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曲传统制作工艺沿革探讨

2024-05-02 10:34于大猛李惠芳马春华国栋李强虞雪云刘立伟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韩氏白矾姜汁

于大猛, 李惠芳, 马春, 华国栋, 李强, 虞雪云, 刘立伟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2.首都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北京 100069;3.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北京 101101;4.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007)

半夏曲之名始于宋代,历代医家在半夏曲的组方、前期药物处理、制作工艺等方面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现行《卫生部药品标准》[1]中记载,半夏曲是由清半夏、白矾、六神曲、生姜汁、面粉混合发酵而成,具有降逆止呕、止咳化痰的功能。现行的半夏曲曲方是清末半夏曲方的沿续,但受到神曲制作工艺与配方的影响,实际上已经背离了早期半夏制曲的本意,将宋明时期半夏发酵以减其峻猛之性的目的,逐渐演变为在神曲配方中辅以清半夏为佐助。本研究基于文献考证,探讨古代半夏曲传统制作工艺的沿革,并对重点曲种进行古法重现,以期对现代半夏曲的研究提供思路与借鉴。

1 宋金元时期半夏曲的制作方法

1.1 宋代半夏曲的两种制作方法 半夏曲之名始于宋代[2]。《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是斋百一选方》《世医得效方》等大量医书中均有半夏曲的应用。宋代半夏曲的制作工艺有半夏生姜制饼法及半夏生姜发酵制曲法两种。

第一种是半夏生姜制饼法。即将半夏粉与姜汁混合制饼再晒干,不涉及发酵的工序。如张锐《鸡峰普济方》卷1“草木肉药”载:“半夏曲,以上每半夏一两,用生姜二两,同捣,捏作片子,焙干”[3]。文中半夏曲并未提及发酵。陈衍《宝庆本草折衷》卷10“半夏”载:“以净半夏为末,捣生姜真汁拌和,团作小饼子,曝或焙干,临用当炙黄,谓之半夏曲”[4];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辨识修制药物法度”载:“半夏曲,以洗过半夏为末,以生姜自然汁捏为饼子,炙黄用”[5]。以上两书中的半夏曲均为半夏汤洗(沸水烫洗,以去除半夏表面的滑液与表皮)后,晒干,研细,加鲜姜汁,抟为饼。亦无发酵的过程。笔者曾依照上法制作半夏曲:取生半夏30 g,经沸水洗7次后,切片,晒干,碾细粉;捣鲜生姜汁,拌入半夏粉中,抟为薄饼;用砂锅小火焙,其间用平铲翻动,半夏饼两面均呈淡黄色,切开内部无生心即可。闻之微香,口尝稍有辛味及姜味,咽部无不适。

宋代众多文献均将这种未经发酵的半夏生姜所制之饼,称之为半夏曲,显然并不是在表述省略或笔误。很可能就是当时的真实状况,而且是主流。

第二种是半夏生姜发酵制曲法。即半夏粉与生姜混合后发酵制曲。如宋代王璆《是斋百一选方》卷5“三仙丸”载:“天南星(生,去皮)、半夏(沸汤泡七遍),二味各五两,碾为细末,用生姜自然汁和,不可太软,但手捏得聚为度,摊在筛内,令楮叶盖之,令发黄色,晒干收之,须是五、六月内做曲,如酱黄法;香附子(略炒,于砖上磨去毛,五两)”[6]88。文中天南星与半夏混合后,采用造酱黄法制曲。有关造酱黄法,南宋叶梦得《水云录》载:“用汁和面,豆、杏仁作饼,麻叶或楮叶包罯,如造酱黄法,待生黄衣,晒收之”[7]1038。从文中记载可知,六神曲与半夏曲的制作方法相同。笔者曾依照上法制作半夏曲:取生半夏30 g,沸水洗7次,晾干,碾细粉。用鲜姜捣汁,拌入半夏粉中,混合至“抓之成团,伸手能散”的程度。抟成小饼,用牛皮纸包裹,置棉被中罨黄,尝之有轻度咽痛。

