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牧区综合性医院布鲁菌性脊柱炎七例临床误诊分析

2024-05-04 01:16沈雄杰李灏宸
临床误诊误治 2024年1期
关键词:病椎布鲁菌牧区

胡 鹏,沈雄杰,李灏宸

布鲁菌病是一种由布鲁菌引起的危害人类健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传染源为感染病菌的牛、羊,多通过皮肤破损处、呼吸和消化系统进行传播[1]。布鲁菌病可造成神经系统、骨关节、循环系统、生殖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全身多个组织系统损害[2]。脊柱是布鲁菌病感染的最常见器官,可引起布鲁菌性脊柱炎。布鲁菌性脊柱炎无特异性症状体征,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与脊柱结核类似[3],仅靠临床表现来明确诊断有一定难度,且在非牧区综合性医院接诊此类患者较少,接诊医生对本病不熟知,警惕性较低,当接诊患者以腰痛、发热为主诉就诊且影像学检查示椎体、椎间盘破坏时,常易误诊为脊柱结核[4]。本文对我院收治的7例布鲁菌性脊柱炎早期误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引起非疫区综合性医院接诊医生的重视,减少本病早期误诊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早期误诊为脊柱结核的布鲁菌性脊柱炎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34~62(51.22±8.63)岁;均已婚;均为汉族;病程10~24(18.46±2.17)d;均有近期牧区旅游史及牛羊接触史;1例曾患肺结核(现已治愈);均为我市居民;职业:退休职工3例,公司文员2例,公务员2例;基础疾病:高血压病2例,糖尿病1例,甲状腺功能减退1例;均为脊柱单节段受累,病变部位:腰椎5例、胸椎2例;就诊前均曾自服解热镇痛和抗生素等药物;均误诊于我院脊椎外科门诊。

1.2 症状体征

7例中均持续性胸腰背疼痛伴活动受限、间断发热(37.6~39.2 ℃,不规则热)、乏力,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6例,食欲不振5例,脊柱局部压痛、叩击痛3例,神经根放射痛2例。查体:脉搏72~78/min,呼吸14~19/min,血压108~148/73~95 mmHg;左膝反射亢进、Babinski征阳性各1例,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2例;肝脾大3例,颈淋巴结增大2例,睾丸疼痛1例。

1.3 实验室检查

7例中淋巴细胞百分比均增高(46.5%~72.3%),4例血白细胞计数升高(12.8~23.6)×109/L;7例红细胞沉降率增快(36.6~47.2 mm/h);2例C反应蛋白升高6.7~9.2 mg/L。7例肿瘤标志物、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指标均无明显异常。

1.4 影像学检查

7例病椎部位:腰椎5例,其中L23例、L31例、L41例;胸椎2例,T11和T12各1例。7例均行CT检查,主要表现为椎体前部、边缘部分虫蚀样骨质破坏,病灶内无死骨,病灶小而不规则,边界清,呈刀锯样外观;6例病椎边缘不同程度骨质增生硬化,5例局部形成骨桥呈“鸟嘴样”突出;3例前纵韧带局部钙化;5例椎间隙轻微变窄;4例病椎旁软组织轻度肿胀,内无钙化。7例均行MRI检查,其中4例病椎(L23例、L31例)呈T1低信号、T2高信号,见病椎周围软组织肿胀但范围未超过病椎;3例病椎(T11、T12、L4各1例)信号不均,病椎椎间隙轻微狭窄;3例病椎呈条形、窄环样不均匀强化。

1.5 误诊及确诊经过

7例因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初步诊断为脊柱结核(腰椎结核5例、胸椎结核2例),收住院予诊断性抗结核治疗10 d,但患者症状无缓解。行结核三项检查均阴性,排除结核病。请会诊,详细追问病史,得知患者均有近期去牧区旅游或出差史,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怀疑布鲁菌病,行布鲁菌血清学检测、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及血清凝集试验均阳性,最终确诊布鲁菌性脊柱炎。误诊时间10~12 d。

