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减量服务助力农业健康发展探析

2024-04-29 13:40刘明月
当代农村财经 2024年4期
关键词:农业发展风险管理

刘明月

摘要: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发展状况对千家万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保险业积极响应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家战略转型的政策,推动农业风险减量服务的发展,扩大农业风险减量服务的覆盖范围。本文阐述了风险减量服务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了农业生产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并研究风险减量服务在农业领域的作用原理,同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明确风险减量服务的重要作用,最后对开展风险减量服务所面临的主要挑战进行了总结,以供行业从业者和政策制定者参考。

关键词:风险减量 风险管理 农业发展 保险科技

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粮食产量关乎着千家万户。然而,农业作为弱质型产业,较为容易遭受风险的冲击,不可控的自然环境、动植物生命周期的不确定、产品市场价格的起伏波动以及政府对农业的各项政策和土地使用规定的调整等都会影响农业发展。如干旱、冰雹、洪涝、飓风等自然灾害,蝗虫、蚜虫等虫害,养殖中时有发生的传染病,农产品季节性需求的变化、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政府方针政策的干预,人员作业中的管理失误和首先风险的存在,新兴技术可能引发的社会和食品安全问题、农民没有经过充分的专业知识培训而滥用新兴技术等都会对农业生产产生损害。而正是由于在农业生产中存在着许多风险,农业保险便在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保险具有防灾防损和风险补偿的功能,近年来,农业保险发挥的功能逐渐从风险补偿到防灾防损转变。

早在20世纪80年代,风险管理理论就在我国投入了小规模的实践,不过当时国内对风险管理理论的认识还不成熟,缺乏实践经验,也缺少专业的机构和人员进行指导工作,因此风险管理理论的应用并不广泛。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开始逐渐被引入中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末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风险管理开始在我国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21世纪以后,我国学者提出了“风险减量”的概念,并开始了更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研究。2023年初,原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其内容指出保险应该注重风险管理,认为保险行业应当在夯实风险减量服务基础、拓展风险减量服务范围。同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指出我国农业发展应当注重防灾防损建设,农业保险作为农业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工具与核心组成部分,将不再只注重单一的损失后的补偿职能,而是要进行全程参与,在风险事件发生造成损失之前就参与农业风险管理流程,识别潜在风险、评估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监测风险事件状况,从而达到及时预警和预防风险事件发生的目的,将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降到最低。

一、风险减量服务的发展现状

(一)风险减量的内涵

传统的保险服务一般被人们认为是“等量管理”,即购买保险的投保人通过支付保险费的形式获得在保险责任范围内的风险事故发生造成经济损失后保险公司给付相应保险金的承诺,这是一种风险转嫁机制,从国家和社会的总量上看,风险只是被转移了而并没有减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演进,也为了进一步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人们对于风险管理的思维重心发生了从“等量管理”到“减量服务”的逐渐转变。

风险指的是损失的不确定性,其广泛地存在于整个自然界和经济社会,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风雨雷电无不存在着风险,人们自人类社会产生伊始就深知“水火无情”,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除了自然风险以外,经济风险、社会风险、政治风险等又威胁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显而易见地,风险的定义蕴含着两个方面的意义,即损失和不确定性。风险的发生会造成损失,风险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是否发生不确定、发生的时间空间不确定、造成损失的大小也不确定。由于风险因素的存在会引起风险事故的发生从而进一步造成损失,这就是風险的作用过程。而保险正是由于风险的存在而产生并因风险而发展的经济补偿制度和风险管理手段,具有经济补偿、防灾防损和融通资金的职能。

保险职能中所说的风险管理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和量化,进而分析风险,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佳保障的过程,包括损失发生之前的风险管理和损失发生之后的风险管理。风险减量便源于风险管理的概念,即想要实现损失发生之前的风险管理目标,避免或者减少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降低风险事件的影响。风险减量涵括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防灾减灾和灾后恢复。风险减量的主旨是发挥保险的防灾减灾功能,通过风险减量服务,可以实现风险的避免、预防和抑制。

二、农业风险减量服务的作用

(一)降低农业风险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有效的风险分散和转移工具,能够协助农民将难以控制的自然灾害、疾病等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从而有效减轻农民的经济压力。农业风险减量服务是指通过实施农业保险和风险管理等手段,有效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农业风险减量服务可以借助人力和科技等手段,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及时预测风险,在风险发生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为受损作物提供及时有效的减损方式,从而有效降低损失。

(二)稳定农民收入

农民靠天吃饭,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存在着难以预测的风险,这些风险事故一经发生就会对农产品产生一定的损失而损害农户收益。农业风险减量服务就是避免或者减少农业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降低风险事件的影响,发挥保险的防灾减灾功能,尽可能地减少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总量,减轻农作物的受损程度,从而使投保农户的收入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保障,这还可以增加农民的信心和积极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三)保障农产品安全

农业风险减量服务利用一系列防灾减损手段有效地减少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总量,使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得到了保障。例如在苏州昆山,人保财险就落地实施了首个农业风险减量站,通过“保险+风险减量”、“保险+融资”、“保险+服务”以及“保险+知识产权”四种模式,预测气象灾害,帮助农民融资,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持等方式来保障农产品安全。