笔者在古籍中未找到采用半夏与生姜发酵制曲的资料,这种后世推崇的发酵法在宋代很可能并非主流。

1.2 金元时期半夏曲的制作 金元时期半夏曲的制作延续了宋代的习惯。如元代著名医家许国祯《御药院方》卷1“蝎梢半夏丸”载:“半夏,汤洗七返,用生姜制作曲”[8]19。至于半夏与生姜配伍的比例,同书卷3“调胃散”载:“半夏曲,每一两用生姜三两半”[8]36。但从上述描述中并不能辨别其制作工艺是采用半夏生姜制饼法还是半夏生姜发酵法。

另外,半夏曲在金元时期的应用并未达成共识。如火热派的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收载的半夏汤、桂枝羌活汤、麻黄羌活汤等均应用了半夏曲。但是,补土派张元素的《医学启源》及李东垣的《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中均未涉及半夏曲的运用,仅元代李杲的《兰室秘藏》“失笑丸”中记载了半夏曲的应用,李东垣的弟子王好古的《此事难知》《医垒元戎》中有半夏曲的记载。而攻下派张从正的《儒门事亲》中并无应用半夏曲的案例。滋阴派朱丹溪的《丹溪心法》应用半夏曲则最多。

2 明代对半夏曲相关理论的阐发及对半夏曲方的扩展

2.1 区分半夏饼与半夏曲 明代的李时珍认识到宋代半夏饼与半夏曲名称的混淆问题,在《本草纲目》中明确指出:“今治半夏,惟洗去皮垢,以汤泡浸七日,逐日换汤,干切片,姜汁拌焙入药。或研为末,以姜汁入汤浸澄三日,沥去涎水,晒干用,谓之半夏粉。或研末以姜汁和作饼子,日干用,谓之半夏饼。或研末以姜汁、白矾汤和作饼,楮叶包置篮中,待生黄衣,日干用,谓之半夏曲”[7]818。文中指出半夏的基础炮制为汤洗姜制,所得半夏研粉与姜汁混合捏作半夏饼,经发酵后称为半夏曲。这种观点在当时有立言破惑的作用。

2.2 阐释半夏曲炮制机理 明代医家对半夏曲的炮制机理进行了阐发。如韩懋《韩氏医通》载:“痰分之病,半夏为主。脾主湿,每恶湿,湿生痰,而寒又生湿。故半夏之辛,燥湿也。然必造而为曲。……古方二陈汤,以此为君,世医因辛,反减至少许;而茯苓渗湿,陈皮行气,甘草醒脾,皆臣佐使,而反多其铢两,盖不造曲之过”[9]。文中指出,前人用二陈汤,由于忌惮半夏的辛燥,往往减少其用量,导致二陈汤中作为臣、佐、使的药物用量多于半夏,不符合古方原义,故改用半夏造曲,以减其辛烈之性。

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卷97“诸药制法”亦载:“中用者,宜半夏曲,曲之性不甚燥而得中和故也”[10]1284,明确指出半夏曲性不甚燥。陈嘉谟《本草蒙筌》卷3“半夏”指出:“片则刀峻,曲则力柔”[11],即半夏切片药力较猛,而制曲后药力变柔和,燥性减低。

2. 3 《韩氏医通》半夏曲方及其影响 韩懋的《韩氏医通》中对半夏曲配方的扩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书中记载了5种半夏曲的配方,分述如下:

