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不完美才是完美

2024-04-29 00:44范梅源
金山 2024年4期
关键词:黄昏恋父母亲子女

范梅源,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镇江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现任镇江市广播电视台全媒体采访中心党支部书记,高级编辑。曾获江苏省电视新闻评论政府奖一等奖、全国广播电视报刊评论二等奖,多篇文艺评论作品在《现代快报》《京江晚报》及金山网、文化金山等发表。

“这世界上唯一完美的东西,就是不完美。”这是阅读本土作家尤恒、陆渭南等创作的长篇纪实作品《我们的爸妈》时,突然涌入脑际的想法。

该书以9个家庭的父母亲的故事汇集而成,反映了老年父母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状态,琐碎而沉重,朴实却温暖。重病的无奈、再婚的纠缠、代沟的对垒、亲情的焦灼——在面对父母亲人生的不完美时,子女们以人子之心,尽孝道、担责任、敬人伦、向未来,在不完美处,追寻完美。9个家庭,9组老人的不同故事,让我们走近了一个个平凡却生动的主角,在他们的故事中流连感怀。

传统之美:平凡父母亦闪光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子女的心中,父母如星辰,他们燃烧自己,照亮后辈。当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子女的思念,含着泪,带着笑,有幸福,有遗憾,有感悟,也有失落,他们在孝老爱亲中提升自我,不完美处成就完美。

9个家庭的父母亲,不同角度闪现着人性光芒。比如,重男轻女、堪称“扶弟魔”的王细珠,常陷女儿柯子敏于爱怨交加之境,但是,作为一位艰苦创业的坚强母亲,却又值得敬重(《我的母亲我的痛》)。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婆婆与公公之间,那种生死不离的爱情,令人动容(《有一个人,他不见了》)。退休的老江情感颇为波折,却乐观开朗,奔走乡村、服务三农,老劳模、老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亲切感扑面而来(《老江的四季》)。老军人叶良与妻子邓兰相依相携,重病缠身依然不离不棄(《从纽约到镇江,穿越风霜雨雪的四季》)。朴实的“老漂一族”、乡村妇女李桂花,在城市与乡村间游走,为了孩子的家庭而表现出容忍和坚毅(《李桂花进城》)。这些平凡朴实的父母亲,以不同的方式,闪耀着传统美德之光。

也许,平凡家庭的父母亲难言伟大,甚至还有很多不足,但是,传统的影响在他们的身上灼灼闪光,受其言传身教的子女,即使生活中有诸多难以承受之重,却依然能够尽心竭力地担当责任,让一曲曲心灵守护之歌,响在了我们的耳畔。

坚守之美:为人子女讲担当

本书的作者,有的自身就是故事的角色,以第一人称叙述;有的是故事素材的体验采访者,以第三人称讲述。殊途同归的是,故事展示了不同家庭的子女们努力担当的坚守之美。

坚守很难,确乎很难。当阿尔茨海默病的病人智商退至儿童水平,无法正常沟通,那种护理是痛并坚守着,那种充满无奈、却在无奈中乐观的描述,那种护理者与病人绕口令般的场景对话,体现了写作者在情感把控、细节捕捉、语言描述上的深厚功力,值得点赞。(《有一个人,他不见了》)

坚守很真,确实很真。翻开肖家三姐弟的护理日志,那种重复细微却又必须记述的琐碎笔记,覆盖每天的24小时,精确到每时每分,而三位护理者,分别经受着自身失业、生意失败、家人生病、晋升无望等多重困境,生活之难,比床前护理更加复杂。(《肖家三孝子》)

坚守很美,确实很美。每个故事的主角们,一帧帧画面定格,那是一种孝道的担当、亲情的坚守、责任的奔赴。每一篇章的结尾,都会有一个光明的叙述,代表着坚守之美。“叶子目光坚定,满怀期待,她将再一次漂洋过海,踏上回家的路。”(《从纽约到镇江,穿越风霜雨雪的四季》)一个中年女子,为了尽孝,穿越时差,穿越四季,穿越国度,奔向父母亲的身边,这份坚守,充满担当之美。

奋进之美:代代传承向未来

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永续传承的美德。今日之子女,即明日之父母,尽人子之责,报父母恩情,沿袭为家风,实为家庭之幸。本书故事中的主人公们,在坚守亲情、爱情、孝道和尊严上的付出,书写了一部提升自我、代际传承的心灵成长史,因为付出,所以幸福。

《我们的爸妈》一书,实际上从如何让老人幸福这一视角,贡献了一个向阳而行、圆梦践梦的微样本。9个不同的故事,有幸福,有快乐,有艰难,有创伤,主角们面对不可知的未来,依然奋力前行,他们的奋进,让未来可期,让人生光明。

说到向阳而行,特别要提到书中两段黄昏恋的主角。面对黄昏恋这一复杂且禁忌的话题,两位主角却处理得自然而勇敢。一个是《老江的四季》中的老江,与第二任妻子相识相聚二十多年后,终于缔结了婚约。老江给我们留了个悬念:百年后与前妻还是现妻同葬?这基本上算是幸福的烦恼了。另一个是《无处安放的情感》中的许海兰,几次婚姻,都中途丢失。她的心得是,不要把再婚想得那么美好。又是一个悬念,但她的勇气,已经足够震撼,也许,美好的归宿还在前方。

作为纪实作品,作者并没有以主观愿望来刻板化改变情节,而是尊重事实,表达故事,致敬坚守,奔赴未来。是的,作者并不企望改变主角们,美化主角们,一点也不,因为不完美是他们的特质,也是追求完美成长的必然铺垫。如果没有病中老人的智力衰退,怎么会有那种种忍俊不禁的场景,让我们会心一笑?如果没有老人们囿于老思想的固执守旧,又怎么能催生种种矛盾,让我们引以为戒?如果没有再婚老人的屡试屡败,又怎么能让我们对黄昏恋问题形成务实的思考与警示?当我们深层次地看待人生的不完美时,非虚构写作恰恰告诉我们,人生如书,书写人生,这是一次奔赴完美的创作。

当然,文学创作不可能根治现实问题,本书涉及到的老年父母的群体矛盾,有待家庭、社会、政策等共同来面对和解决。但是,本书以典型人物、真情故事、伦理价值、客观书写而呈现出的文本力量,依然值得尊重。向沉浸于生活、专注于体验、执着于向往的作者们,表示真诚致意!特别要致敬的是,《我们的爸妈》一书,它所面对的群体是庞大的,那是全天下所有的父母,全天下所有的子女,以及他们共同面对的未来。

猜你喜欢
黄昏恋父母亲子女
“黄昏恋”防“病”变
“黄昏恋”防“病”变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黄昏恋」想说爱你不容易
偶尔
清明祭
难谱写的“黄昏恋”曲——我看《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