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新闻专题节目创新发展策略

2024-04-29 23:26冯蔷薇
新闻传播 2024年6期
关键词:选题背景受众

冯蔷薇

(朝阳广播电视台 辽宁 122000)

现阶段,新闻媒体市场的竞争已趋于白热化,并暴露出了题材同质化、内容混乱化等一系列负面现象,既不利于保证新闻节目的权威性、可看性,也容易使广大受众出现视觉疲劳。面对此类情况,有必要以大数据时代为研究背景,积极探索新闻专题节目改变现状、提质增效的创新发展路径。

一、大数据背景下新闻专题节目创新发展的阻碍问题

(一)时效性较差

对于新闻专题节目而言,时效性这一属性极为重要。若在时间方面丧失优势,即便节目投入再大、制作再精,也很难达到高水平的社会影响程度与信息传播效果。结合大数据背景来看,这一问题表现得十分明显。在大数据、互联网、新媒体等多方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新闻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极大变化,当代人获取信息、关注新闻的习惯、心理也随之有了明显改变。一起新闻事件发生后,相关信息往往会在数分钟甚至数秒内传至网络,并以极快的速度进行扩散传播和舆论发酵。相应的,大部分人也更倾向于即时、动态地获知新闻内容、了解新闻进展。然而,新闻专题节目从选题策划到编辑发布,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周期,且制作周期长度往往与节目综合质量呈正比。这样一来,若沿用传统的工作模式,新闻专题节目必然会在时效性方面处于劣势地位,进而与大数据背景下的市场趋势、受众特点发生冲突,不利于节目赢得竞争、稳定发展[1]。

(二)选题不得当

策划选题是新闻专题节目的基础环节与灵魂所在,正确的主题调性、题材角度,能够从根本上保证节目内容契合舆论环境、满足受众所需。但从目前来看,很大一部分新闻专题节目存在选题不得当的问题。首先,很多制作团队对新闻专题节目的定位仍然较为传统,即侧重于从宏观层面出发,选择政治、社会、国家、民族等“大题材”。这种选题方式虽然可突出新闻媒体的“喉舌”属性,且能满足部分受众关注政治、心系国家的需求,但很容易显得高高在上、脱离生活,难以使观者产生强烈的关联体验与情感共鸣。其次,部分制作团队在选题材、定调性时存在盲目性,并未做好相关调查审核工作,便会导致节目题材过于敏感或选题方向与舆论倾向相背离的情况出现。例如,在强调男女平权的当代舆论环境中,若节目在选题上存在宣扬女性相夫教子、主内持家的色彩,将很容易在发布后获得负面反馈,甚至挑起两性对立的舆论矛盾。这样一来,不仅会导致新闻专题节目的传播效果与群众口碑大打折扣,还很有可能导致相关制作团队、发布平台沦为众矢之的,对其创新发展产生极其不利的消极影响。最后,大数据背景下的人们每天都要经受海量化的“信息轰炸”,其口味自然也逐渐变得挑剔、刁钻,进而产生求新、求奇、求变的信息获取心理。此时,一些制作团队就倾向于将猎奇作为选题重点,将恶性案件、虚假新闻、夸张信息等偏激内容加入到节目当中。诚然,这种方式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受众、博取眼球,从而为相关团队、平台带来不小的经济收益与流量资源,但却失去了新闻应有的真实性、权威性与舆论导向价值,显然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的[2]。

(三)同质化严重

在新闻媒体行业乃至文化产业大环境中,同质化都是备受诟病且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新闻专题节目的角度来看,同质化现象既是创新发展的“绊脚石”,也是压抑市场的“大包袱”。进一步来讲,同质化广泛存在于新闻专题节目的选题、编辑、呈现等多个环节之中。例如,受制于选题视野狭窄、选材渠道闭塞、盲目跟风心理等多种因素影响,很多制作团队会对同一个新闻事件、同一个热点故事进行争相报道。在此背景下,相关事件、故事的新闻价值往往会被过度开发,同主题节目的受关注程度也会依发布次序呈现阶梯式下降。再如,若某个新闻专题节目在发布后大获成功,很多制作团队便会对相关标题样式、编排结构、主持风格进行效仿,进而催生大量“东施效颦”式的雷同节目作品。这种行为不仅会导致新闻媒体行业深陷同质化困局,也会使观者在观看多个趋同节目后获得负面的心理体验,并逐渐丧失观看专题节目的兴趣,最终导致市场受众大量流失。