第一种半夏曲方由半夏、生姜汁、白矾汤组成。《韩氏医通》卷下“药性载成章第七”载:“以生姜自然汁,生白矾汤等分,共和造曲,楮叶包裹,风干,然后入药”[9],指出生姜自然汁与白矾汤的用量相等。生姜自然汁为鲜姜捣汁而成,不添加水分。白矾的溶解度为5.90 g/100 g(水),二者浓度均固定不变。至于曲饼的干湿程度,宋代朱肱在《酒经》“顿递祠祭曲”中总结为:“面拌时,须干湿所得,不可贪水。握得聚,扑得散,是其要诀也”[12],指出曲饼的干湿程度为“抓之成团,伸手能散”。这种设定的姜汁矾汤比例与曲饼的干湿程度,实际上已经固定了半夏曲中3种药物的比例。用白矾炮制半夏始于宋代,当时半夏通行的炮制方法为汤洗姜制,故将新出现的矾制半夏称为“新法半夏”[6]92。用白矾制半夏的目的,《韩氏医通》载:“观法制半夏,以姜、矾制辛,即能大嚼是也”[9],指出用姜矾制过的半夏,对咽喉的刺激性大幅减轻。故认为生姜与白矾均能减少半夏的辛味,制半夏之毒。笔者曾用生姜捣汁取10 mL与白矾饱合液10 mL兑在一起后,拌入40 g 生半夏粉中,抟至“抓之成团,伸手能散”的程度。再将曲饼用牛皮纸包裹,外覆棉被,23 d 后取出,曲饼表面覆青黄色毛,质疏松,断面色白,易碎,有丝窝,趁湿切成小块。取少许尝之,咽部无丝毫不适。

第二种半夏曲方由半夏、老姜汤、枯矾组成,可治疗湿痰。《韩氏医通》载:“湿痰白色,寒痰清,以老姜煎浓汤,加煅白矾三分之一,如半夏三两,煅矾一两,俱造曲如前法”[9]。文中白矾需煅制,用量为半夏的1/3,远大于前述矾汤的用量。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收载的曲方,减少了《韩氏医通》中枯矾的比例:“若研末掺少枯矾,每泡过半夏四两,入枯矾一两共研。拌姜汁捏作小饼。楮叶包裹,风际阴干,此又名半夏曲也”[11]。文中枯矾用量为半夏的1/4。笔者曾取半夏30 g,枯矾10 g,以老姜煎浓汁,抟成曲饼。用牛皮纸包裹曲饼,外覆棉被,22 d 后取出,切成小块,易碎,丝窝明显。尝之酸涩感明显,咽部无刺激感。

第三种半夏曲方由半夏、姜汁、皂角组成,治疗风痰。《韩氏医通》载:“风痰,以猪牙皂角煮汁去渣,炼膏如饧,入姜汁”[9]。笔者曾取皂角若干水浸,刮去果皮,切碎,水煎40 min,用手搓揉药渣,使果肉尽量揉出,去渣滓。浓缩皂角汁呈膏状,加入姜汁、半夏粉,抟成饼。用牛皮纸包裹曲饼,外覆棉被,22 d后取出,表面覆青黄色毛。切开,不易破碎,断面疏松,有丝窝。尝之咽部有轻度刺激性。

第四种半夏曲方由半夏、姜汁、竹沥或荆沥(即黄荆沥,为马鞭草科植物黄荆Vitex negundoL.的茎用火烤灼而流出的液汁,具有清热、化痰、定惊之功效)组成,治疗火痰。《韩氏医通》载:“火痰黑色,老痰如胶,以竹沥或荆沥入姜汁。”[9]

第五种半夏曲方由半夏、霞天膏、白芥子、姜汁、矾汤、竹沥组成,治疗痰积沉痼。《韩氏医通》载:“予又以霞天膏加白芥子三分之二,姜汁、矾汤、竹沥造曲,治痰积沉痼者,自然能使腐败随大小便出,或散而为疮,此半夏曲之妙也。”[9]

《韩氏医通》中还记载了5 个半夏曲临床应用的配伍:“佐以南星,治风痰;以姜汁酒浸炒芩、连及栝蒌实,香油拌曲略炒之类,治火痰;以麸炒枳壳、枳实,姜汁浸蒸大黄、海粉之类,治老痰;以苍术、白术俱米泔姜汁浸炒,甚至干姜、乌头,皆治湿痰。而常有脾泄者,以肉豆蔻配半夏曲,加神曲、麦芽作丸,尤有奇效”[9]。治疗风痰、火痰、老痰、湿痰的半夏曲方已于前文分别列出,这里列出的药物是上文相应的半夏曲的常用配伍药对。

