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思想在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中的应用

2024-05-02 12:10白璐黄建波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治未病医学院校职业道德

白璐 黄建波*

医学是科学与人文的交相辉映,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人文性。现代医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成为医术精湛、医技高超的医务工作者,更要着力培养其成为医德高尚、仁心仁术,具有家国情怀的医疗卫生事业人才。但目前医学教育普遍存在重专业能力培养轻职业道德教育的现象,因此,加强医学生德育教育、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水平成为高等医学院校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中医“治未病”理论这一角度切入,探讨“治未病”思想融入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

1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含义及其当代价值

“治未病”思想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药方》提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经过历代医家两千多年的发展和完善,“治未病”思想形成了包含“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四种境界的理论体系[1],是中医学的特色理论,蕴涵未雨绸缪、防微杜渐、以人为本等中医药文化核心思想。中医“治未病”思想发展至今,在医药卫生领域和非卫生健康领域都有着重要指导作用。其坚持预防为主和防治一体的健康理念,不仅能够提高国民整体健康水平,还指导现代医学朝着“绿色健康”的方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 年2 月《求是》杂志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到“治未病”思想,强调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更是将“未病先防”、“辨证论治”等中医药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巧妙地运用到治国理政和人才培养中来,赋予古老的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新时代医学教育中焕发勃勃生机。

2 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性及现状

2.1 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性 (1)落实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2020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强化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加强医学伦理、科研诚信教育,发挥课程思政作用,着力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精神”。作为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要阵地,高等医学院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培养医疗卫生事业人才的重要使命[1]。医学生思政教育的核心是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医学生为人民服务意识,培养其为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做出贡献,这是医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更是医学院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2)培养卓越医师的重要内容。根据《全球医学教育基本要求》和《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医学生的培养目标分为职业素养领域、科学与学术领域、临床能力领域、建设与社会领域、创新与发展领域共五部分,其中职业素养领域是第一培养目标,即培养出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责任为使命的医学生是医学院校的第一要务。职业道德教育是引导医学生形成尊重患者、关心患者的利他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人类健康做贡献的责任观,在学以致用中实现生命至上的医学生使命。(3)缓解医患矛盾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不和谐的医患关系时有新闻报道,患者对医生越来越不信任,医患之间的壁垒越来越深,对医生的职业形象造成不小的影响。职业道德教育应引导医学生树立仁心仁术操守和大医精诚的品德,尊重、关心、理解患者,站在患者的角度和立场思考问题,正如孙思邈在《大医精诚》所言“见彼苦恼,若己有之”,体现出医生对患者的人道主义关怀,减少医患矛盾的产生,建立医患间彼此信任的纽带,树立医务工作者良好的职业形象,形成全社会尊医、重医的风尚。

2.2 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现状 (1)思想认识不够重视。作为培养新时代医学人才的重要阵地,医学院校普遍存在重业务轻德育、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医学院校本科生大部分在二年级以后即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在三年级以后进入医院进行实习,研究生更是要求有33 个月的规培轮转时间,多数医学院校普遍将医学伦理学课程放在第三学年开设,或者将医德课放在思想政治课中作为一个单元开设,课时一般在18~30 学时,是美国、英国等国家同类课程学时总数的1/5[2],导致医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课时占比非常少。(2)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很多医学院校对思政课教师配备相对不足,未达到规定的师生配比标准,有不少思政课程是辅导员或者机关管理干部兼职授课的,师资队伍专业性和稳定性比综合性院校较差。另外,医学院校的专业课老师更侧重于对医学生职业技能的传授,常不注重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引导,课程思政出现医学专业教育与思政育人切合度不高、两张皮现象,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未能实现。(3)育人形式过于单一。长期以来,医学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依靠课堂和书本知识的灌输,医学院校在课程思政的探索和改革亦未起到良好效果。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大部分是通过老师教授这一形式被动接受,多数老师在授课时未结合医学生的专业背景讲授相关职业素养,对学生职业精神和道德品质的引导等缺少现实生活的实际案例,导致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缺乏生动性和可行性。另外,医学院校的讲座、海报、宣传栏、广播、网站等更注重宣传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医德教育内容不够,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未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3 中医“治未病”思想融入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3.1 确立目标是融入的起点 “治未病”思想的核心是在疾病发生前阻断疾病的产生源头,一旦未阻断成功,即要控制病情蔓延,不使其进一步恶化[3],其终极目标是全方位、全过程维护人的身心健康,达到和谐长久的理想状态,这与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目标基本吻合。目前,一方面医学生处于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其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尚未完全定型和成熟,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另一方面,相对其他专业的学生,医学生课业繁忙、临床任务繁重,学制时间较长,其毕业、就业等各方压力更大,这些因素均会对医学生思想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帮助他们在多元价值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迷茫困惑的处境中坚持“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初心和使命,引导医学生树立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职业操守,为健康中国战略培养德术双馨的医务工作者。

