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意蕴

2024-05-02 23:14黄德雄梁发右
关键词:中国式共同富裕伦理

黄德雄,梁发右

(1.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1;2.广东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肇庆 526199)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10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上进一步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21。其实质是强调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问题,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深远意义。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等重大理论问题。这些重大理论判断和理论创新为研究和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提供了根本的理论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2]18。基于此,有必要全方位、深层次、系统化地了解和把握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意蕴。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意蕴内含我国现代化的价值应然,彰显了我国现代化的价值向度。阐释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意蕴,对于驳斥和消解“西方中心论”,从而进一步坚定人们的道路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但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学界从伦理向度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成果较少,不足以廓清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伦理意蕴,故而学界需加强对中国式现代化价值之维的研究和阐释工作。

一、学术史梳理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经过对当前理论界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发现目前理论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从多个方面为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做出了原创性贡献,既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以及世界意义[3],也深刻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方位、战略目标、战略部署和领导力量[4],更科学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发展趋向[5]。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好这一重要论述,就要厘清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问题”的认识过程[6]。

第二,关于基本内涵的研究。有学者从根本目标、指导原则、战略布局、战略规划等向度去探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7]。有学者认为要把握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既要从“中”与“外”的比较去把握,也要在历史的承接上去把握,更要在“守”与“变”中去把握[8]。有学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新”首先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不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坚持了加强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坚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9]。有学者从科学社会主义的维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合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道路[10]。

第三,关于基本特征的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人口规模巨大的主体性特征[11],蕴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性特征[12],具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协调性特征[13],蕴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和谐性特征[14],以及坚持开放合作、维护世界和平的世界性特征[15]。

第四,关于价值蕴意的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16],既突破了西方现代化的发展逻辑[17],也区别于传统社会主义道路,是全新的道路[18];“以人民为中心”超越了以资本为中心[19],是“五位一体”的全面推进[20],创造了不同于资本主义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21],为新兴国家追求现代化提供了新范本、新参考[22]。

第五,关于生发逻辑的研究。目前,学界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发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23]、历史逻辑[24]、实践逻辑[25]和时代逻辑[26],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生发的历史脉络目前学界有三阶段论[27]、四阶段论[28],以及五阶段论[29]等几种不同的划分方式。

第六,关于历史经验的研究。有学者从4个历史时期梳理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经验[30]。有学者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百年来对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历史经验,系统阐述了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理论创新等重要的历史经验[30]。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从被动到主动、从局域到全域,彰显发展与创新的历史进程[31]。

综上所述,学界目前丰硕的研究成果为廓清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意蕴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借鉴。但是,通过梳理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也能发现,学界目前仍缺少基于伦理视域的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意蕴成为了亟待研究的现实问题。中国式现代化蕴涵深刻的伦理意蕴,挖掘其伦理意蕴有助于进一步开拓学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视野。因此,基于学界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意蕴尤为重要,可有助于人们从价值维度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意涵,从而增强人们的道路自信。

二、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凸显“人民至上”的伦理原则

国家与人民的关系长期以来都是治国理政的首要问题,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早已察觉人民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古文典籍《尚书》中的《五子之歌》就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32]63的民本理念,认为人民百姓是国家的根本,人民百姓的生活过得安稳,国家方能安定和谐。孟子也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3]的民本学说,认为人民在国家发展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由是观之,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人民至上”的伦理原则,正是源自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有效地继承了中华传统民本思想的合理内核,也对中华传统民本思想进行了突破和超越。其突破表现在“人民至上”强调将人民置于首要位置,而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中的“人民”是指古代君王统治下的人民,是被统治的对象,因而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实质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封建统治,而非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质言之,“人民至上”更加凸显人民的地位,切实为人民的利益着想,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清晰地表达出了当前我国的最高价值诉求和伦理原则。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鲜明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它坚持了“人民至上”的伦理原则。这可以从3个向度去把握:从现实维度看,“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对我国基本国情的现实考量;从价值维度看,蕴涵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指向;从评价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需要由最广大人民群众来评价。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将人的现代化置于首要位置,凸显了“人民至上”的伦理原则,表明了全体中国人民既是现代化的建设者,同时也是现代化建设的享有者,寄托着全体中国人民共同步入现代化的美好夙愿。

