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多维思考*

2024-04-28 15:15刘丽赵佳慧
教书育人 2024年6期
关键词:文明思政生态

刘丽 赵佳慧

(1.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2.辽宁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分别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层面出发,形成了新时代生态领域的“一定之规”。高校思政课作为一种时代思想重要的学习和传输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是保证当代大学生学懂、学深当代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和正确社会思潮的关键场域。那么如何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就成为重要的时代思考、教育思考和学术思考。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历程、成因和贡献

(一)发展历程

任何思想和理论都要经历萌芽、发展和成熟的经历,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始终强调将生态文明“作为一项重大工作来抓”,[1]便是源于中国共产党人以及中国民众一直以来对于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和需要。可以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思想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工作实践中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总结而来的。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重要论述阶段。最开始被表述为“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这种提法多见于官方媒体和报道之中。第二阶段为思想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2017年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的播出,在该专题片第六集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首次出现在公众认知视野之内。第三阶段是强化理论内涵阶段。该阶段的具体标志是2018 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第八次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此次大会中第一次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内涵。第四阶段为2018 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意见》正式明确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八个坚持”,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从具体内容来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有“六个坚持”和“八个坚持”两种说法,分别见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和《意见》的出台。从整体性和包含性的角度分析,“八个坚持”包含“六个坚持”,前者是后者的拓宽和发展。

(二)成因探赜

第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理论的中国化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始终是改变自然的重要力量,即人类会通过劳动改变自然,同时也认为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2]这种“必然自然性”凸显了人的能动作用,所以也就说明在人与自然关系之中想要构建和谐的关系首先要实现人的“和谐的活动”。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强调用法制保护环境,认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是美丽中国行动的关键所在,同时倡导全球一起共谋生态文明发展,都是在突出“人”的实践作用,以及强调对于人的能动作用的直接限制。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强调的“自然必然性”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的“人的直接作用”是相统一的,具有共同的理论内涵。

第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直接转化和时代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种较为朴素的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例如,在《周易》中就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在这种天地人理念中,人是由天地创造,天地即为自然,人是自然中的一项。但是在中国古代由于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致使人们对于自然的认知有限,所以在我国古代的人与自然体系中,首先是有一部分理念认为自然的地位要高于人,所以要求人去适应自然,这种观点发展的极致就是皇帝乃“天子”之说。虽然此种理念有“迷信”的成分,但在人与自然关系中却倡导人要尊重自然的发展和地位。其次是要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二十四节气歌就是典型的对自然发展规律的总结,强调只有顺应时节才能够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反之如果违背了自然发展规律则会阻碍农作物的生长。这种将自然节律和民俗结合而成的规律性认知不仅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型案例,即孟子所谓“不违农时”的道理所在。其三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执政的根基所在,即“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3]这段话孟子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通过自然实现温饱,进而生活没有遗憾,人民生活才能富足,国家政治经济生活才能昌盛,国家的统治才能长久。基于以上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了一种互为关系的生态理念。

第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进程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结和发展。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后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和兴修水利工作,将保护绿水青山作为共产党工作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对于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前瞻性的思考,将保护环境推上了法制轨道,推进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江泽民同志形成和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胡锦涛同志则进一步挖掘了“可持续”的深刻内涵,发展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历代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于历代共产党人保护生态环境付出艰辛努力的阶段性总结。

(三)原创性贡献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站在尊重历史、确保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的全局高度,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时代性的部署和安排,将自然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升到关乎人民幸福、关乎执政基础、关乎生命发展的高度。因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了一系列原创性的贡献,成为当前以及今后中国生态建设、构筑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指导,也为具有中国特色生态文化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第一,指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方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倡导建立“共同体”。共同体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较为具体的实践性概念,即共同合作、共同生存,将合作的关系提升到生命一体化的高度。在此需要单独强调的是,在世界范围内倡导建立的共同体并不是一个“团体”,而是一种生存与共、协同合作的实践形式和合作形式,即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在全球范围内共同促进生态文明发展,通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携手并进,建立起一个美丽地球,这种建设生命共同体的思路已经超越了种族、国界,是中国为世界生态治理以及人的全面发展进程提供的“中国方案”和“中国启示”。在这种建设思路中,从本体论和存在论的角度对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提出了要求,对于世界共同建造美好生态环境也提出了期许。

