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大同镇长城及其所辖七十二边塞古城堡的建造特征分析

2024-05-04 23:28李椿晖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5期
关键词:明代长城

李椿晖

摘 要:明大同镇长城是明朝时期的重要军事防御工程,其位于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大同镇长城所辖七十二城堡是明长城沿线的重要城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通过分析城墙结构、防御设施、建筑材料、地理分布等方面的内容,揭示明大同镇长城及其所辖七十二边塞古城堡的建造特征,阐述明长城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长城;大同;明代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5.006

0 前言

大同镇长城是明代时期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而修建的重要军事堡垒,其中的七十二边塞古城堡更是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这些古城堡的建造始于明朝中期,历时近200年,分布在明长城沿线的大同镇地区,是明朝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同镇长城的七十二边塞古城堡在明朝时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些古城堡不仅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而且是明朝政府管理和控制北方边境的重要军事据点。这些古城堡的建筑结构独特,具有很高的军事防御能力,同时也融合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元素,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①。

1 明代大同镇长城七十二边塞古城堡概述

大同镇长城的七十二边塞古城堡是中国明朝时期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遗产。通过研究和保护这些古城堡,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历史和文化,让这些宝贵文化遗产在人类文化的交流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1.1 明长城

明长城是中国长城中最“长”的长城,其修建始于明朝中期,历时近200年。明长城东起辽宁丹东虎山长城,西至甘肃嘉峪关,全长8851.8千米,沿线共分为九大军事管辖区,即“九边重镇”。明长城在大同境内从北到南主要有三道,即“大边”长城、“二边”长城、内长城(外长城分为“大边”长城、“二边”长城)。

第一道是“大边”长城,从天镇县的新平堡镇的平远头村起,沿天镇、阳高、新荣区、左云县的北部边界而行,进入右玉县。这道长城也是今天的晋蒙分界线。

第二道是“二边”长城,从新荣区的弘赐堡处起,沿镇虏堡、镇河堡、破鲁堡村进入左云县,左云县管家堡乡黑土口村会合,两条长城之间,形成一个封闭区域。

第三道是内长城,这道长城在明代时也称山西镇长城,它西起老营堡的丫角山(在偏关县),沿宁武、雁门、平型关到达河北,再与北京延庆八达岭长城相接。这道长城现在在大同的部分,主要有浑源、灵丘、广灵等地段的长城。

大同自古就是三晋屏障、京西门户,万里长城贯穿东西,是大同的一个显著标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跨度大。开建时间早,分布地域广,历经战国、秦汉、北魏、北齐、明朝,有上千年的历史;横贯东西,内外相连,遗存遍布各县区,境内共有内外长城493千米;是一座天然的长城博物馆,是名副其实的“长城之乡”。二是形态美。大同境内的长城,不同于砖石长城结构,基本上都是黄土夯筑,平地起墙,倚山造台,山墙一色,浑然一体。三是要素全。作为九边重镇,内外长城穿越大同,沿线烽、燧、关、城、堡、卫、皂等星罗棋布,拥有最为完整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明长城遗存较为完整,现存明长城墙体214段,长349.19千米,其中:外长城258.46千米,内长城90.73千米。城关堡120座、敌台632座、烽火台749座、马面66座,相关遗存10处②。

1.2 七十二边塞古城堡

城堡的创设时间,卫所和地方城市要早于堡城,前后形成两个明显的阶段:一些重要的军事城池如大同镇城、朔州城等在明洪武初年已建成,其余卫所和地方城池大都在弘治之前创设;而堡城的创设直至嘉靖年间才得以开展。从嘉靖十八年延续到万历九年,在这四十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嘉靖朝中期和晚期两次集中修建高潮:一是嘉靖十八年到嘉靖二十七年间,有33座堡城得到建造;二是嘉靖三十七年到嘉靖四十五年间,有15座新的堡城出现。城堡的创设时间反映出与边防战事和防御需要的密切关系,早期只有卫所体系说明当时大同镇的军事防御压力相对较小,而后期堡城的创设对应当时日益恶化的边防态势和逐渐收缩的防御边界。明大同镇所辖的七十二座边塞古城堡按照地理位置自西向东可概括为“四道九路”。即分守冀北道、大同左卫道、分巡冀北道、阳和道。这四条防御之道又分别设立了各自管辖的分路,具体简述如下。

