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真诗

2024-04-29 12:20何坤翁
东坡赤壁诗词 2024年2期
关键词:诗人

何坤翁

《行吟阁集》是一部古体诗个人专集,作者为巴晓芳。巴晓芳是一位真诗人。

世上真诗人少,明清两代的学者已经意识到了。真诗人写真诗,假诗人作假诗。明代中晚期的李梦阳和袁宏道,都对真诗稀缺表示忧虑。李梦阳《弘德集》自序说:“今真诗乃在民间,而文人学子顾往往为韵言,谓之诗。”袁宏道《答李子髯》诗其二,也说:“当代无文字,闾巷有真诗。却沽一壶酒,携君听竹枝。”明代中晚期后,为什么真诗少?清人给了答案。沈德潜在其《明诗别裁集》中说:“永乐以还,尚台阁体,诸大老倡之,众人靡然和之,相习成风,而真诗渐亡矣。”明代的台阁体诗人,千篇一律歌咏国家的雍熙之盛,对于社会升斗小民的苦痛,故意看不见。在国家治理上升期,台阁体诗人的大嗓门歌功,或许还不刺耳。但在治理的下滑期,台阁体末流声嘶力竭地一味颂扬,以为站在了政治正确的轨道上,实则混淆视听,祸国殃民。清代早期的沈德潜批评明代人写假诗,难道清诗就真么?当然不是。龚自珍那句世人皆知的“万马齐喑究可哀”,正是愤慨晚清诗坛粉饰太平的恶劣风气。万马齐喑的时代,真诗人封笔,假诗人蜂拥而出。

我们的时代土壤,包容万有,气度恢弘,既欢迎真诗,也不排斥假诗。诗之真伪,取决于诗人自己的选择。巴晓芳曾是一位新闻记者,国家强盛和百姓幸福是他不懈的追求。所以,他直面社会人生。他在业余时间写古体诗,选择做一位真诗人。

《行吟阁集》中的《山东疫苗案》《今日小寒有帮农民工討欠薪送温暖等善行》《虞美人·哀女大学生吴花燕之死》《有出村种田下车吃饭等“恶意”被拘留训诫》一类时事诗,足令读者揪心。三复品读,能感受作者所怀民胞物与的悲心,这种善良品格,可用他的一副对联《寄“贫困是一种财富”论者》来见意,“陋室岂初衷,他还要养家糊口;春风应有意,君慎言乐道安贫。”

《行吟阁集》中固然有不回避时代问题的篇什,但大量的是《游九宫山闯王陵》《过玻璃吊桥》《登黄鹤楼》《参观曹禺纪念馆》《过赤壁》《登北固山》《江城初夏》《武穴小驻寄新开克俭诸诗友》《访林氏三兄弟故居》等无关宏旨的游历集会之作,是作者的日常生活留影。这类题材的作品大量入集,说明作者自己宝爱,而读者从这些情绪自然流露的作品里,最能窥测诗人真伪。

诗之得真,有待诗人的率真。性情率真是真诗的质量保证,率真之人做不出假诗。常见有些诗人与时偕行,平素所行泯然众人,人喜他喜,人怒他怒,肝肠中无一己真情。临到写诗的时候,他便矜持作态,到心外面讨一个以为有点意思的想头,搁在诗里,就这样做出诗。性情率真者,哪怕不写一首诗,其人品行为就已经诗意具足,何况是性情率真而写诗者。

对于率真与诗的关系,前人有生动的阐发。如黄庭坚为晏几道《小山集》作序,论及小晏有“四痴”:“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又如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六《王绂》,记载明人诗画家王绂(字孟端)两事,“在京邸与一商人邻居,月下闻吹箫声,明日往访之,写竹以赠,曰:‘我闻箫声,用以箫材报。其人不解事,以红氍毺为馈,乞再写一枝为配。孟端大笑,取前画裂之。又尝退朝,黔国公从后呼之,孟端不应,私念曰:‘是必索我画尔。后十年,写尺幅,万里遗焉。”在人情关系网里,小晏和王绂无丝毫乡愿,我行我素。其崖岸高绝,令人惊心动魄。其人率真若此,也就无怪乎小晏“至其乐府可谓狭邪之大雅、豪士之鼓吹,其合者高唐洛神之流,其下者岂减桃叶团扇哉”,也无怪乎王绂“所作古诗类韦、柳,律诗类晚唐,词语婉媚,驰骋于世。所画山水竹石,古今罕俦”。

