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关于调查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逻辑*

2024-05-03 13:46王启蒙刘卫财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同志中国共产党群众

王启蒙,刘卫财

(佳木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调查研究始终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从中国共产党坚持调查研究的历史纵轴来思考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经验,置于马克思主义调查研究发展始终,阐述中国共产党人的独特贡献,为新时代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遵循,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一、中国共产党关于调查研究的理论逻辑

调查研究方法贯穿着党的每个重大历史进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调查研究的作用越发重要。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调查研究成为了我们党重要的工作方法和实践指南。调查研究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内容,指导着中国共产党深入基层,深入人民,将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

(一)群众路线是调查研究的首要遵循

调查研究是深化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是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途径。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反对唯英雄主义论,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将其深化,并提出了群众路线,将此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287历史唯物主义者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决定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9始终团结群众、依靠群众,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全体党员干部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时,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中人民性特点相一致。毛泽东同志也在《反对本本主义》中从方法论角度提出:“要深入群众,反对教条主义,作调查研究,是根本。”[3]提出我们党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不同时期开展调查研究工作都要将群众路线贯穿其中。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要深入基层,以一切为了群众为目的,一切依靠群众为支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途径,反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保证调查结果真实有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调查研究工作不能搞形式主义,嘱托全体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时“要深入基层一线,增强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学会做群众工作的方法”[4]。这充分体现出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汲取人民智慧、倾听人民心声的过程,是将党的群众路线外化于行的最好诠释。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时的首要遵循,我们党能够深入群众,为百姓办实事。党之所以重视调查研究,并不单是基于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内具的理论品质,是我们党不断践行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的外在表现。为群众办实事、替人民发声始终是党矢志不渝的坚守,各级党员干部在深入走访基层时更要以此为基准,坚守初心,把群众真切的急难愁盼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不断将党的章程落到实处,不断把党和国家的发展进程向前推进。

(二)实事求是是调查研究的根本原则

“实事求是”最早出现于《汉书》,是指一种治学方法。传统“实事求是”思想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本义是指“即物穷理”“格物致知”。而实事求是在马克思主义中是建立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之上,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亘古通今,实事求是原则指导着党从理论跨越到现实。调查研究工作的开展是我们党在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基础上,不依赖于意识,并能够被调查研究工作者所感知的实践活动。调查研究工作者面临的具体调查对象和所处环境则为“实事”,根据所调查的结果展开一系列的针对措施则为“求是”。中国共产党的调查研究不是被动地回应实践的要求,而是主动地回应人民的期待。

调查研究活动是中国共产党将政策落实到实际的具体行动。受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指引,中国共产党探求事物本质和规律,摸清事件真相,带领人民摆脱困境,是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从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历史经验来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了三次飞跃,并形成科学的思想理论来指导党的实践。正是由于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这一调查研究的根本原则,使党在“实事”中充分考虑现实因素,在调查前期做好系统准备,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在调查时不偏不倚,做到公平公正。调查研究工作归根结底是要正确调研、科学分析,并从“实事”出发,根据调查出的问题,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做出科学决策,从而达到“求是”。

毛泽东同志在一生工作中充分将实事求是这一根本原则贯彻到调查研究中,形成众多调查报告,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重点强调“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5]196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对后世的调查研究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调查研究是主观思想和客观实际间的最佳桥梁。新时代伊始,习近平同志以实践为路径,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多次工作中重点提出调查研究工作切莫脱离实际。脱离实事求是这一根本原则,我们党的事业就如同水中倒影,虽然美好,但虚幻不实。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使我们在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时,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走稳,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实际所需,大势所趋,从点滴中参透局势脉络,把握时代格局。

(三)问题导向是调查研究的关键一环

党中央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全党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时,为准确科学地把握事情本质以及发展态势,注重强化问题意识,以问题导向为研究基准,深度把握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迎接各种挑战和严峻考验指明前进道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辩证法为我们的调查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引。它认为每一个问题都有其独特的情况,面对不同种境况,应采取针对性策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深入把握问题导向。马克思、恩格斯撰写的《共产党宣言》多个版本序言也证明了他们根据具体问题的变化而进行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并重视问题意识的强化作用。同时,问题导向也贯穿于党的调查研究工作始终。毛泽东同志认为问题是“科学之起源”,科学是对实践问题的解释,并在撰写的众多书籍中也谈及到问题意识对我们党自身的重要性,有助于我们在调查研究时认清发展现状,做到居安思危。坚持问题导向这一治国理政的鲜明品格,也是党在不断摸索前进时的指向标。习近平同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其目的就是要解决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6]8。习近平同志还对问题的内涵进行了科学概括:“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7]86在调查研究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将定量和定性加以结合进行分析问题,直至抓准问题的本质规律。