(四)叙事性不强

与一般的新闻节目相比,新闻专题节目在传递新闻信息的同时,通常还有着一定的叙事性、文学性。将叙事表达、文学创作与新闻播报相结合,不仅是显著提升新闻节目生动性、可看性的有效方式,也是大数据背景下新闻节目吸引受众、顺应潮流的关键举措。但从目前来看,叙事性不强的问题在我国新闻专题节目领域中屡见不鲜。例如,一些制作团队在创作专题节目、展示新闻内容时,更倾向于摆事实、讲证据,客观、严肃地进行新闻信息的输出,而疏于传递人文关怀、体现深层情感。如此一来,节目就会变得“力度”有余而“温度”不足。再如,部分新闻专题节目在叙事表达与画面呈现上存在过度包装的问题,即片面地追求视效亮眼、场面宏大,而在新闻信息传递方面显得空洞无物、含混不清。这种节目虽然会使观者在初见时产生一定的新鲜感,但细看下来味同嚼蜡,并不能为优质节目的打造与传播提供充足的正向助力[3]。

二、大数据背景下新闻专题节目创新发展的可行策略

(一)重视节目时效

在新闻专题节目创新与发展的实践中,必须要重视并把控好节目的时效性,避免节目因发布、传播过于滞后而丧失影响力与竞争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基于新闻专题节目在产品定位、质量标准、制作流程等方面的特殊性,重视时效性并非盲目地追求“快”,而是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平衡好质量、内涵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讲,可将大数据背景下新闻专题节目的时效性拆解为“适时性”与“时新性”两个部分。其中,适时性即强调新闻专题节目的策划、制作、发布要保证合适、准确,与节目所处的时期、时代相匹配。在实践中,适时性通常与重大活动、典型事件相关联。例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关政策发布后,可将“农村生活的‘变’与‘不变’”、“新农民的生存状态”等作为相应时期内新闻专题节目的重点选题方向,并近距离、深层次地讲述农村变化、展示农民生活。这样一来,不仅能保证节目内容不落后、不失真,还能充分发挥出新闻专题节目在宣传新政策、弘扬正能量、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而时新性则强调新闻专题节目的即时性,即在保证节目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在短时间内完成节目制作,以把握报道新闻的最佳时机。在实践中,时新性通常与突发事件、热点新闻相关联。例如,在大型灾害事故发生后,制作团队应及时赶赴现场,对事故的发生原因、现场情况、处理进展等相关信息进行分段式、动态化的报道。与传统中长期筹备、整体发布的节目制作方式相比,这种方式更能满足大数据背景下广大受众碎片化、实时化、持续化的新闻关注特点,也更有助于新闻专题节目的模式创新与综合发展[4]。

(二)严控选题质量

新闻专题节目的所有制作环节都是围绕特定主题进行的,所以严控选题质量是其在大数据背景下积极创新、稳定发展的重中之重。具体来讲,应明确如下实践要点:

首先,要将大数据背景下广大受众的新特点、新需求作为导向,注重“小人物”“身边事”等题材的挖掘与选取。例如,在制作“地摊经济”相关的新闻专题节目时,应适当改变传统思维,将镜头从新经济、民生建设、居民收入水平等宏观字眼上移开,转而聚焦于具体化、基层化的新闻对象,如某个地摊摊主、某个工薪家庭等。在此基础上,通过采访地摊经营者与消费者、记录地摊摊主的一日生活等方式,将地摊经济对基层社会环境、市民日常生活的影响真实、细致地展示出来,便能使观者在观看节目、接收信息的同时产生带入体验与情感共鸣,从而为新闻专题节目收获良好口碑、保障综合效益夯实受众基础。

其次,与自媒体、短视频等大数据背景下的其他媒体形式相比,新闻专题节目有着更高的公信力与权威性,其对社会、对受众的影响往往也更大。基于此,在策划主题、选择题材、确定调性的过程中,相关制作团队必须要做好前期的调查研究工作,严格保证选题的积极性与真实性。例如,在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政策背景下,新闻专题节目应注重在选题、选材上体现自主创业的积极价值,将激发创业者斗志、宣扬政策实惠等作为基础调性,而不是大篇幅、夸张化地侧重讲述创业之苦、创业之险。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保证新闻专题节目充分彰显“喉舌意识”,也能为社会舆论风潮提供正向的引导支持。在此基础上,还可将公信力、权威性作为新闻专题节目选题的“制胜法宝”。例如,在调查到网络中存在的各类谣言后,新闻专题节目可以辟谣为目的进行针对性选题。这样一来,不仅能凭借新闻专题节目在当代媒体环境中的话语权,有效淡化甚至消除谣言对社会的危害性,也能使观者充分意识到节目的价值所在,继而实现节目受众群体的稳定维系与高效扩充。

