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治理就要“真刀真枪干一场”

2024-04-29 13:40卜金超
当代农村财经 2024年4期

卜金超

摘要:20世纪80年代初期,习近平同志以准备入“苦海”的精神来到正定工作,坚持把群众的事放在心里,真刀真枪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拘一格发现使用人才,壮大气势刹住不正之风,他的所思所行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正定 县域治理 实干兴县

*基金项目:202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习近平正定时期领导实践与思想方法研究(编号:20230201015)的阶段性成果。

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间,先后任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他坚持“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和正定人民同甘共苦、攻坚克难,以“真刀真枪干一场”的昂扬斗志,推动改革、促进开放,摘掉了正定“高产穷县”的帽子,探索走出一条“半城郊型”经济的发展道路。

一、“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

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间,和全县人民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跑遍了域内所有的公社和大队,深入了解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坚持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问题听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群众努力。”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

(一)“顶住压力减征购”

在正定,习近平同志通过调研发现,正定作为全国学大寨的先进县,头戴粮食高产县的光环,实际情况却是一些群众连饭都吃不饱,是一个“高产穷县”。为此,他想向上级反映一下,力争把高征购减下来,但是遭遇到巨大的阻力。不少人认为这样做会大大损害正定县的先进形象,给领导找麻烦,也影响县里干部的政治前途。习近平同志认为处理这个事情就要坚持实事求是,他与当时的县委副书记吕玉兰一起向有关部门汇报了这一问题。经过中央、省委、地委的联合调查与核实,普遍认为情况属实,上级决定把每年正定征购核减了2800万斤,减轻了群众的粮食征购压力。“这就表现了他实事求是和敢于为群众担当的精神。”

(二)“试点改造连茅圈”

刚到正定的时候,习近平同志分管教科文卫和精神文明建设。他倡导改善城乡环境卫生,将治理“脏乱差”作为工作重点,进行连茅圈的改造。

1.从实际出发,先行试点,逐步推进。上级统一安排进行连茅圈改造之后,有人主张搞“一刀切”,强行改造,早日完成。习近平同志认为这样强制性地工作只会引起群众的反感,效果适得其反。他经过思考后,决定先在两个大队进行试点。他从思想动员着手,发动学生走街串户,指导党团员带头保户,引领干部先行示范,让人民群众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方法路径。在这个过程中,他注意观察和思考暴露出来的问题,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逐渐采用多种形式,高标准地完成改造任务。

2.注意发现问题,进行环境整治。1982年麦收时节,习近平同志带着工作人员在县城西关调研的时候,看到群众在柏油路上打场晒粮,在公路上堆土堆粪,在路边支棚建房、摆摊设点。他经过征求意见和思考后,拿出推进工作的方案,详细进行任务分解。面对反对的声音,他用调研来的数据和相关理论进行了耐心的思想教育,进行了彻底的整治,使沿袭多年的公路打场晒粮现象彻底消失,私搭乱建被拆除,道路越来越变得畅通。

(三)“为小学校舍破败发火”

作为分管教育的副书记,习近平同志一到正定就安排了一次全校危房的摸底排查,结果使他感到震惊。整个正定县200多个农村中小学校,竟然有3500多平方米的校舍属于危房,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条件简陋,影响了全县的教育教学工作。

1983年10月,担任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得知南牛公社南永固小学的18间教室全部露天,部分学生已经停课。而里双店公社傅家村小学的校舍均为危房。听完汇报后,他脸色凝重起来,“习总书记今天发火了!”“这可是头一回见习书记发这么大火!”

