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神农本草经》探究《伤寒论》茯苓量效规律

2024-04-30 15:16李岩珂罗绍东张文风
吉林中医药 2024年3期
关键词:神农本草经仲景水气

李岩珂,马 源,王 杨,罗绍东,研 智,张文风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长春 130117)

《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本草学专著。《伤寒论》与之一脉相承,后世医家多提出“仲景用药,悉尊《本经》”,如徐大椿《医学源流》载:“仲景之治病,其用药悉尊《本草》,无一味游移假借之处”、陈修园《神农本草经·后续》言:“仲景用药之意,悉尊《本经》”等。故探究《伤寒论》茯苓量效规律必遵《本经》之原意。《伤寒论》条文中,与茯苓相关条文多达25 条,含茯苓方剂11 首,加减方4 首,茯苓用量范围广泛,从六铢到半斤不等。仲景深得《本经》所载茯苓“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之要旨,并在其基础上多有发挥。药物剂量是其功效的载体,吴鞠通言:“盖药必中病而后可,病重药轻,见病不愈,反生疑惑;若病轻药重,伤及无辜,又系医者之大戒”[1]。《本经》成书年代较早,书中并无茯苓具体用量和相关度量单位,因此笔者参照汉代度量标准一斤约十六两、一两约四分、一分约六铢(汉代一两约合今15.6 g),探究《伤寒论》中茯苓量效规律。

1 二两(31.2 g)及以上茯苓主利水化饮,平胃降气以伐水邪

《伤寒论》中茯苓用二两及以上的方剂有10 首,用量最大的是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达半斤(124.8 g),用四两(62.4 g)的是茯苓四逆汤、小青龙汤加茯苓方、小柴胡汤加茯苓方3 方;用三两(46.8 g)的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真武汤、附子汤4方;用二两(31.2 g)的是茯苓甘草汤、理中丸(汤)加茯苓2 方。此10 方均见水饮留滞、气机上逆之症,仲景用二两及以上茯苓治疗《本经》中“忧恚惊邪恐悸,胸胁逆气,心下结痛,咳逆”之症。

1.1 止惊邪恐悸 惊邪恐悸指无故或因事出现悸动不宁,甚则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水安于肾,赖肾阳蒸腾气化为用,赖脾阳运化转输而化,赖心阳普照镇慑而宁。若水气上冲,扰动心神,便作惊邪恐悸。第65 条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的病机为太阳病汗后,心阳损伤致不能治水于下,水气上泛,凌心悸动,故见脐下悸动、心悸、惊恐。本方意在温通心阳,补土平冲为治,倍茯苓者,化水气、益中州、健脾胃,且茯苓用量独重,达半斤之多。桂枝四两与茯苓同用,化水气、平冲逆,制水于中土,勿使上泛耳,后世《得配本草》载“桂枝得茯苓,御水气之上犯以保心”[2]。第359 条茯苓甘草汤的病机是胃中寒饮内停,水饮上逆故见心下悸。张仲景用二两茯苓合生姜、桂枝利水化饮,宣散水气,平冲止逆,配炙甘草健脾培土,使邪饮去而惊悸自止。理中丸(汤)和小柴胡汤方后张仲景强调若“悸者,加茯苓二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其意也在于伐水邪、止冲逆、定心悸。张锡纯论茯苓“得松根有余之气,伏藏地中不外透生苗,故又善敛心气之浮越以安魂定魄,兼能泻心下之水饮以除惊悸,又为心经要药”[3]。以上4 方的证型对应现代医学中的心脏神经官能症、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属心阳亏损,水饮内停者。

1.2 治胸胁逆气 “胸胁逆气”与水饮关系密切,或为下焦阴寒,水气上冲胸咽,阴乘阳位;或为饮停心下,上犯胸胁。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多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冠心病、心绞痛、肺心病等属气机上逆者。方中三两茯苓为君,与桂枝、白术、甘草配伍调脏气、利水湿,降逆气。《医宗金鉴》载;“《灵枢》谓心胞络之脉动则病胸胁支满者,谓痰饮积于心胞”[4],《名医别录》中也有茯苓“开胸腑,调脏气”[5]的相关记载。

