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与满足理论视域下城市人群田园梦的视频化再现

2024-05-03 09:56刘洪涛曹盈
新闻爱好者 2024年4期
关键词:向往的生活

刘洪涛 曹盈

【摘要】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以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为研究对象,分析节目中田园梦的视频化再现,解读节目呈现的媒介空间,并探讨了对其他节目的启示。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理论;《向往的生活》;田园梦

“田园主义”一词源于古希腊,指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早在中国魏晋时期,许多名士由于社会、政治等原因,选择隐居田园。陶渊明就是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中表现出对乡土田园生活的赞美,对桃花源的向往,成为中国田园文化的一个标志。当下,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发展,乡村的生存空间逐渐变化,在此背景下,“田园主义”延伸出“新田园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理念,‘新田园主义更加关注人的自身,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1],中国田园梦成为城市人群在现实生活中對乡村牧歌般生活的寄托和幻想。

使用与满足理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是关于探究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洞悉其背后的动机与心理需求的理论,美国学者卡茨认为由于社会、心理等原因,受众产生需求,而需求又引发了受众对大众传播的期待,这种期待引起了不同类型的媒介接触,并产生需求的满足。

2017年,湖南卫视《向往的生活》播出,打开了国内慢综艺的篇章,至今已播出七季,节目记录了嘉宾们回归田园的生活,展现乡村的静好与恬淡。在使用与满足理论中,人们接触媒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特定需求,从古至今,中国人对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都抱有想象,《向往的生活》就迎合了城市化人群的需求,用丰富多样的视听语言展现嘉宾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激发了观众心中的田园梦,完成了城市受众人群对理想“乌托邦”的视频化再现。

一、中国人文文化精神的历史延续

丹尼斯·麦奎尔等人认为,受众在观看电视节目的同时会直接或间接满足对信息的需求。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的内核,随着历史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向往的生活》让儒家、道家、墨家的人文思想得到了再传播,实现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延续,使受众在观看中完成文化认同。

儒家的礼仪文化在节目中得到了发扬和传播。《向往的生活》节目中做客的嘉宾会有“点菜”环节,面对他们的要求,蘑菇屋的主人都会尽力满足。嘉宾离开时,黄磊等人也会帮忙把行李送到门口,相互挥手告别,甚至约定下一次的见面。第七季中,黄磊和何炅自驾前往各地,感受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与当地居民交流,带着尊重的态度,感受自然风景和历史文化。“儒家‘礼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的文化记忆,《向往的生活》不仅延续了礼仪文化,也延伸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2]

道家的隐逸思想追求自然主义,主张“无为”,这点在节目中也有体现。《向往的生活》节目曾前往北京密云、浙江桐庐、湘西翁草村、云南曼远村、湖南桃花源、海南沙鱼塘村等地取景,以上地方均是远离高楼大厦的大自然,为观众呈现出一种悠闲自得、去都市化的极乐净土。“这种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和道家思想中远离世俗,清净于世事的思想有极大的重合”。[3]例如第五季中,节目的拍摄地为湖南桃花源,一开始以陶渊明《桃花源记》作为引入,配上桃花源的山谷、河流等画面,为观众展示出一处净化心灵的景色,给人以精神上的喜悦与放松,使受众实现休闲娱乐的目的。

在墨家思想中,墨子强调劳动是国强民富之法,人人都要从事有价值的劳动,反对不劳而获,《向往的生活》在节目中一直坚持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行为准则。根据导演组要求,蘑菇屋所有生活和生产物资都是依靠劳动获得,从砍柴生火,到出海打渔,嘉宾们只有亲自劳动,才能得到收获。在第六季,嘉宾们早起赶海,学习撒网和打渔,最终获得海货大丰收,成功换取到生活物资。节目在认知层面为观众传播生活知识,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延续中国人文文化精神,让其“有意思”也“有内涵”。

二、城镇化背景下对乡土生活的再现

土地是一切财富的基础,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中华文化中的许多思想、政策等都离不开脚下的土地。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中,2022年中国农民工总量29562万人,比上年增加311万人,增长1.1%。在城镇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而《向往的生活》把视线集中在中国的乡村,节目的视听呈现和话语结构实现了乡土生活的再现,其构建的乡土生活主要包括环境、人与自然的相处两方面。