第二,展现了共产党人对于自然的尊重。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空间,更是人类不断自由发展的直接依托。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提升了自然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地位,将自然的有序发展与文明的兴盛直接联系起来,认为只有生态环境发展起来,文明才能不断昌盛和繁荣。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认为地球只有一个,我们应该怀着敬畏之心去生活,认为资源的匮乏以及环境的破坏往往都是人类的行为造成的。所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运用系列法律法规来限制人的行为,充分体现了对于自然、对于生态发展的尊重。

第三,创建了“两山论”的绿色发展观。从整个人类历史进程中,我们会发现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环境和生态似乎成了经济发展的必须牺牲品。然而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理念,创新性地实现了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同并进,认为两者不仅拥有共同的存在基础,同时指明了两者之间共同发展的实践路径,即将绿水青山看作为最重要的财富。这种财富是确保人类能够完美生存和发展的财富,不仅关系到当下人类的生活质量,更关系到生命的延续。在此种理念中,生态环境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这已经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更超越了西方主流经济学派的相关观点。[4]

第四,将生态环境建设确定为全民性的伟大工程。中国共产党百年经验证明,任何一项事业想要成功依靠群众是最重要的原则和最有用的法宝,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更是将人民群众作为主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即坚持系统性治理、全社会行动、以人民为主体的生态治理体系。对于生态环境保护这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谁是旁观者,谁也不能置身事外。同时全民行动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明显优势,可以进一步有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第五,生态环境治理要坚持全面性。这种全面性指的是从系统和全局的角度去分析和研究生态环境的治理之路,实现统筹兼顾、整体施为,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做到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实现生态治理全面性。针对于此,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中配备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确保制度严格、法制严密、执行到位、惩治有力,来保障生态文明机制的落地生效、开花结果,进而加速形成一种全社会能够接收地生态文化、生态道德和生态经济社会认知。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培养人认知的基础性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是我国培育年轻一代价值观的重要阵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对抗社会错误思潮,还可以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时代认知,可以解决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高校思政课堂不仅是国家的育人阵地,更是先进思想的传输平台,通过思政课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内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一种文明形态的时代展现需要进入高校思政课,让高校学生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角度学习、理解和积极践行。

(一)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要和谐统一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在生态领域的直接体现,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坚定学生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重要途径。在中国的道德体系和道德认知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道德关系范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从道德领域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也将其上升到了制度范畴。其本真意义是想表达人来源于自然且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有责任和义务保护自然,在实践中更要培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德行。然而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到“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变化,展现的是理念的深化、认知的深入和举措的科学,一个是从自然界中寻找规律,一个则是已经发现规律并进行了规律性定性——自然和人类共同构成了生命共同体。这种生命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逐步成熟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人与自然领域形成的现代化认知,“保护而不破坏、利用而不过度”,也成为当前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一种必然认知。虽然,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国家在最初的工业化进程中有一段时间对于自然的获取程度较大,甚至存在着一定的“竭泽而渔”破坏自然生态系统行为的出现。但是,随着中国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能力不断增强,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共产党人,逐步形成了科学的、先进的生态文明思想,保住了我们的“绿水青山”,这无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成就和重要特点。高校作为国家和民族思想的传播平台,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有责任传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有义务培养学生的“生态认知”,让保护环境成为一门必修课,让学生成为生态文明思想的践行者、坚守者和传承者。

