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挑战与发展向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农村老年教育

2024-05-01 10:14武宜娟
中国成人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农村发展教育

◎武宜娟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后,党中央为将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领域推进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它不仅是建设农业强国、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农村的创新实践[1],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时代特征。农村老年教育作为我国老龄事业和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农村老人精神生活质量提升的重要渠道和晚年生活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源泉。积极推动和大力发展农村老年教育,是践行积极老龄观、推动农村老龄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2]的有力辅助手段。在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发展阶段,探讨农村老年教育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思考农村老年教育的未来发展向度,无论是对于老年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还是对于乡村振兴的全面深入推进,都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一、农村老年教育发展的时代机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在我国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满足广大农民求知、求乐、求为等精神需求,是实现农民精神富有的必然选择。乡村振兴不仅不断提升农村的物质文明程度,也不断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进程;不仅为农村老年教育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发展环境和更加强大的发展动力,也赋予了农村老年教育更为新鲜的时代气息和更加旺盛的生命活力。

(一)振兴战略出台:为农村老年教育营造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

自2017 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党和国家一直把推进乡村振兴作为我国农村工作中首要、重大而迫切的任务。从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搭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3],到2020 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4],再到202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5],我国关于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目标体系不断优化和日臻完善。作为国家战略,乡村振兴的推进和落实有着根本性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以及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的相关决策部署,为乡村振兴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以党内法规形式确立了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为乡村振兴的实施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正式颁布,为乡村振兴的推进提供了强大的法律保障;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领导体制的确立,为乡村振兴的层层落实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由此带来的各级政府部门对农村各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为农村老年教育的布局和开展营造了良好的宏观政策支持环境,也为农村老年教育的资源整合与分配及老年教育工作的整体推进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契机。

(二)振兴落地见效:为农村老年教育提供强大的内生发展动能

乡村振兴的成果不断落地见效,不仅让农村老人亲眼见证了乡村的剧变,也为农村老年教育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发展条件。“产业兴旺”为农村老年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经济支持力量;“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村容村貌的不断提升唤起了农村老人对晚年美好精神生活的热情和向往;“治理有效”为将农村老年教育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破解农村老年教育治理困局提供了新动能;“生活富裕”则直接提升了广大农村老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激发了农村老人提升精神生活质量的强烈欲求。乡村振兴展现的新气象,给了农村老人太多的“想不到”,让他们心目中的许多“不可能”变成了“现实”,让他们过去不敢想的许多“奢望”变得“触手可及”,让他们对于过上与“城里人”一样的晚年生活有了更为热切的期盼。伴随着乡村面貌的巨大改变,农村老人的传统老龄观也在发生明显的改变,他们对于晚年生活的品质性、享受性要求不断提升,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凸显,这些都为农村老年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潜在推动机制和源源不断的内生发展动能。

(三)振兴全面推进:为农村老年教育注入旺盛的发展生机与活力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着乡村不断发生历史性变革和突破性进展。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铺开和持续深入推进,乡村文化环境更加包容,乡村教育生态日益多元,农村老年教育也被赋予了更为宽广的教育视野、更加丰富的教育内容和更为灵活的教育形式。过去,农村老人对于老年教育的认知大多局限于休闲娱乐,追求所谓的“老有所乐”。乡村振兴焕发的新颜新貌,不仅激发了农村老人更多的潜在需求,也不断刷新他们对于老年教育的认知,让当代农村老人除了向往“老有所乐”,也对“老有所学”“老有所为”有了更为热切的追求。乡村振兴促使各种新产业、新业态纷纷涌现,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不仅让知识普及、休闲娱乐、养生保健等传统老年教育内容在内涵和外延上得到进一步充实和拓展,也推动了新型农业生产技术、新型农副产品加工技术、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乡村治理和生态保护、乡村特色文化传承、电子商务平台运作、新媒体工具的使用等不断走进农村老年教育的课堂。乡村振兴推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进程,推动了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从而催生出农技现场培训推广、实地参观体验学习、城乡结对学习、乡村文娱展演、民俗风情展示等多种富有乡土农情风味的老年教育教学活动形式。数字乡村建设不仅让空中课堂走进了农村,也让“指尖上的老年教育”成为可能。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为农村老年教育的发展不断注入更多富有乡土气息和时代特征的新鲜血液。伴随着乡村社会的日益进步,农村老年教育将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丰富的发展机遇,彰显无限生机和蓬勃活力。

