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2024-05-04 01:16李顺达黄梓越
临床误诊误治 2024年1期
关键词:痛风中药关节

李顺达,黄梓越

痛风性关节炎(GA)属于第二大慢性代谢性疾病,是因嘌呤代谢异常紊乱,尿酸排泄异常而导致的一种以关节疼痛、肿胀为主要表现的晶体性关节炎,与高尿酸血症密切相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GA患病率逐年升高,并且趋于年轻化,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1]。截至2019年,中国有1 620万GA患者,男女患病率分别为1.23%和0.39%[2-3]。GA反复发作将导致痛风石和纤维化组织包裹的致密晶体沉积物形成,导致骨破坏和残疾[4]。目前临床上西医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GA)以药物为主,通过缓解关节疼痛、降低尿酸等方式来缓解局部症状,常用的药物主要包括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降尿酸药物等。虽然西医治疗GA日趋成熟,但其治疗手段较为单一,可能导致肝肾功能损伤和胃肠黏膜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停药后容易复发,且部分药品价格昂贵,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所以西药治疗GA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相比较而言,中医药在治疗疾病方面手段灵活、方法多样,包括中药外治、内服及中医药综合治疗等方法,通过辨证论治对GA颇有成效。因此,中医药治疗GA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现总结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探索中医药治疗GA提供科学依据,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分析

古代中医学者对GA认识深远,在中医医著中有许多本病的记载。中医辨证GA属于痹症、白虎历节等范畴。GA病因、病机复杂,《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景岳全书·风痹》认为:“风痹一证,即今人所谓痛风也”。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历节”病,并指出内因为肝肾不足、筋骨失健,外因为汗出入睡、寒湿外袭。而“痛风”一词最早在陶弘景的《名医别录上品》中得到阐述:“主治诸贼风,百节痛风”[5]。张子和《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二》提到:“湿热为源,风寒为兼,三气杂合而为痹”,首次提出痹证与湿热的关系,并写到湿热致病。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则对痛风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冷,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寒浊凝滞,所以作痛”“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或偏取凉,或卧当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这里他明确指出本病病因是自身血分受热,再受风寒湿等诱因而致,与一般风湿病先从外受六淫不同,此其一;由于血热,又受寒凉,热血得寒,而污浊凝涩,此其二;其痛所以夜剧,是行于阴之故,此其三。在治法上则提出“以辛热之剂,疏散寒湿,发散腠理,使气血相和,其病自安”,并创制上中下通用痛风方、二妙丸、四妙散等经典方剂,因其确切的临床疗效被沿用至今,并被广泛用于GA的治疗。《外台秘要》中写到:“热毒气出自于脏腑之中,攻于手足之间,则现热赤肿疼痛也……”。《医学入门》则写到:“形体怯瘦者,多因血液亏虚有火;形体肥勇者,多因为风湿滋生痰液。以其循历遍身,曰历节风。甚如虎咬,曰白虎风。疼痛夜晚较重者,血液行于阴也”。《医学准绳六要》记载“痛风,即内经痛痹,上古多外感,故云三气合而为痹,今人多内伤,气血亏损,湿痰阴火,流滞经络,或在四肢,或客腰背,痛不可当,一名白虎历节是也”。由上可见,古代中医认为本病多为本虚标实、邪正相搏所致,因人体正气不足、脾肾亏虚,加之外感风邪,湿热、瘀血、痰浊内蕴痹阻经络流注关节,导致气血不通,关节不通则痛。中医界针对此病没有统一治疗标准,而是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方法。

现代中医学者吸取前人从医经验,对GA的认识不断加深。国医大师朱良春认为GA的病机为湿浊瘀滞内阻,湿浊阳化,则可见关节红肿热痛[6]。国医大师路志正提出,本病患者大多喜好肥甘,久处湿地,痰湿困脾致脾气虚弱,聚湿成痰,留滞筋骨关节,则发为本病[7]。熊辉教授认为GA的病机是湿热,其治疗主张当以清热利湿为首,辅以活血化瘀、行气通络等药物[8]。黄峰教授则认为本病发作因风寒湿邪外侵、饮食不节而化生湿热、浊毒沉积于筋肉关节,久必伤正,进一步损伤脾肾,导致津液输布障碍,湿热浊毒难除,使本病缠绵难愈、容易复发[9]。邵华教授提出GA病因乃内外因相合,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肝脾肾功能失调,外因则为外感风、寒、热、湿邪,二者相合进一步导致湿热壅聚关节,痹阻经络,则发为本病[10]。王琦则以个体体质差异探讨GA病机,认为痰湿、湿热、血瘀为高发体质,湿、热、痰、瘀阻滞经脉气血,聚集于关节,不通则痛,最终发展为本病[11]。由此可见,GA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是肝脾肾内虚、功能失调,标实是风寒湿热之外邪、饮食不节等。脏腑亏虚,则痰浊内生,感受外邪,加之嗜食肥甘厚味、劳力过度、七情内伤等,引发血瘀、痰浊阻滞患处,以致寒凝气滞,不通则痛而发为GA。