(二)生态问题依然存在

我国国土辽阔、气候多样、地形复杂、生态系统多样,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人类活动的持续增加,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国家之一,不仅拥有西北干旱荒漠区、黄土高原区、西南岩溶区等生态脆弱区,同时主要生态问题也不可小觑。一是土壤侵蚀严重,全国土壤侵蚀量大于每年5000t/km2的面积达112 万km2,每年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占到全国GDP 的3.5%。二是土地沙化现象持续存在,沙化土地面积已经占到全国土地面积的20.15%。三是土地石漠化问题严重,在我国西南8省中截止到2015 年,石漠化面积已经达到了9.57 万km2,占该8 个省份国土总面积的4.9%。四是土地盐渍化趋势持续性存在。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中显示,我国现有的盐渍土地总面积几乎占到了我国可利用土地面积的5%。五是整体来看,想要实现2035年的环保目标,仍存在着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以及垃圾围城等一系列问题。总之,这些生态问题的存在已经影响到了中国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的健康、和谐生活已经开始产生影响。所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到了必须形成新的生态文明思想,来解决生态领域与其他领域存在矛盾的关键时期。高校学生作为新生力量和国家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要承担起建设良好生态的艰巨任务,只有从即将步入社会劳动岗位的一代人开始抓生态文明思想建设,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能够做到坚决保护环境的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制度标识

这种制度标识作为一种法制机制,限制着人与生态体系关系中人的行为,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可以说,整体来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已经成为一项法律机制,形成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从法律和国家规章制度角度出发,应该把如何保护环境、守住生态底线、防止陷入破坏环境的深渊等认知,第一时间传输给高校学生,因为他们不仅是一项法规的受众群体,更是确保将来国家规章制度有序推行的重要力量。同时,学习和掌握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制度化要求,也是学生走入社会后确保自身权益不被侵犯、也不侵犯自然权益的重要保障。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角度分析,只有让保护环境深入人心,成为一种价值自觉,才能够规范生态行为、实现生态正义,这种正确认知的培养从高校学生抓起尤为适合,在思政课上进行传输较为有效。一方面是因为生态文明思想在思想和实践领域都属于一种“新”的体系概括和总结,而高校阶段正是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两者结合很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内涵及实践意义。另一方面,高校学生是我们国家知识含量较高、学历层次较高的社会群体,这一部分社会群体能够对一种思想进行较为理性的判断,能够结合自身的实践需求进行较为有效的接受和学习,且能够进行深层次的学理思考。

(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培育大学生文化信仰的有效举措

中国共产党人从战略高度和人民生命健康的维度进行了总体战略布局,要确保生态环境的美好,进而实现人民群众的健康幸福生活。从此种角度分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已经拥有了从一种思想过度到一种文化的实践基础。即我们要建立的是在美丽中国的基础上发展中国、和谐中国、昌盛中国。西方个别国家用生态环境的破坏来提升经济发展能力的路子不适合中国的发展,更不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发展选择。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的“人民性”情怀已经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种文化和信仰。与此同时,这种文化和信仰需要“传”和“承”,这项职能自然就落在了高校思政课上。高校思政课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宣传阵地,有责任有义务向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文化,帮助学生形成“中国信仰”,只有具有中国信仰的接班人,才能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凝聚智慧和力量。大学生经历了高校生活之后要步入社会工作岗位,要进入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其自身价值观和文化意识要经受各种思潮不断冲击。所以,大学生在高校期间要对其进行价值观塑造,借助思政课堂和“课程思政”,确保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先进的文化信仰,使大学生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决护卫者,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力量。从教师的教书育人和大学生学习成长的角度出发,思政课教师也应该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爱护环境的意识。

(五)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培育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感受到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决心,感受到祖国正在繁荣昌盛,才能够培植新一代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进而强化他们的爱国情怀。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中华民族饱受外敌欺辱、侵略,在世界上失去了话语权,在经济发展上受制于人,保护环境无从谈起。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拥有了政治、外交和经济自主权,但是在一些特殊经济发展领域仍然存在着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甚至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个别领域的生态环境确实受到了破坏。在新中国建设过程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发展模式逐步成型,如今的中国不仅在世界上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更走出了以往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境地。思政课堂上应该讲出这一“历史性变化”,不仅足以证明祖国的强大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时代伟力,还可以从历史变化的角度培育青年一代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爱国情怀。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一种时代文明,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历代共产党人生态思想的传承和创新,已经成为新时代生命共同体构建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在融入高校思政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全面的、系统的教育教学体系和机制,教师的传输能力、学校的推动力、教材的更新以及课程设计的时代性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短板。这些短板在一定程度上不仅限制了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发展进程,更阻滞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指导社会生产实践的进程。因此,高校的思政课应该从教学原则、教学能力以及教学助力等方面,打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思政课的阻滞点,探索出思政课有效传输时代文明的实践路径。