韩懋《韩氏医通》中的制半夏曲法在当时已引起同仁的重视,同时代的许希周的《药性粗评》、陈嘉谟的《本草蒙筌》、王文洁的《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皇甫嵩的《本草发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李中立的《本草原始》等均有收录。本法在明清时期的影响非常大。

2.4 对半夏曲制作工艺的改进 明代对半夏曲的制作工艺进行了改进。如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卷97“造半夏曲法”载:“半夏不拘多少,用滚汤泡过宿,捣烂,每一斗入生姜一斤,同捣之,作饼子,用干稻秆或粟麦秆罨之,如罨曲法,干久收取用”[10]299。文中改宋代汤洗7次为沸水泡1夜,改半夏晾干研粉为捣烂。这种趁湿捣烂的方法并不能将半夏捣细,仍会有细小颗粒。其效果不如将半夏晾干,再研成细粉。倪朱谟《本草汇言》卷5“半夏”载:“研末,用姜汁共酒,和作饼子,布包,待发点出黄白衣,谓之半夏曲”[13],文中添加了黄酒。

有医家对半夏曲饼的形制进行了创新。一般中药制曲的形制为饼或砖型,而李梴《医学入门》卷2“治湿门”载:“造曲法:先将半夏汤泡九次,晒干为末,随病用药,或煎膏,或绞汁,调末为丸如弹子大,用楮叶或纸包裹,以稻草上下盫七日生毛,取出悬风烟之上,愈久愈良”[14],指出将半夏曲团为弹子大,再罨黄,悬挂。弹子大的形制显然比较费功夫。制丸的原因可能与半夏曲质地疏松,制成曲饼切制时易碎有关。先期制为丸,避免了后期的切制,使半夏曲的品相完整。但是,形制并非传统的曲饼,其发酵效果亦逊于曲饼。

3 清代继承与发展了半夏曲的制作方法

3.1 对《韩氏医通》制曲法的继承 清代医家非常推崇韩懋的制半夏曲法。如清代郭章宜《本草汇》卷12“半夏”载:“附造曲法:以半夏洗净,汤泡去衣垢,研细,以姜汁、矾汤搜和(将半夏粉用姜汁与白矾的水溶液搅拌混合均匀)作饼,楮叶包裹,待生黄衣,去叶晒干用。治湿痰以姜汁、白矾汤和之。治风痰以姜汁、皂角汁和之。治火痰以姜汁、竹沥或荆沥和之。治寒痰以姜汁、矾汤,入白芥子末和之”[15],其中湿痰、风痰、火痰、寒痰的制半夏曲法完全取自韩氏。清代李中梓《本草通玄》与王翃《握灵本草》中收载的半夏曲均由姜汁、矾汤作饼,楮叶罨黄,亦是取法于韩氏。

清代医家还对韩氏半夏曲中半夏、枯矾、老姜汁的比例进行了改变,如陈士铎《本草新编》卷3“半夏”载:“研末,每一两,用入枯矾二钱、姜汁一合,捏饼,楮叶包裹,阴干,又名半夏曲也。片则力峻,曲则力柔,统治痰涎甚验。毋论火痰、寒痰、湿痰、老痰、风痰、劫痰与痰饮、痰核、痰涎、痰结、痰迷,俱可用,但不可治阴火之痰”[16]。其制作方法将韩氏原书中半夏与枯矾的比例由3∶1改为5∶1,明显减少了枯矾的比例。

