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创新,上好“开学第一课”

2024-04-28 05:58
视听界 2024年1期
关键词:开学第一课游轮第一课

夏 璐

“开学第一课”是每年秋季学期全国各地中小学生开学仪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广电媒体教育类融媒体内容的必争之地。2022、2023 连续两年,南京广电集团教育发展部制作的南京市“开学第一课”,通过传播模式的创新,取得了较好效果:不但荣获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年度优秀少儿节目等奖项,得到相关政府部门和合作单位赞许,还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影响,收到学校、学生、家长们的良好反馈。

一、关注重大主题,紧扣时事热点

2022 年初,南京广电集团教育发展部就开始策划当年的“开学第一课”,当时确定了两个基本方向:一是紧扣时事大事,二是做出南京地方特色。经过多次策划会,主创团队逐渐取得共识——关注长江。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对长江生态保护、长江经济带发展作出过多次重要指示。南京作为长江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自觉扛起“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政治责任,坚持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作为压倒性任务,将长江大保护融入城市发展战略。南京的“开学第一课”“说长江”,有高度,有温度。不仅如此,这一年还创造性地把课堂搬到了“长江上”,在一艘行进中的长江游轮上搭建课堂,穿行江中,随着入眼的两岸风光变化融入不同的课程内容。

2023 年5 月,南京广电集团教育发展部在策划新一年的“开学第一课”的时候,关注到当时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刚刚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于是确定了“科技强国、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的主题。2023 年正好是南京少年科学院成立30 年,《意见》中明确要在“全国各地广泛建立少年科学院”,于是创意团队想到了邀请30 年前参加南京首批“少年科学院”的初代“小院士”做主讲人,带领现在的“少年科学院”学生从“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开始探寻,再来到习近平总书记刚刚视察过的紫金山实验室,中小学生和科技人才面对面交流……一堂以科技报国为引导的“开学第一课”就这样策划完成。

二、多维度解析,多元化解读

“开学第一课”的播出时长是有限的,在有限时间里如何包含更丰富的内容?主创团队力求多维度组织。2022 年的长江上的“开学第一课”,学生代表在巡航的长江游轮上感受长江历史文脉,学习《长江保护法》,实地观测江豚,了解长江南京段生态环境。在“一堂课”的体量中,学生们理解了“长江大保护”的意义,激发了参与“长江大保护”的内驱力。2023年的开学第一课,则是让“同龄榜样”影响“同龄人”,把话筒交到学生手中,从紫金山天文台到紫金山实验室,来自不同学校的三位少年科学院同学带来了自己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科技发明。学生代表们和青年科技人才深入交流,从单向接受,到双向互动,深刻感悟科学思维对个人成长,对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此外,以这堂科技主题的“开学第一课”为出发点,2023年南京广电教育发展部制作团队,还和更多政府部门合作,开发出更多的“第一课”产品,如和南京市委党史办合作了“党史开学第一课”,与南京市环保局合作了“开学环保第一课”等,多元题材的选择为学生后续的长效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鲜活的素材。

地方媒体策划制作“开学第一课”,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从地方特色出发,结合时下热点,选材聚焦。2022、2023 年的“开学第一课”,无论是科技主题还是环保主题,抑或是党史主题,节目都紧紧围绕某一方面,将一个选题做深、做透,让学生能够通过节目更为透彻地理解其中的教育意义和想传达的价值观。