1.3 散心下结痛 “心下结痛”指邪气聚结于胃脘发为疼痛。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心下满微痛”之症,现代多用于流行性感冒、胃肠等疾病泻下后所现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其病机为外有表邪未解,内有水气郁结,以致心下满微痛。仲景用三两茯苓利水化饮,健运中气,水气自调,则结痛自消。《伤寒贯珠集》云:“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则不欲散邪于表,而但逐饮于里,饮去则不特满痛除”[6]《本草崇原》谓茯苓“本松木之精华,藉土气以结成,故气味甘平,有土位中央而枢机旋转之功”[7]。

1.4 降咳逆 咳逆又名咳逆上气,病位在肺,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而发为咳喘。小青龙汤加茯苓方的病机是外寒引动内饮以致胸闷喘咳,少腹胀满。即现代医学中慢性咳嗽、哮喘、鼻炎等属痰饮阻肺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本方中茯苓用四两健脾使痰无所生,渗湿使痰无所聚。《世补斋医书》云:“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利水;痰之动,湿也,茯苓又可行湿”[8]。真武汤中有“其人或咳,或呕”的记叙,现代多为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肠炎、肠结核等属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者。仲景明确记载其病机是“此为有水气”以致气机上逆,故用三两茯苓与白术、桂枝、附子、炙甘草相配来健脾、温阳、利水、降气。

2 一两至一两半(15.6 ~23.4 g)茯苓主利尿理气,健脾宁心以安心神

《伤寒论》中茯苓用量在一两至一两半的方剂有3 首,用一两(15.6 g)的是猪苓汤、五分(19.5 g)的是四逆散加茯苓方、一两半(23.4 g)的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3 方针对的病机均为水邪上扰心神,治疗《本经》中“寒热烦满”之症。

寒热烦满是恶寒发热和烦躁胀满的合称。《血证论》载:“心为火脏,烛照万物”[9]。心神清明,五脏自安。仲景根据《素问·六节脏象论》[10]“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等论述,认为脾胃虚弱,水湿之邪扰动心神是引起寒热烦满的重要病机。第107 条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见“胸满、烦惊、谵语”,四逆散加茯苓方亦可见心烦之症,即现代医学中的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等属水邪扰心者,二方共有证机是脾胃虚损,水邪扰神,仲景用一两半、五分茯苓利小便、理气机,消水饮以安心神。后世《景岳全书》亦记载茯苓“开心益智,祛惊痫”。第319 条猪苓汤条文中也有“发热,心烦不得眠”的论述,类似更年期综合征等症,病机为水热互结,阴津耗伤。仲景用一两茯苓配猪苓健脾利尿,阿胶滋阴润燥;滑石泄热利水,诸药合用,使水气去、邪热清,心阴复而心神自宁。

3 一两(15.6 g)及以下茯苓主健脾渗湿,通利三焦以散津液

《伤寒论》中茯苓用量在一两以下的方剂有2 首,麻黄升麻汤用六铢(3.9 g),五苓散用十八铢(11.7 g)。2 方共有的病机是水邪积聚三焦,津液不能正常布散,仲景用一两及以下茯苓治疗《本经》中“口焦舌干,小便不利”之症。

三焦是津液输布的通路,其功能失常则上不能布散津液而“欲得饮水”,下不能输送水液至膀胱,水液无路消导以致“小便不利”“大便溏泄”等。仲景依据《黄帝内经》中“三焦者……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理论。用一两以下茯苓健脾渗湿,通利三焦,布散津液。后世《神农本草精读》言:“茯苓气平入肺,味甘入脾,肺能通调,脾能转输”[11]。五苓散证见“小便不利”“烦渴”等。临床对应霍乱、急慢性肾炎、水肿等属水湿内停者。其病机是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输布以致水蓄下焦。方中茯苓可通利三焦,恢复水液正常代谢。

麻黄升麻汤证见“喉咽不利,吐脓血”,现代用于治疗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等症。此条虽无口焦舌干,小便不利等症,但依其中焦寒湿以致阴阳上下不通的病机可推测:阳郁上热,临证亦可见口焦舌干;脾阳虚寒不能正常转输津液,也可见小便不利,故仲景用六铢小量茯苓配伍白术、干姜、甘草来斡旋中气,调畅气机,交通阴阳以散津液,润口舌。