最后,在开展选题这一前期工作时,相关制作团队就应考虑到新闻专题节目所面向的受众类型,并适当调整题材选择的丰富程度,以满足不同阶段、不同凡响的节目创新发展需求。例如,在节目、平台运营的前、中期阶段,选题应尽量做到“广覆盖”,即尽可能在主题方向上吸引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社会地位、不同行业职业的受众,以达到夯实受众基础、积累竞争资源的目的。而在节目、平台运营情况趋于稳定后,则可适当提高选题的针对性,推出面向女性、老年人、职场人、学生等不同类型受众的专题节目,以达到深化节目内涵、体现人文关怀的目的[5]。

(三)形成个性优势

在大数据背景下,我国媒体市场中的竞争形势愈演愈烈。对此,新闻专题节目要想在激烈的竞争洪流中崭露头角、站稳脚跟,就必须要从同质化的策划思维与制作模式中解脱出来,致力于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个性特点与资源优势。在选题取材方面,要敢于、善于放大视野、调整视角,实现独家题材的寻找和选择。例如,在“双减”政策发布后,大量媒体将课外教培机构作为采访、报道的对象,并倾向于突显教育政策与教培行业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可否认,此类选题取材方式确实具有很高的话题性与时效性,但可挖掘的新闻信息基本以“教培行业寒冬”为中心,极容易引起主题雷同、内容趋同的现象。面对这一情况,可另辟蹊径地将选题转向其他角度,如“政策影响下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转变”“课外教师转业后的职业规划与就业选择”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使新闻专题节目免于参与高烈度、低效益的同质化竞争,并带给观者充分的新鲜感与共鸣感,从而保证节目的传播与发展质量处于较高水平。在节目制作方面,则要尽可能地坚持自主创新,而不是盲目地效仿成功案例、套用标准模板,以免节目最终沦落到不伦不类、风格模糊的负面状态之中。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展电视专题节目的制作实践时,要在保留自身原有风格特点的基础上,适度、持续地做到取长补短,积极实现业内新理念、新经验、新资源的消化吸收与灵活运用,以促成节目制作效益与播出质量的长足提升。除此之外,还可借助大数据背景下的新资源、新渠道,在传播方面实现新闻专题节目创新优势的建立。例如,除了电视、官网等相对传统的传播媒介以外,相关制作团队还可将新闻专题节目投放到B 站、抖音、快手、微博等新媒体环境当中,从而充分借助其用户基础与平台优势,实现高速度、高质量的新闻信息传播。

(四)提高叙事质量

在传统时期,新闻专题节目往往会带给人以严肃、刻板之感,其制作目的更倾向于传播新闻信息,而非满足受众需求。在大数据背景下,若仍然沿用传统观念、传统模式进行新闻专题节目的制作,势必难以获得理想的传播效果,甚至会引起观者的反感。所以,为了实现新闻专题节目的创新与发展,务必要提高节目的叙事质量,尽可能地做到故事化、生动化、人文化。例如,在以特定人物为报道对象进行新闻专题节目的制作时,可一改以介绍生平、叙述事迹为主的直白化、灌输式信息输出方式,转而将大量的采访、评论加入到节目当中。在此基础上,再适当提高节目文案的文学性,将相关事件、人物性格等元素从生动的故事中体现出来。这样一来,新闻人物将被塑造得更鲜活、更立体,节目整体的播报形式也会更加轻松有内涵,从而使观者获得更加优质的观看体验。此外,在不影响新闻主体内容真实性与客观性的基础上,可从画面形式、主持风格等角度入手,适当加入主观化、趣味化的元素。例如,在制作以自然保护为专题的节目时,可通过动画演示不同自然灾害的发生机理与严重后果,从而使观者更加直观、整体地了解自然保护的意义所在,且非现实的新闻画面也更易于观者从心理、视觉上顺利接受。再如,节目主持人在讲述新闻内容、输出观点评论时,可适当运用打油诗、方言土语、网络用语等元素。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起到调节节目氛围、调动观者兴趣的效果,也有助于节目叙事风格的个性化塑造,从而使新闻专题节目更好地建立优势、赢得竞争。

结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既为新闻专题节目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使其面临着不小的风险与挑战。在此背景下,要想制作出高质量的新闻专题节目,并形成可观的传播力、影响力,就需要在明确现存问题的基础上,全面、细致地做好策划、选题、选材、编辑等多方面的创新优化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在彰显新闻媒介特性、遵循市场传播规律的同时,充分打造个性品牌与竞争优势,使电视专题节目稳立于时代潮头,实现大数据背景下的长远发展。

猜你喜欢
选题背景受众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