二、农村老年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

新时代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在为农村老年教育带来新发展契机的同时,也要求农村老年教育与乡村振兴同步共振、协同发展。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农村老年教育不仅明显滞后于城市老年教育发展,也明显滞后于农村其他各项事业发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农村老年教育仍然需要面对农村滞后的老年教育观念、脆弱的老年教育基础和有限的老年教育水平的现实挑战。

(一)老年教育观念滞后:与乡村全面进步的愿景构成矛盾

在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过程中,各级职能部门基于各自的工作定位,对农村老年教育往往缺乏足够的关注,相关的政策文件都是着眼于农村教育和老年工作的整体发展,对于农村老年教育并无具体操作安排,导致老年教育常常沦为政策的空白地带和乡村工作的盲区。比如,有部门认为农村老年工作的重点是提升农村养老的物质保障水平,却忽视了农村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有部门认为发展乡村特色文化的主体力量是中青年农民,却忽略了那些一辈子坚守在乡村、最有乡土味道的老人;有部门认为农村教育事业重在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和农民生活富裕,却忽略了老年教育对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未能给予农村老年教育应有的地位,从各级各地相关部门公开发布的工作规划、意见或工作要点来看,对老年教育尤其是农村老年教育却鲜有提及。囿于传统观念和文化程度,一些农村老人认为享受晚年教育是一种奢侈,或者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6]不少农村老人的子女对父母参加老年学习也并不十分支持,认为父母年事已高,且文化基础较为薄弱,这个时候再去学习,是一件费时而耗力的难事。这些观念上的偏差,使得农村老年教育很难引起人们的重视。在期待乡村全面进步、畅想乡村美好愿景时,人们常常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些老者的教育需求,将他们视为乡村教育的边缘人物,忘记了他们也有受教育的权利,想不到他们也有再学习的需求,漠视了他们在当代乡村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价值。

(二)老年教育基础脆弱:与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形成反差

农村老年教育是我国农村工作的一个发展短板。首先,农村老年教育起步较晚。2016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 年)》,提出了“将老年教育的增量重点放在基层和农村”的基本原则,并在主要任务和重点推进计划里做了相应的阐释[7]。但在具体推进过程中,不少地方并未真正付诸行动。其次,农村老年教育底子较薄。农村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普遍不足,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不少缺口,发展基础十分脆弱,系统化、规范化的老年教育活动难以有序开展。再次,农村老年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间发展差异较大,同一行政区域内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有的村民住处距离老年教学点比较远,加之老年人自身健康条件、经济能力等方面的限制,致使老年人的学习机会并不均衡。同时,农村老年教育大多以城市为样板提供教育内容,与农村老人的认知能力和实际学习需求存在“锚定偏差”,常常是“所给非所需”,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与农村老人的实际教育需求之间经常存在“结构性错位”[8]。聚集在老年教育场所里的老人,常常是看电视或拉家常,老年教育难以满足农村老人的真正教育需求。乡村振兴战略启动实施以来,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日益丰富,乡村文化市场活跃繁荣,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而农村老年教育作为乡村公共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却仍然存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健康发展动能乏力、社会服务跟进不力等问题,不仅与新时代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形成强烈反差,也难以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老年教育水平有限:与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追求不相匹配

