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数字化转型的意义、困境及路径

2024-05-02 21:02金青梅刘泉瑜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农场经济管理 2024年2期
关键词:村民转型数字化

金青梅 刘泉瑜(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一、引言

“三农”工作是现阶段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乡村文化是孕育中华文明的土壤和智慧源头,乡村文化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关键支撑,不仅关系到乡村的兴衰,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

数字乡村建设是数字时代的新生事物,作为乡村振兴的途径之一,数字乡村建设与社会的信息化、数字化、现代化发展进程密切相关。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实施“数字乡村”发展理念。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实施数字乡村战略”。2022年5月颁布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中提到“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可以看出,数字乡村建设已成为当前乡村发展的推动力,是乡村地区数字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升级,是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现代化新发展契机。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作为乡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村民日常生产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文化生活场域,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公共生活、公共舆论和公共秩序的生成,是国家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乡村文化治理的重要场域。随着社会的深入发展,乡村居民已不单单局限于物质方面的满足,开始转向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的满足,而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面临功能弱化、缺乏吸引力、数字化水平薄弱等困境,难以匹配乡村文化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传统公共文化空间弱化正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软肋”。为此,乡村亟需加快公共文化空间的数字化建设进程,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共富,实现公共文化空间的高质量发展。

二、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意义

(一)是数字乡村战略的重要组成

数字乡村建设具有多重内涵,其中数字乡村文化建设方面就是致力于将现代信息技术、乡村传统优秀文化及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加以融合,提升乡村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水平,通过数字技术在民生福利保障方面的运用,加快以人为本的数字化乡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构建。[1]作为国家面向村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进行乡村文化治理的重要载体,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数字化转型即通过数字信息技术,使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承传递、教育教化等功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数字化转型关系到村民文化生活的多样化与智能化,以及整个乡村的繁荣与进步,与数字乡村建设目标趋同,是数字乡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

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力量源泉,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推进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数字化转型,既是发扬乡风文明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乡村文化乃至全方位振兴的关键一环。一方面,数字技术为乡村文化的传播和弘扬提供了新的有利条件,通过数字化技术,能以高效便捷的方式实现对乡村传统文化的留存,在保留优秀乡村本土文化的同时,可以凭借影视创作等现代化方式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价值再造,以通俗有趣的表现形式激活村民的文化意识,为乡土文脉赓续提供不竭的活力。[2]另一方面,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能服务于国家科教兴农战略,促进农业走向现代化,同时还具备教育教化的职能和条件,能在乡村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助推乡村人才培育工作,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提高其致富能力,[3]带给村民就业增收的机会。总的来说,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数字化转型体现了乡村发展的信息化与数字化转变,不仅促进了乡村的现代化转型,催生出乡村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发展新动能,创造就业机会,更是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

(三)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乡村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乡村表现为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不断完善,生产生活更加便捷,民生保障更加有力,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乡村更加美丽宜居。就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来讲,其数字化转型的本质就是要解决人民日益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同乡村公共文化供给单一的矛盾,向村民提供功能更为丰富的公共文化场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质量,使村民的文化获得感和满足感得到提升,实现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体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内涵,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具有一致性。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数字化转型不仅能提升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现代化水平,更能凭借其数字技术手段进行高效赋能,极大地促进人才、资源等要素在城乡间实现联动与互促,推动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向智能化和信息化转变,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向前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早日实现提供了不竭动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三、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困境

(一)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数字基础设施是促成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数字化转型的前提条件,具有本底性、支撑性和决定性作用。[4]现阶段,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城乡发展仍不均衡,部分乡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乡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无法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乡村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受制于资金短缺、投融资渠道单一等因素,使乡村地区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数字化设备的配置上面临困难。乡村现有数字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较低、覆盖广度深度有限等问题,更是限制了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数字化应用的范围与规模。同时,由于乡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的养护与管理水平较低,设备折旧速度较快,数字硬件设备落后及维护与运营人才的匮乏更是使乡村地区数字化转型面临重重障碍。[5]整体来说,我国乡村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仍较落后,且存在各地区不均的状况,严重制约着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数字化转型目标的实现。

