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微观与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探索

2024-05-02 11:36叶德磊
新文科理论与实践 2024年1期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新文科

摘要:在具体专业课程的教材编写、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实施等方面,自然流畅地联结、融合多学科和跨专业知识、技能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经济学教学中可以顺理成章地联结互联网信息技术,让学生具有从互联网信息技术出发观察经济现象和思考经济理论的能力;经济学与我国改革开放历史知识的交叉融合则可以使学生增强理解相关经济理论的历史纵深感;教学上对经济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关联,不仅可以让学生增加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也可以拓展传统文化的研究;经济学与地理学、旅游学、哲学、心理学等的融合也可以在某些方面实现有意义的教学糅合。这些教学改革可以培养学生多学科、跨专业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多学科和跨专业知识的联结、融合应该是基于相关理论的自然流畅的论述或者引申,而不应损害经济学专业课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流畅性。

关键词:新文科;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交叉融合

DOI: 10.20066/j.cnki.37-1535/G4.2024.01.11

新文科建设不仅要求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改革和优化,也要求相关的每一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和优化。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也常合称为现代经济学原理)是财经类本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也常常是吸引其他专业学生选修的热门课程,同时还是不少高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热门通识课。这两门课的传统教学指导思想是将其理论原理和理论逻辑讲解清楚,教学素材也只是单纯地为理论原理的阐述和讲解服务的。新文科建设要求学科的交叉融合,要求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思考的视域。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们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上作了一些新的改革和探索。

首先要指出的是,我们认为新文科背景下的课程改革,不仅要着眼于培养课程主讲者所在的本专业学生的跨专业(多学科)思维的视野和逻辑,还要着眼于培养来选修课程或通过通识课学习的其他专业的学生跨专业(多学科)思维的视野和逻辑能力。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后者的效果甚至常常更加明显。有的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方法论证了通识课常常有较显著的效果①。

一、水到渠成地联结经济学与互联网信息技术

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对现实经济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现代经济学教学不应该对这方面的影响视而不见。微观经济学中的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产生和扩大的原因在于减少交易成本①。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于交易成本产生了重大影响,进而对于企业形态和企业规模产生了重要影响。经济学在阐述交易成本理论时,在阐述企业产生的原因及企业规模发展趋势等问题时,可以也应该水到渠成地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影响予以论述。

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大大地减少和降低了交易成本,譬如,现在消费者常常只需要在网上或自媒体上搜寻各种商品信息并下单购买,而不需要像过去那样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搜寻自己所要购买的商品。企业或商品出售方也常常只要在网上发布商品信息,大大简化或节省了推销产品的繁杂流程和不菲费用。

企业产生的原因和企业规模扩大的原因本来是为了减少交易成本,现在既然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规模就无需很大了,甚至企业也不需要了。所以,我们现在看到,一些新行业中的企业规模很小,有时二三十个人的企业就可以顺畅地运行,并创造较为可观的收益和利润。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还使得在某些条件下企业的边界趋于模糊,出现了所谓的虚拟企业(virtual enterprise)。它指的是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加以联结的组织,没有成形的组织结构。不同的主体为了商业利益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短期的柔性合作,这种合作形式不同于传统的企业形式,但似乎又有点像企业。譬如,现在有的人不上班,在家开个网店,它既像企业又不像企业。

人们也越来越多地以“灵工经济”(gig economy,过去也译为“零工经济”)来概括类似的现象。灵工经济指的是利用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等快速匹配工作上的供需双方,主要由自由职业者参与的一种经济形态。例如兼职代驾、代购、顺风车、基于互联网信息传递的频繁移动于不同工作场地的打工(服务)等。在这里,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小,企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甚至有时企业干脆消失了,平台和市场取代了企业,成为用工的主要连接体。

