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唐蜀华教授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

2024-04-30 17:59白宇陈晓虎韩捷范群丽陈理李文友赵静朱琼蔚建斌王石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5期
关键词:活血化瘀用药规律数据挖掘

白宇 陈晓虎 韩捷 范群丽 陈理 李文友 赵静 朱琼 蔚建斌 王石

摘要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唐蜀华教授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2年2月—2021年2月唐蜀华教授在江苏省中医院国医堂诊治冠心病的病案,录入符合纳入标准的病案。利用描述性分析、复杂网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算法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359例冠心病门诊病案,涉及220味药物。排名居前10位的中药依次为丹参、川芎、赤芍、红花、刺五加、瓜蒌皮、绞股蓝、炙黄芪、麦冬、五味子。使用药性以温性为主;药味以苦、甘为主;归经以肝、心、肺、脾居多。药物功效类型显示,前5类分别为补虚药、活血化瘀、理气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复杂网络分析得到3组强关联药物组合,分别为丹参与川芎、丹参与赤芍、丹参与红花;关联规则得到药物二项关联规则39条;聚类分析得到2个核心处方及多个加减药物组合。结论:唐蜀华教授治疗冠心病以“阴虚为本,瘀热为标”为病机,用药以益气滋阴,清热活血为主。针对证候要素和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进行加减,将辨证与辨病结合,继承同时进行衷中参西,创新发展中医新理论,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冠心病;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数据挖掘;用药规律;唐蜀华

doi:10.12102/j.issn.1672-1349.2024.05.016

作者单位 1.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3);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京  210004);3.唐蜀华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南京  210004);4.南京大经中医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通讯作者 韩捷,E-mail:407938022@qq.com;王石,E-mail:512538869@qq.com

引用信息 白宇,陈晓虎,韩捷,等.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唐蜀华教授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4,22(5):857-86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心肌细胞缺血、缺氧或坏死所致的心脏病,归属于缺血性心脏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我国约3亿人患有心血管病,此类病人死亡率占居民总死亡率的40%以上,其中患有冠心病1 100万例,自2012年以来冠心病患病率不断增长,且男性冠心病死亡率均高于女性[1]。

唐蜀华教授是第4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博士生导师,从事心血管疾病临床、科研工作50余载,治疗冠心病有独到的见解。本研究收集唐蜀华教授治疗冠心病的初诊医案,对唐蜀华教授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并与其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相印证,希冀为临床治疗冠心病提供用药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收集2012年2月-2021年2月唐蜀华教授在江苏省中医院名医堂门诊治疗冠心病病人的首诊病历处方,最终纳入病人359例和处方359首。其中男性病人处方215例,女性病人处方141例,医案均来源于江苏省中医院东华病历系统。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道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2];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学》[3]中胸痹心痛病的诊断标准,中医证型参照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修订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1.3 纳入标准

冠心病诊断明确,病人信息、症状、方药及药量记录完整的病案;采用中药内服法治疗,如中药汤剂、颗粒剂、浓煎剂等。

1.4 排除标准

仅使用西药、中成药、膏方及中医外治法等治疗;药物名称、用量记录不完整的处方。

1.5 数据标准化与录入

将筛选后的病案信息录入Excel表格,包括病人基本信息、四诊信息、中西医诊断及中药处方。为保证最终数据分析的精确性与规范性,数据录入完成后,安排双人进行检查核对,防止病例录入有遗漏或错误。中药名称规范、性味归经及功效分类参照2020年版《中国药典》,未收录者参照《中国药典》《中药学》[4]进行规范。如“潼蒺藜”规范为“沙苑子”,性味甘、温,归肝经、肾经,属补阳药。

1.6 数据分析

运用SPSS Statistical V 22.0和SPSS Modeler 18.0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分析内容包括用药频次、用药频率(使用频次/处方数)、性味归经、功效类别、复杂网络构建、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

2 结 果

2.1 频次分析

2.1.1 用药频次分析

纳入的359张处方中,涉及220味药物,累计使用频次4 466次,筛选出高频药物(频数≥100次)共16味。本研究选取频率≥5%的47味中药进行研究。详见表1。

2.1.2 功效频次分析

参照《中药学》对纳入的47味中药进行功效分类。47味药物中,以补虚药最多(26%),依次为活血化瘀药(19%)、理气药(11%)、清热药(11%)、化痰止咳平喘药(9%)、安神药(6%)、解表药(6%)、利水渗湿药(4%)、收涩药(4%)、开窍药(2%)、平肝息风药(2%)。详见图1、表2。

