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徽州学者汪宗沂的生平、家世与交游考

2024-04-28 07:19张得盼
地域文化研究 2024年1期

张得盼

汪宗沂(1837—1906),“皖派”汉学发祥地“不疏园”创立者汪泰安的五世孙,清代徽州府歙县西乡西沙溪人。“不疏园”优渥的读书环境和先人勤恳笃学之志,耳濡目染地熏陶了汪宗沂。年少时,汪宗沂读书于“不疏园”,后求学于程可山。青壮年避乱游幕于曾国藩、李鸿章幕府,先后拜师刘毓崧、李联琇、方宗诚、翁同龢。晚年归园授徒,著述等身。汪宗沂在读书求学、避乱游幕、归园授徒的人生阅历中已形成了一种独立良好的学术支持与批评,既探究以“求是”为学术的终极目标,又重视以实学“致用”为人生关怀。同时,汪宗沂秉承“皖派”余绪,兼传“汉学”精髓,不仅是“不疏园”的最后一代主人,而且成为“皖派”学术大本营的“后起之秀”,在经学、兵法、文学、方志、书法、医学、术数、传记诸领域,殚见洽闻,博学多才,堪称“江南大儒”。

一、生平履历

汪宗沂,字仲伊、咏村,号韬庐、韬庐老人,家信中常署韬翁、韬庐主人、仲翁、韬庐学人、天都老少年等,有斋名从容自任斋,有室名延年室,徽州府歙县西乡西沙溪村(今属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人,清末著名学者。①汪宗沂:《清末歙县汪宗沂往来信件及杂录》,《徽州民间珍稀文献集成》第10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2页。汪宗沂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十一月十四日出生在歙县一个儒商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因家境优渥,受到先辈爱好读书的熏染,汪宗沂的启蒙教育时间相较于普通人要早得多。据《歙事闲谭》记载:汪宗沂三岁时,可以识字诵读儒家经典即《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岁时,汪宗沂在母亲许氏亲自教导下,能够过目成诵《尔雅》《毛诗》。②万正中:《徽州人物志》,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第374页。这些充分说明了汪宗沂自幼聪慧,禀赋出众,是读书的“好苗子”。此后,汪宗沂在“不疏园”读私塾,诵《十三经》,通晓《史记》《汉书》《文选》等典籍。③薛贞芳:《清代徽人年谱合刊》(下),合肥:黄山书社,2006年,第672-673页。十四岁时拜师程可山,研习经学,认识到“敦品励学”的重要性。十八岁时,著作《礼乐一贯录》。这一年,汪宗沂妻虹源王氏因病去世。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波及安徽。1856年,二十岁的汪宗沂举家避乱于遂安县山麓。二十二岁时,汪宗沂续娶王茂荫次女,随后,长子汪福熙诞生。汪宗沂夫妇二人相敬如宾,恩爱有加。不幸的是,恶魔再次降临。1861年王氏病故。汪宗沂悲痛交加,想在徽州祁门县弃笔从戎,但是遭到家人的劝阻。不久,随父来到浙江兰溪,经营自家产业。此后接二连三的迁徙,先是避乱于浙江义乌,随后转徙三衢,最后就馆于江西。二十七岁时,据《程可山先生年谱》云:“宗沂以(程)尚斋观察之荐,至自章门,随隐鄑封翁姻丈往见先生。先生甚喜,会湘乡文正公见宗沂《礼乐一贯录》,以为学识虽浅而有心得,且气象近笃,为隹子弟,乃留忠义局读书,续延校《王船山遗书》。”④薛贞芳:《清代徽人年谱合刊》(下),合肥:黄山书社,2006年,第685页。在此期间,因汪宗沂刚直气盛,不愿屈服于权贵而被欧阳氏和陈氏所排挤,不得不另作他业。后来,汪宗沂将精力转向于制乐作谱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正如《逸礼大义论·后序》云:“宗沂年二十七,以《礼乐一贯录》见知湘乡曾文正师。师品目之曰:学识虽浅,而有心得。嗣是随节金陵,先后忤湘潭欧阳某、石埭陈某,皆势要私人,遂被排挤。虽仍在掾属,不得更以所业质正。假馆养严亲中,问岁月优闲,先成《乐谱》若干种:曰律谱,曰声谱,曰管乐元音谱,曰乐尺谱,曰三调乐府诗谱,曰十五调南北曲谱。”⑤汪宗沂:《逸礼大义论》,《丛书集成续编》第10册,经部,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第916页。此后,汪宗沂结识了“汉学”世家的刘毓崧,于是拜师学习。刘毓崧通过深入交谈和共事,了解到汪宗沂经学功底扎实,便让他和自己的孩子刘寿曾和刘贵曾一起受业。在此期间,汪宗沂受到名师点拨,知识面和眼界拓宽,学到了治“汉学”的精髓。此外,“宋学”大家方宗诚亦在忠义局,汪宗沂求学问津,二人有过学术上的交集,汪宗沂时常将自己的文章送给方宗诚批阅。汪宗沂由于经过刘毓崧、方宗诚等大儒的学术点拨,科举时文的气势愈发充盈,经学功底亦日渐浑厚,最终考取了优贡生。

