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课外阅读实践 助推思维品质发展

2024-04-29 16:16叶春艳
学苑教育 2024年9期
关键词:槐花荷花课外阅读

叶春艳

(福建省福清市玉屏中心东方红小学,福建 福清 350300)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适合学生思维生长的教学内容场和对话场,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同时,要求小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课外阅读的方式,让其在自觉、积极、目标的阅读中,去达成教材文本和课文阅读文本知识学习与语文思维品质的统一。

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思维价值

阅读作为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是知识学习过程和思维发展过程的统一。课外阅读作为小学生自律性强的积极行为,在其阅读目标激励下,对思维品质培养具有事半功倍的积极作用。

(一)知识积累的深刻性思维

相比较课堂阅读学习,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具有兴趣引导下的自觉性,学习压力小,阅读过程愉悦,知识积累自然而然的完成。如在学习《墨梅》时,小学生根据预习任务或课后拓展学习任务,去阅读关于王冕、陆游、王安石、毛泽东等写“梅”的作者相关生平故事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会在诗句的风格、意义、写作手法、作者的境遇等方面的对比中,完成关于“梅”的诗词名句、象征品格、作者的生平故事及其精神等方面的积累,同时锻炼和培养了其归纳总结、比较分析的思维能力。从知识积累的维度,思维的深刻性体现为:学习的深度参与,不仅要完成教材文本的学习,思考文本中的各种信息,还要开展关联性的拓展学习,思考发散拓展的信息,以建立具有特定逻辑架构的知识体系;辅助知识的广泛调动,为达成新知识学习的突破,需要调动更多学过的知识,如学过的诗词名句及其作者资料,或新关联作品及其作者的信息等,实现新知识学习的豁然开朗;多样性学习活动的展开,既向工具书索取目标知识,也向网络展开检索,以期获得更为全面的“佐证”,养成积极思考、发散思维的良好习惯。

(二)兴趣发展的敏捷性思维

对阅读内容的兴趣浓厚性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典型特点。无论是在教材内容学习中或在其他的自主学习中,当小学生捕捉到阅读的兴奋点时,其会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地开展阅读,以满足其好奇心和探索欲。如在学习《小壁虎借尾巴》时,小学生往往对壁虎的尾巴非常感兴趣,尤其尾巴“丢”了以后,即使“借来”能不能成为一个整体,尾巴的功能是什么,为什么尾巴可以再生,带着这些疑惑或好奇,小学生在开展课外阅读时会以敏捷的思维快速选择读物及其内容,以满足其对知识探求的欲望。如阅读关于壁虎的更多更全的科普知识或生物学知识,让其建立起最起码关于壁虎的相对全面的知识体系来。另外,也要鼓励学生据此展开兴趣拓展,去搜集更多关于具有器官或肢体再生功能的动物或植物等,在拓展小学生知识视界的基础上,养成探索的科学志趣。

(三)习惯养成的灵活性思维

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是统一的。阅读的持续性是小学生思维持续性、提升性的外在表现。在良好习惯下的思维灵活性表现为阅读主题、题材、内容的精准性。如在《冀中地道战》的学习中,小学生根据抗日战争故事及其伟大的精神,会养成阅读关于中国近代史的故事的习惯,如其他的抗日战争故事、解放战争故事等,在爱国主义精神的引导下养成关于爱国故事的阅读习惯和关于如何爱国的灵活性思维。如传统小说《铁道游击队》《红岩》《小兵张嘎》《腐蚀》等,以及著名网络小说《烽烟尽处》《交锋》等,让小学生在更多类型的小说阅读中,去灵活地思考不同阶层、不同身份、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等群体中所蕴含的共性爱国精神和不怕牺牲的爱国行动。

二、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助推思维品质发展的策略

《新课标》的总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小学生“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等思维品质。

