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研管理工作探讨与思考

2024-05-05 01:29李艺影
中国医院 2024年3期
关键词:基础医学科研项目管理人员

陈 虞 王 晨 张 伟 李艺影

医学基础研究是探索医学相关自然现象及规律的活动,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基石,直接指导临床工作,决定着医学发展方向,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放眼整个世界来看,现代基础医学发展不过400年,我国起步更是晚于西方多年。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基础医学研究给予了大力支持,我国的基础医学研究也取得长足进步。

据人民日报报道,2022年,我国基础研究科研经费支出达到1 951亿,连续4年维持着6%以上的增长率。其中,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代表的各类科研项目受到广泛关注,科研项目的申报开展正在成为医院、研究所等单位的重要工作。当前,我国迈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科技自立自强成为新时代发展的战略支撑。在基础研究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也显得更为关键。基础研究是一项性质十分特殊的工作,其研究周期长,结局难以预料,涉及诸多人员、资源分配等复杂问题,其特殊性和当前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背景对科研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多要求。

1 我国基础医学研究及医学科研管理发展现状

1.1 我国基础医学研究发展现状

基础医学是整个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探索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为目标,支撑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临床实践活动,决定着人类健康事业的走向。随着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主的多种科研项目的持续开展,尤其在“十三五”规划后,我国基础医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为例,在2013年前后,我国在医学科学部累计资助科研项目约4 100项,至2021年资助项目数量已基本维持在4 500余项。

在科研产出方面,我国多所领先的医学研究机构都持续发力。我国自主研究成果常被国际顶尖期刊报道,在某些疾病的研究、治疗方面,我国甚至已走在世界前列[1-3]。

然而,由于起步较晚,我国基础医学研究水平仍与世界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目前,多数领先的研究方向、实验技术和医疗理念等多由国外领先机构率先研究并提出,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创新性的缺乏上,整体仍然处于学习、成长阶段。同时,我国每年都会产出大量的科研成果,然而转化率却处于较低水平,仅仅达到6%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转化率能够达到50%,研究转化也是我国较为薄弱的方面[4]。

综合而言,尽管每年都有大量的科研产出,但我国基础医学研究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创新性始终是重点难题。然而,基础研究事业的革新发展,不仅依赖于科研技术人员,还需要一套成熟先进的科研管理体系。

1.2 我国医学科研管理发展现状

医学科研管理指在医学科研活动中对资源、科研人员和项目进程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以确保医学科研项目顺利开展,促进科研活动高质量完成。我国医学科研管理的发展已历经40个年头[5]。40年来,我国医学科研管理事业获得了持续发展。在研究内容方面,涵盖范围越来越广,涉及到医院管理、学科建设及科研管理工作本身的思考等;相关研究趋于具体化、系统化,同时,刊文数量也呈现稳步上升趋势[6]。在组织机构及管理制度方面,我国也在形成一套自主的成长模式,在相关国家部门领导下,各级科研管理机构逐步建立并完善,管理制度也正在实现从经验化管理到科学管理的跃迁,各级部门基本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管理程序,针对科技活动、科研经费及人员管理等内容设置了较详细的管理方案,以确保科研活动高效进行[7]。在科研管理队伍建设方面,在较领先的机构,开始注重高水平管理人才的引进,由医学科研管理专业人才构成主干工作力量,改变了以往不规范的从业状态,大大提高了管理水平。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统计数据,在2022年,医学科学部累计资助项目11 514项,在总计8个部门中占比达到23.06%,远远领先于其他部门。在这样的背景下,医学科研管理部门的任务更重,而放眼全国整体来看,我国医学科研管理仍存在一些较关键的问题。

1.2.1 科技自立自强背景新,而科研管理模式旧。科研管理模式整体上仍然是被动的、滞后的。尤其是在当下这样科技自立自强的背景下,许多医学研究机构仍然沿用着经验式管理模式,对于新制度、新理念也只是进行生硬的套用,未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难以实现新制度与机构实际状况的有机融合,这样滞后的管理实际上深刻影响着科研工作的进行[8]。

1.2.2 重科研项目申报,轻科研管理。机构领导人、一线研究人员甚至是科研管理部门本身似乎都对科研课题的申报更加重视,多着眼于如何申请到更多课题,而忽视了后续的整体管理工作。这种“重科研、轻管理”的模式导致课题的进展、结题隐患重重,科研经费的利用不合理等问题频繁出现。

1.2.3 “外行”管理人员多,而专业管理人员少。尽管一些较领先的医学研究机构已经认识到专业管理人才的重要性,但全国整体情况却并非如此。在更多城市,多数医学研究机构仍然继续保持“传统”,选用业务能力较强的临床医生、研究员或其他业务几乎无交叉的管理人员进行医学科研管理工作,而他们对于科研管理工作本身的认识十分有限且片面;同时,工作人员对于专业管理知识和新制度的学习也只是走马观花,对于科研管理工作甚至都没有清晰的认识,更何谈对工作进一步的思考与改善[9]。

1.3 加强科研管理对于基础研究发展的意义

基础研究工作有别于其他日常工作,其本质是一种探索性工作,工作周期更长,重大研究成果的研发往往需要几十年的研究与验证,涉及到复杂的人员、资源管理问题,且充满不确定性,失败往往是常态。基础研究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需要更加细致、长线程的科研管理。