第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意味着要调动全体中国人民实践的主体性共建现代化,同时也要使全体中国人民共同享有现代化的发展成果,凸显了“人民至上”的伦理原则。群众史观揭示了历史是由人民所创造和发展的,意味着中国步入现代化需要由广大人民群众来共同建设。中国共产党有效遵循了群众史观,把握住了我国人口规模巨大这个客观存在,通过激发人民群众实践的主体性,为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充分利用了我国人口规模巨大的显著优势,通过发挥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性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实现各阶段的历史性飞跃奠定了物质基础和精神智识基础,也进一步推进了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与此同时,“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也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成果需要由人民群众共享,让全体中国人民都能朝着现代化的目标迈进。

第二,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指向是人的现代化,追求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凸显了“人民至上”的伦理原则。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源自两者发展理念的差异。西方现代化注重经济领域的发展,属于“物本”发展理念的范畴,强调经济的增长以及资本的增殖,追求的是物的现代化,“彰显了以物质至上、资本逐利为核心的发展逻辑”[34]。在“物本”发展理念的支配下,西方现代化不惜牺牲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实现少数资产阶级的利益,牺牲长远利益,实现眼前利益。在这种单向度追求物质增长的发展模式下,西方现代化也使人的发展陷入了异化的困境与焦虑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能蛰居于非现实的天国世界,从而进一步削弱了人们生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与之相反,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义是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属于“人本”发展理念的范畴,追求的是人的现代化。在“人本”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口规模巨大”,将人的现代化置于首要位置,是要实现全体中国人民共同迈向现代化的目标,它明确了人是现代化建设的目的而非手段,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要求,凸显了“人民至上”,显著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资本至上”。质言之,“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35],人的现代化才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脱离了人的主体地位去探讨现代化无任何实际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围绕着人的发展问题,凸显了“人民至上”的伦理原则。

第三,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需要由最广大人民群众来评价,凸显了“人民至上”的伦理原则。价值是实践基础上主体与客体的意义关系,具有主体性特征。价值评价则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及其价值大小所做的评判或判断。人民群众与中国式现代化二者构成了同一价值的两个维度,人民群众属于价值的主体范畴,中国式现代化属于价值的客体范畴,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需要由人民群众来评价,即中国式现代化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价值需要,其评价主体是人民群众。从总体布局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呈现为“五位一体”,是从整体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各领域各方面始终聚焦于人民群众的利益,做到在最大程度上符合人民群众的价值需要。从经济领域的建设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以保障人民的基本物质需要。从政治领域的建设来看,坚持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以保障人民的政治参与需要。从文化领域的建设来看,坚持推动文化建设纵深发展,提供高质量多元化的文化服务,以保障人民的精神需要。从社会领域的建设来看,建立健全多层级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以及教育公平,推动高质量就业,以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从生态领域的建设来看,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以保障人们的生存环境。

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彰显“公平正义”的伦理品格

“公平”与“正义”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从内涵来看,“公平”蕴含3层涵义,一是指在社会制度规则上的公正、平等,二是指收入分配方面的平等,三是指人格上的平等。“公平”一词典出于中国唐代吴兢的《贞观政要》,其原文为“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36],强调国家治理关键在于法令政策不偏不倚,其中蕴涵社会制度规则的公正。“正义”寓指符合一定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即权利和义务是否相统一。“正义”一词典出于古文《荀子》,其原文为:“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37]“正义”的核心是“公平”,质言之,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具备正义,关键是看公平实现到何种程度,即人们在政治、经济以及人的生存与发展等方面的权利是否平等。基于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公平正义”一词常常合在一起使用,蕴含深刻的伦理价值,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烙印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成为我们孜孜以求的伦理品格。古文《论语·季氏篇·季氏将伐颛臾》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38]的说法,本意是指不担心贫穷,但是害怕分配得不公正,它生动诠释了古人对公平正义的美好追求。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百年的历史征程中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充分彰显了追求“公平正义”的伦理品格。

