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播现状

2024-04-28 05:38蓝杨
秀江南 2024年2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中华思政

蓝杨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绵延不断,从未因战争、天灾人祸或异族入侵而湮没,反而在历史的发展中一脉相承,成为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根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其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构筑了坚硬的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近年来,诸多学者致力于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核心内容、理论基础及其在不同学段的实施方式。各地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推进与落实,市面上有关传统文化的读本和教材的出版量也在持续增加。政策的支持和相关著作的陆续出版以及教材的投入使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奠定了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播的意义可总结为以下4点。

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和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丰富的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在高校中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可以让大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强化大学生对祖国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高校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场所,应该注重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体验,增加对学生的传统优秀文化植入,培育爱国兴国情操,形成人文关怀、社会正义、尊重人权的良好风气。

促进跨文化交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树一帜,独具文化特色,它不仅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高校的传播,可以向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展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魅力,促进跨文化理解和交流,增进中外学生之间的友谊和信任。

提高综合素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素养、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最终提升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情操,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宽广视野、高尚情操的未来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发展,全球化以及现代化的推进不可避免地对中华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导致中华传统文化在校园传播面临矛盾和困难。

首先,现代教育体制的变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宣传造成了挑战。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手段的丰富,高校教育更注重实用性和科技创新,导致传统文化教育被边缘化。此外,严格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导致学生用在传统文化学习方面的时间和精力都被分散到其他学科上。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在普通大众中的认知度较低。当下许多国人特别是青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更不知该如何继承和发扬,仅将传统文化当作历史和艺术的一部分。在高校中,很多学生更关注考试分数和就业,而非传统文化的学习。

最后,传统文化的宣传方式和手段需要重新设计。多数高校学生通过搜索引擎、阅读网上资料或与老师进行交流了解传统文化,因此,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需要更新和改进,比如加大数字化、网络化的推广力度,建立数字网络资源,创新传播教育方式和载体,吸引青年学生关注、重视、学习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总的来说,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人文教育,但是在高校中,传播传统文化面临很多挑战。为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得到进一步发展,需要寻找新的途径和方法,将其美好、深刻的内涵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智慧的结晶和瑰宝,包含哲学、道德、艺术、文学、历史等方面的丰富内容,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时代价值。在当代中国,高校成为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阵地。下面,我们探讨如何在高校中建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

通过课程传授

高校课程是学生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高校主干课程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等课程,既可以从宏观角度介绍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历史演变,也可以深入分析經典著作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让学生全方位了解中华文化,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通过课程教学,学生可以真切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蕴和意义,感受到其浓厚的人文气息。

举办文化活动

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的学习生活高度融合。例如,“诗意校园”、书画比赛、朗诵比赛、戏曲表演、茶艺展示等群众性活动,可以吸引广大学生参与,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妙之处。此外,高校还可以邀请文化名人、专家教授来校开讲座,分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和研究热情。

建设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高质量育人的重要领域和环节。高校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高度融合。例如,在校园建筑、园林设计、绿化布置和文化标识上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让校园中随处可见中华文化的印迹;设立“国学角”“文化书屋”等场所,为学生提供读、研、玩等多元化的文化体验。

加强对师生的宣传

高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强对师生的中华传统文化宣传。例如,利用校内外媒体、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向师生推送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信息;在校园宣传栏、图书馆、教室等场所张贴中华文化的海报、宣传画等宣传资料;为新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讲座、建立夜校等活动,培养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利用网络作为传播新载体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其受众越来越多。以下是在高校中通过网络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5种途径:(1)建立MOOC等在线学习平台:通过在网络上开设线上课程,提高其传播效率、扩大其传播范围。(2)建设在线文化平台:搭建一个在线文化平台,通过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特点、传承等方面的知识。高校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建立自己的文化平台,提供多元化的内容。(3)在线直播: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学生可以更快、更便捷地了解相关内容,如京剧、昆曲、民乐等。(4)举办线上文化活动:策划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节目,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通过互动的形式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宣传和普及。(5)利用社交媒体宣传:高校可以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通过短视频、图文等形式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宣传和推广,吸引更多人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课程思政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也成为课程思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我国几千年的道德伦理、人文关怀、生态哲学等方面的精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可供课程思政引用和借鉴。《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便传达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思考的必要性;《孟子》中的“仁者爱人,有所不为也”等思想,鼓舞了人们关爱他人和追求高尚品质的信念,可以为课程思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其次,中華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可以极大地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随着教育的市场化发展和大量知识的普及,学生的追求也逐渐由简单的知识学习向发展全面的人格塑造和价值观培养转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其思想情操和审美能力,使其积极投身于学生社区、志愿者、和平大使等公益活动,培养良好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为成长为栋梁之材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也有利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和文化沉淀,拥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不仅能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还能激发学生对文化创新的探究和实践,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复兴做出积极的贡献。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是推动教育现代化与文化传承的重要举措,其意义和价值不言自明。当前,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将课程思政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结合的方法,培养具有高度文化素养和全面人格的新时代优秀人才。

综上所述,高校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阵地,采取有力、有效的传播途径能让更多的学子了解、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从课程传授到文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从对师生的宣传到校园社交化媒体的使用,这些途径都需要高校全面发力,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意义重大,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塑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促进跨文化交流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浙江警官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2022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00后大学生审美现状调查及美育培育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中华思政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