1867 年,此时汪宗沂三十一岁,次子汪律本诞生,这给整个家庭带来了喜悦。汪宗沂不仅参与幕府活动进行出谋划策,而且游学以增长见识和才干。1871年曾国藩任两江总督,延聘临川李联琇主讲书院,汪宗沂前往就学,尽得其传。1876年汪宗沂四十岁考中举人,出师翁同龢,同和赞赏汪宗沂为“命世才”。另外,汪宗沂还时常与湘绅领袖、学界泰斗王先谦(1842—1917)交游,“(周荇农)翼日见王祭酒,语之曰:仲伊不惟多闻,而又直谅。再传得此君,幸矣。王师欲集同人代刊《逸礼》诸书,应之曰:四十登科,晚矣。四十刊书,不已早乎?于是同人多钞存所著书。”①汪宗沂《:逸礼大义论》,《丛书集成续编》第10册,经部,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第916页。此后,汪宗沂继续勤学不辍,广览书籍,撰写心得,提升能力,1880年高中进士,签分山西知县,汪宗沂终于看到光宗耀祖的前景了。但是,汪宗沂却选择了另一条路,告病归隐。究其原因,汪宗沂一方面求取功名的心愿已了,也已厌恶了晚清官场幕府的黑暗,贪污横行,趋炎附势,不愿与之同流。另一方面,讲学授徒和著书立说是汪宗沂的爱好。因此,汪宗沂选择了以专心授徒著书为己任,1886年黄宾虹尊父命,拜师汪宗沂受业。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学者袁昶刊印了汪宗沂所辑兵法诸书。此时,汪宗沂教课于芜湖中江书院,许承尧、汪律本、黄宾虹共同学习于此。汪宗沂又先后任教于安庆敬敷书院、黟县碧阳学院。②汪宗沂:《清末歙县汪宗沂往来信件及杂录》,王振忠主编:《徽州民间珍稀文献集成》第10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2页。1906年,师学不名一家的汪宗沂,人生走到了尽头,享年七十岁,归葬于歙县。综上可知,汪宗沂一生历经读书求学、避乱游幕、归园授徒等阶段,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提升了综合能力,又深谙人情世故,这使得汪宗沂下笔如有神,手不离卷,著述颇丰,且兼涉多域,各有所精,被后世誉为“江南大儒”。

二、家世概览

汪宗沂,出身于教育发达、人才辈出的徽州古村落——歙县西沙溪。据《旭轩公汪氏支谱》③汪灼《:渔村文集》卷5《旭轩公汪氏支谱》,清钞本,国家图书馆藏。记载,汪氏祖先最早出于颍川,因官移居洛阳。歙县西沙溪的始祖为汪人鉴,十二传至汪廷俊,再传至汪景晃。据《鉴云先生传》④汪灼《:渔村文集》卷6《鉴云先生传》,清钞本,国家图书馆藏。记载汪景晃(1666—1761)因经商致富,闲暇之余,喜读儒家经典,言行举止皆合乎礼教。他早年曾致力于科举,因多次失意,遂转而到浙江兰溪做食盐、布匹生意。经过苦心经营与多方协助,汪景晃逐渐积累了雄厚的财产。于是,五十岁时将自己的产业逐步过渡给自己的儿子经营,自己则专心做起了乐善好施的慈善事业,如资助病人医疗费、设立义学、提供郡邑孤寡老人粮食及赠予部分丧葬费等。⑤桑良至:《徽州管理》,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年,第308页。“皖派”学术开创者江永曾为其立传,因而垂名册籍。

汪宗沂的五世祖汪泰安(1699—1761)继承其父汪景晃的基业,不断扩大经营范围,贩货于江淮和京师之间,生意日益兴隆,财富蒸蒸日上。与此同时,汪泰安在经商之余,注重培养家子业儒,振兴家教,为给子孙创造一个安静优雅的读书学习环境。于是,汪泰安在西沙溪建立了一座私家园林。关于其园名“不疏”二字,其子汪梧凤在《勤思楼记》一文中认为,大概取自陶渊明诗“投策命晨装,暂与田园疏”,句意而反用之,意在告诫子孙要认真读书,做有学识的高尚之人,不能因功名利禄的诱惑而不读书或者读假书。当然,后世学者对此亦有他意。徐道彬研究员和博士研究生张得盼认为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所云:“清学之出发点,在于对宋明理学一大反动。”⑥梁启超撰,朱维铮导读:《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第12页。实际上,取“不疏园”的深层用意,在于对徽州紫阳书院教学方法上的反动。同时,“不疏园”的创建人汪泰安认为研经史与治古文的“实学”,要比科举考试更重要。①徐道彬:《皖派学术与传承》,合肥:黄山书社,2012年,第44页。总之,“不疏园”园名包含着久经科场与商海的儒者汪泰安的治学与教子的精神内涵。据汪灼《半隐阁赋》②汪灼:《渔村文集》卷2《半隐阁赋》,清钞本,国家图书馆藏。《不疏园十二咏》③汪灼:《渔村文集》卷9《不疏园十二咏》,清钞本,国家图书馆藏。记载,其中的“勤思楼”储藏的图书,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数不胜数,其规模相当于一座大中型图书馆。此外,亭台楼阁如别韵轩、半隐阁、听雨轩、六宜亭、松溪书屋与自然景致如山响泉、溪水鸟吟、梧桐、竹林等嵌入适宜,布置得当,确实是读书治学的佳地。因此,汪泰安又“斥千金置书”,礼聘江永来馆“不疏园”教其子孙。另外,汪泰安有子二人分别是汪梧凤(1725—1771)和汪漪(1730—1779),二人同为不疏园主人。此后,父子协力又拿出多余资金招来“好学之士”,并持续购书,使得此时的“不疏园”最为鼎盛,藏书也极其丰富,一时间徽州学子纷至沓来,齐聚了戴震、金榜、程瑶田、汪肇龙、郑牧、方矩、吴绍泽、胡赓善、洪榜等宿儒专攻经史之学;又吸引了被后人称为“吴派”的经学家如郑虎文、汪中、黄景仁等学者交游其间,荟萃了众多集校勘、辑佚、注疏、考证于一身的汉学人才,“朴学”在此已形成规模。