第一,从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来看,共同富裕内涵的三重意蕴充分彰显了追求“公平正义”的伦理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科学阐述了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阐明了共同富裕的实现主体、实现主旨以及实现过程和程度,其内涵意蕴充分彰显了“公平正义”的伦理品格。其一,从共同富裕的实现主体来看,共同富裕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作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主体,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党性贯穿于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强调要使中国人民都能享有发展的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它充分尊重了人民的主体性,体现了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其二,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基本的物质需要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是人们维持生命的基本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强调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考虑到了人们最直接的现实需要。但人们的需要不仅只有物质生活上的需要,也有精神生活上的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兼顾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是要中国人民公平享有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名义上宣扬“平等”“民主”理念,但只有少部分人享有物质和精神文化层面供给的现代化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蕴含了两者的双向协同,意味着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公平享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彰显了“公平正义”的伦理品格。其三,共同富裕是分阶段实现适切程度的富裕。考量共同富裕的现实境地,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同时鉴于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资源禀赋不同,共同富裕的实现时间和实现程度也将有所不同。基于共同富裕不是均等主义,不同群体富裕的程度会有所差异,共同富裕也更加充分显现出了公平正义。因为决定富裕程度的是个人收入,个人的收入则取决于个人的劳动量。如果人们付出的劳动不论多或少都享有同一待遇,富裕程度一致,那么就会在极大程度上削弱人们劳动的积极性,掣肘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质言之,个人要实现富裕,必须要通过个人的诚实劳动,不能等待他人的施舍,只有这样,才能杜绝一些投机主义者搭乘共同富裕的便车,从而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第二,从共同富裕的百年实践来看,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现代化的艰辛探索,始终围绕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聚焦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有效规避了西方现代化之殇,彰显了追求“公平正义”的伦理品格。中国共产党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要义是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也是共同富裕的根本实现路径。从百年党史的视角考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直观感受到开创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现代化之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几个前后相继的阶段。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我们党成立后带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艰苦奋斗,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建国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首次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概念。毛泽东同志在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首次出现共同富裕的概念:“逐步克服工业和农业这两个经济部门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并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39]这为随后进行的“一化三改”奠定了主基调,使我国顺利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于1956年底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而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奠定了制度基础。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丰富了共同富裕的内涵。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强调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是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指出:“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决不能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40]378针对何为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概括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0]373由此可以明晰看出共同富裕蕴含着公平正义。在世纪交错、国际动荡之际,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毅然坚持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领导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三位一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在原有布局上进一步强调政治建设,更加关注和满足人民在政治生活上的需要,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内涵。进入新世纪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民摆在首位。与此同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基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也由原来的“三位一体”向“四位一体”转变,为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奠定良好的现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进一步强调人与自然相处的辩证法,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轮廓也逐渐形成。在建党100周年到来时,我们党举全国民众之力,使中国人民摆脱了绝对贫困,将公平正义切实落实到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中。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开启了共同富裕的崭新篇章,共同富裕被提上发展议程,也昭示着将进一步彰显社会的公平正义。

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蕴含“平衡协调”的伦理玉律

“平衡”与“协调”虽出自不同的古文典籍,但两者之间却内含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平衡”一词典出于《汉书》的《律历志上》,其原文为“准正,则平衡而钧权矣”[41],原意指用来衡量两端物品的重量,当两边达成平衡时,则两边的重量相当。也寓指事物双方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毛泽东同志指出:“所谓平衡,就是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的统一。”[42]即事物之间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同一性。“协调”则典出自《东周列国志》,其原文为“凤声与箫声,唱和如一,宫商协调,喤喤盈耳”[43]。原是指乐队相互配合,从而演奏出和谐的美妙音乐。现也指处理系统内部各项复杂要素,使得系统功能最大化。要进一步理解二者的关系,就要从具体的有机系统出发去理解。一个有机系统要达成协调的目标,发挥出最大功用,根本前提是系统内部要相互平衡,质言之,平衡与协调二者呈现的是一种递进的关系。我国一直秉承和谐文化,要达成和谐,关键是要让事物双方实现平衡协调。一个社会是一个大的有机系统,要追求社会的和谐发展,就要注重社会有机体的平衡协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彰显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辩证法。中国式现代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的和谐稳定,也有利于促进生存于社会中的人的平衡协调。由是观之,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顺应了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内在规律,把握住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彼此协调性,蕴含了“平衡协调”的伦理玉律,突破了西方现代化“单纯追求物质财富和经济层面的快速增长的弊端”[34],有利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夯实物质文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马克思的视野中,人类要生存与发展,需要创造出让人们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即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因此物质生产实践亦是人类最原始的实践活动,是人们得以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前提。质言之,物质文明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自然而然也是中国现代化的基础维度。只有创造出足够支撑人们生存与发展的物质资料,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才能得以形成,社会的历史才得以向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得以开创。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关键是推动经济的发展,只有殚精竭力发展经济,才能为人们的生存与生活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一直专注于经济领域的发展,如今我国经济从高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意味着我国经济朝着健康平稳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从而为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石,为人们的生存与发展奠定充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强调文化的繁荣发展,巩固好精神文明的思想根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揭示了人的发展并非囿于单向度的发展,而是要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精神文明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砝码,只有当一个社会具备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人们才能彻底摆脱异化的桎梏,获得精神的解放,人们的生活才能获得更多的自主性,才能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注重推动物质文明建设,也强调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引领,推动文化建设的纵深发展,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以此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供给和覆盖面,推动文化产品的多元化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精神基础,巩固好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根基。

