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年党史中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2024-05-03 13:46申晓玲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国式党史中国共产党

南 芬,申晓玲

(西安文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中国式现代化反映了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新时代以来,我国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坚持现代化发展方向,带领人民实现了从小康到全面小康的伟大转变,改善了人民生活,提升了综合国力,不断向强国目标前进。回顾党史,中国式现代化内化于百年党史的发展中,深刻体现了党领导人民共同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见证了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历史进程。

一、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传统价值观念具有一致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契合,早已扎根在中华儿女的心中,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之基。党诞生后,在不同历史时期立足中国发展国情,洞察世界发展局势,精准把握历史规律,科学规划社会发展方向,努力改变国家在经济和科学文化方面的落后状况,全力建设工农业经济体系,奋力实现现代化,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一)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基因

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理想早已埋藏在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基因中。习近平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1]古代中华儿女已萌发了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之火,近代中华儿女在国家危亡之际探索民族独立、人民幸福之路。《诗经》中就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的诗句,中华儿女早在千年前就用“小康”来反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也在积极寻找救国道路,学习西方的器物、制度、思想、文化,本质上也是在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探索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面对众多外来学说理论,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很快大受欢迎,其原因大体是与中国传统有许多相似之处。”[2]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使命,探索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与中华儿女的梦想追求高度契合。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诞生之日起既怀揣着中华儿女的梦想,又肩负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全力为人民美好生活奋斗。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规划

中国共产党坚定的信念,高瞻远瞩的长远规划,立足国情的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明确了目标。回顾历史,现代化与工业化密不可分。中国没有抓住第一、二次工业化发展的机遇是导致中国近代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原因,西方国家抓住工业化发展的契机进入了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前,党的七大提出,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党提出了农业、工业等具体方面的现代化发展目标。邓小平用小康之家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三步走”战略中明确提出现代化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点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理论内涵,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基础。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成就

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使命在不同历史阶段取得的辉煌成就,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条件。中国共产党诞生在民族危亡的历史时期,从诞生以来就深受“三座大山”压迫,与人民命运与共,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纲领,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己任。革命和社会主义初步建设时期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创造了社会条件,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宝贵经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奠定了物质、文化、体制基础。新时代,党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党在百年的艰难奋斗中,对人民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民族复兴大任的信念从未动摇,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独立、走向富强的伟大飞跃,不断接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目标。

二、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

深入总结百年党史发展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创新,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理念,以共产主义社会为最高理想,逐步全面系统深刻地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本质进行深刻阐述,充分反映了党对这一理论的精准把握。

(一)马克思主义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至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对现代化有许多相关的理论观点,这都是有迹可循的,如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曾提到过“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代生产力”等字词。马克思关于现代化更深刻、更系统的思想蕴含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和思考中。首先,关于现代化的起源马克思认为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性说到底是在现代生产基础上资本运动的产物。”[3]其次,关于现代化的发展结果。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不是静止不动的,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在社会基本矛盾的推动下,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任何社会也是在之前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根据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形态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那么共产主义社会也就成为了现代化发展的最终结果。最后,关于在整个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问题。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创造未来美好的新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4]。

(二)中国共产党探索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本质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阐释。毛泽东前期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一系列思考,总结为工业、农业、科学文化和国防,共计四个方面的现代化。周恩来提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5]明确了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对国家发展作出有益指导。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用“小康之家”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小康是指在国家经济整体提升的同时也在关注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关心人民的幸福感。此时,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已经明显带有中国特色,彰显出人民性的特点,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理论认识也更为深刻、更为全面。

十八大以来,党在现代化一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了中国实际情况,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的现代化模式,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认识有了新突破。历史中一些国家盲目学习西方现代化模式,但由于时代、国情的不同,造成“水土不服”的困难,甚至不知不觉被“西化”。充分明确说明,西方国家只是先走向现代化,而并非代表西方现代化模式就是唯一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6]23-24深刻认识到了国家的现实情况,明确指明了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深刻把握中国风格、中国特征,从理论层面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

三、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走出黑暗,走向强大的伟大实践,为探索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式奠定了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7]从大历史观的视角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会发现中国式现代化与我国社会发展实践存在一些内在的逻辑关系,其中某些重要实践活动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发展。从百年党史的实践历程中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可以得出人民力量是实践动力、共同富裕是实践目标、协调发展是实践经验、和平道路是实践路径。它们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引导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一)人民力量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动力

回顾百年党史,人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也是发展成果的享有者。中国共产党始终为了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团结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人口众多,社会矛盾复杂的社会情况,善于团结人民,凝聚人民力量,形成统一战线,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带领人民走向了富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6]70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坚持人民立场,面对复杂多变的时代局势,根据我国宽领域、多民族的人口大国特征,妥善处理民族之间、区域之间关系,凝聚民心、形成发展合力,共同谱写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二)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目标

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发展实际,牢记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重要理论原则,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为生产的根本目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为中国社会发展进步清除了障碍,为共同富裕提供了社会条件。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国家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强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中,党带领人民以“共同富裕”为社会发展目标。

当今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在新时代以来的实践基础上,党精准判断了社会发展的变化,坚持人民至上的观念,重视发展的平衡性,实现了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全面小康。继续关注全体人民需求,带领人民向现代化强国方向前进。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历程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现代化,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发展,是为全体人民谋进步的,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三)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

在百年党史中,中国共产党借鉴他国发展经验,立足自身发展实际,统筹兼顾,整体推进,促进人与社会协调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党史的实践中不断增强现代化的物质基础,追求经济稳步高质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国初期实践中,努力恢复国民经济,之后又提出“一化三改”,改造社会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同时也重视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实践中,邓小平对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态度是要共同进步,既要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也要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养,促进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新时代以来的实践中,保持经济稳中求进,追求高质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国共产党通过百年的历史实践证实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党在探索社会发展的实践中,除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也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环节,将其纳入了“五位一体”总布局中。在百年实践活动中,不断总结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理论经验。毛泽东曾提出新中国建立后,党迎来的新战争是“向自然界开战”,尊重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社会,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推进我国工业体系的建设。科学发展观强调不能只追求单一的经济发展,而牺牲环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实践中奋力打造人民满意的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促进社会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四)和平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在百年党史中,中国共产党探索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率先进入了现代化,形成了西方现代化的文明。西方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紧紧伴随,是血腥的、残酷的。反之,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化干戈为玉帛”的俗语,爱好和平早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近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投身于反侵略战争的实践运动中,成为了反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建国后党在建设国家经济,发展现代化的进程中也从未停止维护和平的工作,抗美援朝战争等就是鲜明典例。特别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继续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加强与各国之间的合作,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让各国之间相互协助、共同发展。从百年党史的实践历程中可见,中国式现代化是和而不同的包容,是合作共赢的共同进步。

四、结语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离不开对正确道路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遵循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把握中国特色,做到“两个结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在百年党史中加深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认识,体会其所蕴含的中国智慧,明确其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自信、理论自信。坚持知行合一的理念,将理论信念转化为实践行动,自觉拥护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在未来新征程中,继续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中国式党史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式民主
第一次学党史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