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科技创新的发展路径探析

2024-04-29 12:03冯文静
商展经济 2024年6期
关键词:双循环格局创新能力

冯文静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12)

1 科技创新对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实现背景

科技创新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强烈的推动效果。若是达到良好的效果,那么科技创新上就要达到双循环模式。例如,在当前的国际大环境下,要把核心技术把握住,同时加入全球科技融合的大环境中,促使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双循环模式。然而,对于科技创新实现双循环的方式及发展路径尚未得到明确发展,类似的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就会影响双循环的进程,从而影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实现。

从研究内容来看,部分学者认为,当前应对要素市场化配置进行深化改革,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1];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供求关系为起点,超越了简单的供求关系,体现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一系列环节中[2];另有部分学者认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间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发展关系,同时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转型的关键举措[4]。

市场引导是创意产业场景发展的根本动力,对人民生产生活中的每一个痛点问题总是市场先产生反应,诞生相应的创意与技术。但是,在市场自发调节的过程中,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使得市场行为更加规范,避免了不合适的市场行为。政府的作用应该是引导而非主导,最终的创新主体应交给市场、交给企业。在西方技术封锁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基础科研与应用研究相结合。

然而,有不同看法认为,现阶段由于一些关键技术得到西方国家的限制,政府引导的作用应比以往更为突出,只有国家和政府进行政策和指定性的引导,发挥体制优势,将本土技术推向市场,才能逐步对抗西方技术的制衡。无论是内循环还是外循环,都应培养本土的自主可控优秀技术。市场虽有自发技术迭代能力,但绝不能失控,市场和政府都在承担风险,因此需要协同营造健康、可持续的技术发展环境。

2 科技创新对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必然性

2.1 科技创新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有之义

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循环的根本动力,科技创新在双循环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更要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核心技术,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5]。科技创新可以帮助技术密集型企业逐渐向高端发展,为我国内部需求提供了强大后盾。同时,还能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打开国内消费市场,摆脱进口产品的制衡与依赖性。

发展高科技产业是实现国内大循环的关键。高科技产业发展滞后、高科技技术供给不足是我国国内大循环的短板。我国虽然拥有所有的工业门类,但在半导体、机器人及自动化、装备制造等领域仍然受制于人。高科技产业是一个国家产业发展最精华的部分,是评价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我国要真正实现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全过程循环流动,就要把高科技产业作为重点来抓,尽快补齐产业短板。

科学技术是应对国际冲击的重要法宝。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实力相对较弱,生产经营活动受国际影响较大。掌握高新技术就是掌握主动权,科技创新在国际冲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2 科技创新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必要之路

市场的规模化和内在需求,创造了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从短期角度来看,我国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基础,竭力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从双循环新格局的长远发展来看,科技创新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保障效果。从产业上来说,要开发新产业,打造未来产业,提高产业的科技水平,只有科技创新,才能实现长远发展,也是必要之路。只有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在关键环节和科技领域处于主动地位,才能夯实和升级产业基础,提升其现代化水平,打造未来发展的新优势。

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当前国际形势所迫。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背景下,没有核心技术的优势就没有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就很难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立足。若想实现双循环大发展的宏伟目标,科技创新必不可少。在关键领域,需要在关键技术上下功夫,否则实现双循环新发展的宏伟目标便会困难很多。科技创新对实现双循环新发展的目标既是路径又是方法。

对于当前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实现高质量发展更离不开科技创新能力。当前,我国在各方面已具有了良好的发展态势,高质量水平也有所提升,然而仍有一些尚未平衡发展的问题凸显出来,我国既要看到良好的发展局势,也要清醒认识到长期挑战和困难。目前的局势仍有挑战性和严峻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基于此,我国所要构建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然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以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主要形式的高层次、高质量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实现这一新发展格局的高层次和高质量,一方面,需要围绕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积极打造以“自主可控”核心技术为引领的创新链,并在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融合发展中,切实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切实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地位和优势产业的领先地位;另一方面,需要抢抓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新机遇,抢占国际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加快布局和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高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有效引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产业链的现代化,主动打造以科技创新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3 科技创新带领“双循环”新发展下的挑战

