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采编播中的应用

2024-05-02 23:44
电视技术 2024年1期
关键词:算力人工智能算法

汤 云

(滁州市广播电视台,安徽 滁州 239000)

0 引言

随着科技不断演进,人工智能在新闻领域崭露头角,提高了新闻生产、播报的效率。针对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采编播领域应用的研究,对于把握未来媒体趋势和提高新闻行业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1 人工智能技术概述

1.1 人工智能的概念

人工智能的定义包括人工、智能两个方面,指由人制造出来的可以表现出智能的机器,通过计算机程序来实现人类智能的技术。人工智能通过模拟人类思维过程,使用算法和模型来处理大量信息,并从中学习,以增强执行任务的能力。该领域涉及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旨在为计算机系统赋予类似人类智慧的功能,推动科技在自动化、决策支持和创新领域的应用[1]。

1.2 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

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包括算法、算力、数据3 个方面。算法方面,新算法发展迅速,推动人工智能向通用化方向发展。国内外科技企业纷纷推出自己的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产品,如OpenAI 公司的“GPT-3”、百度公司的“Ernie3.0”及智源“悟道·文澜”模型等,并向多种图像编码、多种语言及多类型数据方向发展。算法方面,轻量化深度学习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及知识计算等在不断发展。算力方面,单点算力不断突破,训练芯片在不断创新。在算力需求驱动下,新的算力架构研发成为工作重点。类脑芯片、存内计算及量子计算是实现高算力、低功耗的重要技术,也是今后算力层面的重要发展方向。数据方面,数据规模不断扩大,数据服务向深度定制化方向发展。

1.3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情况

人工智能入选2023 年度“十大新词语”。2023年无疑是人工智能产业高速发展的一年。新一代人工智能是融合语言、文字、图片及视频等多种信息的技术形态,对产业和政策支撑能力的要求更高[2]。全球范围内已有多个国家将人工智能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自2021 年起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下先后建立北京、天津、杭州、广州、成都等第二批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此后又陆续批复了15 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人工智能安全可信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领域,推出了一系列的治理原则。人工智能安全领域的立法也在不断推进[3]。

2 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采编播中的应用

2.1 在新闻策划采集中的应用

在新闻策划采集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呈现显著效果。通过大数据计算,人工智能能够了解受众的短期关注焦点和长期阅读偏好,推断潜在需求。这个过程被定义为“计算性新闻发现”,通过算法将编辑关注引导到有潜在新闻价值的事件或信息。人工智能在信息获取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代替传统新闻采访的耗时耗力,实现更迅速便捷的数据收集。例如,在无法进入新闻现场的情况下,无人机可以代替记者进行实时监控,捕获实时影像,为新闻生产提供了更灵活的手段。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和多样性,而且为编辑提供了更精准的信息基础,使得新闻策划和采集更加智能化和高效。

以新华社发布的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为例,其由新华社和阿里巴巴公司合资打造,支持新闻采编播全流程作业。在线索、策划方面,该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实现了更精准的新闻线索发现。通过对受众喜好的分析,平台推测出受众感兴趣的议题,预测事件的热度,为编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例如,2018 年全国两会期间,媒体大脑从庞大的网络数据中梳理出相关舆情热词,为新华社生成视频新闻《2018 两会MGC 舆情热点》提供了新闻选题。此外,平台的算法还能够分析大量数据,为编辑团队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基础,帮助他们在新闻策划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这种智能化的策划和线索功能使得编辑能够更加高效地发现和规划新闻,确保新闻内容更符合受众需求,同时提高了整个新闻生产流程的效率。

2.2 在新闻编审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编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算法,人工智能能够快速而准确地分析大量文本,自动检测语法错误、逻辑问题和编辑标准,提高编辑效率。智能编辑工具可以识别不同风格和语调,确保新闻稿件符合特定的编辑要求和受众期望。人工智能在新闻编审中还能够进行语义分析,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有效避免偏见和错误信息的传播。通过自动化流程,编辑可以更专注于提升新闻质量和深度报道。人工智能提供实时反馈,帮助编辑及时纠正错误,使得整个编审过程更为高效和精准。这些应用使得人工智能在新闻编审中成为不可或缺的支持工具,为媒体提供更优质、可信的新闻内容。