第三,中国式现代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协调发展,破除了西方现代化以经济指标为主的圭臬,凸显“两个文明”协调发展,蕴含了“平衡协调”的伦理玉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一个完整社会所必须具备的两个维度,两者缺一不可,中国式现代化既促进了二者的充分发展,也把握住了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因此,从内容建设的两个维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从本质上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经济利益”至上的现代化模式,既明确了物质文明是社会的基础,也强调了精神文明在社会发展中的不可或缺性。在现代化建设中将两者并重看待,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协调性。其一,明确了物质文明的基础性作用。物质文明是一个社会得以发展的基础,中国式现代化以推动物质文明的发展来为精神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其二,明确了精神文明的引领作用。社会要向前发展,就要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要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就需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从而为创造物质财富提供智力支持。中国式现代化强调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激发人民群众在物质财富创造方面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从而反作用于物质文明的建设,由此发挥了精神文明的引领作用。

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蕴藏“天人合一”的伦理价值

天人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哲学所讨论的重要议题。对于天人关系,中国古代各家思想流派众说纷纭,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同用“天人合一”来概括天与人两者之间的关系。作为一种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思想,“天人合一”源自道家,是由道家学说创始人之一的庄子提出的。庄子在《齐物论》中指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44]寓指人和天地都是由自然界创造的,三者是相互依存的。但基于对古文的考察可以发现,“天人”与“合一”两个词语在庄子时期尚未合在一起使用。直至宋代,“天人合一”的命题才得以出场,张载在《正蒙·乾称篇》中说:“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45]此时“天人合一”作为成语使用,这里的“天”是指人心以外的世界。从内涵来看,“天人合一”本意是指天、地、人三者是相互对应的,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具有自然的属性,天人本来是合一的。由是观之,从古至今天人关系的和谐相处都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共生的现代化,而不是以牺牲自然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与自然相处的辩证法,蕴藏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秉持的“天人合一”的伦理原则。中国式现代化充分意识到了自然环境对于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它既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有利于促进其他领域的现代化的发展,更是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第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原则。我国一直致力于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且将其作为一种执政理念贯穿于国家的发展和建设中,这一理念蕴藏了“天人合一”的伦理价值。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我们党和国家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生态文明建设都提出过具体的要求,彰显了我们党和国家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和重视。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强调工业化发展的同时,提出“一定要把淮河治理好”,同时提出要“绿化祖国”。至今,“绿化祖国”这个号召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推进“绿色中国”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更是将环境保护上升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为自然环境保护进一步法制化、制度化、体系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代会报告,也深刻昭示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命题得以出场,寓意着我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其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与其他领域的建设同步推进,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深刻彰显了人与自然相互共存关系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远意义。

第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其他领域现代化的前提保障,也是确保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前提,蕴藏“天人合一”的伦理价值。生态环境是我们从事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关乎文明的兴衰存亡,质言之,处理好人与自然环境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全局尤为重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要人民群众享有更加美好的生活,满足好人民群众更高阶、多元的美好生活需要,生态宜居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满足其他方面需要的前提保障。即人们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需要要基于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缺失了自然环境的支撑,其他领域的建设就失去了自然基础,最终掣肘的是人的现代化。由是观之,中国式现代化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将环境保护与其他各项工作进行统筹考量和全面推进的现代化,破除了西方现代化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污染的显著弊端,全方位保障人民的多元化需要,以有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彰显了人的现代化和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辩证法,蕴藏“天人合一”的伦理价值。

