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发挥评论中流砥柱作用

2024-05-03 09:56丁新科
新闻爱好者 2024年4期
关键词:主题报道媒体融合创新

【摘要】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在重大主题报道中,评论深入阐述意义,旁征博引,往往能起到凝聚共识、引领导向的作用。《河南日报》打造大型评论品牌“何言”文章,政治站位高、思想内涵深刻,表达方式新颖,注重“时度效”有机统一,营造崇尚实干的浓厚氛围,再次彰显了党报在重大主题报道上的“中流砥柱”“定海神针”作用,凸显了党报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关键词】评论;主题报道;媒体融合;创新

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河南日报》围绕重大主题,推出了一系列“何言”大型政论文章,全面展现河南省委前瞻布局、科学谋划、战略举措,树立河南矢志创新、锐意发展的奋进形象,体现了省委机关报的责任与担当,在全省形成“每逢大事看‘何言”的品牌效应,并以此探索以大型政论文章引导舆论、助力中心工作的报道路径。

一、聚焦重大主题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党报的职责使命,以评论尤其是大型政论文章引导舆论、凝聚共识是《河南日报》的传统优势和特色。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是河南省委作出的重大决策,“何言”文章选题围绕中心工作展开。

“何言”文章《高峰起中原》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大局意识,论述河南推动创新发展的必要性、紧迫性,烘托河南重视科技创新、重视科技人才的发展态势;《创新突围 唯有一拼》重在呈现河南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建设省实验室体系、完善创新体制机制、搭建创新体系的魄力干劲和蓬勃态势;《格物济世 旦复光华》以重建河南省医学科学院揭牌为由头,进一步塑造和彰显出河南锐意改革、矢志创新的形象。

《“豫”见新河南》则聚焦实施“十大战略”两年来,中原大地发生的日新月异、真实可感的显著变化,河南发展呈现出的新标识、新气质、新风尚、新形象,阐述了近年来河南发生的动能之变、结构之变,形象之变、气质之变。

《走出人口大省高质量发展新路》紧扣“人口大省”和“建设现代化”两个关键词,结合河南人口多、规模大的省情,深刻透彻、条分缕析地论述了如何“走出人口大省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用翔实的数据、鲜活的案例,富有思想性地指出“大,有大的难处”“大,更有大的好处”,既深刻分析了河南现代化建设之路的艰巨与复杂,也对发展前景饱含希望。

《“丝路”通天下 开放不停步》凸显不沿边、不靠海的河南,以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建设为契机,全面拓展开放新通道,塑造发展新优势,建设开放强省的生动实践。

《沃野千里绘新图》《从河南读懂中国》《用我们的方式加油干》等“何言”文章则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等,充分展现河南实施“十大战略”以来的巨大成就。

“时度效”是检验新闻舆论工作水平的标尺。大型政论,体量大,更要讲时效,选择重大时间节点推出,往往能使新闻传播效果得到提升。如果不追求时效,那么传播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何言”文章每次都会精心挑选时间推出,《高峰起中原》写在河南省委做出实施“十大战略”部署之后;《“豫”见新河南》写在实施“十大战略”重大决策部署两周年之际;《创新突围 唯有一拼》写在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揭牌之际;《格物济世 旦复光华》写在重建河南省医学科学院揭牌之际;《焦裕禄的自行车里藏着什么》在全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刊发;《从河南读懂中国》在全省文旅文创发展大会召开之际刊发;《用我们的方式加油干》写在改革开放45周年之际和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夕……“每逢大事看‘何言,每逢关键时间节点看‘何言”。《河南日报》“何言”文章品牌,逐渐在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和国内新闻界建立了良好的口碑,也成为外界观察读懂河南的一个重要窗口。

二、创新评论表达

大型政论不仅要增强针对性、问题意识,也要创新表达,避免空话套话,以平实的文风娓娓道来,润物无声,以鲜活的事例和充满张力的文字感染人。

《“豫”见新河南》一文聚焦现代化河南建设这一主题,现代化建设包罗方方面面,如果文章强求面面俱到,反而容易挂一漏万。难能可贵的是,该文并没有求全求大,而是通篇突出一条主线、一個主题,那就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比如,“创新成为鲜明新标识”部分,谈到科技创新,回顾了河南近年来科技创新领域重大部署,形成了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又如,“开放提升融通新气质”部分,谈到开放河南,着力梳理的是河南在开放领域的创新举措,列举境内外“双枢纽”建设、网购保税1210服务模式、数字班列、恒温班列等,突出河南在全国最具特色的创新名片。同样,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将电影里的河南、诗词中的河南与技术赋能等巧妙组合,并以一个“显眼包”来概括文化河南,巧妙运用网络语言,让读者不禁会心一笑。