1.6 治疗及预后

7例确诊后予利福平联合多西环素和(或)头孢曲松抗布鲁菌治疗2周,7例发热症状消失,5例腰痛症状明显减轻,继续治疗12周后所有患者症状均消失。随访半年预后良好。

2 讨论

2.1 疾病概述

布鲁菌病好发于成人或青少年,流行范围较为广泛,主要因食入感染动物食品,皮肤或黏膜接触感染动物组织或体液,吸入感染的气溶胶颗粒物后,布鲁菌经人体消化道或损伤的皮肤和黏膜进入,后经淋巴管侵入淋巴结、肝、脾、神经系统及骨关节等组织器官形成感染灶,引起机体多脏器多系统损伤而致病[5]。本病为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表现复杂,早期症状类似上呼吸道感染,表现为发热、多汗、咳嗽、肌肉关节酸痛、乏力及肝、脾、淋巴结和睾丸增大等,后期出现呼吸系统、生殖系统、大关节等感染征象,其中最易侵犯脊柱造成脊柱炎,发生率占所有布鲁菌病的2%~60%[6]。布鲁菌性脊柱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表现为发热、大汗、乏力、食欲不振及持续性颈胸腰背疼痛等,其中发热以弛张热或波状热较为多见,疼痛以腰痛为主并有放射痛、肌肉痉挛、棘突叩击痛、腰部运动受限[7]。大汗是本病又一突出性表现,同时还可出现全身游走性肌肉关节疼痛(主要为大关节),男性患者可出现睾丸炎症,部分患者(30%)还伴肝脾增大[8]。布鲁菌性脊柱炎主要病理改变为骨组织见肉芽肿[9]。本文7例均有近期牧区旅游史及牛羊接触史,7例均有持续性胸腰背疼痛伴活动受限、间断发热、乏力,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6例,食欲不振5例,脊柱局部压痛、叩击痛3例;肝脾大3例,睾丸疼痛1例。

2.2 诊断要点

布鲁菌性脊柱炎诊断要点:1)具有流行病学接触史(有牧区居住史或带菌牛羊接触史);2)具有脊柱受累表现;3)血布鲁菌培养、血清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及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4)病理检查见病变组织细胞增生、增殖性结节和肉芽肿,内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10]。

2.3 鉴别诊断

布鲁菌性脊柱炎与脊柱结核鉴别可从病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4个方面着手进行。1)病史:布鲁菌性脊柱炎多有布鲁菌接触史,患者常来自牧区、布鲁菌病流行疫区或有牧区旅游史、感染牲畜接触史或进食史;脊柱结核患者多有肺结核病史或结核病接触史[11]。2)临床症状:上述2种疾病均会出现长期反复腰痛、发热、乏力、大汗、食欲不振、肌肉关节痛及肝脾大等症状,当炎症累及椎间隙、椎间盘或存在硬膜外脓肿时可压迫神经出现相应区域疼痛、麻木、感觉障碍及肌力下降甚至瘫痪。但布鲁菌性脊柱炎以发热高于38 ℃(常为弛张热)为主要症状,持续1~3 h后或服用解热镇痛类药物后可缓解,热退后肌肉关节痛加剧伴全身大汗;腰痛较脊柱结核剧烈,常伴关节疼痛或泌尿生殖系统症状,少数(约20%)有脊髓压迫症状。脊柱结核由身体其他部位结核感染所致,常伴午后低热、乏力、盗汗、体质量减轻、红细胞沉降率加快、食欲不振等;常出现持续性腰背痛、局部棘突压痛及椎旁叩击痛,并可伴相应神经根放射痛、肌肉痉挛、腰部活动受限,但疼痛多较轻微,多数形成椎旁或腰大肌脓肿,部分脊柱后凸畸形明显[12]。3)实验室检查:布鲁菌性脊柱炎患者血布鲁菌培养、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及抗人球蛋白试验均阳性,血常规检查结果常介于正常和异常之间;而脊柱结核患者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均升高,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试验、结核抗体均呈强阳性。4)影像学检查:布鲁菌性脊柱炎X线最常见表现为边缘型病椎骨质破坏,但破坏程度较脊柱结核轻,椎间隙变窄,无椎体压缩及后凸畸形,病椎周围可见“鸟嘴”状骨质骨赘增生,椎旁囊肿少见;主要CT表现为骨小梁粗大紊乱及小的、多发性骨质破坏灶,结构不清,病椎边缘骨质增生及程度不等硬化,病椎骨密度增高,无死骨及椎弓根破坏,病椎骨膜肥厚,病椎旁极少见寒性脓肿;MRI检查可发现病椎骨周围软组织和骨髓内炎性变,T1MI呈低信号,T2MI呈高信号;炎性变壁厚、不规则强化,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不清[13-15]。脊柱结核X线表现为病椎骨质疏松及骨质破坏,椎间隙变窄,成角畸形及寒性脓肿形成,病变以溶骨性破坏为主,骨质增生硬化不显著;CT示病椎骨质破坏,骨皮质完整性丧失,见死骨和轻微骨增生,早期椎间盘相对完整,后发生破坏、椎间隙变窄,脓肿呈单房或多房[16]。病椎内死骨、椎间隙狭窄或消失是脊柱结核的特征性表现[17]。此外,布鲁菌性脊柱炎所致脓肿常发生于受累椎间盘周围,不发生流注。

