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工匠文化认同研究

2024-04-30 12:26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工匠职业院校劳动

梁 艳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411)

2020 年7月,教育部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1],强调了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专业院校,更应积极开展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2020年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需结合专业,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让学生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职业院校在全面推进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重视工匠文化以文化人、以劳育人的价值作用,将“工匠精神”切实融入劳动教育全过程,增强学生对工匠文化的认同感。

一、加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建设中工匠文化认同的必要性

工匠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优秀文明成果,是工匠们在几千年的劳动过程中所追求的审美习尚、道德品格和精神价值。工匠文化是一种从内到外,遵循人的内心需求,体现劳动者与自身、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彰显真、善、美价值的优秀文化。工匠文化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工匠精神既包括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也包括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精益精神和勇于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精神。新形势下,加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的工匠文化认同,对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劳动能力,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工匠文化的认同感是充实完善劳动教育体系的需要

新时代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是完善国民教育体系、深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只有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劳动观念;弘扬求真务实、踏实肯干的劳动精神;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才能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爱劳“五育并举”的育人目标。工匠文化是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将工匠文化所蕴含的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等工匠精神有机融入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的全过程,增强学生对工匠文化的认同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既可助力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也充实完善了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有利于高职院校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二)加强工匠文化的认同感是培养国家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当今时代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升为国家战略人才,并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全面部署。新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要大力推进人才培养的守正创新,其中最根本、最精髓的便是工匠精神的内化和培育,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时代新人培养全过程。劳动教育作为职业院校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应该引导学生时刻以“匠人”标准要求自己,以实际行动诠释工匠精神,在学习中追求卓越、在工作中弘扬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以国家和社会利益为价值导向,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价值、建功立业,从而成长为具有坚定执着的职业追求和崇高的职业精神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三)加强工匠文化的认同感是提升高职学生自我认知的需要

由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入学分数普遍较低,在学习上提不起足够的兴趣;社会中存在的某些错误认识也导致高职学生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较低,存在着“躺平”、混日子的消极思想。在劳动教育中发挥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榜样引领作用,一方面有助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职业定位,从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择业观和就业观;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在时代发展中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的精神。同时,在劳动教育中弘扬工匠精神,加强工匠文化的认同感,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操守,实现人的全面、高质量发展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建设中工匠文化认同的现状

自2020年7月教育部发布《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来,各大中小学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多措并举促进劳动教育提质增效,但通过对上海市部分职业院校开设劳动教育的调查发现,效果并不理想,部分学生在对劳动教育以及工匠文化的认同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劳动教育以及工匠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

有些职业院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不够,劳动教育往往被忽视、被弱化,且能够投入到劳动教育中的时间也十分有限和固定。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往往更强调课程内容的通识性和体系性,缺乏对高职学生年龄特点以及不同专业领域的针对性;在教育形式上也过于单一,缺乏激发创新能力的教育设计,较多采用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的形式;在考核评价上缺乏有效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从而影响了劳动教育的效果。同时,调查发现,各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中主动融入工匠文化、工匠精神的少之又少,缺乏对工匠文化的认同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目标是培养“怀匠心、铸匠魂、守匠情、践匠行”的时代新人,这与劳动教育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二者在价值取向、育人目标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劳动教育和工匠文化都以现实劳动为依托,开展劳动教育离不开对工匠文化的学习和引导,工匠文化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内容和教学资源,但部分职业院校未能充分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也未能充分发挥出工匠精神在劳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二)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

近几年来,从中国制造到中国精造,再到中国智造,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既离不开能工巧匠们高超的技术,更离不开大国工匠持之以恒、兢兢业业的实干,离不开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但从部分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情况来看,并未真正发挥出优秀工匠的榜样引领作用。一方面是在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设置中未能体现出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如此一来,相关专业的优秀工匠、能工巧匠很难进入学生的视野。同时,在劳动教育中也未能把握好学生的真实心理状况、真实成长环境和真实行为模式。尤其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化进程容易给一些心智不成熟的学生误导,让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甚至产生不正确的劳动观,进而削弱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学生思想认识的偏差影响了工匠文化的认同感

