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2024-04-28 21:59谭朋
南北桥 2024年7期
关键词:制度改革预算管理措施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4.07.042

[摘 要]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是一项旨在提高政府预算管理效率和透明度的重要改革。本文围绕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以及其对事业单位会计规范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在对影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关的优化措施,包括树立现代预算管理理念、加强资产管理、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完善预算管理机制等。这些措施旨在增强预算管理的合理性和约束力,进一步提高政府预算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希望本文能够有助于推动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保障国家财政稳健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志码:A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和财政支出不断增加,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也愈发受到各界的关注。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旨在优化预算管理结构、提高预算管理效率、增强预算管理的透明度,进一步推进财政管理现代化发展。本文将从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出发,结合其对事业单位会计规范的影响进行探讨,分析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在实践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关的优化措施,以期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促进国家财政稳健发展。

1 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改革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是当前提高预算管理效率和透明度的必要选择。过去,政府预算管理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信息不透明、预算管理流程烦琐和预算执行不到位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政府预算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也阻碍了政府财政管理现代化的进程。因此,需要通过改革预算管理制度、优化预算管理结构,进一步推进财政管理现代化发展,从而提升预算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

其次,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是建立良好财政秩序的需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财政支出也不断增加,如果预算管理不规范,不仅会造成财政资金浪费,还会影响财政收支平衡和国家财政安全。因此,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也是建立良好财政秩序、保障国家财政稳健发展的必要途径[1]。

最后,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也是适应经济发展变化和满足社会需求的需要。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需求多样化,原有的预算管理制度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需求,必须进行改革,优化预算管理结构,提升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和效率,以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 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现实意义

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是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旨在提升政府预算管理效率和透明度,推动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随着改革深入推进,政府预算管理制度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方面,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在传统的财政管理过程中,政府主要扮演着资源配置和分配的角色,而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推动下,政府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不仅要注重资源的配置和分配,更要注重公共服务的提供和公共财政的约束。这种转变促进了政府职能的升级和转型。

另一方面,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将预算管理程序化、制度化,使预算管理更加规范,使政府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各个环节都遵循更严格细致的制度和程序,做到全程监管和公开透明。这可以保障公共资源公平分配,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公共服务质量[2]。

3 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会计规范的影响

3.1 对会计核算范围的影响

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后,部门预算要反映全部收入和支出,覆盖全部的预算资金。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范围上进行相应调整,确保预算管理全面和准确。具体来说,事业单位需要扩大会计核算范围,将所有与预算资金相关的收入和支出都纳入会计核算范圍,包括各种财政拨款、政府补贴、项目资金等。此外,还需要对各项收入和支出进行详细分类和明细账务处理,确保预算管理精细化和规范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事业单位还需要加强与财政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及时了解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最新要求和政策,确保会计核算范围准确和全面。

3.2 对部门预算的影响

预算改革要求对每个部门的收支情况进行严格的预算管理,需要加大预算执行的跟踪和监管力度。因此,事业单位必须加大预算执行的跟踪和监管力度,确保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得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如预算执行不到位、预算执行超支等。加大预算执行的跟踪和监管力度,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避免预算执行出现偏差,确保预算执行准确和规范。

3.3 对政府采购的影响

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的采购项目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要求采购项目必须按照规范化管理、科学化决策、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等原则进行,使得事业单位的责任更加细化。因此,事业单位采用政府集中采购模式,要遵循政府采购制度,制定采购计划,采购计划必须按照年度预算编制,采购活动必须经过公开招标等环节,确保对采购项目的规范化管理;对采购项目的需求、市场、供应商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制定科学的采购方案和采购计划。事业单位在采购项目决策时,也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考虑市场供求关系、价格变化等因素,采取科学的方法和工具进行决策[3]。

3.4 对会计核算基础的影响

在过去,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主要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即仅记账确认实际收付款项,而不管是否存在债权和债务的问题。这种会计核算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管理的需要,因此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需要引入权责发生制,以适应当前的会计核算需求。

权责发生制是指将会计核算的重点转移到责任和权利的产生上,即只要发生了业务活动,不管实际收付是否已经发生,都要在会计账簿上进行确认,这样才能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相对于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可以更好地反映实际情况,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在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中,引入权责发生制也是为了加强预算执行的管理和监督。通过权责发生制的核算方式,可以更好地控制项目资金的使用和流转情况,以便实现预算的合理分配和优化配置。此外,权责发生制还可以帮助事业单位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对事业单位的风险评估和预警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

3.5 对项目预算管理周期的影响

在新的管理模式下,项目预算管理周期从过去的1年时间变成了现在的3年,这意味着事业单位需要对其会计核算基础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应对项目预算管理周期的变化。

具体而言,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对项目预算管理周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预算编制时限延长。随着项目预算管理周期的延长,事业单位需要在预算编制时更为细致地规划和调配资金,确保项目能够持续开展。因此,在预算编制时限延长的情况下,事业单位需要更为全面地考虑预算的收支情况,尽可能合理地规划资金的使用,同时也需要调整其会计核算基础,以便更好地反映项目预算的管理周期。

其次,预算执行监督加强。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强了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和管理,尤其是对项目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和管理。在项目预算管理周期延长的情况下,事业单位需要更加严格地执行预算,并且需要更加准确地反映预算执行情况,以便政府能够更加有效地监督和管理预算执行情况。