(一)强化系统性思维,打通教材边界[5]

思政课承担着培养人的政治任务,思政课堂是学生意识形态塑造的有效平台,因此在教学实践进程中必须强化政治性原则,坚持高校思政课的建设和发展与党的创新理论之间的有机结合,确保思政课与时俱进。同时,思政课教学要拓展思路和教学方式,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讲解不能仅囿于教材,要对其内涵进行拓展式、联想式讲解,将该思想理论体系蕴含的历史承载、现实价值等多重意义融入课程实践。在课堂实践中可以从历史梳理的角度明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逻辑、发展维度和时代价值。

(二)提升实际教学能力

强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思政课的实际成效,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开展:第一方面是提升教师能力。教师是知识的传输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思政课教师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向大学生头脑的植入者,所以教师应该做到专家化、专业化。所谓的专家化指的是思政课教师要全面、系统地掌握所教授的内容,在传输内容之前先将自己培育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的专家,多角度明确其时代内涵和时代价值。之后,教师才能从历史、现实以及战略全局的维度去讲授和传输。专业化指的是教师要培养自己的讲课能力,不能将理论课讲得过于“理论化”,要结合教师的自身特点将理论讲得深入浅出,让学生能够愿意听、主动听。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还应该将课堂的授课模式多样化。应该尝试实现思政课教师多元化开发,即在专职思政课教师的基础上,通过聘请专家的方式进行“学术点”的专题讲解,从实践和学理的维度去进行知识的传授,以便于学生能够从学理的层面进行思考,进而逐步入心、入脑,形成价值体系的认知。第二方面是教材的编写要与时俱进。同时强化教材辅助资料的运用,在辅助资料中将高深的理论进行图片化、视频化、故事化,进而助力学生理解。教材的编写要紧跟时事政治,教材编写周期、出版周期都应该缩短,让教材成为学生了解国家发展动态、时代价值体系以及世界发展形势的重要来源。第三方面是课程设计要符合学生的需求。课程设计的多样化、现代化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政课程质量提升的关键所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平台和设备实现课堂形式多样化,将视频、图片、情景剧等元素融入课堂之中,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更能形成理论的代入感。

(三)强化教学助力

一是学校方面应该建章立制。学校上好思政课,学生学好思政课,这既是一所学校应该完成的教育教学任务,更是一项应该完成好的光荣政治任务。学校作为教学主体,不仅要建章立制来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地位,还应该通过教师补助、职称评定以及职务提升等方式,提升教师的讲课和学习的积极性,做到压担子和给奖励同行并举。第二方面是实现多课程的协调推进。所谓多课程的内涵,其一是实现“两课”课程的协同讲授,近代史纲要从历史角度,“毛概”课和“马原理”课从理论的角度,“思修课”则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进行联想式、拓展式的传输和讲授,最终构建出多角度、多层面的教授机制。其二是加大“课程思政”的改革力度,在学校所有开设的课程内实现思政元素植入。尤其是一些工科专业更应该让学生理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以及中国国家工业化的伟大成就。第三方面是实现“软硬”件设施的共同提升。硬件设施指的是多媒体教室功能的优化、教学实践基地的培育、学生创新基地的建立等。软件设施则主要指教师能力、教师待遇、教学管理机制以及学校的整体运行模式等。

(四)尽早完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体系

当前在全国一些省份已经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在教育部配套课件中的第十一讲也专门设置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一章。但是,当前的总体状态是专项教材的出版正在过程中,教材的配套材料还不完备,课堂上教师仅仅依靠原有的“毛概”教材以及教育部的专项课件进行讲授,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能力的发挥和课堂形式的多样,因此该课程体系的构建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猜你喜欢
文明思政生态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