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技能型社会建设”专刊编者按语

2024-05-01 07:59徐国庆
关键词:技能型概念技能

这组稿件是围绕技能型社会建设课题产生的研究成果。人们用过不同概念来描述一个社会的特征。如从政治关系角度,提出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概念;从经济结构角度,提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等概念;从能力结构角度,提出文凭社会、知识社会、能力社会等概念。这些概念都是从某一角度来描述一个社会的特征,它们之间并不矛盾。今天,我们遇到了一个新概念,即“技能型社会”,并把它作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维度。什么是技能型社会?为什么要提出技能型社会这一概念?如何建设技能型社会?这些都是技能型社会建设课题要着力回答的问题。

“技能型社会”这一概念在国外文献中很少见到,只是偶尔能发现“高技能社会”这一概念。因此,在对技能型社会建设问题进行研究时,没有必要在国外文献中对这一概念进行艰苦溯源,因为它完全是针对中国人力资源结构失衡问题提出的一个本土概念。当然,西方国家在发展现代产业过程中并不缺乏技能型社会建设行为,因此不能因为缺乏对等概念而放弃对西方国家相关社会发展经验的研究,只是相关研究需要更具弹性的话语情境。在该课题研究过程中,比概念溯源更为重要的是抓住我国技能型社会建设中的真问题。

真问题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追溯:我国提出技能型社会建设这一课题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社会遇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需要“技能型社会”这一概念来支撑该问题的解决?根本问题就在于职业教育发展正面临国家需求与个体需求之间相互脱节的现实。一方面,发展职业教育是国家需求。通过发挥教育分流功能,把人口中的相当一部分导向技能工作,是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毕竟对一个社会来说,保障经济部门的良好运行是基础,它不可能让所有社会成员都去从事学术研究或其他各种管理和专业工作。对以实体经济为主体的国家来说尤其如此。排斥技能和技能工作对我们的社会来说是一种危险信号。我国经济发展选择的是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核心的产业模式,因而需要教育提供大量在实体经济部门就业的技能人才。另外,对于人口基数如此庞大的我国,如不能有效吸引人们到技能工作领域就业,还会造成严重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民众却普遍排斥职业教育,也不愿意从事技能工作。企业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短缺仍然非常严重,人力资源的这种状况正在严重制约产业升级。以2022 年全国分行业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为例,经济贡献力最大、就业人数最多、技术最为复杂的制造业,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人员只占6.1%,多数制造企业操作工的学历大部分在高中以下。这一状况如不能得到有效扭转,无疑会动摇我们的产业根基。

为什么面对同样的问题,我国在解决过程中需要“技能型社会”这一概念来支撑,而其他许多技能非常发达的国家(甚至是德国)则没有使用过这一概念或是类似概念?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特有的困难,而这些困难也就构成了技能型社会建设研究课题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事实上,进入21 世纪以来,为了解决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国家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比如,打破传统人才观念,把高技能工人也列入国家人才范围,并把相应人才计划项目延伸到他们;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宣传工匠文化,推动社会树立重视技能劳动者的观念;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包括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等。虽然通过这些努力,技能型人才短缺现象有一定程度改观,但改观的幅度非常不够,且成果很不稳固,外部环境稍微发生变化,就会出现严重反弹。比如,近年来鄙视职业教育的观念又大有蔓延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逃避技能工作,使得许多行业技能劳动者老龄化现象非常严重。在对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的反思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只在局部采取措施,这一状况不可能得到彻底扭转,因此需要一个更具系统性的概念来支撑这一问题的解决,这个概念就是“技能型社会”。

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直接目标是大幅度提升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在社会人口中的占比。具体多少比例合适?对这一比例的监测应以各地区技能劳动者求人倍率以及各年龄段技能劳动者比例均衡度为基本参数。提升技能劳动者在社会人口中的占比,就需要彻底改变人们轻视技能劳动、技能劳动者和职业教育的观念,形成职业平等的社会风尚,使人们能够客观地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和工作。这一观念的形成自然是非常困难的。人们常常把排斥技能和职业教育的观念的形成归因于中国二千多年的儒家文化传统,认为它是极难改变的。事实其实并非如此。比如,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师傅就是许多青年人非常向往的工作。那时候为什么能够形成如此重视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风尚?主要是制度使然,比如在工作待遇、养老服务、工作稳定性等方面,技术工人与专业人才、领导干部基本没有差异。然而市场经济环境彻底改变了技术工人聘用制度,高度市场化的模式使得他们的工作不再具有吸引力。这一制度刺激了企业发展动力,却造成了技能严重短缺现象,成为我国经济朝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阻力。