农村老年教育的内涵发展亟待提升。受制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局限和教育场地、设备、师资等教育资源的限制,农村老年教育的发展水平有限,总体质量不高。目前,农村地区基本上参照城市老年大学的样式规划老年教育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大多围绕老年保健、老年娱乐等展开,教学内容多为营养卫生保健知识加一些时政法规宣传,教学形式多为开展一些知识、技能类讲座或者组织一些文体娱乐活动,并不能很好地吸引农村老人和满足其精神需求。农村老年教育既未能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体现实用性;也未能与乡村社会的进步和变迁同步发展,体现时代性。对于如何与乡村教育振兴的宏观部署有机对接、如何构建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老年教育课程体系、如何与其他社会服务有机融合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等[9]也都没有进行认真规划。作为非学历教育,老年教育不具有强制性,教育活动开展自由度很大,教师队伍和学员队伍都不固定,导致人们对老年教育的质量也缺乏应有的关注。农村老年教育活动的开展,常常是形式重于内容,过程大于结果,发展水平始终在较低层次徘徊。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乡村教育振兴的新追求和新目标。而农村老年教育的质量现状,与人们对构建高质量乡村教育体系的美好期待并不匹配。

三、新时代新征程上农村老年教育的发展向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完成这一艰巨繁重任务的时代抓手。随着乡村的变革越来越向纵深领域发展,农村老年教育将获得更多的时代契机、更好的发展条件和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在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农村老年教育将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构建新理路、呈现新态势、迎来新发展。

(一)构建农村老年教育的新发展理路

农村老年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片新蓝海,虽属夕阳教育,却是实实在在的朝阳事业。新时代新征程上,应以全新的理念武装头脑,用坚强的制度作为保障,统筹规划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强化社会支持力量,用务实的眼光、惠民的情怀、改革的气魄和进取的精神构建农村老年教育的新发展理路。

1.理念赋新,凝聚共识。老年教育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回应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尊重老年生命价值、使老年人获得幸福感的必由之路[10]。农村老年教育应摒弃陈旧与狭隘的教育观、老年观,在新格局下以新理念不断凝聚起新的思想共识。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全纳发展、终身学习、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中国式现代化等理念作为发展的思想指引,充分认识农村老年教育在教育强国、学习强国、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科学思维,擘画农村老年教育的未来图景。要从我国乡村社会发展和农村老年教育的现状出发,以老年教育的公平发展、均衡发展、普惠发展、高质量发展等理念为指导,合理布局和规划新时期农村老年教育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

2.制度赋规,保驾护航。老年教育的制度赋规,一是指在法律法规层面上“有法可依”,二是指在管理层面上“有规可守”。从国家层面看,《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了“老年人有继续受教育的权利”,《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 年)》明确了老年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重点推进计划和保障措施,国家有关老龄工作、教育工作的各种发展规划、纲要、意见、建议、决定等政策文件对老年教育发展也做出了一些较为宏观的规定。从地方层面看,近年来部分省市也陆续发布了《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社区教育促进条例》《老年教育条例》等地方性行政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无疑对农村老年教育发展起到了一定的规范和引领作用。新时代农村老年教育应坚持以上述法律法规为依据,依法推进,依规发展,并在未来随着国家老年教育法治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和乡村现代化的不断发展而进一步完善。与此同时,农村老年教育也要在管理上下功夫,应在政府主导下,建立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具备跨部门协调职能的行政管理机构,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结合乡情民情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规程,强化科学管理,并充分发挥乡规民约的辅助管理功能,保证农村老年教育规范有序地发展。