以中国科学报社与北京大学科研团队联合研发的首个科学新闻写作机器人“小柯”为例,是人工智能在新闻领域的创新尝试。机器人“小柯”通过先进的自然语言处理和深度学习算法,能够实现自动化的科学新闻写作。“小柯”不仅可以处理大量科技领域的数据,还能够理解和转化这些信息为生动、通俗易懂的新闻报道,其算法具备对复杂科学概念的理解能力,能够将专业性强的科研成果转化为面向广大读者的语言,提高了科学新闻的传播效果。“小柯”还具备自动编辑和校对的功能,有效减少了编辑团队的工作负担。它能够识别文本中的语法错误、逻辑问题,提供实时反馈,确保最终产出的科学新闻质量较高。

以人民日报的“智能云剪辑师”为例,具备自动匹配字幕、人物实时追踪、画面抖动修复及横屏速转竖屏等功能,实现新闻视频的快速生成。首先,自动匹配字幕功能使得视频剪辑过程更为高效[4]。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系统能够自动识别语音内容并匹配相应的字幕,减轻编辑人员的工作负担,加速新闻视频的制作速度。其次,人物实时追踪技术确保视频中人物的位置和动态能够被准确捕捉,不仅提高了视频的专业程度,也使得编辑更容易对关键人物进行焦点处理。画面抖动修复功能则有效解决了摄影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晃动问题,提升了视频的观赏性和专业度。最后,横屏速转竖屏功能使得视频在不同平台和设备上的播放更加适应观众的需求,增强了视频的可分享性和可观性。这些先进功能的整合使得“智能云剪辑师”成为一个强大的新闻视频生成工具,为人民日报提供了高效、智能的制作流程,确保了视频的质量和适应性[5]。

2.3 在新闻播报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播报中的应用,拓展了多媒体新闻呈现的可能性。语音合成技术使得计算机能够以自然、流畅的声音播报新闻,为听众提供更生动的听觉体验。虚拟主持人技术通过人工智能模拟主持人的外貌和语言表达,使新闻呈现更富有个性和趣味。此外,视频直播和虚拟现场报道的人工智能应用推动了实时新闻传播的创新,为观众提供更真实、互动的体验。这些技术的整合不仅丰富了新闻媒体的表现形式,也改善了信息传递的效果,使观众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参与到新闻事件中[6]。在数字化媒体时代,人工智能在新闻播报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推动了新闻传播的多样性和前沿性。

以极目新闻推出的虚拟主播晓慕为例,在元宇宙与人工智能发展的大背景下,极目新闻于2023年3 月28 日推出了全新改版的极目新闻客户端3.0,并上线了虚拟主播晓慕[7]。虚拟主播晓慕可将文字新闻转化成由晓慕播报的视频新闻,并可在新闻直播活动中担任新闻主持人,向用户提供高科技、人性化的新闻资讯服务[8]。

以国广传媒发展有限公司、国广东方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中广智诚科技(天津)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多语种人工智能播客系统为例,该系统支持多种语言,快速准确地翻译和播报不同语言的新闻,满足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听众的需求[9]。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系统自动化生成新闻播报内容,大大提高了新闻的生产效率和播报的准确性。系统根据用户的需求和喜好,提供个性化的新闻播报服务,使用户能够更加方便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内容。通过情感分析技术,系统判断新闻内容的情感倾向,从而调整播报的语气和语调,使得新闻播报更具人情味,更加吸引听众[10]。

3 结语

本文深入研究了人工智能在新闻产业的广泛应用,呈现了其在策划、采编、播报等环节的积极影响。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不仅提高了新闻生产的效率,更为多样性、个性化的内容传播带来了新的可能性。然而,也需审慎思考其带来的伦理和社会挑战。未来,持续创新与合理监管将是确保人工智能在新闻业可持续发展中平衡各方利益的关键。

猜你喜欢
算力人工智能算法
多方求解智能时代算力挑战
这个第二不一般
卫星通信在算力网络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算力成为数字经济的主要生产力
基于MapReduce的改进Eclat算法
Travellng thg World Full—time for Rree
2019:人工智能
进位加法的两种算法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