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田式稻渔综合种养*

2024-05-02 23:42张丽媛杨世杰
云南农业 2024年3期
关键词:增氧机鱼种种养

王 慧,安 莉,张丽媛**,杨世杰

(1.昆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032;2.西双版纳渔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云南 勐海 666205)

西双版纳州位于云南省西南端,北纬21°08′~22°36′、东经99°56′~101°50′,属北回归线以南热带湿润区。东南与老挝山水相连,西南与缅甸接壤,土地面积近2万km2,辖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和11个国营农场。年均气温18.9~22.6 ℃,年降雨量1 136~1 513 mm。州内最高点是勐海县勐宋乡滑竹梁子,海拔2 429 m,最低点是澜沧江与南腊河会合处,海拔477 m。高温多雨、干湿季分明、四季差异不明显的气候特点适合水稻种植,也适合渔业养殖。西双版纳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稻田连片集中,因物产丰富,当地农民仅每年3—7月种植1季水稻,收割后田中蓄水供翌年栽插用,形成大量冬闲水田,土地资源浪费较大。利用冬闲田开展水产养殖,逐步形成当地独特的塘田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能充分开发水田功能。为更好推广塘田式综合种养,联合当地水产推广站及企业开展滇南低海拔热区稻渔轮作模式研究与技术应用,选用勐海县勐遮镇曼吕村委会西双版纳渔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80.8 hm2稻田作为试验基地,总结出塘田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规范和提高稻渔轮作养殖技术,促进滇南地区稻渔养殖产业的发展。

1 基础设施改造完善

1.1 道路修缮与改造

为方便运输鱼苗、鱼种等,对进出塘田的主干道路和田间道路进行改造,主干道路宽5~6 m,确保小型货车能顺畅通行。修缮和改造的田间道路宽3~4 m,确保小型农机和微型车辆能顺畅通行。

1.2 排灌设施改造

排水、灌溉是稻田综合种养的必要环节,对部分设施、泵站和排灌管道等修缮,确保排灌水需要及养殖用水集中回收进行生物净化处理。

1.3 完善基础设施

完善电力设备,确保各项设备正常运行。0.67 hm2稻田配置1台增氧机,按需调节鱼种养殖需氧量。每个单元稻田配置投饵机,以方便科学投饵。

1.4 鱼种来源

养殖鱼种统一选择优质鱼苗生产企业购进,部分品种选择种质优良的亲本自繁。鱼种鱼苗规范标准化培育,主要以罗非鱼为主,鱼苗规格5~6朝阶段,用小池培育,每亩水面放养5万尾,放养2个月后,鱼苗长至25 g(40尾/kg)左右分塘培育,培育至10~15尾/kg的鱼种。7月稻谷收获后将培育好的鱼种投入稻田,按照商品鱼养殖规模和品种需求饲养。

2 水稻种植及管护

选择水稻品种昭粳13,具有抗病、抗涝、抗倒伏等特征。行距45 cm、株距5 cm,每亩种植1.2万株。全程零施肥,利用上一轮水产养殖产生的残饵粪便沉积为天然底肥,秸秆经过微生物处理形成优质天然肥料,增强土壤有机质含量和保水能力,使禾苗有效分蘖增多和谷粒饱满。全程少农药,初期病虫害采用诱虫灯、鸭子等物理防治,中后期采用无人机喷洒高浓度乙醇+辣椒面防治,提升稻米品质。

3 鱼种养殖及管护

3.1 池塘准备

水稻收获后,打捞多余的稻草集中处理,培育成有机肥用作后期塘埂种植蔬菜、水果、玉米等。池塘注水20~30 cm浸泡稻田7~15 d,待残留稻草发酵后将底水排入净化池。稻田排水后加注新水,保持20 cm水深,每亩用20~30 kg生氧化钙带水清田。之后将田水灌至1.2 m深准备放养鱼种。

3.2 鱼种投放

(1)消毒解毒。稻田灌水约1周,先用碧水解毒安解毒,再投入少量鱼种试水,如果鱼种没有出现病死和应激反应,即可投放鱼种。鱼种放养前用3%氯化钠水溶液和2×10-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鱼体消毒,预防鱼病。

(2)养殖品种及鱼种规格。以罗非鱼为主,适当搭配鲢鳙鱼、鲤鱼、鲫鱼、草鱼、泥鳅,放养比例为罗非鱼70%、鲢鳙鱼10%、鲤鱼鲫鱼10%、草鱼5%、泥鳅5%。鱼种投放规格为每千克罗非鱼10~15尾、草鱼20尾、鲢鱼10尾、鳙鱼10尾、鲤鱼20尾、鲫鱼40尾。

3.3 饲料选择与投喂

(1)饲料选择。选择符合国家标准、质量优良的通用鱼饲料,鱼苗阶段选择高蛋白饲料投喂,成鱼阶段选择粗蛋白含量28%左右的饲料投喂。

(2)饲料投喂。鱼种放养后第2 d开始投喂,开启投饵机驯化投喂,经过3~5 d驯食,鱼种形成抢食习惯。养殖期间每日投喂2餐,时间为8:00—10:00和16:00—18:00。根据天气、水质、水温及鱼吃食情况灵活调整养殖期间日投饵量,控制在鱼体重量的2%~5%。每次投喂前要先投入少量饲料做诱饵,让鱼体全部浮起来摄食,并掌握让鱼吃至“八分饱”为度,一般投喂时间控制在40 min。鱼种放入后专人负责管理投喂。