3.供给赋能,普惠多元。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农村地区开展的多次大规模扫盲活动以及初等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使得农村老人的文化水平总体上越来越高。随着乡村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农村老人主动适应新时代的意愿越来越强烈,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对农村老年教育供给能力也提出越来越多的挑战。新时代农村老年教育发展理路的构建,应将保障老年教育的基本供给作为一项基础性任务。老龄群体的异质性特点决定了其对教育的“个性化需求强与自主性要求高”[11]。农村地区的老人因其早期教育经历、生活环境及认知偏好的特点,对教育的需求及期待更具差异性。农村老年教育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建立起公平普惠、开放多样的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体系和服务供给体系,坚持老年教育的公益属性,通过提供普惠多元、泛在可选的教育资源和服务手段,促成农村老年教育因地制宜,以富有特色的教育内容、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协同多元的评价手段,回应农村老人多样化、乡土化、个性化的学习诉求,赋能农村老年教育提质增效。

4.社会赋力,协同推进。农村老年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发展离不开教育、组织、民政、文化、老龄、卫生、农业农村等多部门的相互协调和密切配合。为此,应集聚起社会各方力量,内外联通,为农村老年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服务。在教育系统内部,高等学校和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可在理论研究、实践指导、师资力量等方面提供专业支持,农村幼儿园和中小学可在基础设施、教学场地等方面提供资源共享,城市老年教育机构可提供对口帮教和业务指导。在涉老服务领域,养老机构应将生活服务与教育活动有机衔接,民政、卫生、文化部门应关注农村老人的精神需求,推动养教结合、医教结合和帮教结合。在全社会,应推动和促进城乡社会公共资源下沉,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农村老年教育领域,鼓励社会爱心人士、高校学生涉足农村老年教育服务,支持民营资本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或参与农村老年教育。通过全社会的群策群力,协同营造适合农村老年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实现农村老年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指向“系统全面均衡、质量管理优化和民生改善”[12],包含“一定的数量规模、合理的结构、教育均衡发展与公平、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个人全面发展、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趋向”[13]等意涵。农村地区老年教育基础薄弱,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地区。新时代农村老年教育应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东风,在补短板、强弱项的基础上,求真务实,稳扎稳打,扬长避短,走一条切合我国乡村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1.扩大规模,实现农村老年教育广覆盖。老年教育覆盖面狭窄,老年人受教育机会不足,是掣肘农村老年教育发展的首要瓶颈。扩大农村老年教育的规模,使所有农村老人都能拥有受教育、再学习的机会,是推动农村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步,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第一要义。首先,应建立健全“县级老年大学—乡镇老年学校—村级老年学习点”三级老年教育网络,形成层次清晰、覆盖广泛的农村老年教育层级体系。其次,应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作用。近年来各地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和乡村建设行动的持续推进,推动着我国的乡村生活空间布局不断优化,社区已经成为许多农民新的生活场所。农村老年教育要充分发挥社区就近便利、可及性强的功能优势,以社区教育网络为载体,以社区教育中心为依托,夯实老年学校和老年学习点,方便老年人在家门口、在熟人环境里就近学习。再次,要采取各种方式切实提高农村老人参与学习的比率。一方面要加大老年教育宣传力度,积极帮助农村老人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参与意识;另一方面要通过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环境、更加便捷的学习渠道、更有吸引力的学习内容、更具公益属性的办学服务吸引老年人参加学习,将更多的农村老人纳入老年学习的队伍。

2.优化配置,推动农村老年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均衡是指“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在区域、城乡、学校和群体间保持总体平衡和谐”[14],包含“确保所有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质量相对均等”[15]三层含义。老年教育均衡发展主要包括“终身学习权和教育机会均衡、资源配置均衡和教育质量均衡”三个方面,涵括“基本均衡”与“优质均衡”两个层次要求[16]。目前,老年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在农村地区尤为突出。新时代农村老年教育的均衡发展,应在保证农村老人终身学习权的前提下,首先实现老年教育机会、教育保障和教育结果的“基本均衡”。应本着公平原则,根据农村老年人口分布情况,对老年教育场所进行科学规划和均衡布局,尽量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保证所有地区的农村老人都能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实现教育机会均衡;扩大农村老年教育的资源供给,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经费投入、师资力量配备等方面进行合理配置和公平使用,实现教育保障均衡;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健康状况的老人提供与其自身条件和需求相适应的教育,尽量促成其在自有水平基础上有所提升与发展,追求教育结果的相对均衡。其次,应在“基本均衡”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教育布局、资源配置、办学机制和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公平包容、人人共享的老年教育服务新业态,提升农村老人对教育公平的主观满意度,推动农村老年教育向“优质均衡”迈进。