2.1.3 性味频次分析

对药物的四气进行分析,温药居首位(3 163次),其次分别为平药(642次)、寒药(468次)、凉药(193次)、热药(0次),详见图2。

对药物的五味进行分析,以苦味药(2 389次)、甘味药(2 102次)为主,其次分别为辛味药(1 772次)、酸味药(394次)、咸味药(199次)。详见图3。

2.1.4 归经频次分析

对药物归经进行分析,可见归肝经(2 127次)、心经(1 958次)、肺经(1 885次)为主,其次分别为脾经(1 545次)、胃经(1 223次)、肾经(1 014次)、胆经(410次)、心包(318次)、大肠经(303次)、膀胱经(43次)、三焦(0次)、小肠(0次)。详见图4。

2.2 复杂网络分析

使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分析,得到药物复杂网络图,详见图5。图中节点代表药物,节点间连线代表药物间存在关联,关联频数越大线条越粗。通过对该图的分析共得到3组强关联药物组合:丹参与川芎(关联频数为267)、丹参与赤芍(关联频数为262)、丹参与红花(关联频数为241)。

2.3 关联规则分析

采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建立Apriori关联分析模型,进一步探讨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设定支持度≥10%,置信度≥90%,最大前项数为1,得出关联规则39条(按置信度百分比降序排列)。支持度为出现前项中药同时出现后项中药在总处方中所占的百分比;置信度为出现前项中药处方中,同时出现后项中药的百分比。详见表3。

2.4 聚类分析

对使用频率≥5%的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选取组间联接的聚类方法,导出谱系图见图6。

3 讨 论

本研究从唐蜀华教授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探讨唐蜀华教授治疗冠心病的用药思路和学术思想。由于唐蜀华教授诊疗是以辨证为核心,兼顾辨病同时衷中参西的过程[5],因此,从处方特点、核心治法,药物加减规律及现辨病治疗4方面进行分析归纳。

3.1 处方特点

药物五味统计结果显示,唐蜀华教授治疗冠心病主要以苦、甘、辛为主。其中甘“能补、能和、能缓”,滋养补虚、调和药性之品多属甘类,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配合苦“能泄、能坚”,三者合用,补泻兼施、刚柔并济,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四气统计结果显示,唐蜀华教授选药擅用温性、平性药物,久服无弊,与慢病亦缓治,不宜急攻的思想一致。药物选择以肝经为主,涉及肺、脾、胃、肾和心等多脏腑。清代陈士铎曰:“肝旺则心旺”,肝为心之母,以血为用,以气为本,集气血于一脏,肝失调控则气血不调,心脉首受其害而罹患[6],肺为气之本,肺虚则气弱,符合胸痹“阳微阴弦”之病机。

3.2 核心治法

冠心病归属于中医学“胸痹”范畴,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将病因、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后世医家对胸痹认识的不断深入,病机归纳也变得更为丰富。目前认为本病是本虚标实之证,其发生与寒邪内侵、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本虚为气、血、阴、阳亏虚,心脉失养;标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浊等痹阻胸阳、阻滞心脉[7]。唐蜀华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冠心病多见于老年病人,发病以阴虚为本、瘀热为标,故治疗多以益气滋阴、清热活血为主,以此为常法[8]。

本研究数据挖掘结果显示了唐蜀华教授治疗冠心病用药的2个特点:1)补虚药和活血药的使用比例较高;2)益气滋阴、清热活血类药物在聚类分析中多处存在高度聚集趋势。由图1和表2可知,唐蜀华教授治疗冠心病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分别为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其中补虚药应用最多的是补气药和补阴药,从侧面说明唐蜀华教授治疗冠心病对益气养阴和活血化瘀的重视符合对冠心病病机的一贯认识。除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外,理气药和清热药的使用比例较高。理气药的使用不仅可增加活血药物的效能,还能配伍补益药使其补而不滞。清热药配伍活血化瘀药,体现了治疗冠心病“瘀热为标”的思路。

