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结构 扩规模 推动蔬菜产业提质增效*

2024-05-02 23:42黄文斌
云南农业 2024年3期
关键词:思茅蔬菜基地普洱

黄文斌

(普洱市思茅区经济作物工作站,云南 思茅 665000)

近年来,思茅区蔬菜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和效益,但仍存在一些制约其深度发展的“瓶颈”。结合生产实践及李崇光等[1],赵晓晨等[2],毛昭庆等[3]的分析探讨,对思茅区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政策扶持力度不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季节性和结构性缺菜、市场流通体系滞后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布局基地、强化科技支撑、开展基地认证等对策措施,以期为菜农服务,推动思茅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思茅区是普洱市“常年蔬菜优势产区”和“冬春蔬菜优势产区”。近年来,思茅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蔬菜产业的发展,并将其列入全区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重点,以产业兴旺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一、思茅区蔬菜产业综合效益凸显

(一)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据统计,思茅区现有常年固定蔬菜基地966.67 hm2(设施大棚300 hm2,露地蔬菜666.67 hm2),冬春辣椒、无筋豆、豇豆等蔬菜畅销北京、新疆、山东等地,小黄姜等销往广州、香港等地,远销欧洲国家,深受广大客商欢迎。2022年,全区蔬菜总播种面积4 333.33 hm2,总产量9.75万t,实现产值2.92亿元(按3元/kg计);2023年,全区常年种植蔬菜面积1 066.67 hm2,总播种面积5 000 hm2,总产量10.5万t,实现总产值3.15亿元,效益良好。

(二)区域布局逐步形成

思茅区以种植白菜、青菜、结球甘蓝、黄瓜、无筋豆、水晶豌豆、豇豆、辣椒、番茄等蔬菜种类为主。通过长期发展,尤其是设施农业的发展,形成了“以整碗村高原特色蔬菜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核心,以永庆蔬菜基地、四丘田蔬菜基地、下寨蔬菜基地为主,以其他零星基地为辅助”的全区蔬菜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全区常年蔬菜自给率为70%左右。

(三)流通体系基本形成

思茅区目前共有蔬菜直销点(直销店)33个、蔬菜冷库1个、蔬菜专业合作社14个、蔬菜批发市场3个、配送中心4个、集贸市场12个、商场超市18个,形成了“15分钟蔬菜购买圈”,缓解市民买菜难的问题。

(四)科技体系初步形成

思茅区经作部门专门负责开展蔬菜新品种的引选、示范和推广,设立机构和人员,科技体系逐步形成。尤其是2020年普洱市经济作物工作站引进了李天来院士团队——设立普洱绿色蔬菜发展创新研究中心,承担云南省现代农业蔬菜产业体系(普洱试验站)的部分工作及实施基层农技推广项目,辐射带动全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2015年“思茅区冬早蔬菜集成技术示范推广”成果获原云南省农业厅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2017年“思茅区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集成技术推广”获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农业技术推广奖三等奖。

(五)良种推广成效显著

“十三五”以来,思茅区全方位开展蔬菜良种引种、试验、示范及推广,尤其是2022年建设了年产2 000多万株的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引进的贝贝小南瓜、如意白菜、金鹏8号番茄等新品种种植成功并得到广泛推广,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同时,积极推行“无公害蔬菜种植”理念,所产蔬菜无污染、品质优,常年蔬菜抽检合格率98.5%以上,农残快速检测合格率98%以上。

(六)综合效益广泛凸显

思茅区种植蔬菜历史悠久,且积极推广设施栽培,稻-菜、烟-菜等轮作模式,粮-菜、菜-菜种植模式。2022年思茅港镇推广绿色高效稻-菜种植模式面积266.67 hm2,平均每亩蔬菜增加产值5 000元,总产值2 000万元,效益明显。

二、蔬菜生产离高产高效尚有距离

(一)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思茅区以山区为主,坝区面积小,种植户露天生产为主,常年固定蔬菜基地仅有966.67 hm2,其中设施大棚仅300 hm2,设施化水平低,“靠天种菜”是常态。现有的设施大棚质量不高、功能不全,无法达到高产高效蔬菜种植设施要求,且田间排灌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远未形成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导致全区蔬菜种植产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蔬菜生产受季节影响较为严重。

