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播音主持言语交际与情感表达策略

2024-04-28 15:52北京广播电视台桑朝晖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4年5期
关键词:言语主持人交际

北京广播电视台:桑朝晖

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媒体技术的升级使得传统播音主持方式面临严峻的挑战。对于电视节目来说,播音主持是优化节目效果、实现内容传达的关键。可以说,节目信息的传播是一种言语交际的过程,更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播音主持人应把握好言语交际与情感表达的关键点,从多环节、多角度入手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节目整体的视听效果。文章从实际出发,介绍了播音主持语言交际与情感表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相关优化意见,力求提升在传媒市场领域的综合竞争力。

1. 播音主持言语交际与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1.1 展现职业素养

播音主持人的职业素养是媒体行业的岗位基础,只有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才能呈现出良好的节目效果与个人形象。在培养播音主持人言语交际和情感表达能力的过程中,有利于打造扎实的专业功底与职业素养,增强受众对节目本身的接受度与认可度。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同时还要面对新媒体带来的冲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节目收视率直接受到播音主持人职业素养的影响。因此,播音主持人需要通过提高言语交际和情感表达能力来展现职业素养,进而在优化节目效果的同时增强传统媒体的综合竞争力。

1.2 传递节目内容

电视节目主体包括播音主持人、采访对象和观众,其中播音主持人起到串联三者的作用,通过采访嘉宾获取信息,再通过有效的信息传递来激发观众共情,从而实现节目整体的顺利推进。在与观众进行双向互动的过程中,播音主持人使用合理的语言与丰富的情感,既活跃了节目氛围,又调动了观众的参与积极性,确保将节目内容更精确地传达给广泛的受众群体[1]。特别是对于人物访谈类的节目来说,对播音主持人的言语交际和情感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具备较强的控场能力,还要实现关键信息的提取与传达,优化节目受众的视听体验[2]。

1.3 优化播出效果

观众在观看电视节目的过程中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获取信息,一是电视节目画面;二是播音主持人的言语和情感,在这两种途径的结合下实现节目主题思想的传递。播音主持人在节目录制中,应保持强大的控场能力,避免因言语与情感偏差对观众产生误导,导致节目质量降低。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为例,作为一档新闻报道栏目,《焦点访谈》通过揭示违法犯罪行为充分发挥出舆论监督的作用,有着十分广泛的受众群体。《焦点访谈》之所以深受欢迎,不仅因为与民众生活联系紧密的节目内容,还与播音主持人的主持方式密切相关,根据不同的节目内容灵活调整语言和情感,帮助观众全面了解事件始末的同时了解相应的法律知识,从而有效提升节目的播出效果。

1.4 增强观众黏性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朝向多样化、便捷化发展,特别是对于各类新媒体来说,受众可以直接通过移动终端完成操作,在便捷性、多元化、交互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这也给传统媒体节目带来较大冲击。为提升节目对受众的吸引力,播音主持人需要具备良好的言语交际和情感表达能力,优化观众的节目收听体验,进而对节目及主持人产生良好的印象。通过播音主持人精准有效的言语交际和情感表达,一方面可以传递优质节目内容,增强观众黏性,使节目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更具竞争力;另一方面能够实现与观众的有效互动,更好地将电视节目的优势展现出来。

2. 播音主持言语交际与情感表达的原则

播音主持言语交际与情感表达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合理性原则。电视节目的内容与形式相对灵活,对主持人语言与情感的运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播音主持人在录制节目时应充分遵循合理性原则,避免言语运用不准确、情感控制不得当。②规范性原则。规范性主要体现在播音主持人对自身语言的把控上,在充分表达情感的基础上恰当使用语言,同时保持严谨的语言思路,优化观众的观看体验。③互动性原则。双向互动是有效传递节目效果的前提,播音主持人应有效把控节目节奏,将节目主题精准地传递给观众。主持人还可以根据节目内容选择互动形式,提升节目整体对受众的吸引力。④易懂性原则。为增强传播效果,播音主持人应选用观众听得懂、接受度强的播报方式,规范专业术语的使用,合理对新闻信息进行二次处理,从多视角出发解读信息内容,加深对节目内容的了解。⑤真切性原则。播音主持人在节目中应注重真情实感的表达,把握好语言与情感之间的关联,将语言作为表达情感的载体,增强节目信息的传播效果。

