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2024-04-28 12:11丁建伟
甘肃教育 2024年7期
关键词:产生原因表现心理问题

丁建伟

【摘要】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成长。本文探析了青少年心理问题成因,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具体的策略。青少年心理问题多表现为学习不适应、行为异常、心理障碍等,产生于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学校应采取建立心理问题四级干预体系、指导家庭开展干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建设学生互助小组等途径,做好干预工作,避免问题进一步发展或恶化,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原因;表现;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07—0028—05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发布了《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其中《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抽取了3万多名10-16岁青少年开展调查后,约有14.8%的调查对象存在抑郁风险,有4.0%的青少年属于重度抑郁风险群体,10%的青少年存在轻度抑郁风险。《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我国18岁以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占总人口的30.28%,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1]。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事件[2]。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双减”工作持续推进,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等一些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地缓解。但学校、家庭、社会对学业成绩仍存在过分注重的现象,家长对学生期望过高,学校课业安排过多,考试评价制度单一,网络和游戏对学生影响巨大等原因,导致青少年长期处于高压状态,身心健康遭受挑战,心理压力巨大,部分学生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导,将转化成心理疾病[3]。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仅给本人带来痛苦,给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而且成为社会发展中的消极一面,因此,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内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意义重大。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及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概念的界定

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定义为: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基础上,将个人心境发展到最佳状态[4]。我国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中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指个体内部心理过程和谐一致,与外部环境适应良好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个良好或正常的状态,能够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活力。

心理问题是指人们心理上出现的各种异常心理现象。个体心理健康出现异常,无法正常解决生活中的外部问题,就是出现了心理问题,如出现的消沉情绪、焦虑、抑郁、恐惧等消极的不良心理都是心理问题的范畴。《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我国高中生抑郁检出率为40%,初中为30%,小学为10%[5]。

(二)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1.学习不适应,出现学习障碍。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后,往往表现出学习不适应,出现学习障碍。首先他们出现心理问题时,对学习的专注度下降,学习的兴趣减弱,注意力分散,这会直接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其次因学习方法不正确、学科难度大、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较差等原因,他们会出现对学习力不从心、对某科老师反感的心理,使他们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再次因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差等原因,部分青少年得不到外界肯定,出现厌学、逃学等学习不适应性行为,而这种不适应性造成学习上的压力,逐渐发展为心理问题。

2.行为异常,出现社交障碍。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后,伴随出现逃学、旷课、早恋、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有的甚至沉迷网络和游戏等。他们逐渐会封闭自我,不愿和家长沟通,用虚拟世界替代现实世界;自我感觉孤独、不合群,和同龄人产生隔阂,不会正常与人交往和交流;自我封闭,失去对外界事物的兴趣,不愿与人交流和交往,产生社交障碍。

3.心理异常,出现心理障碍。个体如出现心理问题会因为人际关系差而变得敏感、自卑,会过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出现情绪变差、易怒暴躁、抑郁自闭、情绪焦虑,长时间未得到有效治疗和干预,逐步发展形成心理障碍,会用与家长激烈对抗等方式释放压力。青少年心理障碍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沉重负担。

二、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李镇西、王丹凤的一份关于引起青少年心理焦虑因素的调查报告显示:升学压力占54.60%,父母的期望占43.55%,学校考试评比占39.97%,教师的言行占20%,人际交往占20%,成长困惑占20%[6]。青少年成长环境复杂多变,心理问题与青少年的学业压力、家庭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学校环境和学业压力的因素

学校的教育方式、学业负担、升学压力、考试评比、同学间的竞争,教师的教育态度、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的关注程度都可能对青少年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部分学校对学生的衡量和评价仍以学期考试成绩为终结性评价,还未转轨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来,忽视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7]。个别学生会感觉学业压力过大,对学习反感。个别学生在受到校园欺凌、排挤等处境时,心理会受到严重的伤害,思考和判断能力缺失,容易沉迷网络游戏[8],进而增加心理负担,尤其在心理出现问题阶段更容易受到此类因素的影响。