2 中药内治

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有抗GA作用的单味中药有513味,具有解表散寒、活血散瘀、行气止痛等功效[12]。通过查阅文献,可将中药大概分为利水渗湿类、清热解毒类、祛风除湿类、活血通络类。研究发现,通过运用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方法,总结治疗GA的中药药性多以寒、平、温为主,药味多以甘、苦、辛为主,主归肝、肺、胃、脾、肾经,治疗GA的高频单味药有土茯苓、黄柏、川牛膝、薏苡仁、苍术、威灵仙等[13]。中药之间进行搭配组合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其疗效,某一味中药单独治疗GA的临床研究很少。所以探索单味中药的有效成分并研究其作用机制对治疗GA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单味中药在GA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对近年来单味中药治疗GA相关疾病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展开叙述。

2.1 单味中药

萆薢具有利湿去浊、祛风除痹等功效,在临床上是治疗GA的代表药物[14-15]。祁芹等[16]研究萆薢总皂苷对AGA模型大鼠的疗效结果发现,萆薢总皂苷能明显减轻大鼠关节肿胀程度,并降低白细胞介素(IL)-1β、IL-18等的表达,进而减轻炎症反应。李国莺等[17]研究发现,萆薢提取物萆薢总皂苷可抑制炎性因子表达进而发挥抗炎作用。

薏苡仁具有利湿健脾、舒筋除痹、清热排脓之功效。“痹证”在现代医学中指类风湿性关节病及骨关节炎等疾病[18]。《神农本草经》中薏苡仁“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薏苡仁有多个活性成分及潜在作用靶点,可以通过花生四烯酸代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等途径联合发挥抗炎作用。

《本草纲目》记载土茯苓有“健脾胃,强筋骨,祛风湿,利关节,止泄泻,治拘挛骨痛”的功效,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高尿酸血症和GA。土茯苓提取物中总黄酮类化合物能明显提升有机阴离子转运体1(OAT1)的表达,这表明总黄酮类化合物能够通过提高尿酸分泌蛋白OAT1的表达进而起到降尿酸的功效[19]。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土茯苓具有降尿酸、免疫抑制、抗炎镇痛、改善循环等多种作用,常用于GA的治疗[20]。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大黄治疗GA作用机制为降尿酸、抗炎镇痛、通利二便、保护肾功能[21]。在临床上,大黄用于治疗GA已有较多报道[22]。有研究表明,大黄的提取物大黄酸能够抑制NOD样受体蛋白(NLRP3)炎性小体介导的GA炎症反应,通过抑制NLRP3炎性小体的活化,降低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性因子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23]。

中药山慈菇含有秋水仙碱,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功效,是治疗GA常用的药物[24]。在不影响尿酸排泄的情况下可于数小时内使患者关节相关症状迅速消失,根据临床上中药使用频次,认为山慈菇为治疗GA的专药[25]。宋倩等[26]临床研究结果发现,山慈菇使用频次位于前列,可起到健脾利湿、清热解毒的作用。冯梓誉等[27]通过观察治疗GA常用中药对于尿酸盐体外溶解度的影响发现,山慈菇、大黄可一定程度上促进尿酸盐的溶解,但要达到临床上溶解痛风石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豨莶草具有祛风湿、通利关节等功效。冯佳等[28]观察豨莶草醇提物对GA炎症细胞模型疗效,研究发现,豨莶草醇提物可以通过影响TLRs/NF-κB信号通路及抑制NLRP3炎性小体的活化,降低炎性因子的表达,从而发挥抗炎作用,减轻GA的炎症反应。

穿山龙具有祛风除湿、止痛、活血通络等功效,于栋华等[29]对AGA大鼠胃内灌注穿山龙提取物,收集尿液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穿山龙提取物通过影响半胱氨酸、甲硫氨酸及色氨酸代谢途径,提高褪黑素、半胱氨酸含量,可对AGA起到防治作用。

