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塘南戈民居及变迁(外一章)

2024-04-30 11:52巴塘南
贡嘎山 2024年2期
关键词:小伍巴塘圆木

巴塘南

与巴塘城区的红藏房、中咱镇的斑马条,南戈原村的民居为白藏房,在巴塘民居中可谓别具一格,是涉藏地区独具特色的“碉”与“房”的完美融合品。

无论哪种结构,藏房的建筑方式基本相同。南戈民居为土木结构的生态建筑,用柱头计算大小,12、16、20、24、25、35、45等若干柱头来定,柱与柱的中心距离为8尺左右,柱头越多,房子越大,按地基和经济实力来决定。普通家庭一般是20根,竖四横五排列,二楼一顶,四个柱子为一空,可隔出11个小房间。在顶楼上叠加半个空心的“砸口楼”(南戈方言藏语称“砸傲”)存放粮食和草料,没有“砸口楼”的房子,被视为在建工程。

南戈村民对建房十分讲究,礼俗繁多。从破土动工到新居落成乔迁,较大的仪式有七项:选址、奠基、筑墙、立柱、封顶、竣工、乔迁,每一个环节都极为重视,并有诸多禁忌。这些极富仪式感的礼俗活动,其意义在于祈求吉祥、驱邪避魔、希望房屋永固,既是信教群众对神灵的供奉和敬畏,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其中,请喇嘛看风水至关重要,当地藏语称“沙达”(音译)。风水不好预示着衰败,会使家运不吉。什么时候动土,也要请喇嘛打卦、测吉日,若有“邪气”之象,要念经、火供消灾。在适合动土的良辰吉日,请木匠放水平线,确定房子的大小。此时,要撒青稞、麦子等吉祥物,祈祷工程一切顺利,这是必须完成的仪轨。修房还有几个禁忌:正门位置以坐北朝南为最佳,其次是坐西向东,保证采光和阳气充足;门不可与大路对冲,不能对正对神山;树木、电杆不能挡在门的正前方,视线越开阔越好;院内禁种柏树、松树、柳树、桑树;房建高处,运势才好;由于临江,为了防水灾,南戈藏房都是沿坡依山而建。

建造一间20根柱头的藏房,两个月可成雏形。地基落实后,开始备料。杉树的纹理顺直,耐磨防虫,为建房首选木料。将杉树刨锯成圆木或方木,请木匠提前做好门窗和房梁;砍若干细小的柴火,俗称“柴花子”,用来做天花板。再备泥沙。还要上山采集一种当地才有的类似芦苇的植物,这种植物可以做成扫把,在太阳下暴晒晾干后,用以填塞天花板的缝隙。

沿坡依山建房,极易坍塌,地基是根本,俗称“孜登能”(音译)。地基一定要挖得深,掘得狠,锄头能触碰到地底的硬土时,放大石块下基脚,东、南、西、北四个角还要选放更大的石头。然后依照地势用石头砌围,浇入浓浓的泥浆水,堵上石头之间的缝隙,使地基尽可能沉降。石头一直砌到高出地面至少20厘米,墙脚不接地面时,才算下好了基脚,房屋建成后方能稳固承重。

几天后,木匠进场将大门立起。无论坐北朝南还是坐东向西,大门均开在向阳一方,全部为双扇独门。确定好门的方向后,泥匠从东、西两边打墙。墙体一节一节向上微微收拢,内直外斜呈梯形状,攀高大约九节,约3米高度时,一层楼的墙体就围成了。打墙的过程中,木匠同步安装窗子,房子的雏形便成。很多地方把放梁看成一件大事,南戈的习惯是“立门”要大庆。当天,主人家要准备丰盛的食物,青稞酒、肉菜、“替甲果”、“玉米柯拉”(音译,玉米饼)、酥油人参果、各种水果等,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都要来庆祝和帮忙,气氛喜庆不亚于过年。

为了使每一根柱子都稳而深地扎根在地上,得给柱子挖小洞,垫上大的基石,将圆木深植其上,像栽树一样,在四周钉上小木桩使之稳定,俗称“打衬子”。待一层楼封底柱子稳固后,再将“衬子”取下,柱子便坚不可拔了。