汪宗沂的高祖是汪漪,主要经营布业于兰溪,助力兄长汪梧凤从事“朴学”研究。为了使汪梧凤能够集中精力治学,汪漪代父经商。富裕后,除了日常供给汪梧凤一门外,还盖了务本堂、和义堂、善继堂、善述堂四处房屋。汪梧凤,字在湘,号松溪、松琴,徽州府歙县西乡西沙溪人,清代朴学家。二十三岁时为乾隆诸生,三十六岁“贡太学”,因五次应省试不中,于是绝意科场。他早年师从方朴山学八股时文,后师事刘大櫆学桐城古文法,又师承江永习经学。汪梧凤常与戴震、金榜、程瑶田、汪肇龙、郑牧、方矩、吴绍泽等学者切磋学问,互相砥砺。后因夜间读书劳累及喝酒的缘故,身体每况愈下,最终死于乾隆三十八年,享年四十七岁。④郑村志编委会:《郑村志》,2010年,第158页。汪梧凤极富藏书,于书无所不读,尤喜《尔雅》《说文解字》《仪礼》《周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史记》《汉书》《毛诗》。⑤徐学林:《徽州刻书史长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2350页。此外,汪梧凤所撰著作有《诗学女为》二十六卷、《屈原赋戴氏注音义》三卷、《松溪文集》一卷,在小学、经学、诗歌领域具有一定的造诣和深远影响。⑥胡益民:《徽州文献综录》,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622-623页。可惜的是,汪梧凤有志无年,未能展其抱负,大其所成。但是,汪梧凤一生孜孜矻矻,竭力弘扬徽州“朴学”,延聘名家宿儒,招揽饱学之士,“读经史治古文而立汉帜”,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彪炳史册的学者。

汪宗沂的曾祖是汪炯(1757—1820),字士光,号慎斋,居住汪漪分配的善继堂。汪梧凤有子三人分别是汪辉、汪灼(1748—1821)、汪炘;汪漪有子四人分别是汪照、汪炳、汪炯、汪光,他们同为“不疏园”第三代传人。其中,汪灼,字渔村,别号方外老渔,为戴震及门弟子,清代朴学家、文学家和诗人。汪灼自幼在“不疏园”学术氛围的熏陶下,非常喜爱读书,擅长古文与绘画,书法亦毫不逊色。他与程敦、汪辉、喻集美、汪炘等交游甚密,曾师从汪梧凤、戴震、汪肇龙、荐古竾、程瑶田研习经史之学。汪灼因成绩十分优异,被选入国子监读书,称“岁贡生”。汪灼卒于道光元年,享年七十三岁,所撰著作有《诗经言志》二十六卷、《毛诗周韵诵法》十卷、《广韵母位转切》五卷、《渔村文集》八卷,在小学、经学、文学、诗歌、书法诸领域皆有一定的成绩和影响。①胡益民:《徽州文献综录》,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470页。此外,《渔村文集》中有几篇一手史料,价值较高。例如汪灼在求学古文辞方面,向刘大櫆先生问学的情形,具见于《与刘海峰先生书》,这篇史料价值高,可以佐证刘大櫆与汪氏家族的交往及书信往来事实。汪灼与方矩的女儿喜结连理,在继承方矩学问方面,汪灼也学到了经学的要领,在《与方晞原老丈书》中可见一斑。汪灼细心请教岳父诗经的解读和阐释方法。《与戴东原先生书》说明了汪灼师从戴震研习经史之学,是东原传道授业解惑的亲炙弟子。汪灼不仅时常询问戴震有关天文、地理、字源、音韵方面的知识,而且对乃师进行过简评:“先生名成于征聘,而学之成原于两馆余家。”②汪灼:《渔村文集》卷5《与戴东原先生书》,清钞本,国家图书馆藏。《上郑诚斋先生书》体现了汪灼于经学研究“愿闻显据,以核理实”的治学路径,足以补徽学研究之一瞥。在江永弟子“业成散去”之后,凌廷堪、汪莱、江有诰、胡培翠、程恩泽、俞正燮、汪文台、汤球、胡匡衷、胡秉虔、胡培翚等接续而入西溪“不疏园”中,“皖派”学风依然保持和传播着。