3.1 推动自主创新,形成“双循环”新发展的新局面

成本的递减若想实现,对国家经济来说,就是推动自主创新。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抓住自主创新这一关键着力点。从我国完善产业链到主动布局产业链,从创新型国家到建设科技创新强国,从自主创新到自主可控,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着经济社会循环发展的全过程,保障我国经济体系安全稳定地运行,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3.1.1 研发自主可控的创新技术

研发自主可控的创新技术,满足当今大环境下的形势需要,也满足双循环新发展的发展方向。结合市场需求,发挥着科技创新的技术,实现科学化体系的建设,并不断完善和优化科技创新的趋势。创建科技型企业,推动与高校院所的科研合作,针对薄弱部位专注研发,集中力量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和应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的良好开局。

3.1.2 研发硬科技的创新技术

研发硬科技的创新技术,创建一个安全标准的产业循环链,将关注点放在技术创新方面,把握关键技术,聚焦重点领域的研发。同时,抓住发展机遇,加快创新技术的产业化和应用化。打开国内应用市场,积极开展研发创新技术,支持自主创新产品的行业发展。要探索制定优惠政策,对企业开展自主可控类创新产品给予一定的补贴,推动在政府部门和金融、教育、交通各领域的推广与应用。

3.1.3 聚焦国内外的创新资源

聚焦于国内外的创新资源,构建以我国为主的科技创新主体,充分运用双循环新发展的资源,主动建立与科研机构的联系,加大技术研究中心的建立,探索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打开创新道路。

3.2 加强科技创新,实现“双循环”新发展希望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激烈竞争年代,我国要有创新意识,建立危机感,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将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付诸实践中,用创新思维思考问题。仅有创新意识还不够,还要坚持运用,充分植入实践中。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大力鼓励自主创新的精神,建立良好的创新环境,大力培养科技人才[6]。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突飞猛进,科技创新成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科技创新已迫在眉睫。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国家之间的博弈、地区之间的竞争,只有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才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充分发挥这些人才的高端引领和集聚作用,完善柔性引才等制度,以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容才之量,“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重视教育、医疗、生活等相关人才配套,为人才发挥作用搭梯架桥,尊重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让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坚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落细落实军令状、揭榜挂帅等制度,充分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内在价值,成为“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蓄水池”,打造创新创业创造的“新高地”。做好人才工作,关键要营造声势,形成强大的人才工作合力,各地抓人才工作要坚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好地方的发展前景及各地对人才的优惠政策、各企业和系统好的经验做法等,让人才工作的声势壮大起来,让尊重人才、爱护人才、渴望人才、帮助人才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不断凝聚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3.3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做好科技战略规划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经济社会大系统中各类子生态系统的支撑[7]。新时代下,既要推动自身的内在需求,又要考虑国际方面科技竞争的问题,要结合我国的制度,把握制度上的优势,统筹考虑,加快促进科技创新的协同需求。

对于科技创新中心等一系列类似的科技中心,要统筹发展。结合问题和当下的需求,找准发力点,着重培养一批核心技术强、创新能力强的科技新型企业,实现科技创新方面的需要,突破双循环新发展的目标。

我国已经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很多优势和优越的条件已日渐成熟,同时国内自身的需求进一步扩增。对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结合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和环境作出的战略性政策,也是事关全局的深层次变革。想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就必须大力加强科技创新,把握核心技术,创造科技未来的发展趋势。双循环新发展不是闭关锁国,而是更好地与国际交流,不仅要打开国内市场,还要依靠科技创新打开国际市场,吸引更多国际资源。

3.4 突破核心技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突破核心技术,不仅能畅通产业链的循环,还能不断创造新的需求。提高高水平、高学历人员的就业率,扩大就业岗位和发展空间,增加群体收入。从大的方面来讲,科技创新的提升有助于打开国际合作交流的新征程。

3.4.1 突破核心技术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技术、研发工具、关键工艺部件等往往采用国外先进技术,导致受制于人的局面。只有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联合,共同努力,才能在进口方面取得阶段性的突破,这关系到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科技创新为主体双循环的关键。对近期需要实现产业化的核心技术,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积极探索“企业为主导+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主力+政府支持+开放合作”的组织模式。对需要长周期持续投入的核心技术,以新的机制和模式组建若干国家级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开展长期攻关。积极培育我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取得一定的掌控力。