半夏曲方的种类较多,清代医家具体运用时有所选择,如张仁锡《药性蒙求·草部》“半夏”载:“各种半夏曲甚多,惟竹沥曲、霞天曲常用”[17]。

3.2 对《韩氏医通》制曲法的发展 清代医家对《韩氏医通》半夏曲继承的同时,亦开发了新的曲种。如刘云密《本草述》卷10“半夏”除了囊括《韩氏医通》中记载的5 种半夏曲方,还增补了5 种曲方。汪昂《本草备要》将其统称为韩飞霞(韩懋,字飞霞子)制曲十法,新增的曲方包括:“一用麻油浸半夏三五日,炒干为末,曲糊造成。油以润燥,名麻油曲,治虚热劳咳之痰。一用腊月黄牛胆汁,略加热蜜和造,名牛胆曲,治癫痫风痰。一用香附、苍术、抚芎等分,熬膏,和半夏末作曲,名开郁曲,治郁痰。一用芒硝居半夏十分之三,煮透为末,煎大黄膏和成,名硝磺曲,治中风、卒厥、伤寒宜下由于痰者。一用海粉一两、雄黄一两、半夏二两,为末炼蜜和造,名海粉曲,治积痰沉痼。一用黄牛肉煎汁炼膏,即霞天膏,和半夏末为曲,名霞天曲,治沉疴痼痰,功效最烈。以上并照造曲法,草庵七日,待生黄衣晒干,悬挂风处,愈久愈良”[18]。文中所载的麻油曲治疗虚热劳咳之痰、牛胆曲治癫痫风痰、开郁曲治郁痰、硝磺曲治中风卒厥伤寒宜下由于痰者、海粉曲治积痰沉痼,均为清代新增的曲方。霞天曲为韩氏5种制曲方之一。曲方组成药物通常为3~4 味,非常简练,而且每种曲方均有相应的适应证。新增的半夏曲方进一步推动了韩氏半夏曲方的发展。

3.3 面粉的加入 宋明时期的半夏曲并未见加入面粉的记载。清代蒋居祉《本草择要纲目》“半夏”载:“又造曲法云:以半夏为主,入姜汁、白矾,加以干面和搅作面,入楮叶包置篮中,候生黄衣,日干,久贮听用,极为良品”[19],明确指出半夏粉用姜汁矾汤拌匀后,再加面粉混合,团为曲饼。显然,面粉的用量不会多于半夏。徐大椿《徐灵胎医略六书·药性总义》卷4“半夏”载:“半夏曲,以半夏末入面作曲,盫生黄衣。性稍和缓,能治血虚伏湿之痰”[20]。清代加入面粉的本意主要是为了增加半夏曲的黏性,以防切制时易破碎,这也使半夏曲与传统的神曲配方有了共同之处。

3.4 半夏曲与神曲的相互影响 韩飞霞制曲十法在明清时期的影响颇大,其主要贡献在于改制了多种半夏曲方。这种变革亦影响到神曲的配方,导致清代出现了一股随意添加药物的现象。如张仁锡《药性蒙求》记载的范志神曲:“采百草罨成,又名百草曲,共药九十六味。平和配合,君臣佐使,另加十二味,亦五月五日,六月六日制造”[17]。方中药物组成达近百种。陈修园对此持批判态度,其在《神农本草经读》“神曲”中指出:“今人除去六字,只名神曲,任意加至数十味,无非克破之药,大伤元气,且有百草神曲,害人更甚![21]”陈修园对当时流行的福建神曲评价亦颇低:“此方杂乱无序,误人匪浅,而竟盛行一时者,皆误信招牌上夸张等语。而惯以肥甘自奉之辈,单服此克化之品,未尝不通快一时,而损伤元气,人自不觉。若以入方,则古人之方,立法不苟,岂堪此杂乱之药碍此碍彼乎?且以药末合五谷,罯造发黄而为曲,只取其速于酿化,除消导之外,并无他长,何以统治百病?”[21]