大同镇分守冀北道:明朝时期在今天的山西省朔州市境内设立了分守冀北道的军事防守。一个“守”字,足以看出这道防线的重要作用,包括井坪路和西路。井坪路包括今天的應县、怀仁市、山阴县、马邑(今朔州市北)、井坪(今朔州平鲁区)、凤凰镇、西安堡、灭胡堡、乃河堡、将军会堡。西路包括今天的败胡堡、迎恩堡、阻胡堡。

大同镇左卫道:明朝时期在今天的大同市左云县境内设立了大同左卫道军事防守。包括三路:威远路、北西路、中路。威远路在今天朔州市右玉县境内,分别是威远村(威远城)、威胡堡、威平堡、云石堡、祁家河堡。北西路主要在今天的左云县境内,分别是保安堡、云西堡、灭虏堡、威虏堡、宁虏堡;新荣区涉及了拒门堡、助马堡、破虏堡;北中路还包括了今天云冈石窟山顶上的和云冈石窟景区的云冈堡(两个)。中路主要在今天的右玉县和左云县境内,即油坊(右卫城)、云阳堡、破胡堡、牛心堡、黄土堡、马堡、红土堡、杀胡堡、残胡堡、马营河堡、铁山堡、左云县(白羊古城)、三屯堡。

大同镇分巡冀北道:明朝时期在今天的阳高县分成两个方向,向西从今天新荣区最东边与阳高县交界的元墩村开始,一直到新荣区的西北部;向南到了今天河北省境内的蔚县、涞源县和大同市灵丘县,可谓范围之广,责任之重大。包括北东路和不属路两路边防重地。北东路自东向西主要包括今天阳高县、新荣区境内的镇边堡、镇川堡、镇羌堡、得胜堡、弘赐堡、拒墙堡、镇虏堡、镇河堡。不属路包括今天河北省的涞源县(广昌城)、蔚县(蔚州城)、大同市的灵丘县(灵丘城)、广灵县(广灵城)、浑源县(浑源州城)、聚乐乡(聚落城)、平城区(大同镇城)、高山镇(高山城)、王家庄村(王家庄堡)、许堡村(许家庄堡)。

大同镇阳和道:明朝时期在今天的阳高县和天镇县设立了新平路和东路,这两路归阳和道管辖。其中新平路包括平远堡、新平堡、保平堡、桦门堡四堡,这四堡均属大同市东北方,是晋冀蒙的交界。东路主要包括天镇县(天成城)、阳高县(阳和城)、永嘉堡、瓦窑口堡、镇宁堡、镇口堡、镇门堡、守口堡、靖虏堡③。

七十二边塞古城堡中部分地理位置前哨,“寇入,兵力不相救,此山西转运必经之路,宜于适中置所筑城,以通警急”。这是大同镇极难防御之地,因此沿着明长城设置了七城十七堡,即今天的平城区(大同镇城)、天镇县(天成城)、平鲁区(平虏城)、威远村(威远城)、油坊(右卫城)、平鲁区(井坪城)、高山镇(高山城)、助马堡、新平堡、得胜堡、平远堡、保平堡、镇羌堡、弘赐堡、破虏堡、灭虏堡、威虏堡、宁虏堡、杀胡堡、云石堡、威平堡、威胡堡、乃河堡、迎恩堡。再往南防御相对容易,包括今天的大同市左云县(左卫城)、阳高县(阳和城)、凤凰镇(朔州城)、永嘉堡、靖虏堡、镇边堡、镇川堡、镇虏堡、镇河堡、牛心堡。再往南便是缓冲之地,包括今天灵丘县(灵丘城)、朔州市北(马邑城)、应县(应州城)、怀仁市(怀仁城)、广灵县(广灵城)、浑源县(浑源城)等。在这些边塞军堡中属于前沿阵地的还有新平堡、桦门堡等面积较小的军堡,虽然它们的面积小,但是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是大同镇东部不可或缺的军堡设置。