(一)培养探索思维的预习性阅读策略

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索性学习动机,开展预习性阅读是教师最常用的策略之一。常见的有两种操作方式:一是文本本体内容预习阅读。教师为小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其带着问题有目标地开展文本的预习活动。如在《牛郎织女》的学习之前,教师可以放手让小学生开展预习活动。让小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把生字词预习、修辞手法辨别、句法归纳、写作手法归纳、段落划分、中心思想提炼等工作完成。其中,小学生会根据文本故事的线索开展预习阅读活动,随着目标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既完成了故事的阅读和新知识的学习,也养成良好的探索思维品质。二是文本关联性内容预习阅读。如在学习下节课之前,布置小学生运用工具书、网络与其他的渠道等,去预习关于文章作者的生平事迹、文章创作背景、文章中某个典故或历史的成因、文章体裁等知识,为其课堂上高质量学习做好准备性工作。如在学习《牛郎织女》之前,教师为小学生布置预习“神话”体裁与中国神话故事的预习任务,让其对相关体裁与中国神话有个大概认知,以便在学习中能灵活地把“人间”现实与“神间”现实结合起来,既能清醒地认知其相同之处,也能相对准确地把握其不同之处,助推学生比较分析思维品质的发展。

(二)培养辩证思维的验证性阅读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材文本的学习中,尽管教师采用智慧教学等技术手段,但依然有些知识或现象小学生不能理解。其中,有生活阅历少、知识基础薄弱、个人理解能力的问题。关联性的课外阅读是“用它山之石”进一步完善知识、验证知识或现象的有效思维发展策略。如在《槐乡的孩子》的学习中,小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能了解槐花的大小、香味、功能等,通过教师展示的图片能了解槐花的花瓣、颜色与成长过程等。从日常生活经验,小学生的家长都会在超市或集市上购买槐花,蒸菜、蒸窝窝头,或者晒干后作为煲汤的画龙点睛的“香菜”用,但“槐米可以入药,还可以做燃料”,小学生难以理解。为有效训练和提高小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实施较多验证性课外阅读有:一是“本体”知识验证性阅读,即就事论事类型的阅读。小学生通过课外关于“槐花”类科普读物,能全面了解“槐花”的所属科目、花瓣、颜色、花期,以及槐树的种类及其槐花的类型、主要生长区域、常见种植的位置等专门知识,以“验证”槐花的观赏性功能,尤其是花季时期,当置身于大片“槐花海”中,不仅能欣赏到美景,更能享受到浓郁的花香。二是“深化”知识验证性阅读,即由此及彼类型的阅读。小学生通过关于“中医中药”类医学读物,能全面了解槐花的清热、止血、降压的功效与对颈淋巴结核、血管硬化、糖尿病、银屑病等显著疗效,以验证“槐乡”的孩子为什么可以通过卖“槐米”挣学费,以此来培养小学生从审美到食用、药用的辩证思维。

(三)培养形象思维的拓展性阅读策略

小学生为了达成对某种知识、现象、事物的全面认知,开展拓展性课外阅读是常见的良好习惯。随着阅读及思考的深入,小学生会对事、物、人等逐渐建立完善的“形象”,形象思维品质也逐渐生成。为确保拓展性阅读对发展形象思维的有效性,实践较多的策略有:一是精细化拓展性阅读,即对所学习文本中的知识进行深入地研究性阅读。如在《鲸》的学习中,小学生针对虎鲸开展拓展性阅读,精细化了解虎鲸的体长、体重、雌雄体形区别、身体部位颜色、背鳍大小及其功能、栖息环境及其分布范围、繁殖方式、亚种分化、种群现状、饲养驯化,以及游水、栖息、声音、集群、社会祖系等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虎鲸的完整形象与形象思维品质同步自然生成。二是建构性拓展性阅读,即构建相关知识体系的拓展性阅读。如小学生阅读关于“鲸”的所有相关内容,如形态特征、分类、捕鱼方式、现存数量、种类、食物、睡眠、捕食、呼吸、活动、发声、分布范围、进化等知识,以建构关于“鲸”的知识体系,使其为“鲸”物种构建族谱性的形象。尤其在不同种类“鲸”的比较和区别中,形象思维会因“鲸”的多种类而得到多元性的训练和提升。