汪宗沂的祖父为汪绍墉(1781—1837)字模成,号俭庵,太学生。他不仅工于书法,而且是一位医家。平日收藏的医书非常多,汪宗沂少时,常常随侍祖父旁边,将医术案例当作小说来读。③黄季耕:《中国文化世家》(江淮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660页。汪宗沂的父亲是汪运镳(1808—1873)字瑞公,号廉甫。他怀才不仕,工分书,擅长汉隶,六十岁后客居金陵,终日以作隶书自娱,为当时任职金陵的曾国藩(1811—1872)所称赞。当汪运镳去世时,曾国藩缘事未去,却赠《诗品》一册,一直为汪宗沂所收藏。④黄季耕:《中国文化世家》(江淮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660页。“不疏园”第四代传人出众的有汪绍埈、汪绍培、汪绍埴、汪绍报、汪绍增、汪绍墉、汪绍堉、汪绍基、汪绍垣、汪绍址。⑤汪宗沂:《光绪六年庚辰科会试朱卷》,清光绪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第3-4页。其中,汪绍增为太学生,擅长书法,兼融颜体的丰筋与柳体的骨力,作有《行书横轴》,以“擘窠循古法”著称于世。汪绍墉、汪绍埈是太学生,亦爱好书法。第五代传人知名的有汪运镳、汪运鏸、汪运鏊、汪运钅仑、汪运镃。⑥汪宗沂:《光绪六年庚辰科会试朱卷》,清光绪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第3-4页。其中,汪运镳、汪运鎡,工分书,得秦篆汉隶之精髓。汪运钅仑,字迪旃,号荻渔,书文兼优,行楷有董文敏遗风。

汪宗沂学兼汉宋,衣钵“江、戴之学”,得到了晚晴权臣翁同龢、曾国藩、李鸿章的赏识,成为“皖派”学术大本营后起之秀,堪称“江南大儒”。此外,“不疏园”第六代传人杰出的有汪恩源、汪恩汇、汪宗沂、汪恩湄。⑦汪宗沂:《光绪六年庚辰科会试朱卷》,清光绪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第3-4页。咸同时期,太平军攻陷徽州,兵燹使得存世百余年的“不疏园”毁于一旦。此时,汪宗沂方才二十岁,内心悲痛不已,发誓一定要重建“不疏园”。晚年,汪宗沂回到歙县西沙溪,便在“不疏园”的遗址新建了一所集读书、授课、藏书于一体的“韬庐”,黄宾虹、许承尧、汪律本等青年才俊,均承受过他的教泽。

汪宗沂生子五人分别是汪福熙、汪律本、汪行恕、汪徵本、汪序本。其中,汪律本为汪宗沂次子,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和诗人。他幼承家学,擅长诗歌词赋,喜爱绘画与书法。二十七岁考中清光绪甲午科举人,后任教两江师范学堂和上江公学。四十四岁成为民初政要,曾担任国会议员。五十九岁时,创作《黄海后游集》。汪律本的业师有何赞廷、汪毓衡、张敬斋、胡星垣、孙瑞征、汪运鏊、汪昌诩、刘小霞、汪笑如、沈兆莲、潘维贤、黄梅仙、黄茂、张玉甫、单和斋、谭仲修、袁昶。①汪律本:《光绪二十年甲午科江南乡试朱卷》,清光绪间刻本,第4-5页。汪律本常与柏文蔚、赵伯先、江彤侯、李瑞清、曾熙、黄宾虹、许承尧等交游。后因国事日非,母亲洪氏溘然长逝,汪律本郁郁寡欢,遂归隐池州乌度湖,资渔业终老,享年六十五岁。汪律本所撰著作有《光绪二十年甲午科江南乡试朱卷》一卷、《黄海后游集》三卷、《萍蓬庵诗》六卷、《壶中词》六卷等,其诗词研习唐代白居易和宋代杨万里,在绘画、文学、诗歌、书法诸领域皆有造诣。②胡益民:《徽州文献综录》,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610-611页。汪律本一生波澜壮阔,先后经历了从教、从戎、从政与从商。汪律本将笔下的黄山写得惟妙惟肖,作诗填词,清畅有法,并校勘了旧志的疏漏,补充了前海与后海的记述。可以说,《黄海后游集》中对景色、人物、逸事的叙写,见解独到,入木三分。

汪宗沂的孙子汪采白(1887—1940)字采白,号澹庵,别号洗桐居士。汪律本胞兄汪福熙之子,著名画家、文学家和诗人。自幼受家族文化基因和家风的熏陶,五岁学习《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先后就读新式学堂,成绩优异,经过清廷笔试,授予举人。随后,多次游历家乡黄山,写下佳词名篇,任教于武昌、北京、南京等高等学府,五十岁完成《黄海卧游集》,抗战爆发后,汪采白返归西沙溪,创办剑华小学。五十三岁时,汪采白不幸被毒蚊所咬,病情日益加剧,后经多方医治无效,溘然长逝,享年五十四岁。汪采白的业师有黄宾虹、李瑞清、萧俊贤、许崇光、松本孝次郎、菊池谦二郎、盐见竞、亘理宽之助、一户清方、杉田埝③陈明哲:《汪采白研究》,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5年,第37页。。汪采白与陶行知、姚文彩、许世英、徐悲鸿、吕凤子、张大千、齐白石、张善孖、溥心畲、吴镜汀等交游。汪采白所撰著作有《采白画存》《黄海卧游集》《汪采白画集》,在美术、诗歌、文学、书法诸领域,皆有造诣。总之,汪采白一生五次入黄山游历,留下画稿近万幅。“渐江以笔,洗桐以墨,遂与古人并辔艺林,各擅胜场,无分轩轾。”④陈明哲:《汪采白研究》,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5年,第136页。黄宾虹、章晴荪等评曰:“画品追踪二瞻,其黄山画册,熔新旧神韵光线于一炉,写景逼真,独辟畦径,尤为海内所推重。”⑤陈明哲:《汪采白研究》,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5年,第135页。汪采白为新安画派的“殿军”。此外,汪采白的《黄海卧游集》与叔父汪律本《黄海后游集》及祖父汪宗沂《黄海前游集》并列于世,“祖孙三代,一门风雅播芳馨”。可以说,西溪汪氏家风优良,子孙多能继承先辈砥节励行之志,在言传身教中一代影响一代,一代教育一代,后世名流辈出,灿若群星。