2 大同镇长城及其所辖七十二城堡的建造特征分析

2.1 城墙结构

明大同镇长城的城墙结构坚固,设计合理。城墙结构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采用了多种建筑材料和构筑方式。在一些地段,长城的城墙采用砖石结构,而另外一些地段则是使用土夯筑。这些材料的选择和运用都是基于实际的地理和防御需求的。城墙的高度和厚度都非常可观,一般高度在三到四米之间,厚度则在五到六米之间。这样的城墙尺寸不仅能提供足够的防御能力,也能够给守城的士兵提供足够的掩护。同时,城墙的高度和厚度也决定了长城的坚固程度,使其能够承受大规模的攻击和破坏。

在城墙的设计上,还考虑了各种防御设施的设立。例如,城墙上有瞭望台,可以让守城士兵随时观察敌情,及时做出反应。另外,还有射击孔等防御工事,方便守城士兵进行射击,给敌人造成杀伤。这些防御设施不仅增强了长城的防御能力,而且提高了守城士兵的作战效率。此外,明大同镇长城还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长城沿线分布着众多古战场、古关隘、古村落等遗址,见证了中国古代战争的历史和民族融合的过程。大同镇长城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价值观念。通过研究和传承长城文化,我们可以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2.2 防御设施

明大同镇长城的防御设施丰富多样,这些设施的设计和建造不仅充满了智慧,同时也充分考虑了实战需要。以下是其中的几种主要防御设施:①烽火台。烽火台是一种重要的报警设施,它们散布在长城沿线,一旦发现敌情,守卫就可以立即点燃烽火,向后方传递信息。这种信息传递系统非常快速,能够在短时间内将预警信息传递到城堡和后方。②壕沟与陷阱。这些设施是用来进一步增强长城的防御能力。深深的壕沟和高高的陷阱可以困住敌人,减缓他们的进攻速度。同时,陷阱的设置还能对敌人造成伤害,让他们在进攻过程中付出代价。③城堡防御设施。城堡作为长城防御体系的核心,内部也设置了许多防御措施。例如,城堡周围有一条宽阔的护城河,可以阻止敌人轻易接近。同时,城堡的城墙经过精心设计和加固,更加坚固耐用,能够抵御敌人的攻击。

2.3 建筑材料

明大同镇长城的建筑材料主要采用砖石,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先进的建筑材料。相比之下,土和木材等材料在某些地段也被使用,但并不常见。砖石材料是一种理想的建筑材料,因为它不仅容易加工和制造,而且还有很强的耐久性和防风雨侵蚀能力。这意味着长城可以使用更长的时间,有相对较少的维护和修复工作。在建造过程中,人们非常注重建筑材料的運用与当地环境的融合。他们会充分利用地形的优势和特点,使城墙看起来就像自然的一部分,增加了其隐蔽性。例如,在一些山地和丘陵地带,城墙会顺着山势而建,使敌人难以攀爬和攻击。同时,长城的建筑风格也与当地的文化和传统密切相关,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审美观念。

2.4 地理分布

首先,长城的选址非常精妙,其沿线地势险要,成了天然的防线。蜿蜒的长城依山而建,穿过河流和草原,利用地形地貌的优势,达到易守难攻的效果。同时,长城沿线的自然环境也给守城的士兵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生存条件。其次,七十二边塞古城堡的分布也经过了精心策划。这些城堡不仅作为军事据点,为守城士兵提供住宿和补给,而且是居民点和商业中心。城堡内部的设施完备,包括粮仓、马厩、武器库等各类军事和生活设施,能够满足长期的军事需求和居民生活需要。城堡之间距离适中,既便于守城士兵快速支援,又方便信息传递,使整个防御体系更加紧密和高效。此外,明大同镇长城及其城堡的地理分布还充分考虑了与明朝内地交通线的连接。长城沿线设置了许多关隘和通道,与内地的河流、道路等交通线相连,使明朝军队可以快速调动兵力,有效应对来自内陆的威胁。