“大梁压顶头难抬”,梁不能压到正门,也是风水中的大忌。大梁架好后,空出天井与楼梯的位置,在梁与梁之间错综平铺圆木,缝隙中卡上建房前就准备好的“柴花子”。还有一些小的缝隙,这时,那种可以做扫把的、类似芦苇的植物已干透了,用它紧紧塞上缝隙后,便可以浇上泥土、泥浆,打牢封底,一层楼便初步竣工了。南戈的气候温暖干燥,差不多一周以后,又开始往上打墙,再重复一遍立柱子、“打衬子”、架梁、放圆木、塞草、倒土、上浆、打牢、封底的过程,二层楼便完工。房顶先用木板铺严,再用木块铺垫二层,木块上用树枝铺一层,然后用较细的泥土夯实,可避雨和作晒场用。顶层修一半空心的“砸口楼”。在整个过程中,从楼底到顶楼,要留出楼梯、过渡通道、天井的位置。

外面墻体上什么颜色不是随意的。巴塘城区的藏房为红色,中咱藏房用白色涂成条纹,北面的措拉等乡则不上色,这些据说与当地民众信奉的藏传佛教仪轨有关。南戈藏房用当地的白黏土或白色颜料着色,挖来的白黏土用水调和了舀在茶壶里,一群人蹲在楼顶上挨个儿俯下身来,拿着茶壶的手伸到屋檐下,壶嘴紧贴墙壁顶端,一点一点小心地往下浇,直到整个房子的外墙全部均匀地浇满白浆。为了简化人力,搬迁前也有人家用化学颜料搭梯子涂抹。

二楼与“砸口楼”檐口顶上用排成“人”字形的小青瓦点缀。檐口处裸露在外面的方形木头漆绛红色颜料,支出来的小圆木涂白色颜料。远远望去,红白相间,方圆错落,藏语称这种装饰为“东椎”(音译),它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使素朴的白藏房既有民族特色,又简洁大方。窗框与门框全部漆成绛红色,再用“东椎”与青瓦装饰,既美观,又能遮挡雨水飘进室内;有条件的人家安装雕花窗棂,没有条件或嫌麻烦,就用普通的大格子窗。

南戈村民实行人畜分开。住宅底层为畜圈,为了防盗,开设的窗户少而小,光线差,牛、马、羊、猪均关底层;二楼设客厅、厨房、寝室;顶层作晒场用,“砸口楼”用来堆放饲草等杂物。各楼用独木梯联结逐层到顶,独木梯用直径30厘米至40厘米的圆木对破、拾级而上。后来改为宽木梯,行走方便,安全系数大。

内装修以简约为美。物资匮乏的年代,用不起太多木料,很多人家不安天花板,室内灰尘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始用厚纸板或杉木做天花板,美观保暖。房间根据需要用板壁隔开,有条件的在板壁上涂颜料,或漆一层清漆,突出木质的原色。

南戈民居的二楼与巴塘其他地方不同。一般藏房二楼的过渡通道狭窄,尽可能全部利用,直接被隔成了房间。南戈藏房建房时就在二楼过渡通道处留了较大的位置,打造成具有多种用途的敞亮空间。二楼至顶楼的天井开在“砸口楼”下方,遮风挡雨,采光好。上了二楼,“开门见山”,天井侧下方就是“尼然”(音译),即向阳的坐处。当中放置长条藏桌、藏式条凳或藏床,吃饭、会客、休闲,有的家庭还做有壁橱,施以精致的雕刻;剩余地方可以做饭、煮饲料、储物。过渡通道占了空间,因此厨房、寝室相对较小。充分利用二楼过渡通道是南戈民居最大的特色,夏天凉爽,冬天晒太阳,开阔亮堂,通风透气。

白藏房竣工后,还有“附属工程”。顶楼挂经幡,设“松讨”(音译)用于煨桑。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在正房侧边另建木屋,南戈方言藏语称“棒柯”(音译),可做储藏室或经堂,也可以居住。将直径20厘米左右的圆木从中锯破,两头做成扣搭,镶成牢实的木屋,木屋内壁平整,外壁呈现较规则的圆木横排状。再用土坯、石头、柱子等材料简单盖一两间房,用来堆草料、关牲畜、挤牛奶。房前屋后修建围墙圈住,内设庭院种草种花,搭上葡萄架,种植藏梨、石榴、苹果、皱皮柑等果树。