由于受到“君子劳心,小人劳力”“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错误思想的影响,体力劳动一直被贴上低人一等的标签。从我国当前教育大环境来看,学生在很小的时候便被灌输了功利性的思维观念,认为学习是最重要的,并且只要取得好的学习成绩便能够摆脱体力劳动,甚至在潜意识里认为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作是不光荣的,这种对劳动认识的偏差也影响了学生对工匠文化的认同感。另外,由于受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影响,有些学生对劳动创造价值产生质疑,滋生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错误思想和观念,有些学生在盲目的消费中迷失自我,把非理性消费视为快乐的源泉,甚至以身试法,违法乱纪。这些错误思想和观念导致部分学生忽视劳动或者以功利性的思维参与劳动实践,缺乏正确的劳动观念,并对工匠精神保持怀疑的态度,缺乏对工匠文化的认同感。

三、加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建设中工匠文化认同的具体路径

新形势下,要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对工匠文化的认同感,需要重塑劳动教育理念,将工匠精神培育贯穿于劳动教育的全过程,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评价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在劳动教育中强化工匠文化认同的培育路径。

(一)重塑劳动教育理念,发挥工匠文化在劳动教育中的育人价值

教育理念是教育思想家乃至整个民族长期蕴育和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映、体现和追求,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性、精神性、持续性和相对稳定性的范型,具有导向性、前瞻性和规范性[3]。教书育人理念先行,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高职院校要加强劳动教育中工匠文化的认同意识,首先要转变传统的劳动教育理念:既要强调劳动技能的重要性,更应重视学生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的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4]。一方面,在基于传统的技术本位的教育观念下,通过劳动教育课程和劳动实践使学生端正劳动态度,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技能;另一方面,不断强化学生对工匠文化的认同意识。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的培养是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在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指引下,劳动教育更应注重以劳树德、以劳增智。工匠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在推进劳动教育体系建设中,不能忽视工匠文化在以文化人、以劳育人中的价值作用[5]。高职院校在构建劳动教育体系过程中,需要根据学校自身情况,确定学校的办学定位,然后逐步建立起分层次、分阶段的劳动教育体系,有序推动工匠文化劳动教育价值的发挥,从而促进学生领会劳动意义,明确劳动目的、培养劳动情感,真正发挥“以劳育人”的价值和功能,让学生真正的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厚植校园工匠文化,营造劳动光荣的育人环境

从我国传统思维角度来看,体力劳动人员往往不能够得到足够的尊重,甚至受到一定程度的社会歧视。一些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也会以此举例,当学生不好好学习时,将来便只能够从事某些体力劳动工作。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很容易导致人被分为三六九等,不符合人人平等、职业不分贵贱的观念。因此,高职院校需要重视诸如此类的错误认识,注入正确的教育理念,突破存在于传统教育思维中的局限性。校园文化是有效开展劳动教育的育人载体,职业院校要充分吸收中华传统文化,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等,大力宣传能工巧匠劳模事迹,营造出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文化氛围,构建以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一方面,学校要丰富校园文化,打造特色品牌。学校可结合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学校的光荣历史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再结合学校教育理念、人文精神、历史沉淀传递劳动精神,使学生在浓厚的校园劳动文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6]。比如:职业院校可结合学校历史开展“匠文化”课题研究、打造工匠校史长廊、传承工匠精神,把工匠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举办、承办高水平、高层次的职业技能大赛,让学生在备赛、参赛过程中领悟勤奋刻苦、精益求精、百折不挠的工匠精神,同时通过比赛为学生们创造与优秀选手沟通交流的机会,从而引领他们崇尚荣誉、追求卓越。再者,可通过如“美丽校园我来建”“劳动案例开讲啦”“文明寝室,你我共建”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走进工匠、了解工匠、尊重工匠、学习工匠、成为工匠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劳动培育劳动情怀,弘扬工匠精神。