3.4 水质调控与鱼病防控

(1)利用有益菌。养殖期间每月使用复合微生物制剂1次,利用有益菌的快速增长,抑制有害菌生长繁殖。同时,硝化菌有利于降低水体亚硝酸盐浓度,可起到水质调控和鱼病防控作用,促进鱼类生长。

(2)配置增氧机。0.67 hm2稻田配置1台功率为1.5 kW的叶轮式增氧机调节稻田鱼种养殖所需氧气。增氧机一般在凌晨鱼容易缺氧浮头时使用,另外晴天中午开机2 h左右,通过增氧机搅动,使上下水层溶氧基本平衡,不容易在夜间缺氧,有利于促进鱼体生长。

3.5 日常管理

坚持每天早晚各巡塘1次,注意观察水质和鱼活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如发现水质变化较大易恶化时,及时注入部分新水;清晨发现鱼有浮头现象,及时开增氧机增氧,必要时抛撒增氧剂增氧,避免鱼因缺氧而亡;发现鱼活动不正常时及时检查,做好鱼病防控。此外,建立水产养殖档案管理制度,做好生产记录、用药记录、巡查记录等。做好防逃、防盗,半个月测试1次,查看鱼的生长情况、水质抽检、鱼健康度监测等,随时对出现的情况进行调整。

3.6 养殖用水净化处理

稻田养殖鱼类的用水集中排放至净化池,预先在净化池种植水生植物,通过水生植物生长发育吸收利用养殖用水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起到生物净化养殖用水后再循环利用的作用,减轻养殖用水因鱼类排泄物造成的富营养化影响,起到净化水质效果,然后再排灌至苗种培育池,形成养殖用水的生态循环利用。

4 生态循环种养殖

4.1 塘田式稻渔综合种养

在一田两用发展种养业的同时,可利用较宽的田埂种植饲草并适当发展鸡、鸭、鹅等家禽养殖,道路两旁种植玉米、蔬菜、水果等,可以一地多用,养殖产生的残饵粪便、家禽粪便及秸秆经过微生物处理形成优质天然肥料,可作为稻田肥料实现种植全程零施肥、少农药,使农产品更加生态安全。

4.2 塘田式鱼种养殖

以一个品种为主多品种搭配的模式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饵料资源,水体上层有以浮游生物为食的滤食性鱼类鲢、鳙鱼,中下层有以人工饲料为食的罗非鱼、草鱼,底层有杂食性的鲤鱼、鲫鱼和泥鳅。残饵和一些有机碎屑会被底层鱼类摄食,既可避免饲料浪费,又能减少养殖环境有机碎屑量;鱼类排泄物分解后转化的浮游生物,被上层滤食性鱼类摄食,可以减少水体中藻类含量。

4.3 合理养殖模式优点

形成了水体有机质、营养物质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减轻养殖鱼类投喂饲料为水体带来的氮、磷等污染,降低对区域环境的负面影响,形成良性生态塘田种养模式。同时还可以实现稻渔双增产,有助于提升鱼类产品和稻米的整体质量,确保鱼类产品具有鲜美与安全的双重优势。使鱼类产品更加鲜美,稻米口感更加优良,提升种养殖经济效益。

5 效益分析

5.1 经济效益

稻田综合种养提高了鱼和稻米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提升了经济效益。经测产塘田式稻田综合种养80.8 hm2试验地,经济效益显著。

(1)每年每公顷水稻产量7 950~8 250 kg,按商品米25元/kg计(普通水稻产量1.2万~1.35万kg,商品米8元/kg计),塘田式稻米比普通稻米提高17元/kg,可增收9.83万~10.28万元。

(2)每年每公顷按放养鱼量4 500 kg,成活率95%,毛增重4.2倍计,产量可达到1.8万kg,试验地总产量145.44万kg,按单价11元/kg计,年产值1 599.84万元。

(3)田埂种植玉米年产240 t,产值72万元。

5.2 生态效益

塘田式稻渔综合种养所采取的良性生态循环模式,可实现种植零施肥、少农药,使种稻、养鱼提质增效。减少氮、磷排放,减少区域环境污染,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5.3 社会效益

开展稻田综合种养,可提高土地利用率,一地多用,减少投入,生产出量多质高的稻米和鱼产品,对发挥优质高产、高能低耗、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功能有很大帮助。

6 塘田式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前景

稻渔综合种养紧密结合了当地种植业与养殖业,达到促进稻田增产、节约有限耕地及改善田块肥力的良好效果。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位一体,在全国得到广泛推广应用。西双版纳塘田式养殖模式充分利用当地气候优势,将闲置冬闲田转化为养殖池塘,采用循环、生态、立体的养殖模式,在保证粮食安全前提下提高了水产养殖效益。目前西双版纳渔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稻渔米已经获得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协同创新平台举办的2021年优质渔米评比生态优质奖,品质得到市场认可,供不应求。塘田中养殖的罗非鱼也远销红河、昆明等地。随着塘田式养殖模式推广,还可以发展鱼产品加工,开展稻渔节等旅游活动,实现三产融合发展,提升当地少数民族就业及创收机会,同时带动其他相关产业,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减少当地农村及下游环境污染。

猜你喜欢
增氧机鱼种种养
水产养殖中传统增氧设备增氧能力差异分析
西瓜皮喂鱼种一举三得
水产养殖中传统增氧设备能耗差异分析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池塘鱼种如何正确投放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鄱阳县富大种养专业合作社
四种常用渔药对异育银鲫“中科5号”鱼种急性毒性研究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增氧机“智能开关”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