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子首饰工艺之美

2024-04-28 05:38王一婷黄少卿
秀江南 2024年2期
关键词:首饰时期工艺

王一婷 黄少卿

首饰工艺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旧石器时期,山顶洞人佩戴的串饰是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项链”。到了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盛行,主要的首饰有骨、玉、金、铜、象牙等制品,其中,玉饰品最为突出,在这一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雕刻工艺。秦汉时期,青铜饰品减少,金、银、玉的使用率提升。这一时期,掐丝、焊缀金珠等工艺盛行。到了唐朝,首饰工艺飞速发展,花纹、样式繁多,来往商船更是络绎不绝,出现了珍珠、翡翠、彩色宝石等多种原材料。研究唐代首饰工艺,不仅能了解唐代首饰的演变与发展,更能了解工艺对首饰设计风格的重要影响。

唐朝初期百废待兴,首饰工艺相对较少,主要有镂空、包镶、錾刻等,风格以简约大气为主,材质以金银器为主。例如隋唐时期九岁女孩李静训墓出土的嵌珍珠宝石花蝶头饰(图1),下部是用金片做成的三枚钗脚,上部为圆金片卷作荷叶状的台座,台座上又有二卷环,其外壁一周插有金丝制作的花枝,枝上缀以六瓣金花、三角金叶,花蕊中嵌珍珠,在花朵之间点缀宝石花蕾和如意云头长条形金片。头钗顶部为一只展翅飞蛾,以较粗金丝编出翅膀与躯体,再用细金丝层叠编织填补细部。躯体中空,外绕缀有珍珠的金丝网,其中可盛香料;飞蛾以珍珠为眼、金丝为触须。头饰高11.47厘米,宽8.3厘米,整个冠饰采用了捶揲、拉丝、编织、錾刻、镶嵌等工艺。

李静训的曾外祖父是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外祖母是北周宣帝宇文赟的皇后杨丽华。隋朝时期,战乱初定,百废待兴,首饰制作工艺欠缺,但这位隋朝皇室贵女陪葬的饰品从形状到做工无一不华美精致,一方面彰显了其身份显赫,另一方面体现了家人对她的喜爱与不舍。

隋朝以后,国家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骤减到200余万户,人们苦于战乱,首饰工艺的创新与发明也随之停滞。直到初唐时期,唐太宗吸取经验教训,选贤任能,完善制度,国家形势好转,首饰制作行业才渐渐复兴。根据我们的考察,初唐时期萧皇后墓中出土了三件首饰文物,其中一个冠饰(图2)可谓制作精美。

遗迹发现时只能检测到一些断裂的铜丝和粉化的小珍珠,经过专家团队的复原后,发现萧后冠饰主要由两个博鬓、呈十字交叉的两道梁和呈环带状的三道箍组成,冠饰上有13棵花树、9个铜钿花等饰件,结构十分复杂,体现出当时工艺的精致。制作萧皇后冠饰所用的材料主要有铜、金、铁、玻璃、汉白玉、珍珠、木、漆、棉、丝等10种,加工工艺包括锤揲、焊接、掐丝、镶嵌、珠化、鎏金、贴金、錾刻、抛光、剪裁、髹漆等11类。萧皇后薨于647年,即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在唐太宗和群臣的共同努力下,出现了一个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快速发展、边疆稳定的大好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因此,在萧皇后的墓中发现精美首饰文物就不足为奇了。

史学上的盛唐指的是从永徽元年到天宝十四年,即(650年—755年)。《新唐书》记载:“观夫开元之治也,则横制六合,骏奔百蛮;及天宝之乱也,天子不能守两都,诸侯不能安九牧。”这一时期政通人和,出现了许多像李白、杜甫一样的诗人,首饰工艺方面也逐渐成熟。盛唐时期女子思想开放,女性的审美也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女扮男装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一时期的发饰种类虽然和前朝无大差别,但在造型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盛唐时期的女子造型一改初唐时期的简洁之风,雍容华丽、珠翠满头是盛唐时期女子造型的代名词。她们喜欢在发髻上戴花锢。花锢是以金箔片、黑光纸、螺钿壳等材料剪制而成的,可做面饰,也可做首饰佩戴于发间。盛唐女子不拘泥于形式,思维活跃,思想开放,金雀、金玉花枝、玉蝉等首饰名称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2001年1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理工大学新校区内发掘出100余座唐代墓葬,盛唐时期宗室后裔李倕之墓也在其中。