三、交游考论

汪宗沂为人谦虚谨慎、敦厚朴实,一生交游众多。根据相关史料记述可知,汪宗沂交往密切的人大致分为以下三类:一是良师范畴,主要有程可山、刘毓崧、李联琇、方宗诚、翁同龢;二是挚友范畴,主要有王先谦、袁昶、孙诒让、俞樾;三是高足范畴,主要有许承尧、黄宾虹。

汪宗沂的业师群体人数较多,据汪宗沂《光绪六年庚辰科会试朱卷》记录,可知有汪韶举、汪运鏸、汪运鏊、汪运錀、汪毓衡、汪潮、王茂荫、程可山、徐秀崖、刘毓崧、方宗诚、程尚斋、洪琴西、孙衣言、李联琇、庞省三、薛慰农、曾国藩、翁同龢。①汪宗沂:《光绪六年庚辰科会试朱卷》,清光绪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第6-8页。其中,程可山是汪宗沂的私塾老师,汪宗沂在不同时期跟着李联琇、刘毓崧研习汉学,与方宗诚研习宋学,终成“江南大儒”。

程可山(1795—1874)字光樵,名焜。许承尧在《程可山先生诗》云:“汪弢庐师之师也。”②许承尧撰,李明回等校点:《歙事闲谭》,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第1017页。程焜生于扬州,占籍仪征,屡次科场失意,仍旧持之以恒。他主要教学于徽州歙县、扬州,门徒众多。遭遇“咸同兵燹”,晚年流离失所,亲属丧亡,依靠曾国藩于金陵任采访忠义局事。七十九岁归养歙县直至终老。程可山为人谨慎,内行敦笃。据汪宗沂撰写的《程可山先生年谱》③薛贞芳:《清代徽人年谱合刊》(下),合肥:黄山书社,2006年,第657-694页。可知其大略:程焜出生于扬州东关门,二十七岁时,因父亲去世,回到歙县槐塘居住。次年,馆于扬州课授程文泰。数年后返回歙县。三十四岁,游幕于吴文镕。四十四岁,因母亲年老,授读于家。五十六岁,汪宗沂始至槐塘就先生学。六十七岁时,槐塘村屋被太平军焚毁,避难于祁门,后延聘入曾国藩幕府。七十四岁时,因曾国藩移职直隶,程焜辞职采访忠义局差事。七十九岁,由浙江水路返还歙县槐塘,次年去世,享年八十岁。汪宗沂十四岁,跟随程焜在歙县槐塘就学,同学有吴稚莲、鲍岷源、汪聘卿等人,宗沂居末坐,聆听先生教诲。程焜虽然为人敦厚和善,但是教学严谨,对待学生较为严格,意在培养学生的品行和道德。在教学内容上,着重经书,要求时常温习,以熟练掌握为标准尺度。汪宗沂年少不懂先生之意,深感痛苦。待至年长,每当回忆时,均感受益匪浅。太平军与清军的交战,使得徽州满目疮痍,房屋和农田被毁不计其数,程可山于咸丰十年(1860)举家匆忙外迁避难。在此期间,二十四岁的汪宗沂时刻打探乃师程可山的踪迹,以资助粮食等生活物资。但是,战乱迭起,音信阻隔。同治元年(1862),时年六十八岁的程可山闻讯汪宗沂全家泛舟富春江,突起大火,未知下落。程可山叹息汪宗沂为可塑之才,若被太平军抓去,甚是惋惜。实际上,汪宗沂全家已经舍舟登岸,避居浙江义乌。因书信阻隔,致使程可山甚为挂念。程可山赞赏汪宗沂“性情纯笃、天资敏妙。”同治三年(1864),汪宗沂考得优贡生。他将汪宗沂的著作《礼乐一贯录》引荐给了曾国藩,因而得以留在忠义局读书,延续校勘《王船山遗书》。同治十三年(1874),程可山去世,汪宗沂抱病金陵得信后,内心无比悲痛。由此观之,汪宗沂从拜师程可山到避难互助再至引荐采访局,可以看出二人情感甚笃,师生情谊之真切。