(二)家庭关系因素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家庭教育的方式都有可能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9]。很多父母过于注重学业成绩,对孩子期望过高,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又期望孩子门门功课优秀,孩子达不到期望值又苛责孩子,忽略了孩子情感的需求和心理健康,不顾他们的接受能力。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使孩子心理失衡,造成心理压力过大。如果出现家庭关系不和睦、父母婚姻破裂、家庭变故、家庭教育方式粗暴等也会导致孩子心理压力过大,让孩子长期生活在焦虑、抱怨、愤怒,甚至恐惧等不良情绪中,都可能对青少年心理造成冲击和困扰。据一项调查研究显示,近90%的家长表示对孩子成绩有要求,然而只有30%的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这种来自家庭的压力传导,容易导致他们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三)青春期因素

青春期是青少年生长发育的高峰期,是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身心或迟或早会发生变化,大部分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都会出现来自生理方面的困扰。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因他们对自身的认知和调节水平有限,对这些身心变化不能科学合理看待,往往会产生负面的情绪,他们追求独立,而又在生活中表现出依赖性,内心时常会产生矛盾。同时青春期的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变化较大,情绪波动大,他们面临着身份认同、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探索、性成熟等问题,这些问题也会引发心理问题。

(四)社交不良因素

青少年在社会交往中面临着适应新环境、建立人际关系等挑战。他们在青春期会表现得自我意识强烈,自我表现欲强,甚至过于自信或自负,性情上显得自私任性等,导致他们与他人关系差。如果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环境中,无法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接纳,或受同龄人的负面情绪影响,缺乏谈心沟通的机会等,会增加孤独感,导致他们出现情绪低落、自卑、孤独和社交焦虑等问题。

(五)网络媒体等媒体影响

现代科技的普及使得青少年接触网络媒体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10]。青少年崇尚自由,独立性强,在学校中,他们时刻受到学校制度和纪律约束,有些青少年会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沉迷网络游戏和社交媒体等虚拟世界中,导致社交隔离、注意力不集中,产生孤独感和情绪消极等问题。另一方面,青少年接触网络媒体时会接触到暴力、色情等诸多不良信息,因他们的自控能力差,对社会的认知不全面,尤其是迷恋游戏后,不能正常与身边的人交流,父母约束时甚至与父母出现激烈的对抗行为,反而加重他们的负面情绪,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三、学校干预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策略

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学校应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建立由学校主导,由专业心理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制订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问题干预的流程和方案,多方面协作沟通,积极主动做好监测、识别、干预等工作。学校可建立健全心理疏導四级干预机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家校共建指导家庭干预、建立学生互助小组等措施干预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更好地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建立健全“心理问题干预四级机制”

学校需要建立“预防—预警—危机应对—后期援助”的四级体系,建立包括心理测评、心理档案、心理疏导中心等机构,确保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得到关注和帮助,如图1所示。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为主。学校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给每一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举办讲座、开展活动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增强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和抗挫能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2.建立心理问题学生的识别机制。一是学校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心理问题学生辨识机制,包括多方面的评估和观察,教师可从学生的行为表现、学习情况、社交关系等方面入手,及早发现学生的异常,便于及时干预和疏导。二是学校需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及早筛查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三是学校对已发现或疑似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单独建立心理档案,跟踪记录日常学习生活的表现,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用识别机制,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变化早发现、早通报、早评估、早预警,确保信息畅通、快速反应,从而有效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要保护学生隐私,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3.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学校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应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包括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学校需要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内心困扰。对已发现有心理问题的个体需针对具体情况制订个性化的干预方案,明确具体关爱帮扶措施,开展关爱行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团体辅导则可以用小组活动、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分享经验和感受,增强自信心和适应能力。