3. 播音主持言语交际与情感表达存在的问题

3.1 基本功不扎实

基本功是每一名播音主持人必备的能力,缺少扎实的基本功也是影响节目效果的主要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播音主持人缺少扎实的语音功底,一是“咬字不准”,不能根据汉语普通话要求实现精确发音;二是“吐字不清”,难以实现语言内容的精确传递。其次,播音主持人语感不强,一是语速控制不合理,语速过快或过慢都会影响节目效果;二是语调控制不当,整体表达缺少升降与轻重控制,难以吸引观众集中注意力;三是播音主持存在发音问题,主要表现在语言气息、强弱处理不到位,难以呈现出舒适的听感。

3.2 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为呈现出良好的言语交际与情感表达效果,播音主持人应拓展自身词汇量与知识面储备,注重语言表达方面的情感传递。然而,当前部分播音主持人并不能达到这一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专业素养不高,语言表达时很多时候会出现含糊不清的现象;还体现在播音主持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弱,难以精准传递出节目主题与内容。

3.3 共情能力不强

面对新媒体技术的冲击,传统播音主持人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由于言语交际与情感表达能力欠缺,播音主持人在共情上也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语言的运用比较单调,缺少感情色彩,说服力不强。部分播音主持人在播报信息时所用语言比较单调,难以将新闻内容同个人角度以及社会角度结合起来,语言缺少亮点和幽默感,还有部分人员甚至无法做到脱稿。另一方面,播音主持人在组织语言时没有结合自身的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进而无法与屏幕前的观众形成有效互动,无法达到预期的“共情”效果。

3.4 网络语言运用不合理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进步,多元融媒传播环境逐渐生成,更多网络语言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网络传播环境纷繁复杂,网络语言也呈现出更新换代快、形式自由随意、语言逻辑性不强等特点,很多时候不完全适合传统媒体的传播环境。播音员主持人若不经选择地随意使用网络语言,极有可能造成语意模糊、低级庸俗等问题,从而拉大与观众的距离,严重影响节目的传播效果。

3.5 表达方式不到位

电视节目中的言语交际和情感表达十分灵活,若运用合理可以为节目增光添彩,反之则会导致节目质量降低。部分播音主持人在选择表达方式时比较随性,过度追求节目效果,而没有考虑是否恰当合理,严重时还会影响到观众对主持人及整体节目的印象;还有部分播音主持人虽然调节了现场气氛,但存在一味追求笑点,不顾语言逻辑的情况,违背了电视节目播音主持的初衷。

4. 播音主持言语交际与情感表达的优化路径

4.1 注重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规范的语言表达是电视节目播报的重要基础,为此播音主持人应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加强学习与积累,进而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与文学基础。首先,播音主持人应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加强言语交际能力训练。日常可以借助手机录音功能纠正不标准发音,通过文稿、录音、自审、更正的模式,逐步提升语言发音的规范性。其次,应更多参与实践学习,了解正确的咬字、吐字以及语音语调控制方法,及时查缺补漏予以纠正。最后,播音主持人在练习过程中应使用丰富多元的练习形式与文稿内容,通过长期、持续的练习和总结达到节目播报中“随机应变”的效果。

4.2 融入生活细节,加强情绪渲染

节目信息的传播在于让受众了解节目思想,通过情感传达引发深层思考与情感共鸣,从而最大程度地优化节目传播效果。在此过程中,播音主持人不仅要具备科学的语言表达技巧,还应提升自身的情绪感染力,使观众可以感受到主持人的情感[3]。与此同时,播音主持人还要注重双向互动中情感传递的适宜性,避免一味地情感输出增加受众的负担。播音主持艺术与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播音主持人应不断提升自身的言语交际和情感表达能力,从生活细节出发,深入到群众生活中增强自身洞察力,确保节目播报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相贴合,从而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4.3 树立融媒体意识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传统媒体节目带来了显著影响,为更好地适应融媒传播发展规律,播音主持人应树立相应的融媒体意识,对言语交际和情感表达作出针对性调整。一方面,播音员主持人应找准语境、语言表达方式,明确电视节目播报的关注点与切入点。例如,在人物访谈节目中,播音主持人需要根据节目主题、采访对象来对互动内容进行调整,保证话题的原创性与合理性以及参考信息的准确性,将融媒意识贯穿于电视媒介传播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播音主持人应提升自身的正确认知,注重语言运用的严谨性与精确性,通过准确、客观的观点吸引广泛的受众群体。