最后,项目预算管理规范化。通过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项目预算管理得到了规范化的推进。在项目预算管理周期延长的情况下,事业单位需要更加严格地遵守相关规定,以尽可能避免预算浪费和滥用等问题的发生。同时,还需要调整会计核算基础,以更好地符合项目预算管理的规范化要求。

4 相关优化措施

4.1 树立现代预算管理理念

现代预算管理理念是指在预算编制和实施过程中,通过采用一系列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透明化和高效化。事业单位应该树立现代预算管理理念,以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

首先,各部门应该了解和正确认识预算管理,并做好职责划分和人员分工。部门之间应该协同配合,互相支持,确保预算编制和实施的顺利进行。各部门应该了解预算编制的程序和标准,准确理解预算编制和实施的任务和责任,并按照职责划分和人员分工,分工合作,协同完成预算编制和实施工作[4]。

其次,在预算评审的过程中需要保证资料和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并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完成预算立项审核工作。预算评审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预算编制和实施的效果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预算评审的质量。为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公正性,事业单位应当根据预算管理的要求,进行科学评估,并确保预算编制和实施的可行性。

最后,在预算编制和实施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评审方案,并组建专门的项目评审机构。项目评审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保证预算资金的使用效果和效率。事业单位应该根据项目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审方案,组织专门的评审机构,确保项目评审的严谨性、公正性和有效性。此外,还应该注重预算管理的效果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完善预算管理机制。

4.2 加强资产管理,提升预算管理的合理性

一方面,完善预算核算工作模式是提升资产管理的重要途径。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资产的作用和价值,将资产投入纳入预算编制的范围内,将资产的运营成本、维护成本、更新成本等纳入预算管理中,实现对资产全面的控制和管理。同时,预算核算工作模式应该以效益为导向,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从而达到最佳的资源配置效果[5]。

另一方面,加强资产管理是提升预算管理合理性的关键措施。为此,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资产管理的职责和权限,并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以加强对资产的监管和管理。同时,提升资产管理的精准度和可靠性,避免信息不准确导致的预算管理偏差和风险。

总之,加强资产管理、提升预算管理的合理性是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质量和效果的重要途径,要通过不断完善预算核算工作模式和加大资产管理力度等措施来实现。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预算管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群众的需要。

4.3 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加大预算约束

首先,继续推进“收支两条线”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加大对预算外资金的收缴力度。收支两条线是指财政收入和支出要分别纳入预算管理,实现预算收支平衡和控制。国库集中支付则是指所有的财政支出都要经过国库集中支付,加强对支出的管理和监督。

其次,可以实行综合预算改革,通过将各项预算整合为一个总预算,对各个方面的财政收支进行综合考虑和规划,以实现财政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利用。这样可以更好地掌握预算情况,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最后,可以核定收入标准,加强支出监管。在进行预算编制时,要对财政收入进行科学的估算和预测,制定合理的收入标准。并加强对预算支出的监管和控制,确保预算资金的合理使用和支出的合法性。

综上所述,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加大预算约束,可以有效地遏制不合理的财政支出,防止浪费和滥用预算资金。同时,也能提高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和有效性,为公众和监管部门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數据,保证财政管理的公正和合理[6]。

4.4 完善预算管理机制

首先,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各部门的预算职责和权责,确保预算管理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具体来说,应明确建立预算编制、执行和评审的流程,并实现对预算的全过程监督。为推动预算管理工作的规范和优化,事业单位应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和评价。这包括建立绩效评价体系,以及及时发现和纠正预算执行中的问题。

其次,事业单位应该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明确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对违规行为进行追责。通过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度,可以强化预算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同时保障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最后,事业单位还应该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为预算管理提供全面的信息化支持。这将有助于提高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和评估的效率和准确性,提高预算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5 结语

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是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本文围绕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必要性、现实意义和对事业单位会计规范的影响,提出了一些相关优化措施。在未来工作中,应该进一步深化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不断完善预算管理机制。同时,也需要强化预算约束,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从而促进预算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滟斐. 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会计规范的影响[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2(14):64-66.

[2]李丽,樊昱琼. 新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预算绩效管理问题研究[J]. 投资与创业,2022,33(1):154-156.

[3]戴运龙. 加强财政统筹 提升治理效能 进一步深化广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J]. 预算管理与会计,2022(1):14-17.

[4]沈彦军. 强化预算收入统筹管理下的政府会计收入应用实务探析——基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视角[J]. 财经界,2021(24):71-72.

[5]童伟,宁小花. 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下项目库建设的价值遵循与完善路径[J]. 财政监督,2021(11):15-19.

[6]黄炎玲. 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背景下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全面实施预算管理的分析[J]. 纳税,2020,14(36):70-71.

[作者简介]谭朋,女,山东潍坊人,临朐县城关街道办事处,中级经济师,本科,研究方向:政府预算管理。

猜你喜欢
制度改革预算管理措施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法的应用措施
减少猪相互打斗的措施
夏季猪热应激及其防治措施
浅议中国死刑制度改革
对建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几个难点问题的思考
食品行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财务管理视域下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途径研究
浅谈实验室管理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