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窥铜镜,赏龙品历史

2024-04-28 05:38尹钊周亦林
秀江南 2024年2期
关键词:双龙千秋铜镜

尹钊 周亦林

甲辰岁峥嵘,龙年酒三杯。又是新春佳节,今年更不一般,因为龙年有着不同于其他生肖年的独特意义—龙是十二生肖中唯一一种并不存在于现实中的动物。它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堪称最神秘的生物之一,人们常说“龙凤呈祥”,龙与凤一样,是神话故事中只闻其名而不见其身的生物,二者与麒麟、龟并称“上古四瑞兽”。

虽然中国人从古至今未能一睹龙的真容,但这并不妨碍中国人骄傲地以“龙的传人”自居,以“中国龙”为国家灵魂的象征。我们必须承认,龙这一生物早已扎根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是中华民族血脉的传承、文化认同和情感沟通的纽带。

在古代,铜镜是青铜器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生活用品,最早作为照面的工具,常作为墓葬中的陪葬品。从四千多年前青海齐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最早的铜镜算起,这一文物历经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并在隋唐时期达到了巅峰。自宋元起,铜镜逐渐走向衰败,并在清朝中晚期为西方传入的玻璃所取代。

因此,在考古学中,铜镜一直作为重要的断代器物而存在,特别是隋唐以前的文物。除了实用性,镜子本身是一种反射光线的工具,被认为可以驱邪,而铜镜背面的纹饰、图案与铭文更是能体现其诞生的年代、思想情趣和社会文化面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古有《铸镜歌》传唱:“盘龙盘龙,隐于镜中。分野有象,变化无穷。”下文将对中华传统文物铜镜中的龙进行分析,探索龙在中国铜镜文化中的含义,借此探索不同时期和环境下的龙的象征意义的变化,品味中国龙的历史,由此解读中国龙经久不衰的文化魅力。

四神镜(图1)和十二生肖镜(图2)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一大代表,四神亦称四灵,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青龙守护东方,并和春季相关联;白虎镇守西方,象征秋季;朱雀是南方的神兽,与夏季相关;玄武来自北方,代表冬季。四灵分别镇守一方,守护华夏土地上百姓的安宁。

十二生肖指鼠(子)、牛(丑)、虎(寅)、兔(卯)、龙(辰)、蛇(巳)、马(午)、羊(未)、猴(申)、鸡(酉)、狗(戌)、猪(亥),据说佛祖曾在成道前邀请十二生肖作为自己的追随者,此后十二生肖成为中国传统的纪年方式,在传统文化中有很高的地位。

特别的是,龙和虎是同时存在于四灵和十二生肖中的动物,足见二者在中国古代的地位之高。古代有个故事:周处本是个游手好闲的人,后来下定决心改邪归正,除去“三害”,这里的“三害”指的便是长桥下的蛟、南山上的虎,还有周处他自己,最终他成了一名英勇的大将军。

故事中的虎为动物界的百兽之王,凶猛威武;蛟则是古代的龙。《辞海》中说,蛟是一种未修炼成龙的浅水神物。其实,蛟就是一种大蛇,只是在人们的想象中逐渐从爬行修炼到腾飞,最终成了龍—神话中的神兽之王,并能与虎相提并论。这也是龙这一物种在中国的起源说法之一。

上文讲到龙和虎在中国古代的地位之高,因此,也有专门的龙虎镜(图3)来表现二者的形象。龙虎镜是一个主流的镜种,于东汉时期最为兴盛,主要以浮雕工艺为表现手法,一龙一虎相互对峙于镜钮上方。虎作为中原大地上最威猛的生物,让龙与之相搏,不仅是为了表现虎的雄猛英勇,更是为了彰显龙的威风凛凛。随着这一镜种的完善,其设计重点逐渐放在对龙的形象进行完善、颂扬上,从而表现出其威武神异、超凡脱俗,虎则成了龙的“手下败将”。

图3  龙虎镜  东汉  直径14.1厘米

在清朝乾隆年间和日本学术界,这种类型的镜更习惯被称为盘龙镜。直到后来梁上椿先生指出,虎在该类铜镜中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虎龙相搏,也是铜镜内容的主体部分,因此,只用龙来命名存在偏颇和歧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学术界多以“龙虎镜”或“龙虎对峙镜”来命名。

龙并非一直以“四灵”或十二生肖中的一位出现,也有独立的艺术形象。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双龙镜(图4),主纹为云中双龙,精致华美,两只龙围绕中心,形成了对称的图案,传言这是道家思想的体现。据说,双龙镜最早是在初唐问世,早在开元年间,张说就曾在《咏镜》中提及这一类镜,即“隐起双蟠龙,衔珠俨相向”。这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面以双龙(夹钮而立)为主题纹饰的铜镜。《铜镜鉴赏与收藏》中的图128指出:“考古发掘的资料中,都是单龙图纹……传世品中有极少的双龙纹镜。”双龙图案可以被视为强调了龙本身具有的权威和力量。

在双龙镜中,交颈双龙更是罕见,从图5交颈双龙镜中清晰可见双龙颈脖相交腾飞,周围有八组祥云环绕,钮下则是大海与高山。此镜尺寸硕大,仅次于同为东大寺献物的禽鸟花枝镜,实属古代铜镜精品。

