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水文文化建设现状及建议

2024-05-04 17:25刘志凯赵喜富邢先双
山东水利 2024年1期
关键词:水文站水文建设

刘志凯,赵喜富,邢先双

(山东省水文中心,山东 济南 250001)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文化建设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河流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源地,水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3],是历代水文工作者在长期水文实践中积累的精神财富,是水文事业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水文行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1 山东水文文化建设现状

山东,地跨黄淮海三大流域,水系发达,河渠密布,库塘众多,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山东入海,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南四湖、东平湖点缀其中。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水系条件为水文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公元前645年,齐国名相管仲在《管子·水地篇》中就对水性有详细论述。1886 年,烟台猴矶岛设立第一个雨量站[4],开始正式水文记录。1915 年后,在大清河南城子、泗河金口坝和大榆树设立了山东省第一批水文站,观测水位和流量。1953 年,原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济南一等水文站改称山东水文分站;1956 年,山东水文分站改编为山东省水文总站,至今已有70 余年。

近年来,山东全面加快水文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全省水文基础设施全面跃升,基本构建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水文监测网络体系。百年水文站、水文展厅、国家水情教育基地等一批水文化项目相继建成,水文文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1.1 体制机制逐渐形成

组织编制全省第一个水文文化建设规划纲要,即《山东省水文中心2020—2023 年水文文化建设规划纲要》。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后基本明确了水文文化职能部门,水文文化建设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1.2 工程文化初步融合

结合全省水文设施工程建设实际,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不断提升水文设施工程的文化内涵、文化品位。组织开展第一届、第二届水文设施与水文文化有机融合典型案例评选,并对后营、戴村坝、四女寺闸水文站与大运河文化,南阳水位站、莒县、台儿庄闸水文站与区域古城古镇古村文化,书院水文站与儒家文化等进行了有益探索。

1.3 载体建设持续完善

经水利部认定百年水文站1 处,先后建成国家级水情教育基地1 处、省级水情教育基地1 处、省级科普教育基地3 处、省级节水宣传教育基地1 处,市级科普教育基地7 处。依托全省丰富的科普教育基地,通过组织各类活动,不断加强水文知识的普及和水文对外的宣传推广。

1.4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结合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重大节庆活动等,组织以水文文化为主题的征文、书法、摄影作品创作和展览展示;开展“绿水青山·巡河有我”“关爱山川河流”“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水文特色活动;举办经典诵读、文化讲座、道德讲堂、文艺汇演、水文成就展等文化系列活动。

1.5 文化成果日益丰硕

编辑出版《山东省水文事业志》,详细记载了山东省水文事业的历史发展概况、机构沿革、站网布设、水文测验、情报预报、试验研究与科技成果、职工教育、人物传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自2007 年开始每年编写《山东水文资料年鉴》,为水文测验留下宝贵历史资料。编写《山东水文》《青岛水文》《沂蒙水文》等内部刊物,以及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鸢都水文人》,系统总结工作经验,形象展示了山东水文人的风采面貌和山东水文文化。

1.6 精神文化凝心铸魂

近年来,山东水文人紧跟时代发展、追踪社会需求,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积极服务水利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传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形成了“创新、敬业、求实、奉献”的山东水文精神文化,为水文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2 存在问题

2.1 文化资源家底不清

山东是文化大省,16 个市的区域文化各有特色,资源丰富。由于历史原因,加之缺乏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观念,过去一段时间水文的“老物件”“老书籍、报刊、文献”等资料保存不善,水文历史遗迹遗产流失。对涉及水文的各类历史与现代人文思想、制度规范、经济活动、科技成果、文学艺术、遗迹遗址等文化资源没有进行系统性地梳理和普查。对水文文化原始资料研究分析不够,水文历史文化挖掘的广度、深度有待进一步深化。

2.2 顶层设计不够健全

在水文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制度规划,整体顶层设计不足,各市往往各自为政、单兵作战,面上发展不均衡,流域文化与区域文化结合不紧密,缺乏“连点成线”“连线成面”的统筹规划指导。文化品牌亮度不够,水文标识及文化产品的宣传推广等未成体系;文化建设的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高。

2.3 文化融合不够密切

由于对区域历史文化了解不透、认识不深,导致水文文化与区域文化契合度不高,水文设施工程文化特色不突出,水文标识不显著,服务产品包装展示不丰富,创新性和多样性还有不足。全省水文站点建设大多采用典型设计,缺乏特色和亮点,未能有机融入区域生态圈、景观圈、人文圈。数字技术和水文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尚需进一步探索。

2.4 资源投入相对不足

相比水文业务等工作,水文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需要稳定持续的经费投入,短时间内成效不显著,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水文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少,水文文化建设专项经费难以保障。现有从业人员绝大部分为水文专业技术人员,缺少与文化建设相关的专业人员,更无文化建设专职人员,水文文化人才队伍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2.5 文化成果不够丰富

反映水文实践、弘扬水文价值、展现水文风貌的文献图书、特色动漫、音视频等原创文艺作品、文化交流活动较少。近年来的《山东省水文事业志》未及时组织续编。水文服务产品不够丰富,形式相对简单,创新性、针对性不强。