3.2 价值引领是融入的核心 医学生的身心特点、成长阶段与社会角色决定了他们更多关注自身的专业技能与就业愿景,与综合性院校学生相比,缺少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这就导致部分医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有些学生谈及自己的入党动机是为今后找工作增加筹码,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也是为了拿到实践学分提高综合测评名次[4]。这些医学生或多或少地出现了职业理想缺失、人文精神匮乏、社会责任感不够等现象。文化价值是“治未病”思想的显著价值,其蕴涵的“仁心仁术”、“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和责任担当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体现,更是伟大民族精神的时代彰显,对于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精神世界具有鲜明的价值引领作用。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需要充分挖掘“治未病”思想关于仁爱的价值理念和教育资源,引导医学生正确认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辨证统一,培养弘扬救死扶伤、坚持甘于奉献的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务工作者。

3.3 规划实践是融入的路径 “治未病”强调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通过起居有常、合理饮食、劳逸结合、调整情绪以及针灸、推拿、食疗等全方位的保健方法预防和阻碍疾病的发生,其实践意义不仅对人的身体健康具有完整系统的指导作用,还对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构建医学生职业精神具有更强的实践意义。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将“治未病”思想应用于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指导医学院校通过多措并举的方式建立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如树立协同理念,统筹学校、医院资源,完善职业道德教育的顶层设计和组织架构;优化课程体系,将职业精神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丰富育人内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德育水平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道德情操[5]。

4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应用

4.1 以“未雨绸缪”的思维观营造职业道德育人氛围 “治未病”理论的核心思维是强调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通过各种预防保健方法使人获得身心俱佳的状态,体现的是“未雨绸缪”、“未病先防”的境界,将这一思想应用于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在学生职业道德未发生偏差时即进行润物无声的培养,以达到医学院校立德树人的目的。首先,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新生始学教育中,邀请医学专家等进行职业道德讲座,重温医学生誓言,开展对“大体”老师的缅怀致敬等活动,培养医学生的仁爱之心和医德素养。其次,在校园物质文化设计中,将“治未病”典型人物和事件及其“治未病”思想中的居安思危、见微知著、仁心仁术等思想镌刻在文化长廊上,成为积极而生动的无声老师,让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最后,校园精神文化活动要有感染作用,结合医师节、护士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相关活动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熏染,如举办道德大讲堂,邀请专家学者、名人名家开设讲座报告,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育人氛围[6]。

4.2 以“仁心仁术”的价值观丰富职业道德育人内容 “治未病”理论包含在中国传统医学思想中,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要充分挖掘其中“以人为本、仁心仁术”的教育资源,引用典型的人物、事件作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7]。首先,在课堂教学中,以中医药文化“大慈恻隐之心”融入,导入“杏林春暖”等典型的中医药仁心仁术故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悬壶济世的优秀品质,培养医学生树立为患者着想的大医精诚之心,使其成为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优秀医务工作者。其次,开展以“仁心仁爱”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丰富社团活动内容,经常性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至乡镇基层或医疗卫生条件差的地方开展义诊和健康咨询等活动,培养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最后,结合治未病“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以心养人等途径,从理想教育、爱国教育、职业教育、责任教育等方面来丰富医学生职业道德内容,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

4.3 以“辨证论治”的整体观构建职业道德培养体系 “治未病”思想讲究要全面掌握人的状态,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诊疗措施,体现的是中医“辨证论治”、“整体观”、“阴阳平衡”等思想。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工作,贯穿于医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因此要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统筹谋划,健全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体系。首先,统筹职业道德教育的育人资源和力量,完善育人教师队伍,发挥教职工、医护人员乃至校友的作用[8],加强医德教育,整合校内外、课内外的教育资源从而实现育人工作的协同联动。其次,强化职业道德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在课程设计上,根据医学生人才培养特点,从专业需要出发,选择开设医患沟通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医学法学、医学心理学等医学人文系列课程,构建医学生职业道德课程体系,将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紧密融合,拓宽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最后,全力打造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第二课堂,将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与第二、第三课堂的实践活动有效结合,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中筑牢医学生职业道德的防火墙。

5 结语

医学职业道德教育是未来医学人才素质教育的关键。“治未病”思想所蕴涵的价值理念和实践方法与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相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治未病”思想通过营造育人氛围、丰富育人内容、构建培养体系等三方面途径融入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在赋予“治未病”思想时代意义的同时,既继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又培养了德艺双修的医学人才,使古老的“治未病”思想在现代医学院校思政教育中重新焕发生机,助力卓越医学人才的培养。

猜你喜欢
治未病医学院校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之我见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
“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