4 以茯苓量效层次为本,论仲景治痰饮之心法

4.1 用二两(31.2 g)及以上茯苓温阳气,标本兼顾 仲景根据《素问·脉解篇》“水者,阴气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等理论,提出阳气不足是水饮病的重要病因,在治疗因水饮导致的忧恚惊邪恐悸,胸胁逆气,心下结痛,咳逆等症时,除常用二两以上茯苓利水化饮以治其标外,还重视附子、桂枝、干姜等温药的搭配应用,取温药能顾护、振奋阳气,阳气旺盛则机体水道通畅之意。从上、中、下三焦论:温上之药能振奋肺阳、顾护心阳,助肺气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助心阳镇敛水寒之气;温中之药能助中阳健运,“以灌四傍”;温下之药能助肾、膀胱蒸腾气化,升清降浊,使水液输泄有度。

4.2 用一两至一两半(15.6 ~23.4 g)茯苓利小便,通阳安神 仲景针对“湿扰心阳”的病机,常采取利小便以通心阳的治法。“利小便”意在给湿浊出路,湿去则郁滞自解,心阳自通,普照万物。后世《本草衍义》称“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12]。《药性论》中亦有茯苓“善安心神”的论述[13]。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茯苓中的茯苓多糖、猪苓酸C 等10 种成分与镇静催眠总药效有较大的关联性,初步揭示了茯苓镇静催眠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14-15]。

4.3 用一两(15.6 g)及以下茯苓存津液,顾护正气 五苓散、麻黄升麻汤均有水邪停滞,津液耗伤病机,均用茯苓健脾渗湿以除水邪,但利水过度则易耗伤津液。《医宗金鉴》云:“倘阴虚过于渗利,则津液反致耗竭。”仲景用小剂量茯苓意在既健脾又渗湿,与白术、甘草、当归、芍药、天冬等补脾、益气、生津、养血药同用,利水而不伤阴,顾护患者正气。如后世《用药心法》言茯苓“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味甘平补阳,益脾逐水,生津导气”。

5 《伤寒论》中茯苓量效规律对现代临床的启示

《中国药典》(2020 版)规定茯苓使用剂量为10 ~15 g,主要取茯苓一两(15.6 g)及以下健脾渗湿,通利三焦以散津液之功,但现代医家临证常取中、大剂量段茯苓治疗顽固病症。如颜正华常用茯苓30 g 配伍酸枣仁、首乌藤治疗心脾气血两虚所致的心悸,失眠等[16];用茯苓配伍香附、陈皮、泽泻等治疗胃痛,茯苓的用量范围主要为 20 ~30 g,以30 g 常用。仝小林常用茯苓配伍桂枝、桃仁、柴胡、黄芩等治疗痰瘀互结,气机郁滞所致的桥本甲状腺炎,茯苓多用30 g[17];用茯苓配伍党参、白术、法半夏、桔梗等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茯苓用量多为60 g[18];用茯苓90 g配伍川桂枝、桃仁、白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李赛美[19]用茯苓配伍柴胡、枳实、党参等治疗中晚期糖尿病,茯苓用20 g。靳春凤等[20]用真武汤(茯苓100 g)治疗心肌病心力衰竭,有效率达97.13%。

现有的茯苓研究多集中于药理功效,而以《本经》功效为本,茯苓在《伤寒论》中的具体量效关系尚不明确。本文基于《本经》中茯苓条文,传承、总结《伤寒论》中茯苓量效的宝贵经验。即二两(31.2 g)及以上主利水化饮,平胃降气以伐水邪;一两至一两半(15.6 ~23.4 g)主利尿理气,健脾宁心以安心神;一两(15.6 g)及以下主健脾渗湿,通利三焦以散津液。茯苓不同量效层次体现了张仲景温阳气,以标本兼顾;利小便,以通阳安神;存津液,以顾护正气,明确了茯苓治疗不同疾病、证型、症状时的最佳剂量,扩展了目前对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单一功效认识。

猜你喜欢
神农本草经仲景水气
辽中区患病草鱼体内嗜水气单胞菌分离、鉴定与致病力测定
海上边水气藏利用试井资料确定水侵状况研究
从《神农本草经》论述干姜在经方中的应用
《神农本草经》中与神志相关的药物归类分析——胡随瑜教授《神农本草经》讲记(四)
试析仲景《金匮要略》下法的应用特点
仲景痹证药对略谈
仲景五脏温法探析
仲景护理学思想初探
医院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临床治疗分析
基于分形几何的裂缝型底水气藏产能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