4.4 提高播音主持人员素质

4.4.1 提升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

作为播音主持从业人员,播音主持人应对自身职业素养树立明确认识,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恪守职业操守。在日常工作中,播音主持人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升自身政治敏感度与政治理论水平,为电视节目中的言语交际和情感表达奠定坚实基础。与此同时,播音主人还应不断提高语言工作者的专业技能,掌握扎实的主持技巧、采访技巧、播音技巧,同时还要具备除基本功以外的其他能力素质。一是应了解传媒产业方面的专业知识,根据行业特点及发展方向对工作作出调整;二是了解各方面的社会通识性知识,为节目播报的严谨性与准确性打好基础;三是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与反应力,根据节目情况做到随机应变,使言语交际和情感表达呈现出更精确的效果。

4.4.2 加强网络语言的应用

融媒体背景下,部分播音主持人开始在电视节目中使用网络语言,使节目整体趋于生动化、趣味化,营造更为轻松活泼的节目氛围。有关媒体发布的“2023年网络热词”包括“特种兵式旅游”“显眼包”“主打一个……”等,无论是在抖音、微博等新媒体还是在传统媒体中都有着十分广泛的运用。然而,若网络语言运用不当也会出现语义模糊、低级庸俗等情况,因此播音主持人在使用网络语言时应充分考虑节目特点与受众需求。例如,对于整体氛围比较轻松的生活类节目来说,可加入一定的网络语言调节节目氛围、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对于氛围相对严肃的时政类、法制类节目来说,则要避免网络语言的使用,注重语言的严谨性与规范性[4]。

4.4.3 注重语言的灵活运用

语言灵活运用是播音主持人的必备能力,在节目录制现场,播音主持人需要根据现场的情况做到临场应变,与台下及屏幕前的观众保持良好的互动。例如,在进行人物采访的过程中,若观众向嘉宾提出的问题涉及隐私或不便公开回答,播音主持人就需要通过灵活的语言进行“救场”,保证节目的向后推进。此外,播音主持人还应注重控制语言的“灵活度”,避免“过度”灵活达到过犹不及的效果。因此,播音主持人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与文化素养,提升控场能力与应对能力,为提高节目质量、优化观众互动提供保障。

4.4.4 合理调整情绪煽动

激发情感共鸣是增强节目播出效果的一种有效方式,播音主持人在与观众让节目共情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播音主持人应掌握多样化的情绪煽动方法,通过语言、音乐、布景等元素调动观众情绪,使观众可以与节目产生良好有效的互动,促进节目效果的提升。另一方面,播音主持人还应做到情绪煽动的适度,避免用力过猛产生不利影响。过度的情绪煽动可能会造成节目的戏剧性大于真实性,影响观众对节目的正确判断。因此,播音主持人应针对节目主题和内容确定情感基调,通过适度的情感张力实现精确的情感表达,进而为观众提供极具沉浸感的节目效果。

4.4.5 提升文化素养,把握个人定位

播音主持人的文化素养是言语交际和情感表达的基础,体现在文化底蕴、内涵修养等多方面。随着媒体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播音主持人应从思想内涵、文化格局等多方面入手进行自我提升,通过深厚的文化积淀提升节目效果。除了具有内涵的语言内容,还应配合合适的形态动作与面部表情,从而有效做到“内外兼修”。在此基础上,播音员主持人还应明确节目定位与自身在节目中扮演的角色,进而以客观的立场把握节目语言交际与情感表达的分寸[5]。

5. 结束语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节目要想保持良好的竞争优势,播音主持人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节目效果的呈现与内容的传递都离不开有效的言语交际与情感表达,因此播音主持人也应从这两方面入手把握节目的关键脉络。为更好地适应融媒体时代,播音主持人应树立融媒体意识,通过规范的语言与丰富的情感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同时不断提升个人素质和职业素养,为提升节目效果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言语主持人交际
情景交际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主持人语
交际羊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