问题是理想状态和现实状况之间的差距,调查中的难点问题存在于现实状况之中,是实施研究的突破口。通过调查研究找到问题根源,才有发力方向。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我国已进入重要的发展机遇期,面对亟待解决的发展问题,需要以调查研究为依托,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调查研究的实践逻辑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调查研究作为党实践创新的基石,指导着党的前进方向,又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断进行其理论创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调查研究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前提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调查研究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根本制度保障。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调查研究工作将在实践进程中得到进一步深化,在每一不同阶段被赋予不同的深刻内涵。

(一)调查研究的早期实践探索

马克思、恩格斯的调查研究方法是调查研究方法的起点,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思想传入我国,并指导中国革命进行实践探索,其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工具。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毛泽东同志深入学习调查研究的实践内涵,将其外化为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指导着全党走好、走稳革命道路。

毛泽东同志是党内最早号召开展调查研究的领导人,他一生十分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大到革命形势的重要判断,小到政策的制定,都将调查研究数据作为背后的基础。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多次深入乡村、深入农业、深入农民,了解农民生活状况;深入工厂,体会工人工作现状,做好实时分析。在1916年—1919年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他体会到工农阶级中蕴藏的巨大能量,深刻认识到调查研究对党的工作的必要性,在1920年3月致周世钊的信中提到:“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8]55这为毛泽东同志调查研究思想的初步形成提供实践借鉴。1927年,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质疑声音接踵而至,毛泽东同志又深入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开展为期32天的实地考察,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同志始终秉持深入实践是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的根本原则,在福建上饶召开的古田会议中明确提出:“使党员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9]85毛泽东同志于1930年5月开展了寻乌调查,同年10月开展了兴国调查,初步辨明了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阶级路线的方向,指引党走正确的思想路线,也正是本次寻乌调查催生出了中国思想革命史上的重要著作《调查工作》(后改名为《反对本本主义》)。在《反对本本主义》一书中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同志对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视,“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末,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10]112。毛泽东同志始终将调查研究视为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以及制定科学决策的重要法宝,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明确调查研究工作方法的本质,避免“走马观花”式调查,注重点面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细致地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毛泽东同志身体力行,为深入解决农村存在的问题,先后考察杭州、广州等地,总结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重要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观点的诠释,也是毛泽东思想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调查研究的实践探索极大地助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支撑。

(二)调查研究的接力赓续发展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全新的国际国内严峻挑战,党中央迅速做出调整,将调查研究赓续传递。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高度重视调查研究的实际情况,为调查研究的接力工作贡献中国方案,不断丰富创新调查研究的思想体系。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秉着前人的历史经验,注重调查研究的真实性,深刻领会并接力毛泽东同志的调查研究思想,在新的历史境遇下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同志历时8天,在本溪、大庆、哈尔滨、长春、沈阳、鞍山、唐山、天津等地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总结得出党的工作重心要进行转移。1972年起,邓小平同志又历时7年去到以江西、广西等地为代表的革命老区以及沿海城市进行深入考察,得出我国的社会主义仍处于一个初级的、不完善的阶段。中国想较短时间内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不现实的,如果不亲自实地进行考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是无法得出的。而后邓小平同志又前往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进行调查研究,发表“市场经济并不等于资本主义”以及“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讲话,总结出计划和市场都是一种经济手段。根据调查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中国经济由此实行市场经济,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充分发挥“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的重要作用。邓小平同志的调查研究思想为解决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内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提供重要指导,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同志赓续毛泽东同志和邓小平同志的调查研究思想,结合时代背景,主张把调查研究始终贯穿于政府决策过程之中。他曾在基层调研50余天,多次深入黄河沿线考察,亲力亲为,花费8天听汇报,以保证调查研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策研究室主任会议上的讲话强调,面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时,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群众,落实调查研究工作制度,运用多种调查方法去了解实际情况。他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作出重要阐释:“所有领导干部都要经常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矛盾集中的地方,领导干部越是要经常到那里去。”[11]146强调调查研究切莫脱离群众。江泽民同志调查研究思想是对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的调查研究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将鼓励和推动调查研究作为基本的工作方法,以保证党的科学执政,同时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升党的执政水平。

胡锦涛同志发展了党的调查研究思想,并对国情、社情、党情进行正确分析,号召全党决不能放弃调查研究的重要工作方法。他曾到陕西省安塞县沿河湾同村民亲切交谈,热情勉励村民发展农村经济,创造美好生活。2007年胡锦涛同志到宁夏回族自治区考察,仔细了解治沙工作,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加强党的建设等系列重要思想进行调查研究,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将调研真正落到实处。而后三年胡锦涛同志在广东、深圳考察工作,了解核电站基本建设和运营情况,并在罗湖区渔村社区文化广场同居民热情攀谈,指出调查研究不能只局限于经济领域关注群众生活,更应在政治、生态等多领域想群众之所想。党的百年历史经验证明,调查研究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是如此,改革开放时期是如此,新时代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亦是如此。用调查了解民生问题,用研究解决棘手问题,用调查研究密切联系人民群众。

