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渗透

2024-04-28 12:11康佩林
甘肃教育 2024年7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康佩林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践行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落实思政课程标准、提升思政课程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举措。文章指出,在当前一体化推进“大思政课”的背景下,中小学校要聚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核心任务,通过构建多元思政教育体系,在思政教育的各环节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学生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核心素养方面得到提升,提出了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思政课建设策略。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课建设;培育和践行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07—0015—05

近年来,中小学校普遍重视思政课程建设,不断探寻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路径,持续推动思政课程建设,特别是中小学校将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作为提高课堂教学的重点目标加以强化。具体在课堂教学中和德育活动中,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教育的重点内容,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深化文化建设、丰富育人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渗透到校内外教育的各个环节,以此强化指向个体发展的核心素养全面提升,是当下思政教育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任务。

一、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知理解,构建全员育人新格局

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具备的适应时代发展、满足生活需求、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一种综合素养,而这种综合素养即是个体应具备的关键品格和学习能力。具体讲,个体的行为不能脱离和违背社会公德,个体社会性的成熟就是能够做到严格自律,遵守社会公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并能将自己很好地融于社会。中小学生身心正处在迅速发展和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阶段,因此在指向关键品格和学习能力的核心素养养成期,要帮助学生积极建构合格的角色认知结构,并让其在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中正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笔者认为,学校要不断强化以下三个层面的教育引导,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培养学生关键品格和提升综合素养的核心来抓好,切实让思政课程建设的基本载体丰满起来。

1.引导全体教师自觉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使命。作为学生“引路人”的教师,应努力践行“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道德要求,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成长。教师的人格魅力、道德品质、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学校要教育引领教师做到身体力行、言行一致,彰显良好榜样示范作用,引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践行。特别是在教师职业发展中应突出思想政治引领,激发广大教职工自觉担起新时代教书育人的职责使命,找准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让全体教师自觉带头体现自我价值、彰显作为,坚定不移爱党、爱国,将宣传、教育、引导学生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的核心任务,融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各环节,用实际行动推动学校“大思政”课程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

2.引导学科教师主动承担起德育责任。中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的“拔節孕穗”期,不仅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更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3]。所以,每一位学科教师都应承担起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履行好育人义务,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关键,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育引导学生要在不同场所(学校、家中、社会)扮演好自我角色,承担好角色义务和相应的义务。尤其班主任以及其他教师都要明确职责,决不能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课教师一个人的事情,必须要凝聚庞大合力,在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品德的教育工作中相互支撑、相互弥补、共同推进。在课堂内外,都有责任和义务落实好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尤其学科核心素养中所强调的关键品格及价值观要求落实落细,实现学科育人功能。

3.引导家长构建良好的家风。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积极引导家长要切实重视家庭文化教育,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则,延续良好传统行为习惯,传承发展家风文化,构建和谐家庭,弘扬新时代良好的家风。要教育引导家长以身作则,榜样示范,用实际行动争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无论家庭内外都要将爱国爱家、诚实守信、团结互助、与人为善作为追求与信仰,进一步涵养社会风气。

二、优化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举措,夯实思政教育条件保障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要让学生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发展,必须要注重良好习惯的养成期,坚持以关键品格培养为抓手,将培养目标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对素养是这样界定的,“素养指的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发展、生活、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4]。

个体良好的品行作为核心素养的必备品格,对其人格的形成和长远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要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首要以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切入点,不断强化个体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意识。

1.严格落实课程标准。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落实好课堂教育主渠道,占领课堂教育主阵地,为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系好扣子”,打牢根基。“养成亲社会行为”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一框,对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因而,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要研读课程标准,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教育导向,设计好每一节课,认真落实好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功能。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更要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核心素养构成部分列在培养目标之中,切实把育人各项举措落实、落细,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思政课教师要教到学生的心里去,就必须突破浅表的分数层面,让课程内容成为学生素质的一部分,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思政课的有效路径[5]。

2.深化思政课程建设。学校必须要以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遵循,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地加强思政课程建设,不断增强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渗透到教学中,入脑入心。例如,在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丰富的社会生活》一课中,教师可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着力打造高效课堂,积极转变思维和观念,优化教学设计,切实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创设现实的生活场景,把学生带到现实社会生活中,让学生认清个体和社会的关系,教会学生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如何塑造健康的人格,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又该建立什么样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观。可以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将以上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完成,教师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将正确的全面的观点总结出来。总之,只有严格落实好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核心任务,才能引导学生回归社会生活,让良好的行为品质显现。

