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分制下选课制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研究

2024-04-29 00:44崔嘉佳张国政张道庆
河南教育·高教 2024年3期
关键词:学分制

崔嘉佳 张国政 张道庆

基金项目:2021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地方本科高校学分制深化改革研究与实践”(编号:2021SJGLX019);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我校完全学分制模式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

作者简介:崔嘉佳(1995— ),女,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助教,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张国政(1983— ),男,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运筹优化与决策分析、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张道庆(1964— ),男,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法学、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

摘 要:选课制是高校学分制的重要保障机制,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密切相关。在当前选课制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配套制度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资源缺乏、学生盲目选课等问题。为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选课体验,就相关问题提出对策,以优化高校的选课制度,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学分制;选课制;学业指导

一、选课制的内涵及意义

选课制萌芽于德国柏林大学,发展完善于美国哈佛大学。在国内,北京大学率先实行了选课制,之后国内其他高校相继效仿推行选课制。选课制是“选修课制度”的简称,是与学分制相配套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生通过选课制可以自由选择修读的学年学期、自由选择课程和任课教师、自由选择上课的时间和地点,更好满足了个性化学业发展需求。选课制打破了传统学年制下固定统一的人才培养计划,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及性格特点自主规划学习进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尊重学生的学业选择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就学生而言,选课制可以使他们自主选择课程、教师,自主安排学习进度等,自行调整自己的修读年限,可以提前或延迟毕业,能够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就教师而言,选课制打破了原来被动的派课局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任课教师,如果教师开设的课程没有吸引力或者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便不会选择,就造成课程达不到开课标准,将被停开。为吸引更多的学生来选所开设课程,教师会在教学工作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就教育资源而言,选课制打破了传统的年级、专业甚至学校的限制,学生可以跨年级、跨专业甚至跨学校选课,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有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

二、选课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

一项制度的实施,不仅需要制度本身相对完善,还需要与之配套的健全的体制政策。然而,选课制在实施的过程中,相关配套制度并不完善,这使得选课制的作用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第一,导师制度未落到实处。选课制的顺利实施,需要有了解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导师,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但实际情况是,许多高校并没有落实完善导师制这一配套制度,个别高校甚至没有建立相应的实施机构。学生在选课的过程中也就无法得到相应的选课指导,造成个别学生盲目选课,甚至无法按时毕业等问题。

第二,教学管理混乱。选课制管理模式下,课堂由传统的行政班级转变为教学班,由不同班级、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院的学生组成,教学对象呈现出多样化特点,相较于传统的教学管理更加复杂,加大了任课教师的管理难度。然而,多数教师仍然只注重课堂理论讲解和知识传授,对于课堂管理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个别教师甚至出于利益考虑,为了让学生选自己的课或者有课上,有意放松对学生的管理,出现学生不上课却拿高分的现象,导致教学管理混乱。

第三,选课制并未全面放开。选课制本应是全面放开的状态,即同一门课程由多个教师开设,拥有多个教学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教师、选择对应的教学班。但是许多高校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教师资源、教学场地不足等,并没有实行全面的选课制,而是有限制地进行选课,即学生只能选一门选修课,且选修课的开设比例很低,甚至部分课程只是由某一个教师上,学生没有选择余地,使得选课制流于形式,选课效果大打折扣。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是人才培养方案弹性不足。选课制的实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才培養方案。而在当前教学体制的影响下,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刚性有余、弹性不足,课程设置、学分结构不够合理,必修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过高,开拓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选修课开设比例不足。学生的选课范围与学校开设的选修课数量有很大关系,如果学校没有提供足够多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学生选课就会受到限制,体现不出选课制的灵活性。

二是课程资源缺乏。课程资源是选课制的核心,而选课自由化是指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要求高校除开设必修课外,还要开设门类齐全的选修课,并保证课程数量和质量,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选择需求。但总体上看,目前大部分高校开设的选修课数量总体不足,选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偏低,课程质量也参差不齐。

(三)教师资源缺乏

选课制的实施要求高校要有数量充足、专业化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这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还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随着高校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愈加凸显。这一方面导致能够开设课程的教师数量不足,学生选择教师的自由度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造成开设课程数量有限,课程资源不足,课程的数量和班级总数难以充分满足学生选课的多样化需求。同时,由于高校扩招,学生数量快速增长,教师教学工作量不断增加,使得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研发新课程。这种教师资源不足与学生数量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导致选修课质量不高、数量较少,影响了选课制的实施效果。

此外,课程考核标准不统一,使得部分学生在选课过程中会选择给分高的教师。选课制模式下,为了保证学生评价的客观和公正,应当实行教考分离,同一课程的考核模式应当一致。目前,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大部分课程的考核模式缺乏统一客观的标准。一方面,由于专业细分,同一门课程在不同专业、不同教学班级中的考核方式不一致,造成同一个专业的学生考核方式不一致,导致学生在选课时,倾向于选择考试难度较小的教学班。另一方面,教师在评定平时成绩时有较强的主观性,平时成绩的考核大多以考勤、课堂提问和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进行,使得考核不够公平公正。