(二)季节性和结构性缺菜

思茅区近几年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增加,但蔬菜的商品化程度却不高,呈现季节性和结构性缺菜现象。季节性缺菜主要是因应对雨季设施化程度不高,蔬菜总体产量有限,在降雨量比较集中的6—10月缺口突出,品种以叶菜类、茄果类、佐料类为主。而反季节菜(主要指冬季)虽然产量高,但有部分菜豆、菜辣椒、蜜本南瓜、西葫芦等为订单农业,需要外销。结构性缺菜是指生产在结构上也不尽合理,叶菜类、茄果类、瓜豆类的比例相对较大,其他类比例偏小,且总体上本地可以自给的蔬菜品种也相对少,基本都需要从外地调菜进行补充。

(三)政策扶持力度不强

蔬菜产业属于劳动、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主要依赖菜农自发投入,菜农要承担蔬菜生产带来的多重风险。政策扶持力度不强,加之生产资料、劳动力、运销成本不断上涨,菜农的生产积极性有所下降,导致全区蔬菜产业发展受影响。由于种植面积少、产量低、规模效应小,无法吸引大的龙头企业入驻普洱市发展。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致使思茅区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能力不够,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推进不足。

(四)市场流通体系滞后

普洱市蔬菜消费市场对外依赖程度高,1/4以上蔬菜靠市外调入销售,平均运输距离在360 km,物流成本约0.35元/kg,运输损耗约0.25元/kg,直接成本增加0.6元/kg,导致蔬菜供应不稳定,市场价格波动大,流通成本高。同时,蔬菜从生产基地流入思茅市场销售,大多要经过批发市场,再经过两三次倒手后才能到消费者手中,流通成本占到蔬菜平均销售价格的33%,这部分成本最终会转嫁给消费者,导致蔬菜价格上涨。由于缺乏分级、包装、预冷等设施设备,对市场的平衡能力弱,存在“过剩蔬菜流不出去,紧缺蔬菜运不进来”的情况。

三、提升思茅蔬菜产业市场竞争力

(一)合理布局基地,实现“藏菜于地”

思茅区各级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蔬菜产业发展,将其视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要内容来抓。各乡(镇)要结合实际,参照《普洱市绿色蔬菜基地发展规划(2021—2025年)》制定规划和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合理布局,形成规模及特色,力争到2025年建成1 333.33 hm2常年蔬菜基地,建设主城区蔬菜保障供应基地400 hm2,提质增效现有的966.67 hm2基地,使蔬菜自给率达80%以上。同时,要重点打造“南屏镇整碗村蔬菜科技示范园(设施农业示范园)”“四丘田最美蔬菜生产基地”,振兴“倚象镇永庆村蔬菜生产老基地”,拓展“下寨绿色蔬菜示范区”等,真正实现“藏菜于地”。

(二)强化科技支撑,做到“科技兴菜”

继续依托李天来院士团队科研平台普洱市绿色蔬菜发展创新研究中心示范基地项目等机会,积极学习、总结完善生产技术,推广应用主要蔬菜品种的生产技术规程,实现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真正做到“科技兴菜”。同时,要力争培育壮大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2家以上,加大招商引资,引导扶持现有的蔬菜流通公司和专业合作社为菜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科技服务,走“龙头带产业、产业连基地、基地连农民”的发展之路,建设一批“专业村、专业合作社”。

(三)开展基地认证,加快“品牌强菜”

积极开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申报认证工作,打造绿色品牌,到2025年力争建成1个省级、2个市级、3个县级蔬菜基地。同时,要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大型展示、展销、博览活动,打好“绿色牌”,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思茅区蔬菜目前没有品牌的突破,写好“思乡农荟精品菜篮子大文章”等,开辟出一条思茅高原特色蔬菜产业发展新路子。

猜你喜欢
思茅蔬菜基地普洱
Description of two new species of Hemiphyllodactylus(Reptilia: Gekkonidae) from karst landscapes in Yunnan, China, highlights complex conservation needs
在普洱半山酒店寻找诗和远方
绿色是普洱的底色
农谷三安模式 蔬菜基地大白菜喜获丰收
思茅山橙根中生物碱类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区长陈奇调研思茅区综合档案馆建设
参观曹家桥蔬菜基地
一杯普洱的姐妹情怀
浅析“菜篮子”工程建设之“喜”与“忧”
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