李联琇(1820—1878)字秀莹,又字小湖。李联琇出生于广西桂林,五岁时随父李宗瀚返回江西南昌。二十岁时,父亲病亡,家道中衰。但是,李联琇夜以继日,发奋苦读,终于在二十五岁时,考中进士。先后为官八年,历任侍讲学士、侍读、会试同考官、国子监祭酒、福建学政、江苏学政。四十五岁,应曾国藩聘请赴钟山书院讲学,一时间求学者与日俱增,堪与钱大昕、姚鼐媲美。李联琇学识渊博,殚见洽闻,其事迹被载入《清史稿·儒林传》,在天文、舆地、训诂、名物、典章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造诣。④曹月堂:《中国文化世家》(江右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617-618页。李联琇的曾祖是康熙年间的儒商李宜民,乐善好施。祖父是李秉礼(1748—1783),不仅是一位胸次超旷的诗人,而且为官清廉公允,官至刑部郎中,流传下来的诗作有《韦庐诗内集》《韦庐诗外集》《滕稿》《蠢馀草》等。父亲是李宗瀚(1769—1839)工于书法,性情纯厚,二十四岁考中进士,历任福建会试考官、湖南学政、太仆卿、左副都御史,工部侍郎、浙江学政。李宗翰淡泊名利,著有《静娱室偶存稿》。李联琇之子李翊煌(1849—1916)承继先辈笃学,三十七岁考中光绪十二年进士,传世著作有《辑录堂文集》。汪宗沂跟随临川李联琇学习时,已经三十五岁,为同治十年(1871)。此时,曾国藩聘请李联琇为钟山书院讲习,汪宗沂拜师研习汉学,侧重考据典籍的名物与训诂,“前往肄业,尽得其传”。①章梫:《一山文存》卷5《汪宗沂传》,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第20-21页。

刘毓崧(1818—1867)字伯山,又字松崖,江苏仪征人。刘毓崧二十二岁考中贡生,此后接连科场失意,遂以教书为业。同治元年(1862),刘毓崧入曾国藩幕府,主金陵书局,博通经史,擅长考据,传承《左传旧疏考正》体例,精审纠误孔颖达《周易正义》注疏,著作有《春秋左氏传大义》《通义堂文集》《通义堂笔记》《通义堂诗集》《王船山丛书校勘记》《彭城献征录》等。刘毓崧父亲是刘文淇(1789—1854)字孟瞻,年少就读于梅花书院,拜师洪桐,交游包世臣、凌曙、包世荣、翟慎典等人,三十岁考中优贡生,任候选训导。他贯串群经,尤其专长于《春秋左氏传》,研读精深,融通诸家。刘毓崧之子为刘寿曾和刘贵曾。其中,刘寿曾(1838—1882)字恭甫,号芝云,早年行举子之业,考中副榜。刘毓崧去世后,被延聘金陵书局,受到曾国藩器重,著述有《传雅堂诗集》《传雅堂文集》。刘贵曾(1845—1898)字良甫,考中光绪年间举人,继承父亲遗志,续校和研究《春秋左氏传》及《礼记》,成就颇丰,流传于世的著述有《礼记旧疏考正》《春秋左传历谱》《尚书历草补演》《抱瓮居士文集》。刘毓崧的孙子刘师培(1884—1919)字申叔,为刘贵曾之子,著有《刘申叔先生遗书》。汪宗沂与刘毓崧的师生情谊之始,当在曾国藩幕府的采访忠义局校勘《王船山遗书》。②薛贞芳:《清代徽人年谱合刊》(下),合肥:黄山书社,2006年,第685页。此后,汪宗沂与刘寿曾、刘贵曾等人一同受业于刘毓崧研习汉学。

方宗诚(1818—1888)字存之,号柏堂,安徽桐城人。方宗诚为学推崇“程朱理学”,是清末著名的理学家和桐城派后期代表人物。他年少师从硕儒许玉峰,二十岁时受业于方东树,专心古文辞。咸丰九年(1853),方宗诚设馆于山东布政使吴廷栋,讲授经学,后经吴廷栋引进入曾国藩幕府治文书。此后,方宗诚外调任职冀州枣强县令,在此期间,创立敬义书院,建设义仓,敏于政事。光绪年间,经考核治行优异。但是,方宗诚却选择辞官归隐。或许自己的政绩已经被朝廷认可,心愿已了,不再做官了。方宗诚选择了第二条路,著书授徒,以广播和发扬学术,留名册籍。方鹤栖(1789—1843)字春生,名松,号鹤栖,为方宗诚的父亲,有《训语》存世,享年五十五岁。方宗诚的孙子是方守彝(1845—1924)字伦叔,擅长诗歌,为官廉洁,成就斐然,官太常博士。汪宗沂拜师方宗诚,主要研习“宋学”。因此,当汪宗沂将自己写的文章给到方宗诚时,方宗诚认为汪宗沂对“经史义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因穷理的能力还未达到一定的境界,文章“不免有穿凿耳”。但是如何才能改变这个陋习呢?方宗诚又给出了解决方法,那就是要汪宗沂修身至诚,踏实做学问,以求“自明其德”。③《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柏堂集外编》,《清代诗文集汇编》第67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745页。此外,方宗诚的《柏堂集外编》收录《与汪仲伊》一文叙述了乃师对汪宗沂治学的忠告:“居敬穷理”,意思是在没有宏观与微观的认知前,需要“谨言慎行”,必要时当存心以养性,闲暇时着重自身修养的提升,做学问须专精,切忌混杂。君子应当秉承“程朱理学”,而在“奇门遁甲”之术上,需要少些精力,以免误入歧途。由此可见,方宗诚对汪宗沂的教导多在学习方法上给予点拨,以期汪宗沂能够求实求精,“专于一道”。