黄嘌呤氧化酶可以诱导次黄嘌呤和黄嘌呤代谢产生尿酸[30],尿酸堆积是GA形成的重要原因,所以抑制人体内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是治疗GA的重点。川芎、当归、牡丹皮等中药的甲醇提取物能够较好的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31]。KIM等[32]通过动物实验发现,丹参提取物能够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产生抑制作用,进一步降低血尿酸(UA)水平。土三七又称菊三七、三七草等,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肿等功效。研究表明,土三七提取物可呈剂量依赖性抑制AGA大鼠模型关节组织中IL-1β、TNF-α及IL-1α等炎性因子的表达,减轻AGA大鼠模型关节肿胀[33]。

2.2 经典方剂

经典方剂历经时间考验与历代医家验证,治疗GA疗效更稳定,治则以清热利湿、祛湿化浊、滋补脾肾、通经活络为主,具有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强等优点。研究统计发现,在临床使用的经典方剂中,四妙方、宣痹汤、上中下通用痛风方、白虎加桂枝汤等使用频率较高[34]。四妙散有丸剂、散剂、汤剂等,朱丹溪的四妙散由威灵仙、羊角灰、白芥子、苍耳子组成,而清代医家张秉成在《成方便读》中提到,四妙散在朱丹溪二妙丸(苍术、黄柏)的基础上加牛膝、薏苡仁组合而成,原方主治湿热下注之痿证,取苍术燥湿健脾、除湿邪之效,黄柏走下焦祛肝肾之湿热,薏苡仁入足阳明胃经以祛湿热、利筋络,牛膝补肝肾且作为引经药引诸药之力下行。经研究发现,四妙散作为基础方进行加减在临床中使用频率最高[35]。蔡佳卉[36]观察通络四妙汤对AGA湿热痰瘀证30例的疗效,结果发现,通络四妙汤能明显减轻AGA湿热痰瘀证患者的关节症状,改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具有明显疗效。通络四妙汤在缓解关节症状、降低ESR方面与塞来昔布疗效相似,在缓解中医证候积分、CRP方面却优于塞来昔布,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并且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张志明等[37]用四妙散对高尿酸血症模型小鼠进行灌胃7 d治疗,结果发现,四妙散可明显降低模型小鼠UA水平,中高剂量组小鼠回肠ABCG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葡萄糖转运体9蛋白表达显著降低。这提示四妙散可能通过促进肠道代谢加快UA排泄,降低UA水平,防治GA发作。

宣痹汤见于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由防己、杏仁、滑石、连翘、栀子、薏苡仁、半夏、蚕沙、赤小豆等9味中药组成,主治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疼痛之症。防己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功效,为主药;蚕沙、薏苡仁有渗湿除痹之功效,辅助防己通络止痛;连翘、滑石、赤小豆、栀子等增强防己清热祛湿之功效;半夏有燥湿化浊之功效;诸药并用,共奏清热利湿、活血消肿、通络止痛之功效。此方为吴鞠通治疗湿热痹证的核心组方。姚佳等[38]和平凡等[39]通过meta分析对宣痹汤治疗GA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发现,宣痹汤能明显改善GA症状,且不良反应小。但关于宣痹汤治疗GA的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马梦洋等[40]研究发现,宣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瘀阻证的总有效率较高,愈后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TNF-α、CRP、ESR水平均明显降低。

朱丹溪多本医著中提到上中下通用痛风方为治疗痛风的主方。上中下通用痛风方也称为丹溪痛风方,由川芎、白芷、神曲、桃仁、龙胆草、羌活、防己、桂枝、姜南星、苍术、黄柏、红花、威灵仙等13味中药组成。白芷、羌活、威灵仙、桂枝温经通络、祛风散寒,苍术、黄柏、防己清利湿热,龙胆草苦寒清热,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姜南星、神曲燥湿化痰,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全方共奏解毒消肿、祛风散寒、利湿清热、行气化痰、疏经通络、活血化瘀之功。文建华[41]分析丹溪痛风方的临床疗效,研究发现,丹溪痛风方在止痛起效及持续时间上均优于西药组。在《金匮勾玄》《丹溪心法》等医著中对上中下通用痛风方加减变化、治方之理均作了详细阐述。通过中医证候分型对此方进行加减药物,王晓跃等[42]运用加味丹溪痛风方治疗GA清扫术后患者,结果发现,与服用苯溴马隆片相比,加味丹溪痛风方治疗组在降低UA、ESR、CRP水平及改善关节疼痛效果方面更明显,且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曰:“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此方多用于风湿热痹证的治疗,治则为清热解毒、祛湿散寒、通经活络。此方由生石膏、知母、桂枝、甘草、粳米组成,即在白虎汤原方的基础上加桂枝。知母苦寒质润,清热养阴,助石膏清肺胃之热;桂枝能发汗解肌、温经通络、助阳化气,且桂枝性温,又可缓和生石膏、知母的苦寒之性;粳米、甘草可益胃生津,保护脾胃,既可防石膏、知母寒凉伤胃,又可调和药性。西医常用药物秋水仙碱治疗GA易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而白虎加桂枝汤可保护脾胃,故安全性较高。孟庆红等[43]通过研究白虎加桂枝汤治疗GA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发现,白虎加桂枝汤组ESR水平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明显低于西药治疗组,且总有效率高于西药治疗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彭倩等[44]通过meta分析评价白虎加桂枝汤对GA急性发作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发现,与常规西药治疗组相比,白虎加桂枝汤治疗组在总有效率、关节疼痛评分、关节肿胀评分、VAS评分、UA、ESR、CRP等方面改善更明显,组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改善关节活动度、发热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2.3 经验方