但另一方面,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使得某些行业的企业规模呈现越来越大的发展趋势,因为信息技术同时大大地降低了企业组织生产经营的成本即组织成本或管理成本。举例来说,管理总部在上海的公司高层现在可以通过基于网络的自媒体等通讯工具非常便捷地与位于成都、新加坡、芝加哥等地的分公司随时进行业务交流,甚至可以远程监管生产流程。也就是生产经营的组织成本(管理成本)大大降低了,企业规模可以比过去更大而不会影响管理半径和管理效率②。这样将经济理论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联结融合显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在灵工经济越来越盛行的时代,依据传统方法统计的失业率也可能会一定程度上失真,因为有些表面上没有正式工作的人实际上可能是有工作的。这也使得宏观经济学中的失业理论与互联网信息技术有了教学上连接和内容更新的可能。

互联网信息技术还使得微观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理论和范围经济理论有了内容创新的空间,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平台成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新的实现方式。譬如,类似于淘宝、京东等的购物平台的维护成本几乎是既定的,平台上入驻网店数量的增加或者商品销售量的增加显然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再譬如,某广告公司利用自己的网络平台接受到驾校学习开车的报名,后来发现取得驾照后的人的大多数会在一年之内购买新车,该广告公司又利用相关的数据实施精准营销,帮助汽车4S店销售汽車。购买新车的人100%都要购买与车辆相关的保险,该广告公司又在与各保险公司联系的前提下,帮助保险公司销售保险。如此利用基础平台和数据从事多种业务经营带来的平均成本的下降显然属于范围经济。如果完全置现在的平台和大数据于不顾去讲授规模经济理论和范围经济理论,不仅理论内容陈旧,而且不能培养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现代经济思维能力。

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第三方支付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货币需求。这使得我们在讲述货币需求理论时,也不能完全按照传统的货币需求理论照本宣科。因为以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大大地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譬如,过去在上海的某人要通过邮电局汇款给济南某人,起码要两三天才能到达。而现在,上海某人通过支付宝转账给济南某人只需要几秒钟时间。济南的该人士又马上可以用同样的方式转账给西安的某人,后者又马上可以转给拉萨的某人。货币流通速度的显著加快当然会减少对基础货币的需求,而这又会影响货币供给的适量投放,从而一定程度上考验货币政策的力度选择。也就是说,互联网信息技术通过对货币需求和货币政策的直接影响或间接影响,也使得在宏观经济学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有了以多学科、跨专业视野分析的必要和可能。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加快了分工的深化。譬如,以互联网信息移动技术为基础的快递是从传统的邮政业务中分离出来的,这是分工的深入和细化。后来又进一步分离出了闪送。快递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市场大了,快递公司也越来越多,快递业务越来越忙。激烈的市场竞争又促使快递速度越来越快,价格越来越便宜。从经济学的眼光来看,很多业务和商业模式其实就是分工的深化。再譬如,各种各样的中介机构和名目繁多的各种咨询公司也是分工的深化,它们也都是由互联网信息技术催生而来。分工的深化表现为新的行业和新的职业不断地崛起,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由此也促进了经济增长。所以,宏观经济学中的经济增长理论在论述分工的作用时,可以水到渠成地分析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影响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①。

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字经济是否属于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具有哪些经济特征?这也是宏观经济学责无旁贷要分析的,尽管这种分析目前阶段可能还是很初步的②。

在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相关内容的教学(包括教材编写)中适当联结和嵌入互联网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而且可以开阔学生思考的视野,赋予学生(包括教师自己)思考和研究的现代意识。

上述的这种知识联结和相关分析是有的放矢,常常比给学生开一大堆经济学课、互联网信息技术方面的课更有直接效果。

这里要特别提到,新文科建设不仅要求课程体系、课程结构改革,要求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改革,还要求教材应该体现多学科、跨专业的知识联结和融合。我们在编写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教材时就作了这方面的一些尝试性努力。

二、形象生动地拓展经济学与改革开放历史知识的关联

在中国的高校讲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必须联系中国的经济现实,必须讲好中国故事。否则,课堂上讲授的经济学很可能会让学生觉得空洞、飘渺,也不能激发学生多角度思考中国经济的发展问题。

微观经济学在论述价格对于资源配置的功能时,过去往往停留在借助于图形分析市场供求决定均衡价格,价格反过来又调节市场供求。在此基础上,我们后来还以如下案例来深化这种分析。