图6聚类分析结果显示,47味高频用药中有3大类聚类程度较高,其中一类为麦冬、五味子、生黄芪、生地黄、灵芝共5味药,另一类为丹参、赤芍、川芎、红花、桃仁共5味药。麦冬、五味子、生黄芪、生地黄4味药具有益气养阴的功效,与唐蜀华教授常用方剂黄芪生脉饮(黄芪、党参、麦冬、五味子)相近。本研究根据《中药学》将灵芝归入安神药,灵芝具有补气安神的作用,带有一定补益药的属性。唐蜀华教授治疗冠心病强调“形神合一,不忘安神定志”[8],治疗常加用安神类药物以调摄心神、疏肝解郁、平衡阴阳。图4药物归经显示,唐蜀华教授常用药物归肝经(2127次)、心经(1 958次)较多,说明灵芝的应用符合唐蜀华教授注重“安神定志”的治疗思路。

本研究将丹参、川芎、红花、桃仁归为活血化瘀藥,将赤芍归入清热药。赤芍不仅具有较强的活血化瘀作用,广泛应用于各种血瘀证的治疗中,同时具有凉血活血的作用,符合唐蜀华教授治疗冠心病“瘀热为标”病机的认识。由图5复杂网络分析可知,唐蜀华教授处方中丹参与川芎、丹参与赤芍、丹参与红花3组药物具有强关联性,这4味药物在220味药物的使用频次中排名居前4位,可见唐蜀华教授对这4味药物的重视。

3.3 加减规律

冠心病症状多变,除阴虚、气虚、血瘀外,同时间夹痰浊、阳虚、气滞、火热、血虚、寒凝、水饮等多种证候要素。唐蜀华教授治疗冠心病除紧扣主证以外,也对众多兼证证候进行随证加减,从而达到标本兼顾的目的。

从聚类分析的结果可见,唐蜀华教授对气滞、痰浊、寒凝、气虚等证候要素多有兼顾。由图6可知,用于气滞、痰阻证的药物聚为3类:第1类为瓜蒌皮、瓜蒌子、炒枳实;第2类为炒枳壳、醋柴胡;第3类为薤白、法半夏。统观3类药物,有枳实薤白桂枝汤和瓜蒌薤白半夏汤之义。两方均出自《金匮要略》,均有治疗胸痹、胸闷、气短之功效,前者偏于气滞,后者偏于痰浊。治疗寒凝证的药物聚类有桂枝、淫羊藿。桂枝具有散寒止痛、通阳化气的功效,广泛应用于寒凝血滞诸痛症、痰饮、蓄水证、心悸等病证的治疗。淫羊藿具有补肾壮阳、祛风除湿的作用。两药一补一通,共奏温阳通瘀之功。用于气虚证的药物聚类为炙黄芪和党参。唐蜀华教授对黄芪的用法有自己的经验,一般表虚自汗或伴有糖尿病时用生黄芪,脾虚便溏或水肿时偏于使用炙黄芪,夜寐不安或合并感染偏于使用红芪。在补气同时唐蜀华教授时常兼顾健脾,茯苓、陈皮、制黄精、生薏苡仁4味药聚为一类。其中茯苓、陈皮、生薏苡仁具有理气健脾利湿的功效,制黄精肺、脾、肾同补,四药配伍保证补而不腻。图6可见,水蛭和土鳖虫聚为一类。两药虽均为活血化瘀药,但同时又具有破血的功效,较丹参、赤芍、川芎、红花、桃仁5味药物有明显区别,常用于血瘀较重时,加强活血化瘀的治疗。

除随证候要素进行加减外,唐蜀华教授根据症状进行加减,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病人出现肝阳上亢时选用决明子、夏枯草平抑肝阳;病人出现头重而昏、情志不畅常使用菖蒲郁金汤(郁金、石菖蒲)化痰开窍,舒畅气机;病人出现腹泻选用炒白术、葛根健脾升清止泻;病人出现心烦失眠选用炒酸枣仁、首乌藤养血安神,同时配伍钩藤以息风定惊,治疗肝风内动所致的心神不宁。

3.4 辨病用药

唐蜀华教授认为现代中医在传统中医基础上有所突破,充分应用现代先进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推动中医理论的创新,不断超越前人,真正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的特色优势。因此,唐蜀华教授认为中医在辨证基础上需与辨病结合,临床疗效才能满意。必须注意的是,唐蜀华教授所说的辨病用药本质并非简单的“中药西用”,而是赋予现代医学以中医内涵。在以传统辨证论治内容为核心的基础上,借助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从中医视角把握疾病的重点和发展趋势,制定总的治疗原则,才是将辨病与辨证真正的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最终目的是不断揭示中医理论的现代医学机制,推动中医理论的创新。

