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精神:敢为天下先?勇当“拓荒牛”

2024-04-30 04:29卢刚赵竞驰
北京支部生活 2024年4期
关键词:经济特区特区珠海

卢刚?赵竞驰

40多年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个经济特区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闯出了一条新路,铸就了特区精神,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成为中国故事的生动表达。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激励干部群众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

1980年,我国正式设立经济特区。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创举。党中央明确要求要发挥好经济特区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和示范带动作用。40多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大力支持下,5个经济特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勇担使命、砥砺奋进,在体制改革中发挥了“试验田”作用,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重要“窗口”作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孕育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经济特区要勇于扛起历史责任,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按照国家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始终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在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

“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的重要评语激励着特区人开拓进取,敢为天下先。经济特区的发展史,正是敢闯敢试精神的发展史,它让市场化改革、“引进来”“走出去”在这里率先实现,让开拓、进取成为特区的崭新名片。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1979年7月,深圳建设蛇口工业区,“开山第一炮”震醒了南国大地;开放沙头角,开放文锦渡、蛇口码头、大亚湾等口岸,引进一批境外银行;全国最早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住房商品化改革在这里试点,全国第一家外汇调节中心、第一家股份制企业、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在这里诞生,全国土地使用权拍卖“第一锤”在这里落下;深圳河畔的渔村利用地理优势和特区政策,引进香港工厂,到1981年,集体收入达到60多万元,在全国率先成为“万元户村”;华为等企业已经成长为世界500强企业……带着闯劲打破原有体制机制,创新发展让深圳不断腾飞。

20世纪90年代,深圳喊出“二次创业”的口号,率先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由此成就了腾讯、金蝶等科技企业的发展。

不只是深圳,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其他特区同样收获别样的风景。珠海百万重奖科技人才、土地管理“五个统一”……一个个开拓性政策成就了珠海发展史上的一个又一个“第一”;汕头立足侨乡、打好“侨”牌,奋勇争先;厦门坚持“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海南不辱使命,創造着一个又一个“海南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关于兴办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敢闯敢试,是改革开放赋予特区的鲜明品格,是履行好全新历史使命的精神动力。破除一切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利益固化藩篱,破除一切阻碍发展的陈旧观念和框框套套,5个特区形成许多具有自身特色和推广价值的改革创新成果,诠释了特区作为改革开放重要“窗口”和“试验田”的使命担当,向世界展示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我们必须走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是特区的根和魂,是特区安身立命之本。40多年前,作为被历史选中的改革前沿阵地之一,珠海这座曾经的边陲小镇,扛起前所未有的历史重任。敢为人先,有“闯”的精神,更有“创”的劲头。一项项制度创新“闯”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宽度,对创新驱动力的大力培育“创”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厚度。

2020年5月,珠海宣布启动“创新珠海”科学技术奖,斥资百万元奖励创新人才或团队项目。看到这一幕,原珠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卓家伦,仿佛回到了自己投身改革事业的1992年。“科技人员获得的奖励包括汽车、住房、巨额奖金,吸引了全国科技人才纷至沓来。”卓家伦曾参与筹备珠海首届科技重奖颁奖大会,见证了珠海科技重奖产生的全过程。

“只是重奖还远远不够。”卓家伦表示,科技成果转化是个社会系统工程。在科技重奖之后,珠海便着手制定相关政策及体制,持续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改善发展科学技术的环境,让先进的技术成果不断涌现。“我们必须建立一套新的科技进步激励机制,走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

从经济特区到自贸试验区,从先行示范区到海南自贸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特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从未放慢过脚步,它站在更高的平台,完善高水平全方位开放型经济体制,以世界化视野打造更优质的营商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权”。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这不仅是特区保持“排头兵”领先地位的必然要求,同样也是特区精神的应有之义。从创造“三天一层楼”建设速度,到跑出“三天一项制度”“一天51件发明专利”的创新加速度,“创”的劲头一以贯之,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以更具突破性的改革激发活力、抢占先机、应对挑战。

“特区是无数像我们一样的人埋头苦干干出来的”

一尊低头弓背、蓄力向前将身后盘根错节老树根从地里拔出的孺子牛雕塑,已屹立在深圳市委门前多年。它表现的正是特区建设者们的“拓荒牛”形象。

随着深圳蛇口炸响“开山第一炮”,中国经济特区的建设大幕正式拉开。“白天,他们栉风沐雨,胼手胝足,在荒滩野岭上勘查每道沟沟坎坎;晚上,全然不顾蚊虫叮咬、灯光昏暗、天气闷热,扑在一张破桌前精心绘图设计。”这是《招商局与深圳》一书中记载的当年蛇口建设者们埋头苦干的景象。“特区是无数像我们一样的人埋头苦干干出来的。”曾奔赴深圳蛇口炸山开路,时任交通部第四航务工程局二处四队副队长的倪鹤安深情回忆。

经济特区的发展成功,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深刻内涵。一切成就、奇迹、神话,不是天上掉馅饼,更不是等靠得来,而是每一位建设者俯下身子,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结果。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

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更高水平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是中国不变的承诺。经济特区作为制度创新高地,不断探索新路,为中国经济发展赢得宽广舞台。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一代代特区建设者将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这句铿锵有力的话语,宣告中国将在新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也为新时代特区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如果说40年前的先行先试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性改革,那么今天的先行示范则是中央高度授权下的‘目标性改革,展现了中国的制度竞争力与魅力。”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陶一桃说。

珠海市人大常委会運用经济特区立法权,首次围绕促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进行立法。汕头市坚定“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的发展思路,构建特色鲜明、潜力巨大的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玩具创意、大健康“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格局。厦门市出台《厦门经济特区鼓励台湾青年来厦就业创业若干规定》,为促进两岸融合发展,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创造更优制度空间。海南自由贸易港围绕“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战略框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质量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回首来时路,从来不是轻而易举;展望未来,还将面临更多未知的困难挑战。无形的特区精神,外化在有闯劲、能创新、肯吃苦的建设者的行动之中。经济特区独有的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魄力,激励着人们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实现更高起点、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以特区为先锋,以特区精神为动力,一批批开拓者、创新者、实干家不忘初心、锐意进取,在守正中谋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特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宋丽群)

1.深圳湾航拍全景图

2.深圳市莲花山公园山顶广场的邓小平铜像

3.厦门市海沧保税港区集装箱码头航拍全景图

4.厦门漳州厦漳大桥户外风光航拍视角

5.位于深圳深南大道的“拓荒牛”雕像 (梁旭 摄)

猜你喜欢
经济特区特区珠海
印尼经济特区发展及其经济效应评估
——基于合成控制法的分析
经济特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者
——评《中国经济特区四十年工业化道路: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特区文学|诗》2022年征订启事
《特区文学》2022年征订启事
珠海开放大学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这条鱼今日在珠海掀起热浪!7.7亿诠释珠海水产业发展新态势
珠海之旅
DC炫特区
论经济特区在我国非均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