如此,一座灵秀的,具有南戈特色的藏家小院就亭亭出落了。

因为地处金沙江畔,海拔低,气候温暖,南戈传统民居不讲究繁复的雕刻和装饰,以简约、大气、素朴、就地取材为特点。土木结合使石头的用量少,冬暖夏凉,居住舒适感好。但也有个缺点,容易不慎引发火灾。但取材上的因地制宜,装修上的大道至简,无不体现着南戈人的智慧和审美。其中最值得一叙的是“打墙”和“榫卯”技艺。

打墙的工具状如中式细颈花瓶,一根细长的圆木连着一个坨形木桩。打墙时,用木板做“合子”,抵两根圆木,在圆木上放横木做成梯子,用楔子固定,便于倒入泥土并层层上移。打墙师现场监工,众人拿着工具从四面打,慢慢围过来。为了减轻打墙、背土的劳累,要呼唱号子,即《打墙歌》:“嗦呀啦嗦/快快打呀/嗦呀啦嗦/往上打呀……”或:“主人家修新房/大家快快打呀/修新房好乔迁/大家快快打呀……”曲调单一,节奏感强,可即兴填词。或齐声歌唱,或男女一唱一和,歌声此起彼伏,场面十分欢乐。

南戈藏房的梁和梁之间、梁与圆木之间,也采用中式建筑传统的“榫卯”技艺勾连。榫头凸出,榫眼凹进,凹凸部位恰好处地结合,非常牢固。传统藏房几乎不用钉子,有的地方顶多用几个抓钉固定。“榫卯”技艺的运用,使房屋的筋骨非常牢实,方梁与圆木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具有很强的抗震功能,上窄下宽的梯形墙体不容易垮塌。据说,“榫卯”技艺是随文成公主进藏的工匠传下来的,无论传说如何,南戈的藏木匠传承发扬了这一汉式建筑的智慧结晶。

春天,从金沙江畔往上远眺,一幢幢清简的白藏房掩藏于花树间,与素淡雅致的梨花、苹果花相映成辉。绛红色的大门里,男主人坐在二楼的“尼然”正中,喝口青稞酒,吃几块风干牛肉,或操起藏二胡拉几首弦子;主妇煎着“玉米柯拉”,切几个南区海椒,做一锅“替甲果”……农耕文明背景下,南戈“慢”村生活的生动画面便浮现在眼前。

2021年底,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斗,南戈移民安置点全部竣工,南戈村59户296人陆续实现搬迁入住。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南戈村搬迁后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天然温泉资源,极力打造民宿接待,建立一站式体验,实现资源最大化,增加村民收入。

整体搬迁到县城后,南戈人住进了与传统白藏房不一样的房子。藏房虽好,毕竟是土木结构,雨季容易漏雨,需要时时维护。搬迁点整齐划一,所有房屋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观为仿土木红藏房,不仅具有巴塘城区的民居特色,还坚固牢靠,安全美观,居住舒适感好。底楼为客厅、厨房、餐厅;楼上设客厅、卧室,除自用的外,其余全部打造成民居接待,以县城宾馆的标准,配卫生间、浴室。天花板、吊顶均用藏式原木雕花装饰。每家圈墙成户,内设独立小院,按照南戈人的习惯,庭中种花植树。主屋侧边一排平房,为温泉设施,院内摆放桌椅、茶具,供客人休憩。

近300人居住的新村里,小广场、村级活动室设施完善,可休闲、议事,2022年“新村迎新春、新年新生活”的安置点入住仪式就是在小广场举办的。村民在村头高处建了玛尼石堆,供转经用。每户之间以小巷连接,每条路安有太阳能路灯。

过去进城,需要驱车78公里。搬迁后,即使悠着步慢慢进城,也只需要一小时。水电移民搬迁达到了“群众满意、企业满意、社会满意”的“三赢”目标。

原乡新村,两番光景。暮色四合时登临对面的山,隔巴楚河远望,南戈新村地处城郊,在夜幕下显得十分幽静。百家灯火与满天繁星交相辉映,每一簇璀璨闪烁的光芒,都藏着南戈人的岁月静好。

伍成波的五金小“王国”

伍成波,巴塘人都喊“小伍”。他今年39岁,皮肤黑黄,个子不高,做事笃定认真。他开的五金店生意不错,除了自己勤劳外,还得益于父亲攒下的人脉,冲着“伍漆匠”的名头,巴塘人都要给几分面子。