(三)调查研究的继续深化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以脚踏实地的态度继续落实好调查研究工作。习近平同志指出:“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12]8认为调查研究的过程本身要求中国共产党员保持优良作风。

习近平同志在从政生涯中始终坚持调查研究,把调查研究当成一种工作常态。为更好地反映民意,切实掌握群众基本情况,做好调研工作,习近平同志任正定县委书记时,骑车下乡,亲自走访,走遍整个村子,体察民情。2012年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初期,选在广东调研开路,破解难题。年底,习近平同志刚毅果断前往河北省阜平县进行调研,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使习近平同志对贫困县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坚持了解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的实际情况,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做好充足准备。开局之年,如何起好步,离不开实地调查研究。习近平同志在两会召开之后,又继续开启调研考察之行,首先来到广州,着眼于全面建设新征程,调研生态保护、水资源配置等生态问题,躬行调研,以上率下,调研的脚步丈量祖国的大江南北。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继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深入调查研究作为出台政策、制定战略的“先手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大兴调查研究是极其必要的。习近平同志强调,“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13]党员干部充分发挥表率作用,真用功,用实功做好调研,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于一域中谋其全局,于全局中找准定位。大兴调查研究的历史实践将继续丈量中国的方寸之间。习近平同志继伟人之脚步,于方寸中统筹把握当前,谋划长远,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观点将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工作实效,把调查研究工作做扎实、做到位。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中,调查研究方法也将继续深化,调查研究未曾停止。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调查研究的价值旨归

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研究方法,一端连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一端连着广义的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处于中间环节,既创新基础理论,又指导下一步实践道路。新时代,调查研究被赋予新的期待,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指导行动的重要指向标,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一)站稳人民立场,走好群众路线

迈入新的征程,中国共产党大兴调查研究,内在囊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外在凸显中国共产党鲜明的人民性特点。古往今来,人民群众的内在力量不容小觑。新使命,新征程,调查研究工作把握群众所思、所急、所需,不断实现好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习近平同志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14]40纾解群众困难是调查研究人民立场的核心要义,调查研究秉持这一理念,同时也回馈给群众最好的答卷。以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为调查研究成效的标准,注重群众对决策的认可度,制定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线上线下征集决策意见都是人民群众对决策的实际检验。调查研究是站在人民立场上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人民群众是新时代调查研究的“评判官”。“共产党员不过是沧海一粟,不过是人民大海的沧海一粟而已。”[15]682在调查研究中要拉近群众与共产党员的距离,密切我们党和群众的血脉联系,持续践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根基,不断加深党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基础,于群众中得真知灼见。摒弃唯主观主义、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是新时代调查研究的重要价值旨归。习近平同志指出:“任何党的前途命运最终都取决于人心向背。”[16]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作风的重要体现,关乎党的形象。新时代党的调查研究工作将以站稳人民立场,走好群众路线为价值所属,替百姓发声,带领人民建功新时代。

(二)锤炼履职能力,砥砺初心使命

调查研究在全党发挥着与人民群众相连的纽带作用。全体党员干部在凝心聚力的同时不忘初心,淬炼过硬本领,夯实履职根基。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对于基层建设工作,调查研究是检验党员干部水平的重要途径。“打铁还需自身硬”,因此,党员干部要不断在实践中丰富自身能力,加强业务学习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打造出高质量、严要求、有作为的党员干部,锤炼履职能力,肩负起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重任。另一方面初心使命是党的行动指南,调查研究有利于强化人民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党内干部以“自查自纠”为抓手,纠正党内不作为、乱作为风气,始终接受人民监督,加强党自身先进性、纯洁性建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到“修身必修心,修身必修行”。调查研究作为党实践工作的重要一环,从历史脉络看,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来自人民至上的党性修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在于为人民谋幸福,因此,党员干部要在调查研究探索前进的道路上磨砺自身,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天下为公,执政为民,永远保持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

(三)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新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使命,面对全新的重大考验,就必须述往思来,向史而新。调查研究作为一种方法论指引,既能够解决党政工作中的思想偏离又能针对现实问题提出有效策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不断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一方面,调查研究注重先调查再研究。在调查时,党员干部针对基层社会问题,抓住问题要害,找准问题定位;在研究时,聚焦解决基层社会发展瓶颈问题,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对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开创基层治理新格局大有裨益。另一方面,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中国式现代化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对新时代党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提出更高的期待。而调查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推进工作的有力工具,中国共产党有的放矢运用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汇聚治理动能,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全新道路奠定坚实基础。调查研究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压舱石”,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局破题之法。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就迫切需要党用活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不断深化党员干部对调查研究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要。全体党员干部应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进程夯实根基,笃行不怠、踔厉奋发、稳扎稳打地走好、走实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

猜你喜欢
同志中国共产党群众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同志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大元帅』与『小同志』
多让群众咧嘴笑
OVER THE RAINBOW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