汪宗沂善于交友,以诚相待。据汪宗沂《清末歙县汪宗沂往来信件及杂录》记载,汪宗沂的朋友群体有袁昶、程石洲、林之望、孙诒让、陈独秀、李鸿章、袁世凯、李经方、袁昶、刘寿曾、刘贵曾、程石洲、庄棫、林之望、俞樾、陶楼、戴望、王懿荣等人。①汪宗沂:《清末歙县汪宗沂往来信件及杂录》,《徽州民间珍稀文献集成》第10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3页。但是,在汪宗沂的人生旅途和学术交游中,王先谦、袁昶、孙诒让、俞樾等人与汪宗沂的关系最为密切。

王先谦(1842—1917)字益吾,湖南长沙人。王先谦出身贫寒,禀赋异常。二十四岁,考中同治进士,担任京官,后来流放外地,主持云南、江西、浙江乡试,督学江苏。晚年授徒讲学于思贤讲舍、岳麓书院、城南书院等。曾师事曾国藩,博览群籍,擅长名物制度,辑有《续古文辞类》、校刻《皇清经解续编》、著有《诗三家义集疏》《虚受堂文集》等。汪宗沂与王先谦两人曾共事于曾国藩幕府的采访忠义局。当汪宗沂离开采访局后,依然保持与王先谦的联络,及至汪宗沂晚年出书《逸礼大义论》时,王先谦还准备刊行其书。“翼日见王祭酒(王先谦),语之曰:仲伊不惟多闻,而又直谅。再传得此君,幸矣。王师欲集同人代刊《逸礼》诸书,应之曰:四十登科,晚矣。四十刊书,不已早乎?于是同人多钞存所著书。”②汪宗沂:《逸礼大义论》,《丛书集成续编》第10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第916页。王先谦博洽多通,根底雄厚,汪宗沂与其往来,增长了不少见识。

袁昶(1846—1900)字重黎,又字爽秋,浙江桐庐人。三十一岁中进士,经过地方官的历练,官至京官太常寺卿。袁昶喜欢经世之学,这与汪宗沂有着相同的志趣。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袁昶刊印了汪宗沂编辑的兵法诸书。袁昶还为汪宗沂校勘的《黄帝内经》中《太素篇》做了序文。光绪十八年(1892)袁昶出任安徽芜湖道。此时,黄漱兰侍郎因弹劾李鸿章降官,主讲江南。恰好,黄侍郎往安庆,袁昶“迎之江上”,并邀请吕佩芬、汪宗沂作陪。席间,吕佩芬称病辞去,黄侍郎问及李鸿章卖国之事,袁昶搪塞不敢作答,在场氛围一度较为尴尬。汪宗沂借黄侍郎曾任学政一事,阐述了自己离开李鸿章幕府的缘由,巧妙地回答了侍郎的问题。事后,袁昶十分感谢汪宗沂“善解此纷”③陈瑞赞:《东瓯逸事汇录》,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515页。。汪宗沂考中进士,袁昶作诗以回应。当汪宗沂出新戏曲时,袁昶作曲词赠送。此后,八国联军围困京师,袁昶上书镇压义和团,不要攻打大使馆,这与慈禧太后意见相左而被杀身亡。汪宗沂闻讯故友去世,内心无比伤感,作诗《闻渐西公噩耗》和《逾年补作哀挽诗》表达了对袁昶的哀愁与思念之情。

孙诒让(1848—1908)字仲容,别号籀庼,孙衣言之子,浙江瑞安人。孙怡让二十岁考中举人,此后会试接连失意,援例领衔刑部主事。借生病为由辞官归乡,专意著述。他不仅传承皖派戴震等人的训诂考据学,而且研究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四十九岁创办瑞安会计馆。五十二岁时,创立瑞安普通学堂,侧重实业教育,注重社会实践。由于孙诒让的父亲孙衣言是汪宗沂的业师。因此,孙诒让与汪宗沂在一起交流和学习的时间比较多,有着深厚的情谊。不过,俩人更多的是学术上的共鸣。譬如孙诒让认为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帙是赝品,理由是行款与唐宋时期的制版不同;米友仁的跋不足信。友人汪宗沂更进一步指出,此书是其乡精通小学的人所为也。或许是出于对经学的爱好,二人还经常研讨《论语》,通力合作完成了《论语正义校记》一卷,并有刘氏食旧德斋抄本行世,现该书藏于南京图书馆。汪宗沂与孙诒让二人以古文经为视角,融合汉学和宋学,造就了《论语》学新的发展。

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年幼由母讲授《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典籍。二十一岁起,俞樾既要教书养家,又要准备参加科举考试。最终,俞樾二十四岁中举人,三十四岁中进士,被朝廷授予编修。咸丰年间,历任学政,遭遇弹劾,流寓避乱苏州等地,读《广雅疏证》等考据之书,遂专心致力于经学。同治四年(1865),应时任江苏巡抚李鸿章之请,主持紫阳书院讲习。三年后,任职杭州诂经精舍主讲。光绪三十二年(1907)归葬于杭州。俞樾门人以章炳麟为最著。父亲俞鸿渐,由于长期在徽州游学。青年时期,俞樾便结交了包括汪宗沂在内的多个徽州友人。此后,数十年情谊不断,俞樾在与汪宗沂往来书信中,研讨了《经说》和《周易学统》。此外,日常生活中二人也会用书札相互问候,吟诗以切磋学问。①俞樾:《俞樾致汪宗沂先生书札》,手稿本,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藏。