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同一商品在各地的价差较大,一些人便专门从事商品的倒卖。他们在价格低的地方买进商品,然后运到价格高的地方卖出。这些人当时被称为“倒爷”。

1988年,当时上海的羊毛衫以质量好、品种多、图案新颖等特点而广受全国消费者的欢迎。上海的羊毛衫的单价只有150元左右,但在羊毛衫供应不够丰富的北京,上海生产的羊毛衫却要卖到近300元。来自北京的“倒爷”乘特快列车早晨到达上海,买好羊毛衫后在当天傍晚乘特快列車离沪,第二天早晨抵达北京。一人一次可以用大的布袋随身携带六七十件羊毛衫。也就是说,扣去车票成本,一趟的净收益有10000元左右,这在当时是很高的。

当时的社会舆论对于这种“倒卖”行为并没有给予正面评价,甚至认为它扰乱了市场秩序。“倒爷”也是一个带有贬义的称号。我们要求学生就此展开讨论:有人说“倒爷”在当时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说法?还有人说“倒爷”在当今时代实际上也存在,只是现在不用这个词,而且活动形态有所变化而已。你觉得是这样吗①?

学生经过讨论,常常会逐渐认识到,“倒爷”在当时客观上确实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因为市场经济就是要求商品流通,并且是在尽可能大的范围里流通,这样才能使得商品价格更为合理,使得价格更加真实地反映商品的供求并调节商品的供求,进而更好地配置资源。“倒爷”在当今时代实际上也存在,譬如主要从事贸易的公司、团购、商场、网店等本质上就是如此。他们通过其进货渠道低价买进某些商品,然后以相对高价卖出。

这样的案例提供和讨论就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萌芽和发展历程,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经济学原理,而且让学生有了思考的历史维度。选修该课程的历史系的学生和中共党史专业的学生表示有了更多的视角去思考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那段历史。

我们在讲授需求的收入弹性及其引申的恩格尔定律时,分析了恩格尔定律的一个“反例”。按照恩格尔定律,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人们的消费总支出中食物支出所占比率)会下降。但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北京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与20年代北京(当时叫北平)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相差并不大,上海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在这么长的时间跨度也是呈现出超稳定特性①。但与那时相比,北京市和上海市居民的生活水平肯定有了较明显的提高,为什么这在恩格尔系数上得不到反映呢?难道恩格尔定律失灵了吗?

实际上,这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的许多改革举措还没有在广大城市全面铺开。当时,住房市场、旅游市场、医疗市场、教育市场等都没有发育,人们无法在这些市场进行消费,也没有必要去进行这些消费。大多数消费者的有限的收入只能较大部分用于吃食。中国的饮食文化又是世界闻名的。换言之,当时的传统体制造成了恩格尔系数的扭曲和居高难下,这也正说明了改革的必要。后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包括北京市在内的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迅速下降,恩格尔系数恢复了常态。这样的讨论既深化了经济学对恩格尔系数的分析,又使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经济学叠加历史的知识和思维。

还有在讲解制度创新时,适当分析中国证券市场的萌芽、发展及其经济影响(因为证券市场是一种融资的制度创新和公司治理制度的创新);在讲解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时,适当分析中国城镇化的历史演进及其经济增长影响②;等等。

也许有人认为这样的教学改革只是增加学生的一点相关历史知识罢了。这样的认识是肤浅的。我们要知道,相关历史知识尤其是相关多学科知识的联接融合是开阔思维、深化思考的前提和基础。类似上述的教学素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多地从国家历史发展角度了解我们的国情,还可能为学生今后更进一步地解释中国的经济现象甚至建构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提供思考的兴趣或基础。

三、顺理成章地关联经济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思维的锐器。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汇集了许多跨学科的知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学恰当的关联、嫁接当然也符合新文科建设的宗旨。

微观经济学认为,生活必需程度越强的产品,人们对它的需求量越是较为固定,不太会因人们收入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的收入弹性很小。前文提及的恩格尔定律实际上也是由需求的收入弹性导出的。在讲述了相关理论后,我们要求学生做如下选择题。