(四)学生选课的盲目性、片面性和功利性

虽然选课制的优越性在于给学生较大的自由选课权限,有利于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但在实际选课过程中仍存在学生盲目选课甚至是胡乱选课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学生在选课时缺乏指导,不了解人才培养方案,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对自身的认知也有限,无法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需求和课程的重要性去选课。同时,由于教学管理人员数量有限,导师制尚不完善,无法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选课时仅仅是通过选课通知和学生间相互交流的方式进行,导致学生选课盲目、随意。这样会出现一些关键的专业选修课无人选择,而一些与专业联系不紧密的课程则会耗费学生较大精力,达不到培养要求。

另一方面,学生在选课时功利心强,不考虑自身学习和专业需要,而去选择一些容易获得学分的课程,导致一些重要课程遭到淘汰或者一些要求严格的教师没有学生选择。这样的选课制不仅没有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反而淘汰了一些优质课程,造成人才培养质量下降。

三、完善选课制的对策及建议

(一)健全选课指导制度,优化选课制运行机制

通过选课监控、学业评价、学业指导等手段,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选课指导制度、教考分离制度以及基于全过程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客观评价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避免学生盲目选课。同时,通过学分管理,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免听、免修、自主学习或提前选择无严格先行后续关系的课程,加快学习进度,提前毕业,同时允许学生因实习、休学创业或其他情况,少选或不选学分来调整学习进度。此外,完善与省内其他联盟高校共同建立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制度,打通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本校学习与他校学习、线上学习与线下教学之间的学分转换通道,通过学生交流互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建设智慧学习平台等方式,解决优质教学资源不足、学科力量不均衡等问题。

(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优化课程资源

调整学分结构,优化课程体系,科学制定有利于学生自主搭建知识架构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压缩学分总数,调整学分结构,降低必修学分要求,增加选修学分比例,整合课程内容,增加单门课程学分,减少课程设置总门数,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形成课程设置先行后续关系恰当、教学内容前后衔接、知识结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以多模块化形式科学合理地设计选修课结构,共享校内各专业已有的优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

一方面,通过加强与其他高校在教学资源方面的合作与共享、联合开设课程等丰富课程资源。另一方面,根据自身优势,培养和发展特色学科,提供独特的课程,缓解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此外,加快课程资源建设,建设一批优质线上、线下课程,并通过优秀课程团队培养并打造一批优秀教学团队和名师资源,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优质课程和优秀教师资源,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整合和最大化利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自由选择课程、教师、学习进度的灵活度。

(三)更新教师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更新教师理念,培养优秀的教师团队。长期以来,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划分过细,导致许多教师的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知识面相对较窄,适应性不强,不具备一专多能、持续开课的能力,因而开课较少。为避免课程无人选的尴尬,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不要“死守”着某门专业课程不放,而应该广泛涉猎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新兴学科,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开发出足够数量、高质量的选修课程,吸引学生,打造属于自身品牌的“金课”。

改进评价体系,实施课程形成性评价,实行教考分离。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合理设置各种考核形式所占的比重,将考勤情况、学习笔记、课堂表现、课后作业、期中测试等纳入课程形成性评价中,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学生过程性考核成绩的形成依据。此外,考试题目由非任课教师或教师团队命制,并将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区分开来,提高学生学习评价的客观性、完整性。

(四)建立学业指导体系,实施全程学业指导

建立学业指导中心,健全学业指导体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学业指导。导师制是优化选课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各高校应基于实际情况建立导师制实施的机构和方案,将导师制落到实处。将现有的班主任、辅导员、教师整合为学生学业导师,制定学业指导具体实施办法。新生入校后,由学业指导中心为每名学生配备导师,实现学生学习全过程导师制。导师指导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教育过程,引导学生熟悉大学生活,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选择专业、课程,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比如,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实施分类指导,对学习能力强、学术兴趣浓厚或有考研意向的学生,安排相关学术讲座、学科竞赛、考研指导与辅导;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修读辅修专业,培养专业复合能力,拓宽成长空间;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及学习能力欠缺的学生,安排相关课程教师开展专门的课程辅导、一对一的学习帮扶和学习交流。

此外,定期开展学业预警,帮助学生和导师了解学生的学业状况,有针对地强化学习和指导。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原则上不超过20名。导师工作任务计入工作量并纳入绩效奖励工资分配。各二级学院负责落实导师的遴选、培训、聘任、考核、评价,强化过程管理和评价。学业指导中心全面统筹学校导师管理,建设导师制数字化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1]苑津山,张傲冲,吴亚雯.中国高校学分制高阶探赜:学分制调控功能的立意、变迁与时代因应[J].江苏高教,2022(5).

[2]郑许冰.学分制改革背景下选课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智库时代,2020(6).

[3]江明芳,曾俊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选课制运行的问题及建议[J].高教论坛,2019(8).

[4]程红艳.选课制与学分制: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制度创新与实践探索[J].南京社会科学,2016(4).

[5]程莎莎.高校教学管理中“选课制”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1).

[6]林莉.关于学分制下选课制度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2016(22).

责编:初 心

猜你喜欢
学分制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思路探析
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路径探究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学分制”盘活远程教育工作原动力
学分制条件下产品设计专业指导教师制教学模式实践与分析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高校实践育人学分制模式构建研究
学分制下的校院教学运行管理思考与实践
形式上的热闹如何变成实质上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