汪宗沂壮年时,讲述授学于书院。晚年时,归园授徒,著述立言。门生后学众多,譬如陈肯、汪律本、许承尧、黄宾虹、江庆楷、戴之杰、何雯、江绍明、潘忠信、叶新元、卢琪等人。其中,许承尧、黄宾虹名气最大,成就最高。

许承尧(1874—1946)字际唐,号疑庵,安徽歙县人。许承尧的祖辈经营盐业,为唐模富户。太平军攻占徽州时,许家财产损失殆尽。许承尧出生时,已经家道中落。但是许承尧凭借天资和勤奋,二十岁便中举人。三十一岁,考中进士,被钦点为翰林。不久,任职国使馆协修。此后,数年间请旨回乡办新式学堂。宣统二年(1910),许承尧办事得力,晋升为五品京官。民国初年,许承尧先后任柏文蔚督抚高级参谋、安徽铁路总办、甘肃省政府秘书长、省政务厅长、甘凉道尹、渭川道尹等职位。许承尧追随张广建十余年,随后回乡,直至去世。编著有《疑庵集》《歙事闲谭》《歙故》《歙县志》等。许承尧拜师汪宗沂研习科举制文及经史之学,经过汪宗沂的细心指导,加之许承尧的勤奋聪颖,终于在光绪三十年(1904)高中进士,金榜题名。汪宗沂听闻高足登第,内心十分喜悦,当即吟诗一首《闻许生霁塘承尧登第》。②政协歙县文史资料委员会:《歙县文史资料》(5),歙县:政协歙县文史资料委员会出版社,1997年,第170页。许承尧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汪宗沂又做诗歌《又贺其入翰林》进行勉励。当汪宗沂病逝后,许承尧回首乃师的谆谆教诲,在《叹逝篇》流露出“弢庐洸洸真吾师”的感慨。此后,许承尧多次拜访“韬庐”,见景生情,内心无比怀念自己的恩师。

黄宾虹(1865—1955)字朴存,号宾虹,近代著名国画家,画坛宗师。黄宾虹祖籍安徽歙县谭渡村人,生于浙江金华。十岁开始习画,兼学篆刻。他喜欢收集古代玺印,与其他友人共同结成“贞社”,互相欣赏与陶冶情操。后来,黄宾虹参加“黄社”,倡导革命,反对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民国时期,黄宾虹先后任职于《政艺通报》《国粹学报》《国粹丛书》《上海时报》及神州国学社、商务印书馆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协会华东分会主席。晚年,黄宾虹绘画山水,墨气浓厚,世人赞誉“宾虹以繁胜,白石以简胜”,著有《黄宾虹文集》《黄山析览》《黄山画家源流考》《宾虹草堂鈢印释文》等。此外,光绪十二年(1886),黄宾虹尊父命,拜师于五十岁的汪宗沂研究经、史、礼、乐等国学,兼习弹琴、击剑。黄宾虹撰写有《汪仲伊先生小传》论及乃师汪宗沂不拘泥于成法,可自成蹊径,精通音律和兵术,提倡“尚武”精神,教授剑术,以此作为立身之本。黄宾虹耳濡目染地受到汪宗沂的人格、学养、爱国思想的熏陶,青壮年时期具有仗义豪侠的气魄,晚年推崇金石家的刚健浑厚之气息以救国画之低迷,这些均能感受到业师汪宗沂的精神所系。①王鲁湘:《黄宾虹全集》(上),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2页。

结 语

汪宗沂出身于徽州“亦商亦儒”的富裕之家,五世祖汪泰安建立西溪“不疏园”以供子孙读书之用,延聘硕德魁儒讲论经义,“饮食供具惟所欲,又斥千金置书。”这使“不疏园”成为“皖派”汉学的发祥地,并培养了一批震古烁今的学者,更因江永、戴震而被提升为当时中国著名学术研究重地。汪宗沂秉承“皖派”余绪,兼传“汉学”精髓,深受家学熏陶及拜谒名师问学,经历太平军与清军残酷的战争洗礼,游幕于曾、李幕府,晚年主讲书院,归园授徒,这些人生阅历使得汪宗沂交游众多,良师主要有程可山、刘毓崧、李联琇、方宗诚、翁同龢;挚友包括王先谦、袁昶、孙诒让、俞樾;高足有许承尧、黄宾虹等人。汪宗沂洞悉人情世故,善于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加上笔耕不辍,博学多才,不仅是“皖派”汉学发祥地“不疏园”的最后一代主人,而且成为徽派学术大本营的“后起之秀”。他还是西溪汪氏家族史上里程碑式人物,一生著述等身,学富五车,精审约取,在经学、兵法、文学、医学、术数、传记、方志、农学诸领域,均有所长,这些促成了汪宗沂在清代学术史上的“江南大儒”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