辨证论治素来为中医治疗疾病的指导思想,医者取经典方剂的治疗经验,通过辨证论治原则,根据不同证型,自拟方剂医治患者。陈卫[45]认为GA与心脾两虚、湿热痹阻、气滞血瘀、经络不通等因素有关,并自拟清热排浊汤(基础方由地龙、怀牛膝、苍术、泽泻、山慈菇、防己、黄柏、熟大黄、车前子、萆薢、土茯苓、威灵仙等组成,并在此基础上随证加减),此方具有清热化湿、通经活络、利尿通淋等功效,结果发现应用自拟清热排浊汤的治疗组VAS评分及ESR、UA、CRP水平均明显降低,且降低水平明显优于应用洛索洛芬钠的常规组,且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可见自拟清热排浊汤疗效显著。自拟清热排浊汤在车前子、萆薢等清热利湿药的基础上,加以熟大黄、山慈菇等活血化瘀药,清热利湿与活血化瘀两法并用,可祛除湿热、清除血瘀,二者相得益彰。金冰等[46]研究自拟利湿祛毒方治疗GA的效果及机制,结果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IL-8、IL-17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关节肿胀、关节疼痛程度等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陈彩凤等[47]观察自拟痛风急发方治疗湿热瘀阻型GA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发现,治疗后治疗组UA、ESR、CRP等指标下降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陈威宇[48]通过观察痛风方治疗GA(湿热蕴结证)患者的效果,结果表明,对照组四妙丸和治疗组痛风方均能改善GA患者的中医证候,但是治疗组在VAS评分及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但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关节疼痛指数、UA水平方面未见明显差异。自拟方在医师辨证论治正确的情况下,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自拟方剂的推广不仅体现了个性化治疗思想,也印证了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灵活性,是对中医药治疗疾病的开拓和创新。

2.4 中成药

中成药相较于中药汤剂来说具有便携、服用方便等特点,在临床治疗GA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近年来,中成药对GA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越来越多。李天旺等[49]认为,二丁颗粒对AGA大鼠治疗效果较好,可明显缓解患肢的肿胀程度,其机制与关节组织内环氧合酶、IL-1β、TNF-α水平相关,可通过降低环氧合酶诱导产生的致痛介质(前列腺素)水平,减轻炎症反应,缓解AGA症状。樊海瑞等[50]探究发现,痛风宁胶囊对由痛风性肾病引发的小鼠脾、肾等脏器病变具有较好疗效,能有效保护肾功能。郭思彤[51]研究发现,祛风止痛散对痛风性肾病大鼠肾功能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炎性因子的表达,减弱炎症反应,也可能与抑制机体氧化应激状态有关。研究表明,四妙丸可改善痛风导致的肾脏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肾小球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蛋白表达,进一步抑制NF-κB/NLRP3炎性小体活化,降低肾小球IL-1β水平有关[52]。此外,四妙丸所含有效成分对软骨细胞促炎介质活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并且可以抑制尿酸盐诱导的软骨细胞蛋白聚糖降解,有效抑制GA发作[53]。中成药对GA临床疗效及其机制的研究,为治疗痛风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3 中药外治