同样,神曲的制作工艺亦反向影响到半夏曲。如陶承熹辑录的《惠直堂经验方》卷4制药门“制半夏曲法”载:“半夏一斤汤泡九次,生姜四两,小麦粉六两,蓼草捣汁,牙皂煎汤,捣成饼,摊箕上。盖以禾草发七日,取挂,当风处阴干用”[22]。文中指出面粉的用量为半夏的1/3,方中蓼草多是指造神曲常用的辣蓼。面粉与蓼草的加入,使该半夏曲方同时具备神曲的特征。据山东建联中药店姜保生老药师回忆,解放前中药房中的半夏曲,是在制作六神曲时,混入姜半夏粉发酵而成。这种半夏曲的主要成分显然是六神曲。

4 建国后半夏曲配方的变化

建国后各省的半夏曲炮制经验与规范可从曹晖等[23]主编的《全国中药炮制经验与规范集成》中整理而得知。

4.1 地方半夏曲炮制经验 各地的半夏曲炮制经验主要来自浙江、成都、北京、江西等地。

第一种炮制方法是半夏加生姜、面粉。浙江的经验是:“用姜半夏粉加姜汁(姜半夏粉100 斤,生姜6 斤4 两)拌匀,做成3 寸长,5 分厚的圆饼。上盖麻袋置30 ℃室温中,7~15 d 至发酵生黄衣为度。晒干研细,加面粉(每7斤加面粉3斤)与水拌匀,揉成软块,用模型做成长方块,阴干至半干后再晒干。”文中面粉的加入是在半夏曲发酵完成之后,仅有粘合作用。这个曲方非常传统,只可惜并未成为浙江省的炮制规范。

第二种炮制方法是半夏加甘草。成都的经验是先将法半夏加水泡5~ 7 d,磨成酱,再加甘草水拌匀,压平制成小颗粒。置草堆中发酵。

第三种炮制方法是神曲配方中加半夏。北京的经验是:“先将法夏研细,豇豆煮烂,杏仁串成泥,蓼子切成碎末。然后加面粉拌匀,再加水至七成湿,用布包好,放入模型中压成饼状。盖上苘麻叶与麻袋闷1~2 d,至发酵后切3分方块,晒干(每法夏10 斤,杏仁、红豇豆、蓼子、苘麻叶各2 斤,面粉50 斤)。”文中半夏曲的制法是在制作神曲的工艺配方中加入了法半夏粉。半夏的用量远小于神曲中面粉的用量。天津、江西的神曲配方虽不尽相同,但是半夏在方中均不作为君药。

第四种炮制方法是半夏饼。江西的经验:“取法夏末加面粉拌匀,置模型内做成圆形,晒干或烘干(法夏末10斤,面粉3斤)。”文中只记载将法半夏与面粉混合成饼,并未提及发酵的过程。这也是清代半夏曲制法经验的传承。如明末清初医家高世栻的《医学真传》“辨药大略”载:“今药肆中以明矾水煮半夏,所剩矾脚及半夏屑,大半和以麦曲,造成药饼,为半夏曲。”其中记载的半夏曲只是半夏、矾水、麦曲混合而成。

4.2 地方半夏曲炮制规范 地方的炮制规范主要有3种,具体如下:

第一种炮制规范是在制作神曲的配方中加姜半夏或法半夏,制作方法与神曲相同。如安徽(2005 年):“取法半夏、赤小豆、苦杏仁共研细粉,与面粉混合均匀,加入鲜青蒿、鲜辣蓼、鲜苍耳草之煎出液。搅拌均匀,堆置发酵,压成片状,切成小块,晒干。每100 kg 法半夏,用赤小豆30 kg,苦杏仁30 kg,面粉400 kg,鲜青蒿30 kg,鲜辣蓼30 kg,鲜苍耳草30 kg。”这种在传统神曲配方的基础上加法半夏粉的制作工艺,为业界主流。山西(1984 年)、北京(2008)、安徽(2015 年)、黑龙江(2012 年)、陕西(2007 年)、河南(2005 年)等地均采用此法。神曲配方虽略有差异,但是半夏用量均远小于面粉。亦有半夏用量与面粉相等的配方,如天津(2012年)。