三、新技术赋能,多视角呈现

得益于新技术手段的发展,“开学第一课”团队突破空间限制,充分运用“海陆空”表现手法。将课堂搬出演播室,全外景全实景授课,实现了电视节目在叙事空间上的突破。大量使用无人机、穿越机,多场景多视角呈现“开学第一课”的内容。2022 年在长江上录制的“开学第一课”,有一幕是列车在长江大桥穿过,不远处水警的巡逻船上外景主持人与寻访小队学生及水警共同举起“长江大保护”的横幅,当江面上长江游轮驶过大桥下方,游轮甲板上学生们正在同唱一曲《长江之歌》,如此三个各有代表性的画面即使单独呈现也各具气势,但主创团队通过多次彩排和精确计算,让三者同框:长江大桥上两架无人机蹲守,水警巡逻船上两台摄像机,主游轮甲板上五机位与水警巡逻船呼应拍摄,于是当列车驶过、游轮穿过,就出现了震撼的《长江之歌》高潮部分的画面。2023 年的“科技开学第一课”,空间转换再次升级,从紫金山天文台到紫金山实验室,从“脚踏实地”到“仰望星空”,从单向传播到互动对话,不仅有无人机大量航拍还有穿越机第一视角展现孩子们从“紫金山”到“紫金山”的过渡,节目最后一首《少年强则中国强》的MV 把不同场景的学生课堂串联在一起,在升华主题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开学第一课”的仪式感。

四、多平台发布,短时间聚合关注度

在融媒体传播环境下,“开学第一课”内容的发布也呈现新的特点。2022、2023 年的“开学第一课”,在传统电视平台播出之外,全程都在南京广电的牛咔视频APP 播出,南京电视台教科频道、南京电视台少儿频道、FM101.7、南京教育头条视频号同步分发。主创团队充分运用全媒体宣传矩阵,使得专题报道在全网引起广泛热烈讨论及转发。2022 年长江上的“开学第一课”,配合活动制作的互动H5,收集到了数万张参与活动的学生们与长江的合影,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这一期“开学第一课”,在9 月1日播出当天,浏览点击量超百万。

当下,多平台直播的方式已成为重大主题报道常用的方式,但是“开学第一课”的制作团队没有贪多贪大,而是选择了重点平台,直播与互动相结合,从而达到“点带面”的效果。比如2023 年的“科技开学第一课”,首选的是拥有百万家长关注的垂类账号“南京教育头条”,“南京教育头条”因其在学校的基础较好、知名度较高,一开播就累积了过万人气,通过家长的口口相传,浏览人数急剧上升,为今后住同类题材的直播提供了较好的参考。

五、大胆尝试,不断推陈出新

连续两年,南京电视台少儿频道都将“开学第一课”这一传统命题做出了新意,这也吸引了相关部门的关注,给了团队一些新命题,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的特色第一课出现。但是,在“开学第一课”备受好评和肯定的同时,节目团队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一方面,作为一节课而言,嘉宾的作用不言而喻。无论是创新的第一课还是传统的第一课,创制团队都会在嘉宾选择上精益求精,时代开幕、最美人物、思政教师等陆续受邀走进课堂,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串讲人的选择。以往,南京电视台少儿频道的创制团队会选择专业主持人来做整场节目的专业主持,他们的情绪和表达是专业的,但作为“开学第一课”的串讲人,他们身上缺少了“教师”的特质,与“课堂”贴近感不强。而受邀担任主讲人的学校语文老师或德育老师虽然身份与“开学第一课”设置的节目场景匹配,但带来的问题也很明显,那就是台风不稳定。如何做好平衡,是今后创作中的难点。另一方面,参与部门增加给创制团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是在课程设计方面不能陷入模式化生产的误区,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与内容匹配的方式进行生产和创作,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此外,“开学第一课”走出演播厅走向社会大课堂,对制作设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户外的收音如何更精准,比如户外的光线,当第一课都在盛夏录制,户外强光线的影响对后期制作提出了较高的调整要求。看起来,“走出去”只是简单的一个动作,但背后涉及的技术要求是比“在家里”更高。再比如,穿越机在无人机爱好者中能驾驭的人也不多,而如影等新设备如能用在第一课的拍摄中,将为动感镜头的使用添彩。

猜你喜欢
开学第一课游轮第一课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走进游轮里面看一看
乘地中海游轮,寻访古罗马历史
早上第一课
家教第一课:有话好好说
科学第一课
来自未来的游轮
“开学第一课”之我见
今年《开学第一课》,容祖儿等讲“家风”
PE管在豪华游轮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