3.做细做实,提升农村老年教育全方位质量。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要求老年教育尽快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追赶”的转型升级,以适应和满足未来社会对老年教育的需求和期待[17]。农村老年教育不应止步于提供必需的教育资源和满足农村老人的浅层需求,而应不断扩展和深化老年教育的边界和内涵,关注农村老年人生命关怀、老年人潜能开发及老年人价值实现,不断完善运行机制,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等领域实现全方位提升。首先,要着力提高农村老年教育的教学质量。从农村老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依据老年人的教育需求和乡村教育条件开发相应的课程,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场域。注重让农村老人真正从课程学习中获益,不摆拍,不搞花拳绣腿,推动农村老年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其次,要努力提升农村老年教育的管理质量。老年教育因其归口的“跨界性”,容易出现多个管理主体,常常带来职能分散、相互推诿等问题。目前,我国老年教育“一方牵头、多方参与”的管理体制已基本形成共识。农村老年教育的管理,应由教育部门牵头,人事、文化、体育、财政、卫生、民政、建设、发展改革、科技等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因地制宜,保证所有行政部门各尽其职,管理到位。再者,要努力保证农村老年教育的师资质量。通过不断提高教师经济待遇和给予相应编制、职称等手段稳定和扩大农村老年教育教师队伍,提升其职业认同感,并吸引更多的优秀师资扎根乡村、奉献乡村老年教育事业;通过加强各类教育教学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农村老年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通过城市送教下乡、开展“互联网+老年教育”等实现优质师资的互通与共享;通过动员各行业领域的“有识之士”[18]、新乡贤、乡村教师参与老年教育,实现农村老年教育教师队伍的充实与优化。

4.双重满足,实现农村老年教育效益最优化。教育既有满足个体需求的“本体功能”,又有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功能”[19]。老年教育“天然具有促进老年个体发展与满足其需求的价值取向”[20]。农村老年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正是体现在它既能丰富农村老人的精神世界,提升获得感与幸福感,满足其作为个体的各种需要,又能科学开发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力资源,增加其创新创造、就业创业、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等[21]机会,满足乡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在这种“双重满足”中追求农村老年教育效益的提升和优化。在具体推进过程中,一要保证“老有所学”,促使农村老人在不断学习中提升生命质量,推动其精神生活与时代同步,与社会共进,帮助农村老人摆脱无用感、无力感,提升幸福感、满足感,在实现身心全面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老有所乐”。二要促进“老有所为”,要让农村老人通过参与老年教育活动获得重返社会舞台、重新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开发自身潜能,成为乡村发展的建设者和助力者、乡村文化的延续者和传承者、学习型社会的参与者和贡献者、积极老龄化的实践者和受益者。概而言之,农村老年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既要能够满足农村老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助力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也要能够推动农村老人在乡村建设和乡村发展中发挥余热、助力老年人实现其社会价值,进而实现农村老年教育效益的最优化提升。

(三)推动农村老年教育的特色化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新时代农村工作的主旋律。农村老年教育应紧紧围绕这一主旋律,立足乡土农情,紧跟时代大潮,以“乡村取向”和“现代取向”发展农村老年教育,在乡土元素和现代文明的交汇与互补中走出一条特色化发展之路。