为了反映河南发展呈现出的新标识、新气质、新风尚、新形象,“何言”文章在写作论证时往往选取体现河南发展特点的典型人和事。如《“豫”见新河南》一文,“科研女神返乡创业记”,说的是省医学科学院全职引进的中科院院士阎锡蕴,还有用河南普通话推广中原文化的德国留学生无名、操着河南口音英语为非洲工人开会的许昌人胡振兴、为游客讲解文物的12岁男孩谢昭雨橦、“拍鸟人”侯振兴等。这些轻量化的故事,有场景、有人物,让人阅读起来代入感强,从人物经历中感知河南发展脉动。

“何言”文章文风朴实平实务实,注重事实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没有过多修饰,反而让人读下来能清晰了解创作意图。如,“‘三步一娘娘,五步一公主,今天来古都洛阳,不穿上汉服拍几张照片、几则短视频,就好像白来了一样”。“这两年,透过镜头,他拍到了白鹭、红嘴蓝鹊、雕鸮、黑鹳、白尾鹞等,以前不多见的鸟儿,现在都常常见到。”这些话,看似平常,但寥寥几笔,就将汉服的盛行、生态的改善勾勒出来。正是因为创作团队转换话语体系、创新语言表达,把政治话语、理论话语转化为群众语言、日常语言,才能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从而达到鼓舞人心、凝聚共识的传播效果。

“何言”文章将朴实的文字与缜密的逻辑紧密融合,在故事案例的背后,暗含着很强的思辨性。例如,在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的重要性时,作者分析:地处内陆腹地,发展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河南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河南又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具有特殊地位、承担重要责任。朗朗上口的金句频出。如,“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河南实现了由‘向海开放到‘向天开放的转变”“读完这篇文章,可能需要十分钟;但读懂你我站立的这片文化厚土、读出日新月异的文化律动,一生都不够”。这些句子不长,却往往提纲挈领,凸显思想高度。

大型政论文章的一大难点是,因为政治性强、信息量大,易导致厚重有余而灵动不足。但“何言”文章却文采飞扬、举重若轻,不仅坚持了传统的语言优势,而且在厚重文化资源的加持下提升了文章的张力,从而更具文本价值和社会意义。

《从河南读懂中国》一文这样写道:“定鼎门前云卷云舒。是谁,又在城楼之上南瞰伊阙,北望邙山,咏叹脚下的天街?”“嵩山巍峨,郁郁葱葱。是谁,又在高山之巅极目千里引吭高歌,黄河之水天上来?”“古吹台静倚时光。是谁,又在临风凭栏把酒言欢,弦歌不辍,抚今追昔?”这一组排比句子,不仅气度非凡、颇具画面感,且蕴含着深意。定鼎门位于洛阳,嵩山位于郑州,古吹台位于开封。通过这组场景描写,不仅串起三个历史悠久的古都,联起整个黄河文化旅游带,还暗合着“城”“水”“山”三种文化元素,生动阐释了“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的丰富内涵。

“流连洛水岸边,遥想曹子建神移思散之间仰慕洛神凌波,望的是同一抹朝霞,察的是同一泓绿波。”“驻足汉梁公园,李白、杜甫、高适恍然结伴而来,看同一种天高云淡,品同一幕历史沧桑。”“置身汴河州桥,似见范仲淹、欧阳修、苏东坡姗姗而至,河边沉思,桥头仰望,赏的是同一轮明月,睹的是同一城繁华。”在这三句文采飞扬的话语之后,接着便是一句富有诗意的总结—“我吹过你吹过的风,便是相拥;我走过你走过的路,便是相逢。这是独属于中国人的家国情怀,这是最具生命力的文化传承。”文章中既有细腻生动的场景描述,又有诗意盎然的文字意境。这使得文章不仅有深度和厚度,还饱含活力和张力。