下列哪一古詩词(或俗语)可以被认为隐喻了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的收入弹性特点和恩格尔定律的基本思想?A. 滟滟村醪君勿辞,橙椒香美白鹅肥。B. 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C. 霜余蔬甲淡中甜,春近灵苗嫩不蔹。采掇归来便堪煮,半铢盐酪不须添。D. 腰缠万贯,每日不过三餐;广厦千间,夜寝不过六尺。

学生要对此作出正确选择,必须首先明白上述古诗词(或俗语)的本来含义及其引申意义。

我们在论述了成本理论后,又要求学生做选择题。古人说明或无意识地隐喻了成本问题的诗句是:A.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B.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C.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D.尔曹身与名俱裂,不废江河万古流。E.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还要求学生分析“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是否隐喻了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

选修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课的文学类专业的学生尤其对这类知识的结合感兴趣。其中有的学生受此启发,在作为平时作业的小论文中试图分析众多古文中蕴含或者隐喻的经济学思想(尽管分析还不够成熟)。中国经济思想史是一门很有意义的学科,但由于各种原因,现在研究的人很少。实际上,中国的文化宝库中有不少精彩的经济思想有待挖掘。说不定上述的教学内容可能会点燃学生对于这种跨界研究的兴趣并在今后取得学术成就。

微观经济学所讲授的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是产品相互之间有差别,但差别又不大,因而产品之间有较高的替代性,也就是需求的交叉弹性较高。为了让学生获得直观认识,就应该举一些产品例子来说明,以便同经济学上的其他三种市场上的产品特点相区别。这里就可以顺理成章、简明扼要地以茶文化、酒文化和餐饮文化来举例说明①。

茶的种类有绿茶、红茶、黑茶(包括普洱茶)、乌龙茶、黄茶、白茶、药茶、花茶等。它们相互之间有差别,但对于不少人来说,如果暂时没有绿茶,喝红茶或者花茶等也未尝不可,也就是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替代的。绿茶中的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西湖龙井、安徽六安瓜片等相互之间各有微小的差别,如果讲究起来,不同的茶叶有不同的冲泡方法,甚至对水质有不同的要求,有不同的香气和口感等。但这些微小的差别在很多场合下可以忽略不计,即它们之间具有更高的替代性。可见,茶叶市场是一个典型的垄断竞争市场。

白酒根据香型主要分为三大类: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茅台是酱香型的代表;五粮液、泸州老窖等是浓香型的代表;汾酒是清香型的代表。对于喜欢喝浓香型白酒的人来说,五粮液与泸州老窖等高端酒相互之间具有很高的替代性。但如果餐桌上没有浓香型白酒,汾酒等其它香型的白酒也可以替代。对于很多人来说,五粮液与泸州老窖之间有差别,但差别很小。茅台与五粮液之间有差别,但差别也不大……如果再将酒的种类范围扩大,除了白酒外,还有红酒、黄酒、啤酒、洋酒、养生酒等。在一般的餐桌上,常可看到,人们喝完了自带的白酒后,再喝红酒或者啤酒的。红酒、啤酒、白酒之间也常常是具有较高的替代性的。

酒类市场不仅是一个典型的垄断竞争市场,而且垄断竞争市场是有层次之分的。例如,对于喜欢喝浓香型白酒的人来说,不同品牌的浓香型白酒相互之间的替代性非常高,酱香型、清香型对浓香型白酒的替代性次之,红酒、黄酒、啤酒等对浓香型白酒的替代性相对更差一些,但也是可以替代的。这就深化了经济学上对垄断竞争市场的分析。