一方面是环境。相对于城市中的高楼大厦,乡村的河流、森林、星空,属于自然风景,节目采用全景和俯瞰的方式,将蘑菇屋的位置和景色记录下来,屋旁的菜园,园中的凉亭,门口悬挂的辣椒、玉米,这些视觉符号都塑造出与城市生活不同的独特景色,以自然景色和各种物件为叙述对象,用美丽、原生态的“向往的乡村”打通了城市与乡村的连接点,在满足受众对乡土生活眷恋的同时,引导受众在视觉上实现一种想象的回归。

另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的相处。节目通过展现嘉宾们养鸡、抓鱼、种树等行为,表达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第四季,蘑菇屋众人去割树胶,取之有道,注重资源的可循环,蘑菇屋中的柴犬“小H”“小0”,山羊“老点”“小不点”,以及番鸭“彩灯”和奶牛“苏苏”,何炅、张子枫等人给它们喂食和梳毛。尽管黄磊多次提到要清蒸番鸭,但只是嘴上说说。“嘉宾们和身边的植物、动物的和谐相处,传递了世界万物和谐共生的价值观”,[4]也使得乡村生活更加真实生动。

360趋势显示,《向往的生活》的受众居住在广东地区的比例高达35%,浙江地区达到18%,均属于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节目将美丽、质朴和迷人的乡村空间展示出来,让身处城市、离开乡土生活的观众感受到不同于工业社会的“乌托邦”美好,在影像中获得心理上的放松和补偿,进而实现一种自由舒展的理想状态,也实现了城市和乡村的碰撞,给予塑造的田园梦一种新的呈现方式。

三、都市快节奏生活背景下对"慢生活"的向往

“慢生活”在近年来被广泛熟知,即一种缓慢、轻松、享受当下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不再忙于追求物质财富,而是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文化的传承以及自然的和谐共处。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居民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精神压力,他们重新审视内心需求和生活本质,迫切想要找到一种更有质量的生活方式,找到一个可以宣泄自己的焦虑和不安的突破口。在第一象限市场咨询(北京)有限公司与58集团共同出品的《职场人生活状态调查报告》中,近40%的人希望远离城市喧嚣,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慢生活。这些人群的心理压力较大,向往慢节奏生活。

在使用与满足的理论中,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需要承担“服务”作用,即所做内容要切合受众需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简单、舒服的慢综艺更受城市居民的欢迎,人们在工作之余更倾向于能让身心放松的综艺节目。

作为一档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将“慢生活”带到观众面前,不同于一些陳旧、枯燥的内容,节目注重记录生活的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通过干活、做饭等一系列行为,利用视觉影像为观众提供一种轻松和舒缓的生活状态。第三季中,嘉宾们的蘑菇屋整体采用原木、石料等自然材质,和城市中的钢筋、混凝土完全不同,在保持传统村落风格的同时,增加了自然古朴的美;第五季的蘑菇屋,是一个有时代感的灰黑木屋,甚至需要嘉宾自己上屋顶,修葺漏水的瓦片。节目让观众感受到新鲜的空气,原生态的食物以及充满了大自然气息的家,云体验到各种真实、自然的生活情节,在短时间内回归田园生活,忘记工作的压力。《向往的生活》通过人物、动物、食物等一系列自然轻松的叙述环境,用中国人特有的情感和内涵,来浸润观众的精神,成为他们解压和放松的途径,“节目表现出的影像空间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城市匮乏的慢节奏生活,已经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现实性的理想地方”。[5]节目向人们诠释了一种可以被实践、被传播的生活态度,这不仅是一种对人的精神寄托的渴望,而且是对人类社会的精神和文化的召唤,是一种向往自由的生活方式。

四、明星去神秘化,回归田园生活的窥视

在消费文化背景下,各大明星在镜头面前会有其视觉化与言语化的设定,这样的“人设”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掌控媒体舆论和焦点,但他们的私生活却鲜为人知。麦奎尔等人提出的“环境监测效用”,指观众可以通过观看节目了解到嘉宾的生活状态和私下形象,从而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从第一季开始,《向往的生活》就展示了明星嘉宾们在田园生活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去神秘化生活状态。第五季中,蘑菇屋的嘉宾需要亲自种树,再用种好的树苗去换取生活必需品。嘉宾会因为下地劳作而满身大汗,会因为除草席地而坐,甚至完全不顾及脏兮兮的外在形象,褪去明星的光环变得更加真实。由于节目是全天录制,观众可以看到明星醒来后的素颜,也可以发现他们砍柴、做饭下厨等接地气的行为,这与闪光灯下他们展现出来的光鲜亮丽的形象截然不同,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明星身上的神秘感。