在新媒体时代,严肃刻板的宣传话语难以激发大众的阅读兴趣,单向说理也不易令人信服。此时,辩证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种思维方式正是“何言”文章的长处之一。《走出人口大省高质量发展新路》一文,毫不避讳作为人口大省的河南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和老龄化等问题,指出“任何事情、政策,乘上1亿人口就是大问题”,表明了河南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艰巨繁重和复杂。接着,详细分析了河南现代化“难在不平衡”“难在不充分”“难在不协调”“难在不适应”。随后,笔锋一转,开始阐述人口大省具有“稳”“新”“高”“强”四大优势,实现了“立足当下说问题,面向未来给动力”,勾勒出河南现代化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将起”的宏伟蓝图。这样论述,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用递进的方式、透彻的说理,让读者发自内心地认同和信服。如,在说到“难,难在不协调”时,文章道:“如意湖畔,光影舞动、车水马龙,一派现代化气息。大山深处,黄土坡上,地坑窑洞,仍有老乡简朴过活。协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资源能源利用和生态保护治理还有差距。”在分析河南现代化发展难处后,作者一改前文感叹艰难的基调:“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笃行,弥足珍贵;惟其磨砺,始得玉成。”朴素而有力量的话语,立场鲜明、说理透彻、直抵人心。摒弃华丽辞藻,党报评论平实、准确的文字表达,语言凝练、清新温和,没有过多的修饰与辞藻,反倒更具有说服力、号召力。

三、立体传播扩大影响力

在充分彰显“何言”文章“重武器”作用的同时,河南日报也重视“何言”文章的移动化、轻量化传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大众可感可知。一般采取预热海报、文图推送、金句摘编、超链转发、第三方平台矩阵推送等形式,形成矩阵化传播态势。

建立多渠道分发机制,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成为“何言”文章传播的主要渠道。微博的拆条分发,使大块头的文章化整为零,每个生动的故事或段落都成为一个独立的传播燃点,搭配海报等元素,更加适合移动小屏传播。新媒体平台用户基数大、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党报评论文章在这些平台上能够迅速触达大量受众。新媒体平台还具有互动性强等特点,用户可以通过点赞、评论、分享等方式参与到文章的传播中,形成社交网络中的口碑效应。在传播的过程中,创作团队及时建立传播反馈机制,用户对哪些内容有新的建议,报道成员一一记录,有助于及时改进内容策略,提高文章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

从分发传播的机制来看,“何言”文章仍然偏重文图等形式,没有实现视频化传播。在新媒体传播上,如何实现主题相扣、主线相连,尤其是实现视频传播可视、可听、可感,仍有待加强。在媒体融合时代,优质的内容是根本,只有文本精良,二次加工、三次加工才会更加出彩,如果主题不突出、内容空洞,新媒体传播也难以打开局面,两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从传播渠道来讲,B站、小红书等年轻人聚集的社区,政论文章仍较少触及。每个新媒体平台属性不一,一种形式不能适用全部平台。如何创新表达方式,将党报的好声音更好地扩大传播范围,仍值得持续深入探索。

“何言”文章一经推出,往往引发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广泛关注。河南新闻阅评多次阅评表扬“何言”文章,称其体现了省委机关报的责任与担当,彰显了党报的使命和价值。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社客户端等中央媒体多次全文转载“何言”文章。在学习强国平台,“何言”文章阅读转发累计千万余次。有学者评价“‘何言文章大氣磅礴、直抵人心,读罢精神振奋”。有网友留言“在‘何言文章里看到了河南的巨变,作为一名即将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我要把自己的奋斗贡献给老家的发展”。“有了需要追逐的光,河南定会闪闪发亮”。“河南日益建立起一种创新、开放、文化、美丽的崭新形象气质”。经多年精心培育,《河南日报》“何言”文章已成为国内省级媒体政论文章的知名品牌。

除了大型政论文章,河南日报社全面加强评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创新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持续打造品牌《今豫言》栏目,进一步发挥“中原观察”和新媒体评论栏目《豫论场》的舆论引导作用,在社会热点事件上主动发声,在河南发展大事要事上积极引导,讲好河南故事,持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牢牢掌握移动互联时代的舆论主动权,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作者简介:丁新科,河南日报社新闻评论中心副主任(郑州 450008)。

编校:王 谦

猜你喜欢
主题报道媒体融合创新
对电视主题报道的反思与探索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黔东南日报》:地方报纸重大主题报道的选题与采写技巧
城市台时政新闻“讲好故事”的四条路径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