全部摸清底数后,他让县委专门发出通知,要求相关部门在规定时间内加紧整修校舍,优化办学条件。他还多次亲临现场督导督察,催促查验,推动正定县教育教学资源配置,消灭危房、整修门窗、购置桌椅。全县先后筹集187万元,修缮房屋1020间,购置桌椅板凳3000套,在16个村兴建教学楼,改变了师生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真刀真槍干一场”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正定,习近平同志号召党员干部做促进经济起飞的实干家,抓实事、求实效。他鼓励先进,激励上进,争先创优,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争当改革的促进派。

(一)“走‘半城郊型经济新路”

1984年,习近平同志从正定区位特点出发,主导确立了“依托城市、服务城市、打入石市、挤进京津、咬住晋蒙、冲向全国”的长远规划,集中力量推动“半城郊型经济”发展。

习近平同志认为,正定位于石家庄城郊,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农业资源,粮棉蔬肉果发展潜力巨大,劳动力充足,可以投城市之所好,供城市之所需,取城市之所长,补城市之所短,应城市之所变,不断满足周边大城市对农副产品、劳动力和原材料的大量需求。发展“半城郊型”经济,能够打破城乡之间的分离,促进城乡之间的互联互动、优势互补。到1985年,正定县已有 43170亩的田地每亩年收入在千元以上,全部收益超过了2651万元。农业总收入和纯收入达到了1982年的3.5倍和3.4倍,农业种植业达到了1982年的1.9倍。

(二)“运用战略思维,放大农业格局”

在正定,习近平同志运用大农业理念,推行农业“大包干”,引领制定了“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工作思路,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双店公社作为试点展开工作。1983年1月,正定发布包干到户责任制办法,全面推广“大包干”,创了河北省未有之先河,奠定了正定经济飞跃的良好基础。1984年中央倡导农村经济全面实现立体化综合经营。习近平同志指出,推动“半城郊型”经济发展就要树立社会主义大农业的思想,促进农林牧副渔和农工商全方位立体化发展。他指导正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立农村工业体系,完善工农生产服务体系。正定为此获得了“果品基地县”“小麦种植先进县”“瘦肉型猪基地县”等荣誉称号。

三、“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一)“编制‘人才九条”

1983年3月,习近平同志起草制定《招贤纳士九条规定》,并于当月29日在河北日报头版头条予以发表,该文件以“内用、外聘、上请、下挖、近补、远育”为主线,拉开了正定人才工作的序幕,开创了县级政府人才工作的崭新局面。依照规定,正定完善了培养使用交流人才的具体措施,大力发掘人才,广泛吸引人才,真心服务人才,精心培育人才,大胆起用人才,悉心照顾人才,耐心留住人才,消除条条框框,打消各种顾虑,强化物质保障,加大精神激励,坚持内外并用、来去自由,五湖四海、不拘一格,扬长避短、知人善任,努力营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发展环境。

(二)“求贤若渴引人才”

1983年初,正定运用报纸和电台等媒体,加强宣传力度,向各地出示“招贤榜”。很快就有24个省市发来信件600多封,经过严格的考核程序,共招聘人才180人。接下来,正定的机械、建材、五金、化工、纺织等13个领域和行业开始广揽人才,先后聘请借用各级各类人才130多人次,同时还与全国35所高等学校、21家科研院所和76个重点厂家取得联系,加强人才交流,大力引进项目超过130个。

习近平同志以学生的身份,先后致信给国内100多名专家学者,邀请他们为正定谋划蓝图、献计献策。1984年春节刚过,他们组建经济顾问团来到正定传经送宝,搞规划做咨询,为全县重大决策当好顾问、做好指导。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在正定农村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倡导创建“农村研究所”,深入研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相关问题。1984年3月,全国知名专家和正定当地文化水平较高、研究能力较强的人才携起手来,共同组建了研究所,开启了绘制乡村美好蓝图的征程。

四、“刹住新的不正之风没有气势不行”

1983年10月,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关于整党的决定》,计划利用3年时间在全党进行一次作风和组织的全面整顿。习近平同志按照中央的决定,对正定县党的建设进行了安排和部署。

(一)“主持制定‘六项规定”