在《向往的生活》中,节目邀请了许多明星到蘑菇屋做客,有演员、歌手、主持人、导演、脱口秀演员等。年龄跨度也很大,从70后到00后均有涉及。明星们在这里与朋友、熟人或陌生人相遇,像普通人一样需要处理社交问题,例如在餐桌上如何跟前辈相处,面对任务怎么和他人进行合理分工,遇见多年不见的朋友如何交流,等等。在明星嘉宾的互动中,观众可以学习到一些社交礼仪和待人处事的方式,同时也在嘉宾们的聊天中知道了明星面对问题和困难的心路历程,还可以看到他们心中的理想与追求。

社会交往是每个人的需求,通过观看节目,受众会在相似的场景中回忆起自己与好友的往事,产生参与感,甚至会出现联系好友的想法,有网友也在官方微博下面留言:他们做饭让我想起来上次和朋友露营的事情,等五一放假,我要叫上朋友再来感受!观众通过节目窥探到各个明星的真实性格,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明星回归普通人生活方式的窥视,减少了明星和观众之间的陌生感,在情感上增进了两者之间的交流,这也是观众对节目产生信任感、依赖感的重要方式。

五、对其他综艺节目的启示

根据受众需求,打造特色IP。综艺节目的IP指的是节目的主题、模式等不同形式的内容。面对百花齐放的综艺市场,想要脱颖而出,就要抓住受众需求。《向往的生活》在遵循受众需求的情况下,深入到各个乡村,将观众视角带到田园中,展现田园梦的美好与自由,满足了都市人群的心理需求,从而成为湖南卫视的特色综艺IP。

发掘集体记忆,实现情感互动。集体记忆是社会成员共同分享经历形成的,它的维系依赖于人们对记忆的延续性。田园梦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一个向往的生活,尤其是先前拥有乡村记忆的城市人群,他们在观看节目时,面对类似的环境和行为会触发集体记忆回溯,出现兴奋情绪,从而在弹幕和评论区中互动,实现情感共鸣。

重视人文精神,传递价值观念。尼尔·波兹曼曾经提到,如果一档节目只注重娱乐,而忽略了文化和审美价值,那么观众很容易在感官体验过后,产生精神的虚无。《向往的生活》将人文精神和主题内容深入融合,通过轻松、娱乐的形式,使观众在收看的过程中,接触到节目传递的价值观,提高受众的文化认同,实现积极引导作用。

六、结语

《向往的生活》实现了田园梦的视频化再现,满足了城市中压力较大群体的需求,实现了人文精神的延续、对乡土生活的眷恋、对慢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明星回归田园的窥视四个方面,让观众对田园梦有了更为直观、亲切的感受。除了《向往的生活》,市场上开始出现类似田园综艺,如央视《你好生活》、腾讯视频《五十公里桃花坞》、爱奇艺《种地吧》等,短视频领域也出现了类似博主,如李子柒、闲不下来的阿俊等人,满足城市化人群田园梦的视频化再现,开发和创作这类节目或视频已经成为一种现象和潮流。尽管《向往的生活》将在第七季停下脚步,但是节目提供的田园梦和新思考,依旧会在其他综艺或短视频平台一直延续。

[本文为2023年河南省教育厅教研〔2022〕398号,河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精品教学案例项目“新媒体研究与应用”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JS2023AL040]

参考文献:

[1]赖逸云.新田园主义视角下的网络短视频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21.

[2]夏雨晴,宗俊伟.国产慢综艺电视节目传播价值:以《向往的生活》为例[J].新闻爱好者,2020(6):85-87.

[3]陈雪若,张杭.使用与满足,基于内容分析探讨慢综艺的成功之道:以《向往的生活第四季》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5):104-106.

[4]高文,吴芳龄.湖湘道教隐逸文学视阈下慢综艺旨趣:以《向往的生活》为例[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7(5):69-76.

[5]王显韬.国产慢综艺《向往的生活》的空间美学探赜[J].大舞台,2023(1):90-94.

作者简介:刘洪涛,中原工学院新传学院副教授(郑州 451191);曹盈,中原工学院新传学院硕士生(郑州 451191)。

编校:郑 艳

猜你喜欢
向往的生活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营销策略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慢综艺的营销策略分析
从《向往的生活》看节目特色的符码构建
我国慢综艺节目传播策略研究
用地理视角看《向往的生活》
“慢综艺”《向往的生活》传播策略分析
《向往的生活》向往的是什么生活?
浅析真人秀节目《向往的生活》本土化回归
浅析“慢综艺”真人秀节目的成功之道
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特色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