就餐饮文化而言,我国历史上形成了八大菜系:粤菜、川菜、鲁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现在还有的人将楚菜、京菜算进来,称为十大菜系。每一菜系都有自己的代表性名菜,譬如,粤菜中的白切鸡、红烧乳鸽、烤乳猪;鲁菜中的糖醋黄河鲤鱼、葱烧海参;川菜中的鱼香肉丝、夫妻肺片、麻婆豆腐、回锅肉;浙菜中的荷叶粉蒸肉、西湖醋鱼、龙井虾仁;湘菜中的剁椒鱼头、腊味合蒸;苏菜中的清炖蟹粉狮子头、大煮干丝、松鼠鳜鱼。不同菜系相互之间有差别,同一菜系的不同菜肴相互之间也有差别,但就满足人们的食欲而言,它们之间常常具有很高的替代性。所以说,餐饮市场也是一个典型的垄断竞争市场。

上述内容并不是脱离经济学教学主题的胡侃,而是基于相关教学内容的顺理成章的举例说明。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经验,上述内容的课堂讲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只是在整个学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要剪裁合理,教学语言要简明扼要。如果实在觉得教学课时紧张,可以让学生课余时间去收集茶文化、酒文化和餐饮文化方面的资料并说明为什么它们属于垄断竞争市场,将此作为学生的课外作业。这样的可以触摸的知识的关联和糅合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体验感。而在交叉学科或知识杂交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感是需要重视的①。

上述的跨界知识的糅合不一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给学生留下思考的基础,在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开花结果。譬如,后来有的学生在就读研究生过程中,撰写了诸如《酒鬼酒营销中的文化植入现象研究》《长三角若干城市的经济增长潜力比较研究——基于各城市不同菜系餐馆数量角度的实证分析》等论文。后文主要认为一个城市的不同菜系的餐馆数量越多,尤其是辣味十足的川菜和湘菜餐馆的数量越多,说明这个城市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和务工人员越多,这个城市的包容度就越高,经济增长潜力就会越大。而不同菜系的餐馆数量可以通过“大众点评”“饿了吗”“美团”等获取。这就是多学科、跨专业知识交叉融合的教学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结果,是新文科建设成果的一种体现。

目前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在阐述经济增长理论时一般不会谈及文化因素。但实际上文化因素对经济增长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尽管这些年中国员工要求的工资水平比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印度要高一些,但许多投资方还是愿意在中国投资,甚至一些去东南亚投资的企业还想再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勤劳、好学以及普遍具有守时守纪的习惯等。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也许是我们在教学中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新角度。这也是经济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关联。

四、自然流暢地促进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糅合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感到,经济学与地理学、旅游学、哲学、心理学等学科也有较大的关联空间和糅合的可能。

微观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霍特林模型,它本来是用以说明企业的产品竞争行为的。却可以为经济学提供地理学的思考视角,或者为地理学提供经济学的思考视角。霍特林模型从一个设定情境案例引申,首先假设在一个海滩上,有两个小贩设点卖冰淇淋。这两个小贩卖的冰淇淋是同质的,且定价相同。于是距离的远近便成为游客决定到何处购买冰淇淋的唯一影响因素。再假定游客数量在海滩上是均匀分布的,每人都购买且只购买一只冰淇淋。

如图1,设E、F两点为两个小贩开始时的摊点位置,那么H点(EF之间的中点)左面的游客会选择到小贩E处购买,H点右面的游客会选择到小贩F处购买。追求收益最大化的小贩F会将摊点搬至E的左边,那么小贩E的位置就不利了,他会再搬至F的左边。如此下去,两个小贩最后都会在AB的中点处紧挨着设摊,各自占据一半市场,达到均衡状态。

该模型可以引申解释企业产品竞争的结果会是,同一行业各企业的产品特性会呈现“中性”且差别很小。但这一模型却在企业及其网点等的空间布局上显示出强大的解释力。现实中常可见到竞争对手近距离甚至紧挨着设点竞争的情形,例如不同银行的网点在同一区域集聚;汽车4S店相互离得很近;麦当劳与肯德基比邻而居;产业园里生产相同产品的企业集聚;等等。后来,在霍特林模型基础上扩展的圆周市场模型又解释了企业选址的散开性和产品差异性。

