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初中生理解化学概念的互动教学

2024-04-29 04:23张蕾
新课程·上旬 2024年2期
关键词:化学式化合价氧气

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相互作用的学科,对初中生来说,既充满神秘感又富有挑战性。互动教学能够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从而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化学反应和现象,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化学概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引导他们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来理解化学概念。

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制取氧气”一课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概念,开展了实验教学。以下为实验教学步骤设计。

1.实验准备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概念,教师可以准备以下实验材料:高锰酸钾、砂糖、酵母、塑料瓶、气球、试管、热水等。

2.实验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首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如:“你们知道氧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吗?”学生可能会回答:“氧气可以支持燃烧、供给呼吸等。”然后,教师继续提问:“那么,你们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取的吗?”这个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制取氧气的化学方法。

(2)介绍实验目的和原理

教师介绍本次实验的目的,即通过观察化学反应制取氧气的过程,深入理解化学概念。同时,教师简要介绍制取氧气的化学原理: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3)进行实验操作演示

教师将高锰酸钾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热水,用酒精灯加热。学生观察化学反应的过程,注意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和气泡的产生。教师讲解这个反应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其中高锰酸钾被氧化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4)学生动手操作实验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不要接触试管中的溶液,以免烫伤。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制取氧气的过程,观察实验现象。

(5)分析实验结果并理解化学概念

实验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他们分析实验结果。学生可以观察到试管中的溶液变为紫红色,说明高锰酸钾已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同时,产生的气泡通过橡胶管排出。教师可以进一步解释这个实验中涉及的化学概念,如氧化还原反应、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等。

(6)总结与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和所学的化学概念,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反思,如:这个实验中为什么会产生氧气?还有其他方法可以制取氧气吗?等,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路。

有趣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化学学习中来。在教学中动手操作实验,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在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后,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化学概念,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概念竞赛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组织一些化学概念竞赛,如知识问答、抢答等,让学生在竞赛的氛围中学习化学概念。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式和化合价”一课中。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是“化学式和化合价”。在上课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在进行预习之后,你们知道什么是化学式吗?

学生:化学式就是用字母和数字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教師:非常好,那么大家能举个例子吗?

学生:水的化学式是H2O,二氧化碳的化学式是CO2。

教师:非常好!现在我们组织一次化学概念竞赛。老师将出示一些化学式,大家需要回答出它们对应的物质名称。准备好了吗?开始!

(教师出示化学式,学生举手抢答。)

教师:这个化学式是H2O,它的物质名称是什么?

学生:水。

教师:非常好!再来一个,这个化学式是NaCl,它的物质名称是什么?

学生:氯化钠。

教师:非常好,看来大家对化学式的理解都很深入。现在,我们来看一个新的概念——化合价。化合价是指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每个原子所带的电子数和原子个数之间的关系。大家能理解吗?

学生:是不是就像我们之前学的电子得失和离子形成的关系那样?

教师:非常棒!大家已经很好地理解了这个概念。那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化合价的判断题。教师出示一些化学式,你们需要判断其中元素的化合价是多少。准备好了吗?开始!

教师:这个化学式是Fe3O4,其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多少?

学生:+3价。

教师:非常好,看来大家对化合价的理解也很到位。通过今天的化学概念竞赛,大家对化学式和化合价这两个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继续保持这种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这种教学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竞赛的氛围中,学生会更加专注于学习化学概念,并且会为了获得好成绩而努力。

三、小组讨论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围绕某个化学概念进行讨论。小组成员可以互相交流观点,共同解决问题。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概念,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能量守恒定律”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能量守恒定律”。在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布置一个任务,那就是将大家分成几个小组,围绕“能量守恒定律”进行讨论。我们的目标是理解这个概念,并能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现在,请同学们按照座位顺序,前后左右四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开始讨论。

(学生迅速组成小组,展开讨论。)

学生1:能量守恒定律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2:我知道!能量守恒定律就是说能量不能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它必须是守恒的。

学生3:不对不对,能量是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如电能可以转化为光能。

学生4:我们每天都要消耗能量,那这个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呢?

(学生争论不休,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

教师:好了,同学们先停下来。我们来看看刚才大家的讨论,大家对能量守恒定律都有自己的理解,但是有些观点是正确的,有些观点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现在,我要给大家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那就是电灯。当电灯亮的时候,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但是当电灯熄灭的时候,这些能量并没有消失,而是以其他形式继续存在。比如,热能会散发到空气中,光能会消失在黑暗中。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的一个具体表现。

学生:哦,我明白了,能量守恒定律就是说能量不能被创造或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

教师:非常正确!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能量守恒定律呢?

(学生开始积极思考,互相交流。)

学生1:跳绳时,人的生物能会转化为机械能。

学生2:放鞭炮时,化学能会转化为机械能和热能。

教师:非常好!通过小组讨论,同学们已经对“能量守恒定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大家还举出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个定律是真实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关注这个重要的化学概念。

小组讨论是一种团队合作的形式,学生需要互相配合,互相学习,共同完成任务。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观点,共同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应用。

四、模型教学

教师也可以利用化学模型(如分子模型、晶体模型等)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化学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模型,讲解模型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模型来理解化学概念。

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金刚石、石墨和C60”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利用表格进行归纳整理,以行列的形式呈现内容信息(如表1)。不仅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还方便教师后续根据教学效果进行调整优化。

通过以上表格的归纳,“金刚石、石墨和C60”一课中,教师利用模型教学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型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分析结构和功能、实验操作以及小组讨论等方式,更直观地理解化学概念,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工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和实践,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培養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贵州省安顺市第五中学)

编辑:赵文静

作者简介:张蕾(1985—),女,汉族,贵州安顺人,本科,一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研究发现:初中化学教学。

猜你喜欢
化学式化合价氧气
火星上成功制造出氧气啦
解读化学式与化合价
聚焦空气与氧气
化学式与化合价知识点拨
氧气的测定与制取
教你学好化学式与化合价
点析化学式与化合价
地球上的氧气能用得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