李倕,字淑娴,唐高祖李渊的第五代孙女,病卒于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时年25岁。考古学家在其墓中发现了一件完整的头冠(图3),这件头饰以绿松石、玛瑙、水晶、红宝石为主要材质,可以说在唐代能用到的所有珠宝材料都可见于其上,由270多件配饰、1700多件装饰物以多种工艺打造而成。头饰高约32厘米、宽约16.5厘米,采用了锤揲、鎏金、掐丝、贴金、镶嵌、金珠、錾刻、彩绘等多种技法。其中,金珠的直径在几百微米左右,由此可见当时的工艺技术多么高超。

中唐时期是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相对稳定的一段时期,但这只是表象,由于北方的藩镇割据,中枢在经济上更加依赖江南等地的税务和物资供应,反而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使社会商品的流通更加活跃,商人的地位有所提升。

755年12月,安史之乱爆发,唐朝陷入了长达八年的内乱。当时,唐朝的君主疲于自保,丝绸之路也因此中断,外国的文化与首饰工艺无法传入我国,首饰工艺的发明与制作也进入了一段艰难的时期。

安史之乱严重破坏了唐朝的经济发展,经济中心也因此向南方转移。唐朝中后期,节度使掌权,藩镇割据的形势日益严峻,朝廷为了平息战乱留下的各种隐患,每年需要支付庞大的军费,这更加助长了进奉风气的蔓延。《资治通鉴》记载了大历元年事件:“冬,十月,乙未,上生日,诸道节度使献金帛、器服、珍玩、骏马为寿,共值缗钱二十四万。”可见当时进奉的嚴重程度。正是因为这种风气的盛行,唐朝后期的首饰越来越大,工艺也越来越繁复,反而失去了盛唐时期女子首饰的独特个性与灵动,给人一种繁复华贵的凄美之感。

晚唐时期,社会风气奢靡,宦官掌权,统治者不思进取。唐穆宗以后,唐皇多信食长生药,荒废政事,听信谗言。这一时期,百姓苦不堪言,农民起义频发。公元859年,黄巢带领的起义军撼动了唐王朝的根基,唐朝名存实亡。

受安史之乱的影响,杨贵妃祸国殃民的形象使晚唐女子重新开始遵守封建妇道,每个人的妆发及佩戴的首饰都要遵守规矩,不得僭越,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度对晚唐时期的首饰工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这一时期,由于战乱,保存完好的女子首饰较少,但是从人们所熟知的敦煌莫高窟中能清晰地了解到晚唐时期女子首饰的佩戴方式及制作工艺(图4)。

晚唐女子首饰工艺繁复,更显奢靡,流行掐丝、镂空、镶嵌等工艺。

掐丝工艺主要采用金、银或其他金属细丝,按照花纹样式对折弯曲,掐成图案,焊接粘连在首饰器物上。掐丝技术源于中东地区的波斯,在五到六世纪逐渐成熟。国内发现的首例掐丝工艺是巴林左旗契丹博物馆馆藏的一对掐丝花冠金簪,其采用镊子将事先准备好的柔软薄细的金、银等细丝按照设计好的图案折叠翻卷,形成好看的花纹样式。这项工艺看似简单,但实际在制作过程中非常考验工匠的功底与耐心,技艺精妙之处完全依靠工匠的一双巧手展现。

掐丝工艺也经常和珐琅工艺结合在一起,前者掐丝,后者上色,这种结合至今仍然为人们所喜爱与追捧。珐琅又称“佛郎”,隋唐时由古西域地名音译而来,成分主要有石英、长石、氟化物等,属于硅酸盐类物质。制作方法是将已经粉碎的珐琅釉料涂到经过加工工艺制作的首饰或者其他金属制品表面,经过烧制、干燥等步骤形成复合型工艺制品。掐丝珐琅在陶瓷等制品上的应用更为广泛,碗、碟、酒盅、炉鼎等器皿的制作上均有它的影子,可见其实用性与鉴赏性。

首饰制作工艺作为一种古老而精致的艺术形式,深受时代变迁的影响,不断在技术的推进与创新中焕发新的生命力。通过对唐代女子首饰工艺的研究,我们不仅能深入探寻其精湛的制作方法,更能从工艺的细微之处揭示唐代复杂的时代背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繁荣的经济形势。这种对历史的细致解读让我们在欣赏首饰工艺之美的同时,对唐代的历史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了解与认知。唐代女子首饰工艺不仅是当时社会文化和经济状况的重要体现,更是中国古代工艺的瑰宝。通过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和传承,我们不仅能更好地了解唐代历史和文化,更能将中国古代工艺之美发扬光大,向世界展示中国工艺之美的独特魅力。让我们共同努力,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为现代首饰制作工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单位:长春工程学院勘查与测绘工程学院)

基金项目: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2211437031)资助。

猜你喜欢
首饰时期工艺
首饰,是身体的告白
《互生》首饰系列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宝石首饰系列
开心一刻
宝石首饰系列
清代时期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