如果从地理学科的角度看,经济学上的霍特林模型就相当于地理学第一定律,而圆周市场模型相当于地理学第二定律。也就是说,地理学家和经济学家从不同的学科角度进行的相关研究得出了几乎异曲同工的基本结论。这既有助于打破经济学与地理学在空间布局研究问题上的学科藩篱,进一步验证结论的可靠性,又有助于在这个问题上跨学科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仅让财经类专业的学生眼睛一亮,也让地理学类专业的学生有某种豁然开朗之感。

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外进一步了解这两个模型和定律的基础上,分析它们的假定前提、论证方式、结论表述和运用场景有何差异性?是否可以相互借鉴以更进一步完善?这就是训练学生的学科交叉思维。有的学者认为这样的训练是新文科建设的基本着力点之一①。

在讲授需求弹性理论时,我们引入了这样一个小案例。上海西南部的七宝古镇以物美价廉的各色小吃见长,且交通便利,吸引了大量游客。后来,古镇管理部门卖入镇门票,门票价格为10元。结果游客大量减少。实际门票收入与预期相去甚远。管理部门只好在2005年春节黄金周到来之际取消了门票收费。放弃收费之后的七宝古镇又恢复了收费前的熙熙攘攘,人流如织,镇上商户无不拍手叫好②。

要求学生讨论为什么七宝古镇收费的需求弹性大?旅游景点收费的需求弹性是否都比较大?为什么?

学生在讨论中认为,七宝古镇旅游资源的独特性不够强,即旅游休闲场景的可替代性较大,所以游客对于价格反应较为敏感,需求弹性较大。而类似于故宫、八达岭长城、西安兵马俑等旅游景点的可替代性小,需求弹性就会很小。但学生对类似于黄山、华山、三清山等景点的需求弹性是否比较大则争论激烈,有的认为它们各自的旅游资源较为独特,有的认为名山名岳之间的相互替代性都是较强的。这样的讨论还引发了对于旅游资源、旅游收费、旅游景点规划管理等的跨专业思考。

在教材编写和课堂讲授宏观经济学中的乘数理论时,我们给学生提供了一份秦皇岛旅游业的资料③。90个自然景观与200个人文景观在秦皇岛交汇,山、海、关、城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成就了秦皇岛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秦皇岛市旅游局早年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该市形成了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以及旅游教育等较为齐全的配套的产业体系,直接和间接带动着60多个相关产业的投入和产出。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业每直接增加收入1元,相关行业就可增收4.3元;旅游业每直接增加1名就业人员,社会上就可新增5个就业机会。秦皇岛市居民收入中有9.8%来自旅游业,即本地居民每10元的收入中就有近1元与旅游相关;旅游业对全市财政也作出了较大贡献,五分之一的财政收入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此。“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在此显现。

我们虽然是将这一材料作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乘数理论的教学素材,但让选修宏观经济学课的旅游类专业的学生出乎意料地知道,原来还可以从规范、严谨的经济学的乘数理论来考察、研究旅游业的经济放大效应。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则发现自己还可以理所当然地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思考者、研究者。

经济学研究可以说是以“经济人”为假定前提的。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经济人”概念仍然是现代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亚当·斯密这一概念和思想的提出实际上是受了当时的哲学家伏尔泰、爱尔维修、狄德罗等人的影响,尤其是受了休谟的人性论的影响。

均衡价格的决定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内容,它来源于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实际上,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也是来自马歇尔。而马歇尔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是建立在进化论、连续原理和均衡论的哲学基础之上的①。

现代经济学中包含有不少哲学思想,有的时候从哲学角度来诠释相关的经济学原理会更加深刻、透彻。经济学也使相关哲学思想有了跨学科运用的场景。所以可以说,哲学专业的学生选修经济学也是哲学专业学习的延伸,而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学习一些哲学知识也属于专业范畴之内的事情。这使得现代经济学与哲学一定程度的教学上的糅合不仅必要,而且大有可为。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命题,它实际上包含了心理学元素。因为人的一个心理特征是“喜新厌旧”,这就使得刚开始拥有的商品的边际效用高,而再获得的同一“旧”的商品的边际效用就会递减。