(四)培养直觉思维的娱乐性阅读策略

与教材文本阅读的严格任务性相比,课外阅读的任务是开放性、非必须性的,小学生阅读起来轻松愉悦。如在学习《荷花》时,教师为小学生布置课外阅读“荷花”的任务,让其进一步了解荷花的种类、花型、颜色、香味、花期,以及搜集关于荷花的古诗词等,让其在头脑中逐渐健全不同种类的荷花形象,进而全面了解荷花的色香味美、“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节美等特点,对于“荷花”从内到外的直觉思维自然生成。基于娱乐和学习的双赢目的,常见娱乐性阅读有:一是趣味性阅读。如在学习“荷花”之前,为小学生布置关于“荷花”趣味故事的阅读任务,例如去寻找“八仙过海”中关于“蓝采和”和“荷花”的故事,让小学生在直觉的感知和思维中,了解“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典故、酿酒的技艺与唐朝时期道教信仰。二是开心性阅读。如让小学生课前寻找关于“荷花”的笑话阅读,让其在身心完全放松的状态中,去了解和积累关于“荷花”相关生物学知识、地理学知识、文学知识、药学知识等。小学生在开怀大笑的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相关知识的预习和直觉思维的培养。

三、思维品质发展中小学语文的课外阅读评价

因小学生对课外读物的鉴别能力相对较低,教师需要运用课堂教学评价的机会,适时地对其课外阅读效果加以评价,以对其不当方法、错误认知加以纠正和指导,对其有效办法、创新认知等加以鼓励和总结。

(一)知识量增加性评价

课外阅读作为必须学习任务之外的学习活动,“开卷有益”的知识性增加是最起码的绩效。在阅读过程中,因阅读题材的不同小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和培养的思维品质也不同。如阅读关于《火烧云》之类的气象学读物,小学生能积累关于云、雾、霾、雪、霜、雨、彩虹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能发展从大气到云、雨等衍变过程的逻辑思维能力。其他的如关于语言文字知识、人物传记知识、历史政治知识、地理人文知识等,会随着阅读的增加与日俱增。教师在评价时,可以采取检测性评价,如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拓展环节,让其根据文本内容直接展示其课外阅读绩效;如在课外活动中组织展示或竞赛,比较多的如出相关主题的手抄报等;组织特定主题的知识竞赛等,让小学生在相关知识的运用中检验阅读的效果及其相应思维能力。

(二)学习能力发展性评价

《新课标》规定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核心素养内涵。课外阅读自身是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一种体现,即运用已掌握的语言文字知识、语法知识、句法知识与古今语言翻译知识等去阅读新内容。如在学习《墨梅》时,小学生能阅读理解更多关于“梅”的古诗词,甚至有些学生能结合个人实际寻找出激励自己的古诗词名句。如学习《鲸》时,小学生不仅阅读关于鲸鱼的更多内容,还会对感兴趣的鲨鱼、海象、海豹等海洋大型动物的相关知识进行阅读,以及拓展了解海洋知识等,能极大地发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教师在开展学习能力评价时,可以运用作文批改、作文竞赛、文本疑难点突破等方式,对其语言运用、知识运用、疑难点正确化解等方面,进行准确性、完整性、发展性的点评,指导其“乘胜追击”积极扩大课外阅读效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学习兴趣发展性评价

对于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是一件相对难的事情。尤其在智能联网手机普及应用的背景下,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难、持续性差。为了发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从小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出发,指导小学生利用书籍或网络等,开展兴趣发展性的阅读,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重要方式。如在学习《龟兔赛跑》时,小学生难以理解为什么兔子会失败?为什么乌龟会赢?为什么兔子不好好比赛反而三心二意呢?为什么乌龟会专注“赛跑”呢?单凭教师讲解小学生依然是一知半解,充其量只是记住其中的现象及其蕴含的道理。据此,教师指导小学生去阅读关于兔子和乌龟的动物习性等,其便会从中找到兔子失败的生理性和心理性原因了,理解的难点也自然而然地得以解决。在小学生实现这种难点突破时,教师要适时加以表扬,巩固其学习信心和兴趣,让其能继续发扬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满足更多兴趣知识和现象的探索,发展探索、发散的思维品质。

四、结语

课外阅读作为小学语文学习的又一自主性学习载体,是小学生主动思维、创新思维、探索思维等思维品质的行动体现。在小学生课外思维的组织实施中,教师既要有所作为,结合文本学习为其推荐目标读物,以助力其高效学习;也要有所不为,让小学生开放性阅读,使其在“读书破万卷”中逐渐习得学习方法、思维品质。

猜你喜欢
槐花荷花课外阅读
槐花花开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槐花吃过,这个春天就完整了
槐花
槐花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荷花
荷花
夏天的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