血脂升高所致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由于嗜食肥甘厚味、恣饮烈酒等因素引起的,病人常伴有形体肥胖、胸脘痞满、疲倦乏力、食少纳呆、脘腹痞胀、肢体困重、胸胁痞满,舌苔白腻等症状[9],从表征上看,具有中医“痰”“湿”“瘀”的致病特点。同时唐蜀华教授还认为,这些症状只是“有形之痰”,即除却表征以外,血脂升高造成的动脉硬化具有“无形之痰”的致病特征。这种“无形之痰”的产生与肥甘厚味、损伤脾胃、酿生痰热有关。无论是否出现“有形之痰”的表征,只要存在血脂升高的现象,需考虑使用化痰软坚散结治法。

本研究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绞股蓝、海藻、漏芦、刺五加聚为一类。这4味药虽然在清热解毒、益气、养阴等方面各有偏重,同时具有化痰软坚散结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绞股蓝、海藻、漏芦、刺五加对降低血脂具有一定的作用[10-12],是唐蜀华教授辨病与辨证结合的典型用药体现。延胡索、甘松、天冬聚为一类,是唐蜀华教授治疗冠心病伴心悸的常用药物,体现了唐蜀华教授分别从活血、理气、养阴角度治疗心律失常的用药思路。现代临床和药理学实验显示,延胡索、甘松、天冬对冠心病所致的心律失常具有明确的疗效[13-15]。

4 小 结

综上所述,唐蜀华教授治疗冠心病注重“阴虚为本、瘀热为标”的病机,用药以益气滋阴、清热活血为主。同时针对气滞、痰浊、寒凝、气虚等证候要素进行相应加减。借助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进行衷中参西,将辨证与辨病结合,坚持在继承同时创新发展新的中医理论。

本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唐蜀华教授对冠心病的中医辨治规律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临床实践进行客观评价,且临床应用时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拘泥于此。鉴于此,今后需继续优化数据挖掘算法,提升挖掘结果可信度,与临床经验相互印证和补充,以求真实、准确地归纳名老中医的经验,更好地发挥中医辨治冠心病的特色和优势。

参考文献:

[1] 马丽媛,王增武,樊静,等.《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关于中国高血压流行和防治现状[J].中国全科医学,2022,25(30):3715-3720.

[2] 佚名.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广东医学,1982,3(9):33-34.

[3]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5.

[4] 陈蔚文.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5.

[5] 周江.唐蜀华教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撷菁[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

[6] 邱爽,张景凤.张景凤教授从肝论治胸痹的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16(15):2260-2261.

[7] 中国中医协会心血管病分会.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J].中医杂志,2019,60(21):1880-1890.

[8] 邵泽,王振兴.唐蜀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用药经验[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1,35(3):51-53.

[9] 郭姣,朴胜华,石忠峰,等.高脂血症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文献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0(5):609-614;632.

[10] 张瑶丹,姜新宇,操兰洁,等.绞股蓝总苷颗粒改善高脂血症C57BL/6J小鼠脂代谢的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9,50(6):713-720.

[11] 睢大员,韩丛成,于晓风,等.刺五加叶皂苷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代谢的影响及其抗氧化作用[J].吉林大學学报(医学版),2004,30(1):56-59.

[12] 金春花,赫慧.海藻多糖胶囊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的影响[J].特产研究,2014,36(2):51-53;74.

[13] 李荣.延胡索碱及延胡索复方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

[14] 杨涛,叶媛,许美霞,等.不同时点应用甘松挥发油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32(23):1897-1899;1932.

[15] 汪建萍,张斌,洪军,等.仁冬汤对大鼠心律失常的影响[J].新疆中医药,2013,31(5):8-12.

(收稿日期:2023-01-11)

(本文编辑薛妮)

猜你喜欢
活血化瘀用药规律数据挖掘
探讨人工智能与数据挖掘发展趋势
基于并行计算的大数据挖掘在电网中的应用
基于撤药分析法的当归系列药对在新生化颗粒中的作用贡献研究
基于撤药分析法的当归系列药对在新生化颗粒中的作用贡献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的龙华医院风湿科治疗干燥综合征用药规律与特色分析
中医药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辨证及用药规律分析
中药局部外敷治疗肝癌疼痛的用药规律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研究
一种基于Hadoop的大数据挖掘云服务及应用
基于GPGPU的离散数据挖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