4.寻求援助,专业干预。学校要加强与当地心理健康机构的合作,为青少年提供更全面的心理咨询服务。如果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对单独依靠学校干预不能解决的,要积极从社会教育机构中寻找心理辅导教师干预,或者指导家长带他们到青少年心理资助中心寻求心理卫生服务,帮助孩子更好地面对自己的情绪和问题。如果出现焦虑、抑郁症状时要指导学生家长带孩子到医疗机构寻求治疗。专业的心理咨询可以帮助父母提供适当的解决方案,为孩子提供更深入的评估和治疗,严重的则采取药物治疗或行为疗法。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在校的领路人,学校应鼓励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应主动倾听学生的心声与需求,应注意自己的言辞和态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情感需求,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师生交流氛围,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同时,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能力。

(三)家校共建,加强对心理问题学生的家庭干预指导

家长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支持者,当子女出现心理问题时,特别是年轻的父母,没有科学的方法和经验,不能采取合理措施,无法帮助子女走出困境,甚至因教育方式粗暴,亲子关系变差,进一步加重青少年心理问题。学校在指导家长做好孩子心理问题的干预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学校应积极加强家校合作,与家长经常沟通,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促进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支持。用定期开展家长讲座、家庭团体活动等方式提供心理健康知识,指导家长正确面对和引导孩子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

1.学校是家校沟通的建设者。学校要与家长建立信任关系,与教师和班主任建立联系机制,了解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目标,相互增进沟通,密切合作,让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家校互动活动,及时到学校参与学校开放日、家长会等活动,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以及孩子在老师与同学中的印象等。学校指导家长定期与学校教师交流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积极听取教师的反馈和建议,接受并改正做得不好的地方。

2.学校还需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纠正不良的家庭教育心理。首先,学校指导家长要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等,使他们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合格家长。其次,学校要指导家长与时俱进,积极接受现代教育理念,提升对孩子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和应对能力,平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接受先进的家庭教育理论,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避免一些不良的家教心理,例如攀比心理、补偿心理、放纵心理和从严心理。家长需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鼓励他们自主探索世界,而不是过度干涉和控制。

3.学校要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家长提供指导。学校要指导家长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意识到健康的心理是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孩子发展成才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当孩子已经出现心理问题后,学校应指导父母帮助孩子释放压力,树立信心,改善社交关系和亲子关系,指导家长让学生在面对困境时能够正确地认识、面对和解决问题,及时治愈孩子的心理问题,帮助孩子走出心理困境,迈向健康成长的道路,让家长做孩子健康成长的坚强后盾。

(四)组建同伴互助小组

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内心封闭,自我孤独感较强烈,不愿与他人交流,有时抵触父母和老师的教育。而同伴之间戒备心理低,他们更易接受同伴的帮助。因此,学校应积极建立同伴间的互助小组,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改善同学关系、倾听心声、释放压力,组织参与集体活动等,让他们打开心扉,改善社交,不再自我封闭。学校指导互助小组成员互相帮助,让学生之间开展心理干預互助工作。

总之,青少年心理异常会出现学习、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涉及学习压力、人际关系、青春期因素、家庭及社会等多种因素。为防止青少年心理问题进一步发展为心理疾病,学校应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在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预防为主的前提下,对心理问题学生建立干预机制,协调好各方面的因素,开展有效的心理辅导和专业的心理健康援助,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傅小兰,张侃,陈雪峰,等.心理健康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02.

[2]林萱,武芯苇,杜晨溦,等.美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监测六十年:监测框架发展分析与启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5):59-73.

[3]申宏浩,戴斌荣.家校协同预防青少年心理危机[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06):63-69.

[4]郭敏.广义问题解决视野下的心理健康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2.

[5]傅小兰,张侃,陈雪峰,等.心理健康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02.

[6]李镇西.美好的教育是怎样发生的[J].陕西教育(综合版),2023(12):12-15.

[7]宋浩.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机如何化解[N].中国城市报,2023-02-20(18).

[8]陈建新.农村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J].新课程研究,2023(25):109-111.

[9]高霞.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家长如何识别和预防青少年心理危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06):73-78.

[10]程晓芸.后疫情时代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3(26):22-23.

编辑:宋春宇

猜你喜欢
产生原因表现心理问题
浅析企业劳资纠纷产生原因及化解对策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初中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研究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儿童插画在平面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及发展趋势探究
浅谈新闻报道模式化的表现与对策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