三、风险减量服务的难点

(一)风险识别能力尚有不足

风险减量服务主要依赖风险识别,风险识别又依赖于大量的基础数据。当大量的不同种类的同时存在并可能同时发挥作用时,风险因子的多重存在使得基础数据积累不足,风险识别的难度大大增加,风险识别的技术手段从而需要得到更新。此外,保险公司从“等量管理”到“减量服务”的观念转变和客户对新保险产品的接受程度都存在着动力不足的情况,严重阻碍了风险识别技术创新的发展进程。

(二)风险的不确定造成创新效益不确定

没有创新是不需要成本的,而由于风险的不确定性,创新所带来的收益也是不确定的,这直接影响着保险公司是否会开展风险减量服务、如何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决策。在风险事故尚未发生之前,保险标的是没有受到损失的,保险公司自然也就无需进行赔付,而风险减量服务的开展却是需要产生支出,相对应的被保险人也会产生相应的投入。投入增加而产出尚不确定,这会造成风险减量服务的开展受阻。

(三)社会认同度有待提高

在保险公司的传统运作模式中,保险金的赔付支出是最吸引大众关注的重中之重,保险金赔付越干脆及时,保户对保险公司的认同度就越高。风险减量的存在感就远远不如保险金赔付那么强烈,自然缺乏社会认同度,这只能通过社会公众的切身体验和有效程度来得到验证和提升,保险公司也要加强风险减量服务的宣传普及工作。

四、风险减量服务农业的对策分析

风险减量的本质就是进行风险管理所想要达到的目标,即通过付出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程度的风险保障,这可以用“经济人”理论去阐释,假设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是理性的,期望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农户购买农业保险享受风险减量服务的动机就是获得的风险保障要大于支付的保险费。

在风险减量服务的过程中,会运用概率论、统计分析、决策分析等经济学原理帮助了解风险的性质、来源和可能的影响识别和衡量风险,通过成本效益分析、风险偏好分析、博弈论等选择最合适的风险管理策略,以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还会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投入产出分析、机会成本分析、效用函数等了解降低风险的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关系,从而做出更为合理和有效的决策。

(一)突出科技效用,保险科技助力风险减量

飞速发展的科技不仅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便利,也可以作为风险管理的一种手段。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空间遥感等新兴科技都可以运用于保险防灾减灾。通过对这些先进技术的运用,可以实时监测农作物和牲畜的生长情况,利用物联网设备和AI进行疾病诊断和预防,从而更准确地预测产量和评估损失,也可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理赔争议。此外,还可以建立农业保险科技平台,方便农户获取产品信息,平台为农户提供在线服务,方便保险公司收集和分析农户数据进而精准识别风险、防范风险达到风险减量的目的。

(二)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农业保险产品

保险业供给侧结构改革首先要坚持住“保险姓保”,从解决保险的供需矛盾方面思考风险减量服务的对策,创造有效的保险供给从而使市场规模得到增长。然后,要加快保险产品的创新速度,充分发挥保险公司具有的风险管理功能,提供更全面的风险管理服务以实现保险产品的风险减量功能,真正做到减少农业损失,减少农户致贫返贫风险,提高农户的满意程度。保险公司还要加强内部管理,提供优质的售前和售后服务,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与农户的沟通,定时了解保险标的的实时状况,优化保险产品、防范农业风险。

(三)依托基层单位,实现服务全覆盖

农业保险是分散农业风险、保障农民收入的重要工具,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和普及程度与千家万户农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基层单位相比于保险公司更加贴近农户、了解农户的真实需求。依托具有优势的基层单位,可以有效推动农业保险服务的普及化程度。除此以外,基层单位还可以协助保险公司进行对农作物和养殖动物的监测和现场勘查,提高风险减量服务和保险理赔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四)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引导保险业合规发展

保险机构作为保险市场的参与者,应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建立内部合规管理制度,定期自查并整改违规信息,加强与行业监管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强化合规文化和风险防控,定期进行内部审查,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以确保营销策略的合规性,降低法律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农业保险法律法规进一步建立健全,才能更好地引导保险业合规发展、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从而使保险公司更好地提供有法可依的风险减量服务,防范农业风险的发生,减少农户损失,保障农业健康发展,助力农业强国建设。

参考文献:

[1]尹超.风险减量服务的经济学视角探究[J].西南金融,2023,(08): 85-96.

[2]唐华志.切准风险减量脉搏助力农业强国建设[J].中国农村金融, 2023,(08): 46-47.

[3]桂澤春,赵思健.人工智能在农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智慧农业(中英文), 2023, 5 (01): 82-98.

[4]张红宇.粮食总量、产业安全与农业风险管理[J].中国农村金融, 2020,(18): 37-39.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责任编辑:李政

猜你喜欢
农业发展风险管理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强化农业技术创新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浅论农机技术推广中的创新理念
浅谈转型期农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汝南县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议水利现代化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联系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本地化科技翻译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