3 明代大同镇长城及其七十二边塞古城堡的历史意义

3.1 防御外敌入侵

在明朝时期,中国面临着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这些游牧民族经常骑着马匹,穿越长城,进行掠夺和侵略。为了应对这种威胁,明朝采取了积极的防御措施。他们开始修筑长城,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

大同镇是明朝的一个重要边镇,也是长城线上的一段重要防线。在这里,明朝修建了坚固的长城和一系列的城堡和关隘。这些防御工事不仅阻碍了游牧民族的入侵,而且还成了明朝军队对敌作战的重要据点。同时,明朝还利用长城上的烽火台和信息传递系统,及时发现和抵御游牧民族的进攻。除长城这个物理屏障之外,明朝还通过积极的经济和文化手段来巩固边防。他们通过发展边境贸易,增加与北方民族的联系和了解,从而减少了冲突的可能性。此外,明朝还通过文化传播和外交手段,树立了自身的形象和影响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动机④。

3.2 促进民族融合

明长城作为明朝时期的重要军事防御工事,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思想,还体现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尤其是“隆庆和议”后,中国正北方在很长一段时期没有了战乱的纷扰,取而代之的是各民族人民互通有无,互换着生活必需品、生产必需品,明朝北部呈现出各民族祥和的繁荣景象,大同镇七十二边塞古城堡便是最好的见证。因此,明长城和它的城堡成了一种象征,象征着中国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和融合,展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⑤。

明代大同镇长城的修建和大同镇的设置,在“九边重镇”中发挥着平定中原北部的重要作用,离不开大大小小七十二边塞古城堡的规划与设立,它们是明代军事的缩影和明代政治的晴雨表。明朝在北方边境线上修建长城,设立大同镇,又因地制宜、因战事所需设置七十二边塞古城堡,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防御明朝北部免受侵扰,而且承担着明朝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重任,如“万里茶道”便是从今天福建的武夷山一路向北途经山西的大同镇再经新荣区长城上的得胜口到达中俄边境的商贸口岸恰克图,是一段历史的真实写照。

3.3 促进文化认同

长城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标,不仅仅是一段城墙,更是一个文化符号。它的修建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因素紧密相关,但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大同镇长城作为明代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具备这样的文化内涵。

大同镇长城的修建始于明朝成化年间,历经数个朝代的修缮和扩建,逐渐形成了一条坚固的防线。这段长城不仅在军事上起到了防御外敌入侵的作用,同时,它也体现了明朝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大同镇长城的修建反映了明朝对于中华文化的重视。明朝时期,文化繁荣,儒家思想成了社会的主流思想。大同镇长城作为明朝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修建不仅体现了明朝的军事实力和国家意志,更体现了明朝对儒家思想中“和”的追求。明朝在加强军事防御的同时,也注重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强调和平、团结、统一的价值观念。大同镇长城还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长城沿线,分布着众多古战场、古关隘、古村落等遗址,这些遗址记录了中国古代战争的历史,也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长城不仅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和传承者。

4 结束语

总之,本文通过对大同长城及大同镇七十二边塞古城堡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其作为中国古代长城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大同长城及古城堡独特的建筑工艺和在古代军事防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人类共同的智慧和创造力的代表。同时,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对于探讨文化交流和互动具有重要价值。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大同镇七十二边塞古城堡其中一镇、一城,如高山镇、右卫镇、左云城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保护和传承。此外,也将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和研究大同镇其他历史文化遗产。

注释

①武慧明.大同镇明长城地区聚落体系建设与演变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23.

②尚佳佳.大同明代守口堡长城保护研究[J].文物世界,2019(2):31-34,22.

③赵璟.文化自信視域下云冈石窟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文化学刊,2022(9):38-41.

④郑文芳.大同市长城山林场森林资源保护实践与探索[J].中国林业产业,2022(9):74-75.

⑤涂剑波,郑艳玲.文化遗产旅游对大同市城市品牌形象的影响[J].全国流通经济,2022(14):137-140.

猜你喜欢
明代长城
“海上长城”丰盈关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守护长城
我爱多姿多彩的长城
论明代宾礼制度下的礼乐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东南亚香药与明代饮食风尚
明代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的派分、建构及生活
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及技法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