(三)构建 “工匠文化”育人体系,体悟工匠精神

针对当下普遍存在的劳动观念缺乏、不愿劳动、不会劳动、鄙视劳动等问题,职业院校应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调试劳动教育的目标定位和内容层次,开设资源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课程。一方面,将工匠文化有机融入劳动教育课程,用新时代工匠精神引领高职学生劳动观教育。精神引领是强化劳动观教育的核心动力,职业院校应当把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有机融入劳动教学和劳动实践各环节,不断深化学生对劳动和劳动精神的认识。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得与失、苦与乐、荣与辱、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劳动价值观。另外,可以邀请劳动模范、技能大师、大国工匠等走进课堂,开展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专题报告会,创新工匠精神培育形式,丰富劳动课程教学内容。另一方面,综合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把工匠精神培育和其他课程相结合,实现协同育人。职业院校强化学生对工匠文化的认同意识,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特别是善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一主渠道和阵地,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以产生协同效应。思政课教师要深入挖掘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和价值意蕴,将工匠精神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推动工匠故事、大国工匠进入思政课堂。同时,专业课教师也要深挖本课程中所蕴含的“工匠精神”“匠心文化”等教育元素,着重将工匠故事、典型案例渗透在课堂教学和实训环节中,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最后,开设与“工匠文化”相关的选修课程,打造工匠文化特色课程。充分利用当地企业资源,挖掘各类能工巧匠的成长故事和主要事迹,开设《工匠精神》选修课,在课堂中弘扬“工匠精神”,在实践中践行“工匠精神”。

(四)广泛开展实践教学,创新工匠精神培育形式

加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工匠文化认同,必须通过劳动实践与工匠文化进行“交流、碰撞、新生”。劳动教育蕴含着劳动创造美的智慧,无论是传统工艺还是科技生产技术的应用,都是对文明与智慧的追溯,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启迪学生对工匠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让工匠精神深入每一个人的内心。从本质上来看,劳动教育是高职教育中的一项实践类教育活动,对比其他教育,劳动教育具有更突出的操作性和参与性特点。因此,职业院校要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自身优势和不同学科的专业特点,以及学生个人实际,遵循劳动教育的规律、特点,创新劳动教育的实践教学,深化学生对工匠文化的认识,滋养自身以铸就工匠精神。首先:完善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机制。职业院校要将劳动教育全方位融入专业实训、社会实践与企业实习等环节中,让学生从劳动中认识敬业、精业、勤业、乐业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在实践教学中要高效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室、实验室、模拟工厂或车间等校内资源,要从专业实践训练中强化学生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岗位意识、敬业精神等。还可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方式让学生走进周边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工厂等校外场所,主动与产业、企业对接,把教育的前沿阵地建到企业去,让学生能够真刀实枪到实践的“战场”上去,把知识转化成技术,把技能变成产品,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感受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构建校内校外合力育人新格局。 其次,建立现代学徒制。202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国家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引导企业按岗位总量的一定比例设立学徒岗位”[7]。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基本培养模式,也是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职业院校要以现代学徒制试点改革为载体,广泛吸收各行各业的工匠大师和能工巧匠,与学生建立师徒关系,发挥工作过程中的显性教育作用以及工作情景中的隐性传递作用[8]。

(五)优化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深化工匠文化认同

劳动教育的评价直接影响到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职业院校在构建劳动教育体系的过程中,首先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以德为先、能力并重;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完善德育评价,以评价引领价值导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其次要坚持多元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相结合。由于劳动教育不同于一般性的学科教学,劳动教育评价需要学校、家庭、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并将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过程性评价和最终评价相结合,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全面评价学生的劳动能力和综合素养。同时,在评价过程中要将职业道德、工匠文化的核心要素纳入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做好学生干劲评价,重点关注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时,是否能够做到无私奉献,尽职尽责,对学生在劳动中真抓实干的精神进行激发。二、做好学生闯劲评价。闯劲体现着劳模工匠所具有的无畏精神。在闯劲评价的过程中,重点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在劳动中做到敢为人先,是否能够做到敢想敢干,以此来激发出学生在劳动参与中争创一流,勇于创新的精神。三、做好学生钻劲、拼劲、韧劲评价,以此来培养学生勤学善思、精益求精、顽强拼搏的优秀品质。总之,劳动评价指标要统筹兼顾,既要涵盖所有重要的评价要素,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同时也要具有可操作性,并将劳动教育评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实现劳动教育过程的可记录、可追溯、可评价。

综上所述,加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工匠文化认同是一项系统工程。新时代高职院校要以马克思的劳动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当代中国劳动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工匠文化的认同意识,构建科学的劳动教育体系,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劳动观。

猜你喜欢
工匠职业院校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工匠神形
热爱劳动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