试读《行吟阁集》中所录《荆州道上》“也知种种浮云外,临到头来未看穿”,《戊戌清明杂感》“可怜枯骨黄泉下,犹助儿孙孝顺名”,《清明祭扫》“燃尽冥钱入尘土,可能墓草更情长”,《登鄂州凤凰台感怀》“几多慷慨登楼咏,谁为斯民叹一回”,《题洪承畴宅》“闭门一谢舟车客,免说千秋功罪身”,等等,意亦痴绝,不是率真之人说不出。

巴晓芳率真,却不狂狷。他长期担任大报记者,比一般人更多地在社会人群里活动,以笔墨引导社会走向真善美。《行吟阁集》里有《庆祝澳门回归二十周年》《赞老英雄张富清》《我海军举行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周年海上祭奠仪式》《记2016湖北水灾致敬抗洪军民》《武汉践约邀请庚子疫期援鄂医生武大赏樱》《致北京冬奥会》《水调歌头·南水北调中线三阕》等,当仁不让地展示了他驾驭宏大题材的能力。《悼袁隆平》云“淋漓何止亲朋泪,哭颂原存黎庶情”,《深圳四十年感怀》云“死水一经春气动,奔腾直向大鹏湾”,《俄乌战事六首》之《葵花种子》云“人间多少豆萁传,总是新坟啼暮鸦”,感思独深,与那些纷纷趋时的政治诗相比,两者判若云泥。

诗集中颇有些篇章,适合读者择一静夜,独坐,左手茶,右手诗,吟咏其句而思人生往事。《大冶铁矿露天采场遗址》曰“相逢旧日谋生客,俱是嶙峋解甲身”。巴晓芳曾在此地矿山露采车间工作,恢复高考后上大学而为报纸记者,参观退役采坑的他已是退休之人,故有“俱是嶙峋解甲身”的感慨,将矿山拟人化,读来格外亲切。《题四十年前高考准考证》,因书柜翻出一张过去的高考准考证,而曰“四十年前纸一张,泛黄旧影忆端详”“几痕足迹堪回首,惭愧当时走马郎”。《大山儿女》记湖北郧西县某山村党支书魏登殿,“初见魏登殿,满脸岁月痕。双手握老茧,话语颇深沉。老来患哮喘,酒不胜一樽”。这类诗读来令人潸然。

诗人情感之真,与其生活经历分不开。《先严义文公百年冥诞祭》,回忆童年贫困生活及父子情深,曰“家贫少衣食,邻村余屋檐。问儿不肯去,草窝也安然。三载饥荒日,筑炉粥一餐。慈父不忍食,携归解儿馋”,父亲“幸有泥工技,生计可转圜。东家若慷慨,每日一包烟。烟却售邻里,能换油与盐”。正是这种童年贫困生活及长辈的倾情护爱,铸就了诗人正直善良的人品,而令世上多了一位真诗人。

《行吟阁集》所收,有绝句、律诗、古风歌行、有词有曲,有对联,有赋,作者才兼众体,尤其是律诗对仗,令人叫绝。如“千秋碑上摩名字,百姓心中有圣贤”(《瞻包公祠》)“一楼贝叶存三藏,千手观音面四方”(《游大相国寺》)“一声断喝心即理,满座高谈事唤真”(《访荆门象山先生遗迹》),这类妙对,举不胜举。

对仗精绝,才擅众体,都是诗歌的技法层面。即使是在技法层面,诗人也举重若轻地展示了他的娴熟本领和品控能力。但《行吟阁集》最宝贵的一面,是向读者呈现了真心真意。

巴晓芳是一位真诗人,《行吟阁集》是真诗集。

(作者系《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文学栏目编辑、文学博士)

猜你喜欢
诗人
新锐诗人
新锐诗人
新锐诗人
新锐诗人
新锐诗人
遇见一名诗人
访谈:和诗人一起进入诗歌的梦
晒娃还要看诗人
愤怒
我理解的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