3.4.2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高新技术企业是科技创新的载体。人、财、物只有通过企业才能充分结合,创造研发的环境,转换为科技创新的主动力和生产力,进而达成双循环新发展的新格局。我国虽然是世界上制造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国家,但并不能掩盖制造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整体看来,依然大而不强、大而不优、大而不精,尤其是高端制造能力依然较弱[8]。然而,以目前的环境背景来看,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制约着“双循环”新发展的突破性进展。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1.3%,远低于发达国家2.5%~4%的水平,有研发活动企业的比重不足1/3,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研发投入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更大。面对国际上经济转型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要求,对于创新企业的经济支持,需要完善的监督体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创新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双循环”新发展的局面。

3.4.3 切实加强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活水,但我国研发资金中用于基础研究的比例仅为6%左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我国科技水平在一些领域已取得重大突破,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同时,大国之间围绕科技革命制高点的争夺愈发激烈,过去以引进吸收为主的技术创新方式已不在适应当前需要,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完善基础研究体制机制,积极探索能够引领未来、代表进步方向的下一代技术,努力使我国基础研究进入世界领先水平,切实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此外,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我国现行科技创新体制主要是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形成的,与当前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所要求的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还不适应,资源配置重复、科研力量分散、创新主体功能定位不清晰等问题较为突出,迫切需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对于科技创新体制的改革还需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创新主体各自发挥能动性,鼓励各大创新型企业激发创新潜力,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增添动力和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财富分配是向资本倾斜的,未充分体现出科学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作用[9]。首先,全力推进科技创新改革。围绕战略性、方向性技术创新,健全“产业技术目标牵引、重大科研项目带动”的科技组织模式,优化科技计划绩效评估机制,促进产业支撑创新、创新引领产业;其次,加快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主体。对于以龙头企业为主的创新中心,要提高公共平台建设,同时建立国家级研发平台,统筹布局、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再次,全面优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围绕满足科技创新需求和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服务内容由基础服务向增值服务转变,建立健全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服务体系;最后,努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紧紧把握人才命脉,既要引进人才,又要培养人才,做到不拘一格地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的良性机制,实现一套以科技创新为主要目标的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

4 坚持科技创新,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4.1 坚持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坚持科技创新是为生产力发展扫清技术障碍、创造科学条件,凝聚全社会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充分调动科技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更要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核心技术。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10]在当前日新月异的发展局势下,只有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双循序新发展下的经济增长,达到动态循环的良性发展进程。无论是基于生产、消费等环节的循环,还是基于要素及产品市场供给-需求循环,均是如此[11]。

4.2 坚持科技创新,贯穿鲜明主线

坚持将创新作为贯穿其中的鲜明主线,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培养、引进、用好青年科技人才,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培育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创新是把以往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12],科技创新是双循环新发展的核心动力,为科技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和着力点;科技创新也是战略职称,最核心的是提高了国际竞争力。若实现发展经济的提升,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不可或缺,只有坚持科技创新,打造科技创新型的高新技术,才能在当前的激烈竞争环境下保持稳步增长,才能实现双循环新发展大格局,成为一个科技创新型的实践者,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5 结语

推动科技的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都离不开科技创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大幅突破,也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科技创新在高速发展中发挥着助推作用,同时加快科技创新塑造了我国在国际大形势下的主动地位,加快了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交流。对于科技型人才要鼓励大胆探索,把握基础,加快创新。结合问题导向,对国民需求和经济发展加强重视,加快应用研究。

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加大资本投入,从各方面培养人才、优化人才。尤其是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要加大鼓励力度,把握基础研究,着重培养创新研究,为我国的科技创新时刻准备后背力量。同时,加强国际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快速提高。

“双循环”格局的出发点是挖掘需求潜力[13]。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主力和趋势,新时代的科技创新要面向世界科技的前沿,面向我国的经济体系,面向国家的重大需求。畅通的国内市场是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的关键环节,需要从生产、交易、分配、消费各个环节入手,统一国内市场,优化法制、政策环境,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实现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升级[1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健全各方面制度,完善治理体系,促进制度建设和治理效能更好转化融合,善于运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冲击。”[15]确保科技创新在更多领域发展,掌握核心技术,完善经济创新体系及国家安全和利益的守卫者,努力开辟出人才科技创新型的双循环新发展大格局。

猜你喜欢
双循环格局创新能力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格局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