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2024-04-29 00:34岳晗
河南教育·高教 2024年3期
关键词:文化育人高等职业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编号:2023YB0417)

作者简介:岳晗(1986— ),女,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文化教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文化传播、思政教育。

摘 要:在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职业教育,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紧迫性。辨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融合所体现的功能价值,探索推动策略与具体实现路径,以有效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育人水平,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等职业教育;文化育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支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高职院校应切实承担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阵地的使命,形成育人新格局,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不断积累沉淀下来的精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从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个维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阐释。

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在这些核心思想理念的引领下,中华儿女展现出了不畏艰辛、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脚踏实地等宝贵的传统美德。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诸多关于家庭、社会、国家的道德理念与规范,如孝悌为本的家风家训、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尽忠报国的家国情怀等。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强烈的人文精神,如与人相处讲究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处理事务讲究不偏不倚、以理服人,同人交往讲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折射与体现,是世世代代中华儿女遵循和推崇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着中华儿女为人处世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在现代社会,它依然具有重要的影响与价值,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推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功能价值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等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有助于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养更多的时代新人。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在培育高职院校学生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方面,提供丰富的育人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理念启迪、激励着学生以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进步为奋斗目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爱国思想、民族认同要素进行解析宣讲,可以提升高职学生的荣誉感、归属感,激励他们坚定文化自信。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关注德智统一发展,是学生塑造健全人格的价值指引。如“仁、义、礼、智、信”“孝、悌、睦、姻、任、恤、忠、和”等思想观念是高职院校学生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内容,是其促进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也是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助推力。借助这些思想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信念教育,帮助他们实现“以德为先、以技立身”的全方位发展。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传承于匠人的潜心钻研之中。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劳动精神,这些职业高等教育迫切需要的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德技并修、德艺双馨、敬业守信、无私奉献、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吃苦耐劳、勤奋务实、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等体现职业品格、职业态度的精神理念相契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职业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充分了解与传承传统技艺技巧,增进其对劳动、技能、创造等的认同,进一步彰显职业教育特色,推进职业教育改革。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职业教育的具体实践路径

(一)课程建设为主体

课程是高职院校育人的主要载体之一。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规格,适当增设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国学经典赏析和传统礼节仪式等通识必修课程。还可以结合各学科专业的文化特点,开设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业必修课程,如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传统音乐舞蹈课程,烹饪营养专业开设中国饮食起源与发展课程,旅游管理专业开设风景中的唐诗宋词课程等。高职院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课程和校本课程,如书法、茶艺、玉雕、木版年画、戏曲、武术等选修课。此外,开展集体备课,积极挖掘思政课程、专业课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并将其融入教学中。同时,优化教材内容编排与教学设计思路,将文化概念辨析、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巧妙结合,促进教学活动与文化育人的深度融合。

(二)师资队伍为抓手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实施者。高职院校急需丰富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推动教师切实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行者、引导者、传播者。比如,高职院校可以聘请当地的工匠大师、技艺达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为兼职导师,与校内专任教师合作,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共同開展课程重构和课程设计。还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体系和科研资助平台的构建,增加教师外出学习、研讨交流、主题教研的机会,通过举办讲座、进行实地调研观摩等方式,提升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能力。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杜绝应付了事、走走过场的念头,自觉担负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一方面,教师要更新教学内容,把背景常识、历史渊源、传统技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融入课堂知识讲授中;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考虑与学生专业发展、职业精神培育和终身成长相关的文化要素,使之与教学活动融会贯通。另一方面,要改进课堂教学方式,避免灌输式的空洞说教,采用项目式、情境式、讨论式和影像式等教学方法,提升课堂的感染力,启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究与思考。此外,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构建知识、技能与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强调对学生信念养成、价值追求方面的评价,从文化知识、人文素质、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等多个角度对学生的综合发展给予考量。

(三)校园文化为支撑

文化育人应当根植于对文化意识的唤醒,关注个体体验和精神价值。大学校园不光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他们生活成长的地方。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师生共同创造、沉淀的价值追求,对师生的思想行为规范具有约束、激励、导向等多重影响。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对培育学生价值观具有润物无声的作用。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在校园环境创建中充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比如,在设计山水园林景观时,采用中式古典风格或是突出国风特色;在对校内景观命名时,结合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选用那些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和古老东方文明神韵的文字;在布置教室、学生公寓和活动场馆等时,突出经典诗词、历史典故等装饰元素,打造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氛围,实现使用、育人、审美等多种功能的统一。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栏、数字大屏、微信订阅号和校报校刊等,介绍和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历程。此外,高职院校还应鼓励师生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业社团,创新社团活动的形式与内容,促进学生思行结合,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https://

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

76.htm.

[2]都永浩,王禹浪.中华文化认同的逻辑前提:概念、来源和内部关系[J].青海民族研究,2021(4).

[3]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

01-25).https://www.gov.cn/zhengce/2017-01/

25/content_5163472.htmeqid=b858dfb7000400

1d000000066460d66d.

[4]田金娥.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策略[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5).

[5]万姗姗.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处处能学、时时可学[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7).

[6]张成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融合實践路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22(12).

[7]杨红燕.“双高计划”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

[8]岳洪,张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其实践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12).

责编:初 心

猜你喜欢
文化育人高等职业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基于现代学徒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技术文化
基于文化育人视域的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