3.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对新时代加强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任务、明确新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队伍建设是基础工作。多年来,虽然各地都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是受社会就业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师范院校毕业的思政专业学生依然较少。笔者所知,大多地方的小学思政课教师普遍短缺,个别学校甚至没有。大部分学校都是由语文教师兼任,加之学校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主要以语文、数学和英语等课程为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思政課的重要性,也忽视了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学校务必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大教育观,通过各类培训,着力培养一批能够承担思政课教学重任的教师,切实把思政课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各地还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和构建行之有效、因地制宜的选聘体系,建立健全中小学思政课专职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真正做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三、强化价值导向引领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思政课程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和根本,就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必须要通过一定的教育载体来推进。作为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将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应该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1.落实管理主体责任。校长必须要扛起管理主体责任,完善学校管理功能,推动学校工作落实,要把加强对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教育的重中之重,通过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引导学生增强责任意识,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做一个思想上进、品德高尚、礼貌守纪的学生。校长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起到表率作用,带头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引路人,并要求师生向自己看齐,将自己的良好行为展现给全校师生。同时,要积极构建师生共同向上的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认真落实教育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并付诸实际行动。

2.强化师生劳动教育。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导致许多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概念模糊,甚至对劳动有着抵触情绪,这不但不利于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而且会逐渐丧失学生的自主生存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一个人是否有良好的亲社会行为,乃至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一切都要靠劳动体现出来。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通过开展有效的劳动教育来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比如,可以让师生争做疫情防控、交通安全维护、控辍保学的志愿者和帮扶者,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活动。还可以通过大型集会和主题班会,让师生把自己对劳动的意义及自己如何在劳动中体现爱国、敬业等的感想表达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深化家校协同教育体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其家庭的重视程度息息相关,家庭的教养缺失必将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陋习。有些家庭对孩子是否在学校和家庭以外的场所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社会秩序等不闻不问,甚至个别家长还当孩子面故意破坏秩序,如,去超市购物、买票、窗口办事等不排队,坐车占座霸座、过马路闯红灯等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所以,要不断深化家校教育,凝聚育人合力,通过家长学校和家长会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让家长给孩子树立榜样示范。还可以让学生家长进课堂,警察、律师、法官、医生等一些从事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维护社会公平、救死扶伤的典型人物进课堂给学生传递正能量,让学生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

4.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个体只有养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习惯,才能做到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爱国、敬业才不是空谈。所以,必须要让学生明白,只有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自己拥有的一切亲社会行为都是爱国的具体表现形式,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就是奉献社会的过程。一个合格公民应有的品质就是爱社会、爱劳动、爱科学、爱集体、爱人民等的总和。教师可通过主题班会、思政课、国旗下演讲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在抗震救灾、抗洪抢险、抗击疫情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事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厚植家国情怀。学校应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载体,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帮助中小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中小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使其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为国家建设服务。

四、构建多元德育评价体系,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学评价”部分提出“坚持素养导向”[6]。笔者认为这里明确的素养导向,即要通过坚持落实学科的核心素养导向为基点,指向个体发展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培植。通过对学生开展综合评价来体现个体发展的核心素养这一目标,并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思政课程评价尤为重要的部分。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学科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一套素养导向的校本化学科评价体系,重点是评价内容、评价性质、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同时要指导教师进一步健全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尤其要完善道德评价中关键品格评价部分,且组织教师、学生和家长参与到自评活动中来。

1.健全班级管理制度。要以发展学生综合素养为引领,进一步健全班级管理制度,从而以落实制度来实现评价。班主任应带领其他学科教师积极对班级管理进行实践与探索,着眼从培养良好言行习惯,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价值标准入手,改变传统管理方式,健全细化学生评价制度,改进奖惩制度,不断提高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认知水平,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良好班风的形成。切实落实以构建“以人为主、和谐民主、自主合作、公平竞争、积极进取”的班级文化为育人导向,积极搭建学生成长平台,有效引导教育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健全教师评价制度。学校应积极倡导教师以发展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激励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考评教师不能单一看教学成绩,而要把育人的效果放在首位,特别是要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成效放在考评的重要部分。要从多个维度考虑完善教师综合考核制度,细化考评细则,切实将“五育并举、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种在教师心里、贯彻教育教学的始终,从校风到课堂,从管理到教育,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得到全面的素质提升。

3.健全学生自我评价机制。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要将学生自评和同学他评相结合。班主任應组织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开展同学间组内互评或同桌间互评。建立和完善道德评议积分管理制度,特别对其在“爱党爱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仁爱友善”等方面的优秀品质进行积分,班主任要把自评和他评结果积极反馈给学生,并将积分准确记录,然后将积分纳入学期综合评价。

总之,要持续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重要意思的深层次认识,积极引领和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层面的优良品质,教育引导青少年无论在校内外,还是在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努力形成习惯自觉,只有做到这些,思政课程教育的目标才能真正达到,“大思政课”建设才能在实践中有力推进。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胡锐,司广峰,张斗木.心理健康教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张龙.全面推进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N].中国教育报,2019-10-16(02).

[4]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03.

[5]王良.引导学生在深入讨论和思考中得出结论——关于改进小学思政课的一点体会[J].人民教育,2019(07):14.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7.

(本文系2022年度甘肃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实践与思考”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2]GHB1266)

编辑:陈静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微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思考
少先队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供电企业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浅析高职院校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整体合力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