双龙交颈代表团结和谐与权力相结合的权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龙之所以在中国古代有着崇高的地位,并不仅是因为其为“四灵”或十二生肖之一以及龙与虎或双龙之间的对峙交缠,更多取决于历代帝王和人民赋予龙的情感与意义。

经典的云龙纹千秋万岁镜(图6)形为八出葵花,圆钮,素缘。内区清晰可见一只盘龙当空飞舞,龙口朝着钮的方向,作吞珠状。外区有纹饰,值得注意的是,其采用的是较为罕见的仙鹤鸾凤衔绶,间隔设一对荷花、一对方胜,其内分别铸有“千秋万岁”四字。

千秋龙纹镜具有严格的尺寸等级,而该镜当属尺寸第一,直径足有29厘米,这一数字并非偶然之数,在《易经·乾卦》中就有言道:“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唐代孔颖达作疏解释:“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云‘飞龙在天。此现象,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因此,该龙纹镜有天子的象征意义,后人也开始以“九五之位”指代“帝位”。

龙与帝王的渊源颇深,龙被视为皇帝的象征。在中国古代,皇帝的服饰和生活用品常以龙为图案,皇帝所穿的衣服被命名为“龙袍”;皇帝上朝时所坐的椅子被称为“龙椅”;早在《山海经》中,龙便以华夏第一帝—黄帝的坐骑或助手的身份出现。在《归藏·启噬》中,郭璞的注引提到一个故事:鲧奉天帝的命令下凡治水,失败后受到了惩罚,尸身中诞生了一条黄龙,名唤“禹”。可见,此时的龙已作为帝王的化身出现,地位飞速上升。

此外,在古代传说中,皇帝的诞生和统治往往伴随着龙的出现,有龙作为守护神的君主通常被视为明君,体现了皇帝的权威和神圣不可侵犯。

云龙纹春秋万千镜(图7)与云龙纹千秋万岁镜(图6)名字相似,渊源更深,同一般的天子镜也有区别,因为其上有篆书铭文“唐元宗千秋节,群臣献宝镜祝寿,独张九龄书前代兴废事上之,帝嘉纳悬之殿壁,号千秋金鉴录”。

讲到千秋节,要知道,它是开元十七年设置的唐朝重要活动。在每年的八月五日,君臣之间互赠千秋镜,以表君臣关系和谐。著名诗人白居易曾诗曰:“人人呼为天子镜。”可见该镜的珍贵和在民间知名度、传颂度之高。

说回这面千秋镜,由铭文可知,它是为了纪念唐朝宰相张九龄出现的。此外,该镜据说也是唐代“千秋节”改名为“天长节”的重要物证,意义重大。这既表明了张九龄在当时为天子所器重,更是君臣关系和睦、朝廷政局稳定的体现,可作为盛唐时期“开元盛世”的历史佐证。

经过千百年的流传,龙有了更多呈现方式,如双鹊云龙月宫镜(图8),八出葵花形,圆钮。内区纹饰四分,两侧为展翅飞翔的衔绶双鹊,似乎正在叽喳着报告喜讯;钮下为海面上腾云驾雾的龙;钮上栩栩如生的是月宫,内有桂树、蟾蜍和捣药玉兔,可谓生动热闹;上、下主纹两侧有祥云陪衬,整幅画面热闹生动、吉祥喜庆。

月宫的场景象征中华传统节日,喜鹊则是著名的中国传统祥瑞,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中讲道:“鹊鸣唶唶,故谓之喜。”说明喜鹊自古便象征喜报。该镜不再只以龙为主要图案,而是使其融入了中华传统神话环境中,以祥瑞的身份出现,由此也可以体现民间对龙的喜爱。

虽然在古代龙与天子相联系,民间不可乱用龙的符号,但平民百姓仍然没有放弃对龙的喜爱:正月十五耍龙灯、二月二龙抬头、五月五赛龙舟、望子成龙、龙凤呈祥……古往今来,和龙有关的吉祥节日和吉利话语数不胜数。虽然龙作为上古神兽和天子象征更能体现它的尊贵和神秘,但在民间文化中承载着老百姓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的“中国龙”,才是在封建废除、迷信破除的今日龙文化仍然熠熠生辉的缘由。

龙年窥铜镜,从中映射出龙在中华盘踞千百年的历程,品味出中国龙的传奇历史。正值新岁,相信在新的一年里,“中国龙”会继续在中国辞旧迎新、大展宏图。正如中央电视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的主题“龙行龘龘,欣欣家国”所言,“龘龘”不仅是群龙腾飞的样子,更是中华儿女奋发向上、昂扬拼搏之姿,只有“中國龙”的腾飞、中华文化的输出和世界流行,才能使国家兴盛,使中华繁荣。作为新一代“龙的传人”,我们更要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从铜镜中攫取中国龙的风范,在世界舞台上绽放中国龙的光彩。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双龙千秋铜镜
金华远方·双龙宾馆
卷韵千秋
新乡市博物馆藏铜镜
双龙集团有限公司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建平博物馆藏辽宋铜镜简述
“华龙”“玲龙”——中核集团“双龙出海”
千秋默对
辽宋金铜镜辨识举例
最难办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