2.6 宣传推广力度不大

宣传载体不够丰富,新媒体利用不足,缺乏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的深度宣传。水情教育基地、水文科普基地、文化展厅等文化基地开放度不高,社会公众对水文文化的认知度和关注度还不高。行业品牌、先模人物、典型榜样挖掘不够、提炼不足、宣传推广力度不大,未能有效发挥引领带动和示范辐射作用。

3 意见建议

3.1 加强顶层设计谋划

1)全面摸清水文文化家底,组织精干力量收集、检索书籍资料,运用实地走访、座谈交流、调查问卷等方法,积累丰富的水文文化家底原始资料。开展水文文化资源普查与研究,编制《全省水文文化资源名录》,建立水文文化资源数据库。

2)制定水文文化建设规划,结合地域特色、行业特点、时代特征,编制2023—2025 年水文文化建设规划纲要。充分利用全省区域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水文历史文化、思想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品牌。

3)建立水文文化建设工作机制,适度整合全省水文系统文化资源、人力资源、宣传资源,成立水文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加强工作调度、业务指导和服务协调,充分发挥垂直管理的体制优势,统筹推动水文文化建设工作。

3.2 构建教育传承体系

1)编写出版水文史志,启动《山东水文志》资料长编、大事记编选等前期准备工作。依托水情信息系统超融合平台,推进水文史志数字化建设,提高其影响力。

2)全力做好百年水文站认定工作,深刻认识加强百年水文站的保护和宣传、挖掘其宝贵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提高全社会水文工作认知和保护意识的重要意义,指导具备条件站点做好申报准备工作。

3)培育和申报各类科普教育基地,鼓励各地将水文站建设与水文科普宣传相结合,探索建设开放式水文站。做好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和山东省水情教育基地建设和申报工作。

3.3 深化文化工程融合

1)突出文化元素,提升文化内涵,抢抓现代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和水利工程配套建设水文设施机遇,结合区域文化特色,坚持“一站一策”,推进规划设计与人文、历史、生态、景观、文化等有机结合,将每一处水文设施工程建设成独具风格的文化艺术精品。

2)做好结合文章,水文文化建设注重与水文设施建设目标和科普教育相结合,不断推进水文设施建设的目标层次,提升水文建设的载体和平台;注重与周边建设相结合,体现整体自然效果,展示水文服务社会、融入社会的“大格局”;注重与测站特色相结合,通过各种有效载体彰显测站文化特色,丰富测站文化内涵。

3)开展案例征集,组织开展水文设施与水文文化有机融合案例推选和示范推广等工作,彰显水文设施工程的文化内涵,发挥水文设施工程在水文文化建设中的示范作用。

3.4 拓展传播展示渠道

1)加强推广普及,以科普教育基地、百年水文站、水文主题公园等为依托,兼顾知识性与互动性,设立水文开放日,有条件的定期对外开放,扩大普及推广面。

2)加强融合传播,结合重要传统节日,开展水文文化主题展览展演活动。充分运用鲁水智眼—VR 系统,设置水文“云展馆”“云展览”。鼓励支持省内主流媒体和社会机构等开展水文文化专题宣传,策划推出专题宣传片、纪录片、口述水文故事、公益广告等,发挥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特点,丰富传播手段。加强与其他领域的组织、科研机构等合作交流,共同开展宣传活动,提升公众对水文文化的认知度和关注度。

3)加强品牌引领,打造一批“叫得响、擦得亮”的工程品牌、榜样品牌、文学艺术品牌、活动品牌等水文文化品牌,推动文化品牌创建带动党建、业务、宣传品牌创建,扩大水文文化影响力。

3.5 健全运行保障机制

1)加大资金投入,争取水文文化建设专项经费,积极吸引、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投入水文文化建设项目,通过项目资助、提供服务和捐赠等形式不断拓宽水文文化资金渠道。力争设立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探索开展水文设施工程建设项目的文化保护利用规划、评估、论证工作,做到专款专用。

2)加强交流合作,加强与省内外文化研究机构的联络,互通信息,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密切与致力于水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及民间人士的联系,借助外部资源进一步挖掘水文文化。

3)强化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作用,组织离退休干部编纂水文志、讲述水文往事等。加大对文化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通过招聘、培训等方式,优化水文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人才队伍的水文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参考文献

[1]千析,徐腾飞,田世民,等.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思路及举措研究[J].中国水利,2023(9):63-66.

[2]许诗丹,任棐,田世民,等.国内外水文化研究对比与思考[J].人民黄河,2022,44(Z1):36-37,41.

[3]武甲庆,王豪,赵新,等.山东筑实筑牢水旱灾害防御基础打好打赢台风暴雨洪水攻坚战[J].中国水利,2021(15):8-11.

[4]宋继峰.贯彻落实水文条例全面提高服务水平[J].山东水利,2007,(6):1.

猜你喜欢
水文站水文建设
2022年《中国水文年报》发布
SL流量计在特殊河段的应用——以河源水文站为例
水文
水文水资源管理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水文
郭家屯水文站单断沙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