货币幻觉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析框架,它指的是当物价水平提高后,劳动市场上的货币工资也常常会提高。尽管货币工资的提高幅度实际上低于物价的上升幅度,即事实上是实际工资下降了,但劳动者一般会在心理上误以为自己的实际工资水平提高了,便会增加劳动供给。显然,货币幻觉理论命题中也包含了心理学元素。

解释失业产生的“内部人—外部人”模型也需要人们从心理学角度去更好地理解,因为企业主之所以有时倾向于雇用工资要求高一些的原有员工,而不太愿雇用工资要求较低一些的外部员工,实际上不能排除这也是人们不太愿意增加适应陌生人的心理成本的一种心理学现象。通货膨胀中人的价格上涨预期现象、宏观经济政策实施中的经济主体的理性预期问题等,也是可以从心理学角度加以考察、研究的。

教学实践中常会发现,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对于经济学的学习不乏兴趣盎然者,因为他们多少有些惊奇地发现心理学在经济学中大有用武之地。实际上,作为经济学中的子学科的行为经济学就是经濟学与心理学结合的产物。经济学教学中在合适的场所糅合心理学知识和分析视角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多学科、跨专业思维的能力和习惯。

五、结 语

新文科建设的内容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在具体专业课程的教材编写、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实施等方面自然流畅地联结、融合多学科和跨专业知识,或者从不同的学科与专业视野来阐述、解释相关的专业课理论原理,也是新文科建设具体内容的落实。教师在自己思考、研究基础上的类似于上述跨学科的不同专业知识的联结、融合是契合新文科精神的,这常常比让学生漫无目的地自己去选修一大堆经济学、历史学、文学、心理学、哲学、地理学等方面的课程有更直接的学习效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课程多元化学习效果的否定。

多学科和跨专业知识的联结、融合的具体形式可以是相关理论与分析工具的直接运用,也可以是相关的案例提供和讨论,还可以是相关的课外习题甚至是实践项目,当然也可以是新型教材的编写。教学对象可以是本专业的学生,也可以是其他专业的学生(通过跨专业选修的形式或通识课的形式);可以是本科生,当然也可以是研究生。

在教学中要掌握的原则是,多学科和跨专业知识的联结、融合一是要基于相关理论内容的自然流畅、顺理成章的论述或者引申,二是不能损害和破坏原有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流畅性。多学科和跨专业知识的联结、融合可能会一定程度上增加对教学课时的要求。但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只要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语言简洁,特别是不经常东拉西扯地跑题,原有的教学课时是够用的,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可以全部讲授完成的。

本文虽是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课程为例,但可能对其他学科、其他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也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 黄海啸]

① 谢枫:《高校通识课教学效果评价研究——基于DID方法》,《通识教育评论》2022年第2期,第215页。

① 叶德磊:《微观经济学》(第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96页。

② 叶德磊:《微观经济学》(第5版),第101页。

① 叶德磊:《经济学通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第127页。

② 叶德磊:《经济学通识》,第118―123页。

① 叶德磊:《微观经济学习题与案例》(第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11页。

① 周其仁、杜鹰、邱继成:《发展的主题——中国国民经济结构的变革》,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5页。

② 叶德磊:《宏观经济学》(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207―208页。

① 叶德磊:《经济学通识》,第52页。

① 王俊、白杨、胡盟:《基于教学过程、年级和学科专业三维融合的交叉学科教学改革》,《教育研究》2023年第8期,第120页。

① 王续琨、冯茹、苏永建:《学术新景观:交叉学科研究与新文科建设的汇流》,《新文科理论与实践》2023年第3期,第43页。

② 万建民:《七宝古镇收费的风波》,《新民晚报》2005年02月18日,第7版。

③ 叶德磊:《宏观经济学》(第4版),第52页。

① 参见吴宇晖、张嘉昕:《外国经济思想史》(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234―236页;尹伯成:《外国经济思想史》(第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0页。

猜你喜欢
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新文科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宏观经济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宏观经济学的存量流量一致模型研究
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浅析
民办高校《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探讨
关于民办高校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微观经济学中的包络定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