习近平同志来到正定工作之后,所做的首要事情就是推动领导班子行政作风的转变。他认为,不纠正不正之风,群众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党的威信就会降低,必然会丢掉民心。他在担任县委书记之后给正定的四大班子机关写“共勉信”,要求党员干部重视基层、联系实际、调查研究,督促党员干部精简办事程序,杜绝文山会海,提高行政效率。他率先垂范到基层一线开始调研,骑着自行车转遍了正定的25个公社和221个大队。1983年12月,他主持制定了《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几项规定》,又称“六项规定”,内容包括:总揽全局,抓大事。反对官僚作风,注重工作实效。搞好“一班人”团结,维护县委领导的统一。以身作则,不搞不正之风。加强学习,不断提高领导水平。梳理雄心壮志,为四化争先创优。要求班子成員树立全局意识,改变不正之风,强化学习教育,凡事力争上游。

(二)“兴起调查研究之风”

来到正定后,习近平同志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研。他创建了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倡导县委副书记和常委同志每人与5户群众联系,全县870名干部同4300多户群众建立了联系。每名干部每月用三到五天的时间登门上户。1984年3月,他给正定四大班子领导成员写信,大力倡导调查研究,要求班子成员每年至少要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深入基层。他经常骑着自行车,来到田间地头,进入企业车间,走遍了全部乡村,拉家常、搞问卷、摸实情、听真话,以期达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三)“提高党组织战斗力”

1.强化思想建设,坚定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把共产主义确定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坚持思想建党,注重对党员进行共产主义教育是党的基本原则和一贯方针。针对个别党员信仰缺失的问题,习近平同志加大了对党员进行党性教育的力度,要求通过学习,“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共产主义因素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增长。”“每个党员必须努力改造世界观,为共产主义而奋斗。”1985年5月22日,他在即将离开正定奔赴厦门任职之前又再次强调,党员干部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真正懂得我们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

2.强化组织建设,壮大组织力量。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是推动改革开放的根本保证。习近平同志认为强化组织建设,首先要搞好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引领大家端正党风,巩固民主集中制,严格组织生活,敢于坚持原则、较真碰硬、勇于负责。二是严格干部任用条件。注重调整老中青干部的比例,促进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严把干部政治关、年龄关、文化关,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三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注重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基础和社会治理能力,坚决整顿、调整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实施“青中选优”。注重加强党员教育,推动恢复“三会一课”制度,严肃党的政治生活,创新党员教育方法和途径,强化党性修养、宗旨意识和党风党纪教育,强化廉政建设,保持清正本色。

五、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学习总书记的风范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要坚决维护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地位,自觉地在工作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实践为标准来检验真理。要坚持从客观规律出发、求真务实,尊重人民群众的深切愿望,敢于解放思想,勇于开阔视野,以新的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当好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解决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

(二)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

坚持群众路线,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事业成功的重要法宝。要紧紧围绕“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干人民之所需,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谋福祉,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奋斗。要牢牢扎根人民、立志造福人民,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塑造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要站稳群众立场、倾听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利益、凝聚群众力量,进一步深化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为党和人民创造更辉煌的业绩。

(三)坚持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事关党和人民事业的成败得失,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传家宝。要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夯实调查研究基本功,掌握调查研究的根本方法和基本方法,正确处理调查与研究的关系、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关系、普遍与典型的关系、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的关系,深入分析调查研究的资料,正确运用调查研究的结果。

(四)强化历史担当

担当作为是人生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使命所系,更是共产党人的重要精神特质。践行使命担当是新时代的强烈呼唤,是完成党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要直面矛盾问题,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向顽瘴痼疾亮剑,着力提升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要勇于开拓进取,创新思维方法,以创新举措破解发展难题。要有忠诚的信念、奉献的精神、担当的智慧和担当的作为,练就过硬本领,豪情万丈投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中,走好新时代下的赶考之路。

参考文献:

[1]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正定足迹[M].人民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2022.

[2]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在正定[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9.

[3]何文辉.习近平“半城郊型”经济思想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8.

[4]习近平.知之深爱之切[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中共邯郸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宗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