因此,技能型社会的内涵可从实体、观念和制度三个层面来界定。实体层指社会拥有的技能人才数量,或者技能人才在总劳动人口中的占比。观念层指人们对待技能工作和技能学习的态度,即人们把技能工作作为其职业选择的意愿水平,以及因此进行技能学习的投入水平。制度层指支撑技能工作和技能学习观念形成的劳动用工等相关制度。真正的技能型社会,技能人才(以拥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为依据)占劳动人口总数的比例应在60%以上,其中高技能人才应占技能人才总数50%左右;人们对技能工作持高度接纳的态度,愿意把技能工作作为首要职业选择,至少应对技能工作持平等观念;社会建立起了支撑技能成才的完整制度体系,保障技能工作者拥有同等工资收入、就业稳定、社会地位、晋升机会和养老服务。实体层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检验技能型社会建设成功与否的核心指标,它的实现要以观念层的形成为前提。观念层的形成则又要以制度层的构建为前提。观念形成有文化基因、路径依赖等多方面影响因素,但其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制度。

技能型社会建设课题的研究框架可概括为以下范式:(1)内容取向研究。这一取向主要研究当代社会需要什么性质的技能。回答清楚这一问题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前提。技能是一个具有历史与文化属性的概念,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有不同技能需求,建设技能型社会,首先要研究清楚当代社会最需要的技能类型是什么。一味把已丧失经济意义的传统技能作为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样板内容去学习,难以使技能型社会建设获得持续生命力。技能型社会建设必须深深扎根数字化、智能化时代产业的技能需求。(2)因素取向研究。这一取向主要研究影响技能学习动力机制形成的因素。这是技能型社会建设课题研究的难点与重点,只有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才可能构建有价值的建设思路。当今中国社会突出的“去技能化”教育与工作选择取向形成是非常复杂的因素体系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最宏观的角度可把这些因素划分为文化因素和制度因素。彻底解决技能型社会建设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这两类因素中的具体因素,探明其发生作用的机制,弄清楚这些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对这些因素的研究往往需要突破现有制度体系的习惯性存在形成的思维局限。比如技能劳动者的退休工资远低于干部,这对技能工作的吸引力有决定性影响,这一制度的合理性需要受到质疑。(3)过程取向研究。这一取向主要研究个体对职业教育与技能工作选择的过程。对影响因素的研究总是宏观的,但教育与工作选择是个体过程,这些因素如何作用在特定个体身上,有哪些条件在影响这些因素的作用的发挥,使其最终做出具体的教育与工作选择,都是需要另外研究的问题。这一范式虽然是对整个课题的补充性研究,但缺少了这一范式,因素研究的成果很可能难以真正产生理想的实践。

扭转人们教育与工作选择中的不合理观念,构建技能学习的社会动力机制是技能型社会建设课题研究的核心问题。在这些研究基础上,就可以对现有职业教育体系进行反思,从技能型社会建设需要出发探讨现有职业教育体系应该做什么、离其要实现的目标有多远、应该如何进行改革等问题。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是机械化时代建立的,当社会进入智能化时代后,技能性质发生了深刻变化,现有职业教育体系面临深度变革的需要。当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重心从中等职业教育转向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该如何从就业导向的办学定位转向为学生进入高等职业教育做好准备?是否需要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如何发展职业本科教育以满足企业对更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技能型人才内部是否有进一步的类型划分需要,这种划分对职业教育规划有什么影响?智能化时代技能性质的变化对职业教育办学形式和内容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这组论文分别聚焦以上研究框架中的某个关键点进行选题,目前的研究只是这个领域行进中的一个环节,期待有更多更高学术水平的研究成果产生。

猜你喜欢
技能型概念技能
高级技能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幾樣概念店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秣马厉兵强技能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