以中医学为理论基础的中药外敷法具有简单方便、直达病灶、起效迅速等优点,在关节相关疾病治疗中应用广泛,而且不良反应少[54]。运用中药归经原则、辨证论治,以气味具厚药物为引导率领群药,制成膏、散、糊等制剂敷于相应体表部位或腧穴上,并通过药物的渗透作用直达病灶,起到调理人体气血、清热解毒、消肿利湿、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功效,达到预防和医治疾病的目的。古代医家言:“若其病既有定所,在皮肤筋骨之间,可按得之,用药包敷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教服药尤为得力”。李扬等[55]研究结果表明威柏膏组可显著减少GA模型大鼠关节滑膜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并降低关节组织NLRP3炎性小体相对表达量,其中威柏膏组关节肿胀、步态评分等指标较模型组明显改善,其机制可能与下调滑膜组织中NLRP3炎性小体、Cacpase-1表达有关。邓丽玲等[56]研究发现,疗程结束后外敷四黄水蜜组GA疼痛评分及临床疗效均明显优于塞来昔布、碳酸氢钠片。可见,中药外敷法对治疗GA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贴敷的药物大多属热性药物,对皮肤具有刺激作用,有时会引起患者皮肤红肿、发痒、灼痛感等,严重者还会出现水疱。所以在肯定中药外敷法疗效的同时,也要考虑其安全性。

中药熏洗法作为中医外治法中的重要部分,具有安全性高、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等优点。中药熏洗法是以药物加水煮沸或用散剂冲泡,先熏后洗的治疗方法,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行气化瘀等功效。张智和王业辉[57]对痛风性膝关节炎患者先行关节镜下清理术,而后用中药熏洗法治疗,观察其疗效发现,加用中药熏洗法的治疗组术后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而且患者无复发症状,这提示术后辅用中药熏洗法对GA患者膝关节改善有益。但是关于中药熏洗法治疗GA的文献相对较少,在将来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探索此法对GA的治疗。

4 中医综合治疗

瞿佶等[58]观察中医综合治疗AGA(湿热蕴结证)的临床效果发现,口服自拟萆薢痛风汤、儿茶软膏外敷、耳穴贴压、刺络放血及健脾助运手法按摩等综合治疗方案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单一西药组,中医证候积分也明显降低,这表明以自拟萆薢痛风汤为主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对AGA(湿热蕴结证)患者疗效更显著,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王桂珍等[59]发现,口服黄芩清热除痹胶囊配合芙蓉膏外敷的中医内外兼治疗法能减轻AGA患者免疫炎症反应、关节肿胀积分、VA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比单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组更明显,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黄芩清热除痹胶囊由黄芩、栀子、威灵仙、薏苡仁、桃仁组成,共奏清热解毒祛湿、益气健脾通络之功。芙蓉膏广泛应用于痛风、疮疡、疖肿等疾病治疗,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凉血止痛、散结消痈[60-61]。叶剑容[62]观察加味四妙汤联合中药外敷疗法对GA的疗效发现,中药内外联合疗法比单纯秋水仙碱治疗效果更明显。王勤志等[63]探究GA患者口服益肾蠲痹丸联合双柏散外用的疗效,发现内外并用疗法对GA患者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有研究观察清热止痛方联合中药外敷法治疗GA(湿热蕴结证)患者用药前后的关节症状、中医证候积分及相关指标变化,结果发现,清热止痛方与中药外敷联合治疗在缓解关节症状、改善湿热蕴结证中医证候、降低UA水平方面优于西药组[64]。表明中医药内外联合治疗方案比西药更有效,且不良反应更少。朱斌等[65]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温针灸联合附子汤加味治疗AGA(风寒湿痹证)患者,结果表明,温针灸联合附子汤加味的疗效显著,能达到健运脾胃、消肿散结、祛寒散湿、通经活络的功效。

5 小结

西药治疗GA常引发肝肾、胃肠道严重不良反应,并且患者依从性差。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发现,GA证候以湿热蕴结证为主,治疗以清热、祛湿、泻浊为主,治疗药物均具有清热利湿、活血止痛之功效。总结全文发现,中药在GA治疗中具有选择多样、协同治疗、作用持久、不良反应小、靶点多向、安全有效等优点。但目前中药治疗GA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1)对中药药效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粗提物,其具体有效物质还不明确,这使得中医药在国内外进行推广较为困难,还需要进一步探究;2)缺少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缺乏中医治疗GA的理论指南,没有对其疗效评判标准进行规范统一,使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受到了影响;3)关于中药治疗GA的毒理学研究少,且对经中药治疗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并发症、复发率研究鲜有报道,对药物在体内的具体代谢过程和反应机制方面的研究还不明确。以上不足都制约着中医药治疗GA的进一步研究。本文总结了中医药治疗GA的作用机制及不足,探讨了中医药治疗GA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现中医药治疗GA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猜你喜欢
痛风中药关节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痛风的治疗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痛风了,怎么办?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痛风:改善生活方式防复发
夏天,从第一次痛风开始预防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用跟骨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合并跟距关节及跟骰关节损伤的效果探讨
miRNA-140、MMP-3在OA关节滑液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