(二)数字化理念缺失

推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数字化转型需要参与主体树立数字化发展理念。当前,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过程中,由于数字化理念缺失,基层政府存在重实体轻虚拟的现象,过分注重实体空间的建设,忽视了数字虚拟空间的打造,公共文化活动多在线下进行,而对在线文娱活动的关注及组织力度不足,数字文化活动开展较少,公共文化空间数字化转型难以落到实处。同时,由于城乡数字鸿沟的存在,乡村地区的数字化普及程度较低,村民作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主要使用者,其数字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效果,[6]一些村民的文化素质较低,数字化理念缺失,接受新知识、使用新技术的能力不高的情况普遍存在,大部分村民不能客观地判断并表述自己对文化的真实需求,进而难以进行文化自治。因此,提高全民对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数字化转型的认识,在整个乡村推广数字化理念、营造数字氛围,至关重要。

(三)数字化人才不足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数字化转型需要依靠数字人才的辅助,现阶段乡村人口流失严重,中青年劳动力匮乏,常住人口多为留守老人和妇女儿童。相较于城市,乡村地区的工作、生活环境较差,对高等学校毕业生、专业技术工人等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使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缺乏相应人才支撑,各项数字乡村建设工作的开展面临瓶颈。同时,部分基层政府领导干部和相关负责人自身的数字知识、数字技能、数字素养有限,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数字化建设过程中过度依赖外部力量,只是一味简单地模仿照搬其他地方的做法,导致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数字化建设千篇一律,并未结合乡村实际状况,没有突出当地文化特色,甚至出现过度数字化的现象。实施方案和相关指令下达存在缺失和不足,相应制度建设和人员配置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数字化建设目标适配度不高。[7]可以说,由于目前乡村建设中新型数字化人才的匮乏,制约了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数字化转型助推数字乡村建设的步伐。

四、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数字化转型的推进路径

(一)补齐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数字化转型需要强有力的数字技术作为支撑。乡村地区建立健全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在乡村推广并普及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基础设施,补齐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提升数字化建设水平。为此,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强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与此同时,基层政府应以公共文化空间为平台,依托数字技术将公共文化供给与基础教育、就业等民生保障相结合,打造全方位的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以智慧化场景实现乡村居民文化生活智慧化的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促进数字农业农技培训、数字图书馆、数字基础教育等公共服务在城乡间实现互联、互惠与共享,[8]使文化资源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惠及万户千门,带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有效性与可及性,提升城乡间的配置效率,满足村民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二)树立数字化发展理念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数字化转型需要新的发展理念和思想作指引,这就要求各参与主体需要树立“数字化”发展理念,提升对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数字化转型的认识。现阶段,乡村基层工作人员乃至基层政府对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数字化发展理念有所缺失,未能充分认识到数字化转型对乡村文化乃至全方位振兴的重要性。作为乡村建设的领头人,基层从业人员首先要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政府部门应定期开展相关知识讲座,进行工作教育培训,促使其在思想层面深化对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数字化的认识,深刻理解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数字化转型对乡村现代化的重要性,使其真正领会国家进行数字乡村建设的深刻内涵。对广大乡村居民来说,强化数字意识必须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地位。政府部门应积极搭建数字参与渠道,降低村民的参与成本,激发村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强化村民对数字化发展理念的认知,鼓励村民主动学习数字技术,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激发和引导村民的主体意识,真正实现“志智双扶”。使参与乡村数字文化建设成为广大村民的自觉行动,营造良好的数字氛围,从而提高村民对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数字化转型的整体认知,让公共文化空间真正为民所用。

(三)引进并培育数字人才

数字信息人才是促进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人力资源基础和竞争核心。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数字化转型的顺利推进需要扩大数字人才规模,提升质量。首先,应建立人才引进机制,聘请一些兼备数字技术和治理技能的专业人才,注重引进、培养和使用。同时,通过完善的社会保障和激励机制吸引外出的大学毕业生、企业家等人才回流,并加大政策补助力度,吸引其留在乡村,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9]其次,需要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地方政府通过与相关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定期开展专题培训活动,提高村干部和村民的数字素养及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推动掌握数字技术的新型农民队伍的壮大,加快形成人才集聚效应。[10]

五、结语

乡村的全面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向前发展,离不开乡村公共文化的高质量发展,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数字化转型作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为中国乡村的繁荣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11]为此,需要明确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数字化转型的意义,了解当前的困境,提出推进路径,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公共文化新发展格局,以期使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真正成为传播知识、交流情感、传授技能、培育乡风文明的场所,助推乡村文化的繁荣与振兴。

猜你喜欢
村民转型数字化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转型
数字化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