1988年,小伍的老爸伍漆匠从川中小城安岳来到巴塘干漆工活儿,可谓瞄准了“商机”。传统的藏房因土木结构的特殊性,每年都需要整修,巴塘本地人只能把大部分钱投到“住”上。那时,藏房搞装修的都是本地木匠,用的是老式漆艺。伍漆匠从外面带来了新技术,把家具和板壁漆出梅、兰、竹、菊各种花式,受到了巴塘人的喜爱。一时间,家家户户争着比着弄新样式,机关单位更换办公桌椅,也请他去漆。“伍漆匠”喊出了名,巴塘县城和周边乡镇的老百姓没有不认识他的。日子长了,这家跟那家是亲戚,哪两家是世交好友,他了如指掌。因为祖上姓“甘”,还和一户甘姓巴塘人认了同族亲戚。

伍漆匠是個江湖奇人,我亲眼看他表演过嚼玻璃、吃石头,至于这几手“绝活儿”是从哪学来的,他笑而不答,从不对人说。除了手艺好,他还会看风水。没事时,喜欢去城东的虎头山看巴塘的地形,从“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分析风水的优劣。做漆工活路时,他和主人家闲聊大门应该如何开家业才旺,床应该怎么放睡眠才好,灶门朝哪个方向才能进财,丰富的风水学识令人佩服,得到了巴塘几位高僧的点赞。油漆接触久了对身体不好,10年后,他不做漆工,转行摆了五金摊点。巴塘人看到是伍漆匠开的,纷纷去照顾。生意走上正轨后,他没有让儿子学习漆匠手艺,也没有教小伍那些“绝活儿”,而是把摊点交给了他,自己回安岳老家养老带孙子去了。他告诫儿子,一定要诚信经商,千万不要给他丢脸。

小伍很珍惜这个寄托着父亲希望的摊点,把它视为衣食父母和生活来源去细心经营,除了留住老客户,又努力积累了新的人脉。21年来,从摆地摊开始,他把好进货质量关,待人诚恳实在,慢慢攒钱买了门面,生意还不错。不过,一行有一行的累,打理五金百货店很不容易,一年又一年送夏迎春,机械地重复着同样的工作,拿小伍自己的话说就是:“身上从来没有干净过。”

小伍逼仄的五金小“王国”里,两边的架子上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各类货品,线圈、插板、膏灰、腻子粉、涂料、钉子、螺丝,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儿的东西,店子中间一人高的架子上也摆着货,勉强留出来的两条狭窄过道,需要侧身而行才能进到里面。按照工商部门的要求,五金店不能把货随便堆在店门外,要像百货商店那样分门别类地摆放好。每天,小伍很早就起床,有时来不及喝一口水,就得赶到离店很远的仓库搬货过来,整整齐齐地码在架子上。然后按照订单,私人的,公家的,一家家挨着把货送到。有时一个电话过来,客户买一个小小的电灯开关,再远也得送货上门。反复折腾,一日三餐几乎无法定时。

不过,小伍看着店里这些东西,内心充盈着欣喜。这些杂七杂八的玩意儿,在我们眼里是冷冰冰的,他却对它们充满了感情。插线板有几种型号,是哪里产的,上架了多少,存货还有几件,心里一清二楚。没事时,他站在门口,仔细端详自己这些货,有时一天就空了一半,有时几天都不见少,心情便随之波动着。这个小小的五金“王国”是他和老爸多年的心血。有一年进货,从成都到巴塘,在路上整整耽搁了九天,东风牌货车在冰雪路上折腾,“毛病”不断,不是轮胎爆了,就是干脆“抛锚”了。路上还遭遇了抢劫,尽管损失不大,他的心还是“突突”直跳,至今想起来还有余悸。

五金店接触的人多,巴塘的民间画师都在他店里买颜料,有位叫嘎玛的藏族中年画师和他成了好朋友。嘎玛50多岁,是县城周边党巴乡的人,除了画唐卡,他主要在雕刻后的藏式建筑或家具上绘画,由于手艺精湛,请他的人很多,生意很好。儿女参加工作后,嘎玛封笔收官,到甘孜州九龙县一个藏传佛教寺庙出家做了喇嘛。临走时对小伍说:“人生的意义在于静顺安好,不在于财富的多少。”对于好朋友的临别赠言,他似懂非懂,只是觉得嘎玛有文化,见识比自己高深,心里为他竟然放弃挣钱的大好机会感到惋惜和不理解。