1.依托“三农”工作,推动农村老年教育发展“适农化”。重视“三农”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从百年党史看,“三农”问题始终是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关乎全局的重大问题[22]。新时期,“三农”工作依然是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农村老年教育的发展,应以“三农”为基本立足点,既要姓“老”、姓“教”,更要姓“农”,要把“适农化”作为发展的首要特色。以教学场所而言,除了老年学校、老年教学点外,农家书屋、农业科技园、家庭农场,甚至田间地头、广场山林皆可作为课堂;以教师而言,不必完全拘泥于所谓的教育专业背景,返乡大学生、土秀才、田博士、农创客,甚至一些“身怀绝技”的老年农民自身均可成为师资;以教育内容而言,可以围绕农业生产转型升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新时代农民培育等开发相关课程,把种植技术、养殖技术、新型农产品加工技术、农林技术培训、农村电商培训、绿色农业发展、乡村环境治理、乡村生态保护、乡村资源开发等富有农味的课程适当纳入农村老年教育范畴。

2.依托乡村文化建设,推动农村老年教育发展“乡土化”。乡村文化建设,既要塑形,更应铸魂。农村老人对乡土有着深厚的眷恋情结,对地方风土人情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对地方文化传统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往往是乡村文化精神的忠实守护者、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承载者、乡村非遗资源的重要传承者,是乡村之魂。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民间文化资源的挖掘、优秀戏曲曲艺的传承、乡村传统工艺的振兴、乡村特色文化品牌的打造、乡村文旅融合与创新发展,都离不开农村老人的参与,也离不开乡村教育的承载。新时代农村老年教育的发展,应跳出一味模仿城市老年教育的窠臼,立足于乡村文化建设,以“乡土化”为发展导向,结合当地历史、人文资源和民俗民风等特点,将文化传承、健康养老、终身学习融为一体[23],构建蕴含乡土情怀、洋溢乡土气息、富有田园趣味的乡村老年教育生态场,保留古朴的乡土底色,保持淳朴的乡土本色,彰显质朴的乡土特色。让农村老年教育与乡村文化遗产传承、乡土文化精神守护、乡情乡愁留存共栖,与民俗文化传统延续、民俗风情展示、传统工艺技艺推广共生,为乡村文化建设推进、乡村文化生活繁荣、文明乡风建设添彩,为厚植乡土文化根基、守护乡村精神家园、延续乡村文化生命力、提升乡村文化自信、增强乡村生活的幸福感和自豪感增色。

3.依托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农村老年教育发展“数字化”。数字乡村建设的稳步推进,推动“互联网+教育”服务不断向农村地区覆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5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 年6 月,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60.5%[24]。乡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不断优化升级、乡村网络文化日益繁荣、乡村数字化治理体系日臻完善,为新时代农村老年教育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浓郁的教育底蕴和坚强的组织后盾。新征程上,农村老年教育应抓住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机遇,追赶时代的脚步,乘上“数字化”的快车,与“数字时代”共进同行。首先,依托现代传媒和网络通信技术手段,积极拓展农村老年教育的资源供给,以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广播电视大学、国家老年大学、老年空中课堂等远程教育服务平台上的丰富资源,突破时空藩篱和城乡鸿沟,解决农村老年教育物理空间不足、师资力量短缺、课程内容单调等现实问题。其次,依托数字乡村建设行动,构造数字化、情景化、仿真化的乡村老年教育场域,推动农村老人克服对数字时代的焦虑感和畏惧感,努力提升数字素养,走出信息孤岛,弥合数字鸿沟[25],主动拥抱数字化生活,通过各种App、知识店铺进行生活服务功能应用、社交软件应用及知识的碎片化学习,提升数字化生存能力和学习能力,更好地适应乡村社会的发展,享受数字时代的红利。再次,依托乡村智慧治理体系,合理利用乡村数字化治理平台,对农村老年教育对象进行数据归集,对农村老年教育需求进行系统分析,对农村老年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与优化共享,突出农村老年教育公共服务的精准锚定、科学分析、准确对接和有效配置,实现农村老年教育服务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

猜你喜欢
农村发展教育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