第二种炮制规范是将法半夏、六神曲、姜汁、白矾、面粉、麸皮混合发酵。如甘肃(2009年):“取法半夏、六神曲研成细粉。白矾加水适量溶化,加入生姜汁混匀,与上述细粉以及面粉、麸皮混匀,制成湿颗粒,发酵,取出,制成条状,切块,干燥。每净法半夏100 kg,用生姜12.5 kg,白矾6.25 kg,神曲3.125 kg,面粉10 kg,麸皮10 kg。”文中所示配方中的法半夏量最大,为君药。至于六神曲的加入,是清代药业制作半夏曲的通用制作方法。贵州(2005年)、福建(2002年)、江苏(2002 年)、湖南(2010 年)的配方相同,均来自部颁标准。

第三种炮制规范是将半夏、姜汁、白面混合发酵。湖北(2009年):“取生半夏(或法半夏),筛去灰砂,粉碎成细粉,过80 目筛,置钵内。取鲜姜汁倒入半夏粉,搅匀(酌情加水),密盖,发酵。至表面呈黄白色,发毛,具酒味时加入面粉,揉匀,切成小丁块,晾干。用麦麸炒至表面黄色,取出,放凉。每100 kg 生半夏,用生姜50 kg,面粉100 kg。”文中所示方法与前述浙江的经验相近,只是白面添加的时机前者在发酵前,后者在发酵后。

5 讨论

综上所述,宋代主流的半夏曲制作工艺是半夏姜汁制饼,而非半夏生姜发酵制曲。金元时期沿袭宋代工艺,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明代医家对半夏曲的炮制机理进行了阐发,认为“片则刀峻,曲则力柔。”明代李时珍对半夏饼与半夏曲的混淆问题进行了澄清,而韩懋《韩氏医通》对半夏曲配方的扩充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清代医家在继承明代半夏曲制法的基础上,总结为韩飞霞制曲十法;当时半夏曲与神曲的制作工艺相互影响。建国后,地方炮制经验深受清代制作工艺影响,地方炮制规范则逐渐趋同。笔者认为,半夏曲的炮制工艺研究,尚有以下几点值得进一步研究。

5. 1 半夏曲制作中“半夏”与“曲”孰重孰轻半夏曲在宋明两代均以半夏为君。而清代末年至今,由于半夏曲中面粉的加入及神曲配方泛滥的影响,导致一些半夏曲配方中半夏沦为臣药。半夏曲的制作本意是使半夏的辛燥之性变得柔和。而后世神曲中加入半夏,其目的是在化食积的基础上增加了化痰的作用,二者功效迥异。笔者认为,应该重视半夏曲的立方本意,半夏曲应以半夏为君药,辅药的作用是减轻半夏的辛燥毒性。而神曲中添加半夏者不应称为半夏曲,可称为新神曲、复方神曲等。

5.2 半夏的前期处理 宋代半夏曲,是生半夏需经过汤洗后,再加姜汁制曲。建国后,很少有地方经验或规范中使用生半夏,多用姜半夏、清半夏、法半夏代替。其中清半夏是用白矾水浸泡或煮过,姜半夏是用白矾、生姜水煮过,法半夏是用甘草煮后再经石灰水浸泡,三者均为炮制过的半夏,其辛燥之性已大减。使用这种半夏,显然失去了古人炮制半夏的本意。因此,笔者认为半夏曲中半夏的前期处理仅需汤洗即可,进一步减毒的工序应放在后续的发酵过程中。

