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科普节目创新创优策略

2024-04-28 05:58
视听界 2024年1期
关键词:获奖作品科普受众

蔡 瑜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我国科技进步最大、科技实力提升最快的十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由2010 年的3.20% 提高到2020 年的10.56%;全社会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氛围更加浓厚;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有利于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推动科技强国各项目标的实现。

一、电视科普节目现状

长期以来,广播电视作为主流媒体,是科普传播的重要载体。我国科普类节目大致经历了从知识讲座、新闻专题、戏剧化节目到融媒体节目的发展历程,从单一模式发展为真人秀、情景剧等多元模式。

主流媒体较有影响力的电视科普节目包括央视《走近科学》《科技之光》《创新进行时》、江苏卫视《最强大脑》《超脑少年团》、北京卫视《大先生》、湖南卫视《科学少年团》、山东卫视《科普总动员》《奇迹总动员》等等。这些节目风格迥异,内容丰富,根本宗旨都在于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提倡科学方法、传播科学知识。通过节目的传播,激发了受众尤其是青少年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兴趣,为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受众面相对狭窄的电视科普节目影响力、收视率不及综艺、民生等节目,科普节目也较少在主频道黄金时段播出。许多市县级媒体没有科普专栏节目,而散见于日常新闻类、专题类节目中。编辑记者克服各种困难,创作出高质量的精品佳作,为普及科学知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

二、电视科普节目创新创优之道

历年江苏广播电视优秀社教节目评比,科普节目一直是单独的奖项之一,足见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主流媒体传播价值的引导。评析近年江苏电视获奖科普节目,管窥创优创新之道,能启迪从业者创作出更多精品佳作。

(一)把握重大主题

中国新闻奖评奖将“题材重大、主题鲜明、新闻性思想性强、能够反映时代精神、引领社会舆论”作为第一业务标准。地方主流媒体在创作中要紧扣时代脉搏,在新时代的洪流中捕捉有价值的课题线索,凝练重大主题。2020 年度获奖作品《“海水稻”亩产超千斤》聚焦国家粮食安全落地实施;2021 年度获奖作品《探寻“长江第一鲜”,解密刀鱼养殖那些事》凸显长江生态保护新成果;2022 年度获奖作品《无人农场“慧”种地》展现乡村振兴美丽新画卷……尤其是2022 年度获奖作品《科技赋能种业振兴:解锁“华夏第一鸡”基因密码》,取材于江苏京海集团一项科研成果,该集团通过近二十年不懈努力,研发分子辅助育种技术培育本土种优质种鸡,打破西方国家对我国肉鸡产业“卡脖子”的局面,该片以重大典型科研成果生动诠释二十大精神,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类似获奖作品还有很多,主题立意具有高屋建瓴的气势,构思精巧、制作精良,体现了主流媒体的价值担当。反观个别作品,虽然画面也算精致丰富,也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视性,但题材相对单薄,主题不够鲜明,即便在市级评奖中也难以脱颖而出。

科普节目把握重大主题,需要编辑记者深入学习思考国家的大政方针,具有一定的宏观视野,对党和政府关于科技工作的战略部署了然于胸。同时,要紧密跟踪前沿科技动态,对科技知识保持浓厚兴趣,善于从公布的最新科研成果中捕捉有价值的报道线索,这是科普节目创优创新的重要环节。

(二)善于“讲故事”

科学知识、科技术语、科学原理、科研成果比较深奥晦涩,科普节目创作者必须吃透题材的相关知识点,深入浅出地用通俗易懂、受众喜闻乐见的语境语态表达出来。从江苏社教近几年获奖科普节目来看,创作者普遍重视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通过图表、动画等各种生动形式,讲解相关知识点,提升了节目的可视性,便于受众理解接受。

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每项科学研究都充满了波折与挑战,每个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背后都凝聚着艰辛的努力。攀登科技高峰的征程上,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都是“有故事的”。将科学家精神、人文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融入科普知识宣传中,讲好故事,肯定“人”在科学创造中的主导作用,同时满足受众认识自我、探索世界、求知求新的需求,也是科普节目创新创优的重要途径。

2022 年度获奖作品《科技赋能种业振兴:解锁“华夏第一鸡”基因密码》,不但通过动画等形式讲解了分子辅助育种技术的基本原理,还讲述了涉农科技企业攀登科技高峰的故事。全片将科普知识与创业故事相融合,显得有血有肉,感人至深,激发了受众对该涉农科技企业的敬意,以及对国内农业领域科技技术的自信心、自豪感。2021 年度获奖作品《点豆成“金”》则巧妙采用故事化表现手法,基层科技工作者吴春芳多年致力于提高蚕豆产量、促进农民增收,是业内公认的“科研狂人”。以前她多次实验均告失败,一次偶然的发现,激发了她的灵感,点燃了走向成功的火花。这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故事,作者通过设置冲突、解开重重悬念,用曲折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地营造视觉效果。画面表现亦大胆打破科普节目常规,用狂风暴雨、阴云密布等画面语言表现主人公面临失败的内心世界;田间顽强向阳生长的野草,表现了主人公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阳光普照、云开雾散的画面,又让受众感受到主人公大获成功的喜悦。故事化的科普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感动了受众,也能打动评委的心。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故事化不等于故弄玄虚、虚张声势,在创作中要把握好讲故事的“度”。

(三)推进科普+科技融合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高端新颖的科技研究成果运用到各行各业,媒体技术创新亦紧跟时代步伐。尤其在新媒体时代,媒体与前沿科学技术深度融合,丰富了科普节目的外在表现形式,使节目更具时尚感。AIGC 等新技术与网络媒体的深度融合渗透于媒体的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等全过程,在XR、CG、裸眼3D、全息影像等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央视《诗画中国》为观众带来兼具中国精神风骨与审美旨趣的文化“盛宴”,新改版《开讲啦》采用XR技术打造虚拟设计与现实场景相结合的主题平台,构造出宇宙空间站、深海潜水灯虚拟场景,增强观众代入感。

2021 年度获奖作品《南博考古公开课》,是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和南京博物院合作的系列科普节目中的一期。节目通过文物展示讲解、道具模型对比、趣味实验等新颖方式,向受众介绍江苏考古工作中发现的文物,以及从文物中反映出的华夏文明的发展变迁过程。更令人称道的是,节目通过手机端互动、互联网视频,以及VR 技术同步播出,提高了受众的沉浸感和参与感。

2003 年度中国网络媒体论坛描绘出技术赋能媒体发展的未来方向和图景,与媒体融合发展紧密相关的新技术、新应用、新创意令人叹为观止:借助AIGC 内容创作平台项目,用户可通过简单地输入文本、选择发音人或虚拟形象,一键完成音视频的输出,且语气变化、语句停顿、声音细腻程度与真人相差无几;数字气味远程传输技术着眼于气味在网络传播中的技术突破,随着气味控制精度的提高,在家闻到雨后原始森林泥土和树木混杂的自然气息成为可能。科普节目创作者要积极消化吸收最新科技成果,大胆运用到日常节目创作中。积极推进科普+科技融合实践,是科普节目创新创优的必由之路。

纵览近年江苏优秀电视科普节目,佳作纷呈、精品迭出,令人鼓舞,同时也存在农业题材偏多、工业等其他战线题材相对偏少,科技感、时尚感不足等问题。创作者要树立“大科普”理念,在新征程上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科技强国各项目标,更好地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引领作用。

猜你喜欢
获奖作品科普受众
获奖作品选登
科普达人养成记
获奖作品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获奖作品选登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