前年,小伍给一家企业送货时,不慎从楼梯上摔下来,致使脊椎骨横突骨折。住了一周院,回安岳老家休养了4个多月,伤是好了,但一遇到阴雨天,身子就疼痛不已。住院期间,小伍不能动弹,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回望自己这20多年,终于理解了嘎玛,文化不高的他开始思考人生。他认为嘎玛说得对,灾难和明天,不知道哪个先来。不能只为了挣钱把身体撑垮了,生活中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过去,夫妻俩宁愿累死累活,也舍不得花钱请小工,出院后请了一个,还准备再物色一个。今年春节,巴塘弦韵影城开业,他关了门,与妻子一起去看了几场院线大片。天气好的时候,他们小两口会约上几个朋友,或是去钓鱼,或是到城西的“龙王塘”烧烤野炊。朋友说:“出去玩不耽误生意吗?”他淡淡一笑:“钱都有挣得完的啊?”

嘎玛让小伍感受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五金百货的名称大多专业,有的字很生僻。以前在客户面前,他最多自嘲一句:“不要笑话哈,我们这些人没有文化,好多字写不来。”现在打心底里觉得丢人,没有好好读书成了他最大的遗憾。所以,他把希望寄托在了女儿身上。那日,小伍找到我,从手机上翻出几张照片,是他女儿写的作文。他问我如果要把作文写好,应该读些什么书。我推荐了几本,听我说阅读器很方便,立马在京东上买了一个寄给了女儿。他希望女儿将来能有个好工作,要像嘎玛一样有知识有文化,不能再去做苦力,实在太劳累了。在嘎玛的影响下,小伍以前只看枪战片、恐怖片以及各种搞笑的综艺节目,现在竟然要看新闻联播了。

作为“老巴塘”,小伍很关心巴塘的发展,知道“全域旅游”和“城乡提升”。他与开五金店的老板们聊天,大家希望巴塘能像外面那样规划“五金一条街”,这样对城市的环境卫生有好处。他们推举年轻的小伍为代表,去工商联反映,小伍欣然应允。路上遇见我,他说:“姐,我刚才去工商联提了建议。把我们开五金的全部集中到一条街上,既好管理,游客看到也规整是不是?我们卖五金百货的灰尘大,五金店开在国道318沿线上影响市容,再说,那里不让停车,顾客也不方便。”

我说:“五金店开到一起,你们不怕互相影响生意啊?”

“那样规整一些。我们各有各的客户,不影响。”

步行街对面就是小伍的店。他穿一件绛红色工作服,右邊脸颊上粘着白色的膏灰,凸显得左脸更加黑黄起来。店门口停着一辆小型红色载货车,他从店里来来回回,搬出了20多桶乳胶漆,又一桶一桶往车上码。码好后,他从车上跳下来,拍拍手,灰尘就落到了工作服上。蹬上载货车,双手紧攥着车把,灰尘与汗水互润后形成黑色的泥污,嵌在他皲裂的手纹深处。脚一踩,车子发动了,他不紧不慢地朝城北的建筑工地开去,风把工作服吹得涨起来,像背着一面鼓。店里,一张可以折叠的小木桌上放着小伍吃了一半的饭,米饭上放着一片腊肉,两小片青笋,一根筷子滚在碗边,还有一根掉在了地上。妻子拿着笔站在货架边,在—个本子上写出货记录。

巴塘的新旧时光重叠在伍家父子俩身上,这片素称“鹏城”的热土是小伍的第二故乡,他准备继续在巴塘做下去,把自己的五金小“王国”经营巴适。小伍希望工商联能采纳他们的建议,反映给县上,把灰尘扑面的五金店集中在一个地方,既方便客户,又方便自己,让国道318旅游沿线越来越美。

猜你喜欢
小伍巴塘圆木
弹回的圆木
弹回的圆木
特殊村民
五彩巴塘 扮靓藏区人民新生活
我在巴塘等你
坚持绿色发展 建设生态巴塘——“绿色中国十人谈”聚焦巴塘的绿色发展
一颗门牙的故事
成为自己的“睡眠治疗师”
解放圆木球
Mr. No—N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