识是与草庵风茶室的这种意识是一脉相承的。

2.3 专注本我的追求

除了以上提到的自然之美和素简之美这样的通过视觉较为容易感受到的美,草庵风茶室还有一些精神层面的美,例如专注本我追求的精神美。

从一些具象的细节可以对其进行挖掘:千利休将起初以四张半榻榻米为标准的茶室进一步缩小至两张半甚至一张半榻榻米,这是为了在更小的空间中可以更好的集中注意于茶道和禅悟本身。茶室的窗户是由木条和半透明的纸组成,外框是较粗的木条,再由纵横的细木条构建起宫格状的网络,将纸附于木条上。这样一来窗户成了一个封闭的面,并不能打开。仅仅通过半透明的纸提供透光性,茶室内的人无法透过窗看外面的环境。这是为了使茶人专注于茶道,而不受外界的干扰,达到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的境界。

这种专注本我的追求虽说不是感官上的美,但细细品味后却耐人寻味。

3 基于日本草庵风茶室美学意识的家具设计应用

3.1 意义

“日系”、“日式”如今已经成为热潮,作为一种风格流行于各个领域。但什么是真正的日系和日式风格?如同大多数风格流派一样,三言两语很难说清,不仅是喜爱此风格的受众用户,甚至是日系产品或服装的设计师也未必能准确的了解。那么,真正从传统日本文化中寻求元素以对设计进行指导就体现出重要的意义。日本草庵风茶室所彰显的日本茶道文化,乃是构成日本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讨论的基于日本草庵风茶室美学意象的家具设计的意义则在于,以日本茶室美学为例,以小见大,探讨以日本传统美学为指导的家具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以传统日本茶室美学为指导的设计将使产品更具文化内涵,调和如今滥用“日系”名号而无法真正代表日系的设计乱象。

3.2 设计原则与方法

在进行基于日本草庵风茶室的美学意识的家具设计过程中,必须秉持以茶室美学意识为主导的原则。必须将茶室中所体现的美学精神进行概括和提取,指导设计的方向,使设计出的产品在产品性格上可以充分体现其美学意识。如果只是单纯的将茶室中的构造、材质等表征性的特征运用于设计中,这样的设计就会流于表面,无法真正的从内在的性格上体现出日本茶室所表达的精神和思想。

要使设计由内而外地流露出日本茶室所具有的气质与美感,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追求功能与形式的统一。设计的产品终究为了当代人的使用,首要的是满足功能性的使用需求,不能为了体现日本茶室的美学形式而过分舍弃功能实用性。

第二,追求神似而非形似。草庵风茶室的外在形式是其内在思想的表现,基于草庵风茶室美学意识的设计应该追求对茶室美学意识进行融入,而不是简单的模仿感官层面的特征。当然,通过对材质、色彩等表征的模仿可以使产品更具风格,但不能丢失精神内核。

第三,重视美学精神层面的追求。注重美学精神层面的设计可以更好的在反思层与用户产生共鸣,单纯的脱离精神功能的设计,是难以产生精神共鸣的、寡淡无味的。设计不仅要对草庵风茶室美学之精髓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发掘,也要结合现代、创新的手法进行设计创造,在设计的使用功能及精神气质的相互融合下,共同表现出草庵风茶室美学的无限魅力。

第四,取其精华的原则。我们的设计不能盲目的照搬照抄,不能走“拿来主义”,一味追求茶室的特征,而是应该以客观辩证的方式看待,对其深入探究后,提取其精髓并将其融入设计之中。

3.3 方案设计

根据以上提出的设计原则,基于日本草庵风茶室中所体现的美学意识,本次研究设计了一款落地衣架。方案所使用的设计原则与方法、所渗透的设计理念可供其他以草庵风茶室美学为指导的产品设计参考。

笔者所设计的落地衣架(如图1所示)整体和局部细节都以草庵风茶室的美学意识为指导。衣架的材质以木材和竹编这样的天然材质为主,造型上采用了不对称的设计,这两点与草庵风茶室源自自然的美感相呼应。由于以原木和竹编为主的材质,整体的色彩感觉较为自然苏雅,并且造型上以直线为主,没有过多的修饰,使产品整体以较为简单的方式组合,体现了朴素简约之美。使用时,由于悬挂衣服的两根横杆成角度错开,前面的衣物不会遮挡住后面的衣服,这让使用者可以专注于衣服本身,而不是为了衣架这个产品的美感而牺牲使用功能。这样的理念源自于草庵风茶室中专注自我的精神美学。

图1 基于草庵风茶室美学意识的落地衣架

图2 落地衣架使用效果图

猜你喜欢
茶室茶道美学
岩骨花香通茶道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体验茶道魅力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息心茶室
江湖茶室
江湖茶室
江湖茶室
茶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