2.4 治疗及预后

布鲁菌性脊柱炎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和手术治疗。主要治疗药物有利福平、左氧氟沙星、多西环素、头孢曲松、链霉素等,利福平联合多西环素治疗效果一般良好,但难治性或重症者需在此基础上联合头孢曲松或左氧氟沙星治疗[18]。对药物治疗1、2个疗程无效或症状加重,脊柱稳定性差,椎间盘破坏、椎旁脓肿或腰大肌脓肿形成,脊髓或神经根受压者需行手术治疗[19]。术式包括前路、后路、前后路联合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旨在清除局部病灶,解除脊髓、神经根压迫,减轻患者疼痛,恢复脊柱结构稳定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20-24]。大多数患者给予针对性治疗后预后一般良好。本文7例确诊后予利福平联合多西环素和(或)头孢曲松抗布鲁菌治疗2周,7例发热症状消失,5例腰痛症状明显减轻,继续治疗12周后所有患者症状均消失,随访半年预后良好。

2.5 误诊原因分析

1)临床少见,接诊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远离牧区综合性医院布鲁菌性脊柱炎接诊率极低,临床少见,许多接诊医生未接触过本病、对本病认识不足,未能详细询问相关病史,且症状体征与脊柱结核有相似之处,故早期未能考虑布鲁菌性脊柱炎,导致误诊[25]。2)病史采集不详细或被其他既往病史干扰诊断:本文患者接诊医生因对本病不熟知,均未能询问到相关病史,遗漏家族布鲁菌病病史、牧区牛羊群接触及近期牧区旅游史等流行病学史,导致早期未能考虑到布鲁菌性脊柱炎可能,导致误诊。本文1例有肺结核病史,亦对临床诊断有一定干扰,从而误诊为脊柱结核。3)临床症状不典型,初始治疗掩盖症状误导诊断:布鲁菌性脊柱炎和脊柱结核均可表现为发热、乏力、盗汗、食欲不振、腰背痛、椎旁叩击痛、腰部活动受限等症状,且本文7例来院就诊前均曾自服解热镇痛和抗生素等药物,掩盖了临床症状,使得入院就诊时主诉临床症状体征不够典型,增加了确诊难度而导致误诊[26]。4)鉴别诊断不仔细:布鲁菌性脊柱炎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与脊柱结核相似,均可表现为发热、乏力、盗汗、食欲不振、腰背痛、椎旁叩击痛、腰部活动受限等症状,且脊柱X线或CT检查均可见脊柱不同程度骨质破坏及硬化,病椎椎间隙狭窄或消失,部分患者病椎椎旁有低密度脓肿形成。布鲁菌性脊柱炎患者多有传染源接触史,脊柱结核患者多有肺结核病史,布鲁菌性脊柱炎患者以高热、热退大汗、腰背痛为主要表现,而脊柱结核患者以午后潮热、盗汗为主要表现,且腰背痛程度不及布鲁菌性脊柱炎患者剧烈。本文接诊医生鉴别时未从病史、热型、疼痛程度、病椎部位、病变严重程度等方面仔细鉴别,对本病相关知识及鉴别诊断缺乏了解,诊断思维局限,导致早期误诊[27]。

2.6 防范误诊措施

1)详细询问病史:遇及类似患者应详细询问相关病史,尤其是询问近期是否有疫区旅游史,是否有牛、羊等家畜接触史,是否进食病菌污染动物肉制品或乳制品等。2)在未明确诊断且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接诊医生尽量勿过早使用解热镇痛类药物,勿被初始治疗结果有效而掩盖症状误导临床诊断。3)加强对本病临床特点及鉴别诊断知识的学习,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及警惕性。4)建立正确的诊断思维,全面分析病情。若接诊腰背痛、发热等表现且初始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无效者,临床医生要考虑到布鲁菌性脊柱炎可能,详细追问相关病史,尽早完善相关医技检查,综合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医技检查结果,以早期明确诊断并治疗[28-29]。

总之,非牧区综合性医院布鲁菌性脊柱炎接诊率极低,临床医生对本病不熟知,警惕性低,相关病史询问不详细,加之结核病史及解热镇痛类药物使用干扰诊断,而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与脊柱结核有相似之处,使得容易误诊为脊柱结核。非牧区综合性医院接诊医师应加强对该地区少见病的认识,提高警惕性,详细追问相关病史,尽早完善相关医技检查,综合分析病情,仔细鉴别诊断,以提高本病早期确诊率。

猜你喜欢
病椎布鲁菌牧区
对单纯后入路病椎固定术治疗腰段脊柱结核的疗效观察
试析藏北牧区的“盐语”民俗①
经皮椎体成形术结合体位复位治疗Ⅱ型Kummell病
藏北牧区圈窝饲草种植及应用前景
广西羊种布鲁菌病菌株种型鉴定及评价
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其病椎相邻节段退变的效果评价
手术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中使用骨水泥对椎弓根和病椎的临床疗效
布鲁菌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高寒阴湿牧区羊痘病防治
布鲁菌缺失疫苗株M5-ΔznuA和M5-Δbp26-ΔznuA的构建及毒力和免疫原性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