5.3 半夏饼与半夏曲的区分 宋代的半夏曲实质上以半夏饼为主流。半夏饼为半夏粉与生姜汁混合,捏饼后晒干,无发酵过程。其炮制机理为用生姜制半夏之毒。由于生姜汁与半夏充分的混合,其效果优于传统半夏切片后浸姜汁者,是一种优良的半夏炮制方法。半夏曲则需发酵而成。半夏饼与半夏曲的概念混淆,虽经李时珍甄别,但是从明清至今,将半夏饼称半夏曲的现象屡见不鲜。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24]中的法制半夏曲与保宁半夏曲的制作工艺中,均无发酵的过程,徒有半夏曲之名,并无半夏曲之实。笔者认为,应正本清源,通过比较宋代半夏饼与半夏曲的成分与药效,进行优选。

5.4 面粉用量与添加时机 半夏曲制作过程中加入面粉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将半夏与面粉混合后发酵,如清代《本草择要纲目》与《药性切用》中均记载了这种方法;另一种是将半夏曲发酵完成后,再加入面粉,其目的是增加半夏曲的黏性,使其在切制的过程中不易破碎。如湖北(2009 年)的炮制规范是在半夏曲发酵后,趁湿加入面粉,揉匀,切块,晾干。浙江的经验是将半夏曲晒干研细,再加入面粉,与水拌匀,揉成块,晒干。这两种方法孰优孰劣,还需进一步研究。另外,面粉加入的量亦需探讨。

5.5 神曲粉的加入问题 建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册收载的半夏曲处方中添加了六神曲:“清半夏160 g,白矾10 g,六神曲5 g,生姜汁20 g,面粉32 g。以上五味,除生姜汁、面粉外,其余清半夏等三味粉碎成细粉;生姜汁加水适量,与面粉及上述细粉搅匀,制成粗粒或软硬适宜的小块或颗粒,发酵,干燥,即得”[24]。文中记载清半夏为君药,辅以白矾、姜汁以制半夏之毒。而六神曲的添加让人费解。古代在制作酒曲的过程中亦有添加旧曲的 曲法。如宋代朱肱《酒经》“玉友曲”载:“抟成饼子,以旧曲末逐个为衣,各排在筛子内”;该书“白醪曲”载:“无令湿,捻成团,须是紧实。更以曲母遍身糁过为衣”[12]。可见,酒曲添加旧曲的方法是将旧曲末洒在曲饼的表面,并非是与新曲混合抟饼。这种添加旧曲方法的传统来源及药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5.6 白矾在半夏曲中的作用 宋代半夏曲中并未用白矾,后世深受明代《韩氏医通》添加白矾的经验影响,渐成业内圭臬。笔者曾用生半夏、生姜汁、白矾混合发酵制曲,成品对咽部几乎无刺激,说明白矾确实能减轻甚至消除半夏对咽部的刺激。但是生半夏在水煎后口服,并不会戟人咽喉。笔者以多次用汤洗姜制的半夏30 g,水煎30 min,顿服,并无不适感。故白矾的添加对解半夏毒的意义不大。

对于白矾用于炮制半夏,古人多有诟病,如清代吴鞠通《医医病书》“半夏论”载:“近日肆中概用矾制,取其洁白好看,不适于用,断不可从”[25];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半夏解”载:“惟药房因其有毒,皆用白矾水煮之,相制太过,毫无辛味,转多矾味,令人呕吐,即药房所鬻之清半夏中亦有矾,以之利湿痰犹可,若以止呕吐及吐血、衄血,殊为非宜”[26]。文中指出白矾可增强半夏化痰的作用,但是白矾的气味有致吐的副作用,故半夏用于止呕时,不宜用白矾炮制。现代半夏曲的功效为降逆止呕、和中化痰,可用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咳嗽痰多,痰饮眩悸。故掺杂白矾于半夏曲中值得商榷。

猜你喜欢
韩氏白矾姜汁
白矾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概况△
看人下菜碟
白矾外用疗疾多
姜汁撞奶
3种姜汁炮制后厚朴对大鼠胃黏膜损伤的抑制作用
白矾煅制工艺优化
治小儿口疮
旧山翠竹老,与君共白头
姜汁治哮喘
旧山翠竹老,与君共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