第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蕴藏“天人合一”的伦理价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鲜明特征。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西方现代化是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其现代化模式强调的是“经济利益”优先,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发展经济,往往会为了逐利牺牲自然环境,所以“当资本来到人间,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肮脏的血”[46],基于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所形成的是一种相互对抗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本逻辑为主导的,突破了西方现代化的窠臼。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以人为本,秉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其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人们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以及参与权。它妥善处理好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保护好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发展道路,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自然基础,蕴藏了“天人合一”的伦理价值。

六、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流露“和衷共济”的伦理情怀

“和衷共济”是由“和衷”与“共济”两个词语组成,二者典出于不同的中华古文。“和衷”典出于《尚书》中的《皋陶谟》,其原文为“同寅协恭和衷哉”[32]23,寓指“和睦同心”。“共济”则典出于《国语》中的《鲁语下》,其原文为“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47],寓指共同度过。“和衷共济”作为成语的寓意是指双方携手合作,共同抵御风险,克服困难。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流露出了“和衷共济”的伦理情怀,生动诠释了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进步的美好夙愿。由是观之,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中华文明的当代展现。同时,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对中国近代历史的经验总结,更是对当前国际局势的有效回应。中国近代历史被他国侵略的伤痛让我们更加渴望和平,我们开启了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原始积累的现代化路程,坚持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之路。与此同时,当今世界各国的联系更趋紧密,任何国家想关起门来搞建设在当今的国际背景下实属“荒诞不经”。党和国家深刻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坚持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既裨益我国的发展,也裨益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由此,我国的现代化之路由内至外流露出了“和衷共济”的伦理情怀,以实际行动有力破解了西方国家的“国强必霸论”,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强盗逻辑”的文明性超越。一言以蔽之,坚持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历史和现实相互交织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

第一,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华文明的当代展现和总结近代历史的重要经验,流露出了“和衷共济”的伦理情怀。纵观中华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我们中华民族没有侵略扩张的基因,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中华文明的“以和为贵”“睦邻友好”“美美与共”等优秀基因。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本逻辑”为主导的现代化之路,是一条文明发展之路,是根本上区别于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西方传统现代化。西方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资本的无限增殖和经济的无限扩张,为了实现其目的必然会迈出野蛮侵略的步伐,而中国近代历史则是以沉痛的代价深刻印证了西方现代化的野蛮行径。正是切身体会了近代以来西方“坚枪利炮”的冲击,党和人民才深知和平环境的难能可贵。我们党成立伊始就勇挑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求和平发展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正是因为我国探索现代化的实践肇始于鸦片战争后的伤痛,也就奠定了内在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感基因,我们党也一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和平发展的理念,维护和平的国际环境。

第二,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生动实践,是以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成就积极推动世界各国的发展,流露出了“和衷共济”的伦理情怀。中国式现代化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把中国的发展置身于世界的发展洪流之中,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现代化的时代浪潮中,顺应了当今国际发展的局势,在推动自身发展的同时彰显了大国担当和大国责任,为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推动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顺势而为把本国的发展有机嵌入国际社会的发展浪潮中,自觉摒弃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逆全球化的行动和做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构建“一带一路”,推动沿线国家发展,促进沿线各国的相互交往与交流。这表明我国的现代化不仅裨益中国人民,也裨益世界人民。中国式现代化以生动的实践回应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认为中国要争夺“世界霸主地位”的主观臆断。质言之,中国是以本国的现代化发展的成就来推动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尤其是相邻国家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世界其他国家能享有中国的发展红利。由是观之,中国式现代化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国际社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体现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它从本质上异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的目的和做法。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全新的世界意义,指明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趋向,流露出了“和衷共济”的伦理情怀。

七、结语

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百年来始终坚持“两个结合”,从而开创了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特色、民族自身特性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文明的时代化,蕴涵着深厚的伦理底蕴,研究和把握其深厚的伦理底蕴,有助于人们从伦理视域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之维,进一步坚定人们的道路自信。新时代新征程,要立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阐释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意蕴,明晰中国式现代化的五重特征所蕴含的伦理意蕴: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凸显了“人民至上”的伦理原则,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彰显了追求“公平正义”的伦理品格,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蕴涵了“平衡协调”的伦理玉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蕴藏了“天人合一”的伦理价值,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的现代化流露了“和衷共济”的伦理情怀。

猜你喜欢
中国式共同富裕伦理
共同富裕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中国式民主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失败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