高质量科研管理制度对基础研究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加强科研管理,为研究人员提供良好科研环境,规划资源分配,提高资源利用率,助力研究人员高效工作,提高基础研究工作效率。基础研究与应用之间存在着转化的桥梁,而科研管理人员在规划组织科研项目的同时,也兼顾成果转化的任务。通过资源协调、项目规划和质量监管等手段为成果转化提供坚实基础,推动成果转化与应用。伦理问题是医学基础研究活动中的重要一环,要求科研人员遵守规范、道德的实验准则。医学院所的科研活动常常涉及到动物、人类伦理问题,这也是医学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科研管理可以对涉及伦理问题的研究活动起到指导、监管与规范作用,确保实验行为符合伦理原则和法律法规,促进基础研究工作顺利开展。

2 医学科研管理工作发展策略

目前基础研究的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制度保障对基础研究的产出有着很大影响,需要完善基础研究项目组织、申报、评审和决策机制,这对科研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要求。

2.1 强化医学科研管理制度改革

科研管理制度直接决定着科研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直接影响着科研项目的健康运行。医学院所应在把握贯彻党和国家宏观政策的基础之上,深入探索、发展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科研管理发展道路,建立健全单位科研管理机制,为科研项目的开展保驾护航。

在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方面,医学院所应主动建立并完善人员奖励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工作热情,引导工作人员主动参与制度修订与完善工作,构建在科研项目全过程中全员积极参与的格局。同时,积极开展创新管理成果表彰大会,定期对先进科研管理工作者进行表彰,增强职业认同感、工作荣誉感,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激发工作潜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对每个科研项目“因材施教”,“量体裁衣”,最大化推动科研项目稳步前进[10]。此外,医学研究机构应为科研管理人员创造更多交流学习机会,定期学习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定期召开学习会议,举办学术讲座,促进科研管理人员主动学习、应用新制度,传播新思想、新理念,保持管理制度与时俱进,保持改革,推动持续健康发展[11]。最后,应推动精细化科研管理工作。精细化科研管理是先进管理模式和科研管理的有机结合,是对科研项目的每个环节进行统筹规划,并贯彻落实,以保障科研项目高效且有条不紊地进行。这对科研管理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从项目的立项申报,到中期实施,再到晚期结题,要建立全过程的精细规划与监管,建立一种项目管理人员专人专职、全程跟踪的管理模式[12]。

2.2 扭转思维,高度重视科研管理

要改善科研管理现状,医学研究机构及一线工作人员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科研管理事业起步晚于科学研究事业,但其重要性不可忽略。良好的管理模式与高质量的科研产出密切相关,在当下更加注重成果转化的时代,科研管理工作不容懈怠[13]。

首先,在医学研究机构方面,领导人员应大力推进科研管理部门建设,定期对单位全员进行科研管理方面的工作培训、思想培训,凸显重要性,加强、提高全单位对科研管理工作的认识与重视;其次,制定开放性政策,鼓励管理部门改革,帮助构建一套更适合本单位实情的灵活管理模式,推动科研管理部门科学发展,努力构建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一盘棋的发展格局[14]。

针对科研管理人员本身而言,科研管理工作绝不只是简单的文书整理和材料收集等杂务。一线管理人员更应该充分认识到医学科研管理这项工作的内涵,尤其是在基础研究方面,科研管理人员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了解科研本身相关的问题。在深耕管理工作的同时,对其他领域知识的学习或许可以达到意料之外的收益。

2.3 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

科研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发展,归根结底,需要的是一支专业、先进的管理队伍。一支“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科研管理队伍,是科研管理工作改革的关键所在。首先,针对医学研究机构方面,应积极主动地吸纳专业科研管理出身的人才进入一线工作,为科研管理事业注入新鲜血液,促进科研管理团队的发展壮大。同时,设置科学合理的职称比例、年龄层次构成,在保留传统的优秀管理经验的同时,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做到“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保证科研管理事业的健康发展[15]。

其次,针对医学科研管理人员,一线科研管理人员在面对新形势新政策时,应积极主动学习,洞察内在发展需求,深入调查部门发展现状,及时做出调整改革;在管理工作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思考,培养科学研究能力[16]。

总而言之,科研管理的最终目的仍然是服务于科研,保障基础研究稳步发展。目前,我国基础医学研究仍存在着发展较慢、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仅依赖科研人员并不足以改善这一现状。科研项目的申报、实施、结题以及未来可能的医学转化,每个环节、每处细节都需要科研管理人员积极参与,细致入微,我国基础研究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一支强大的科研管理队伍。

3 结语

“管理与生产具有同等价值”,医学科研管理质量直接影响着科研项目的进行与成果产出。在当今我国继续大力推进基础研究、科研立项与日俱增的背景下,管理工作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尤为重要。一方面,专业的科研管理工作可以有效提升科研效率,起到“润滑剂”作用;另一方面,科研管理工作贯穿整个科研始终,能够将整个科研工作串联起来,起到“骨架支撑”作用。

基础医学研究的进步离不开一套优秀的科研管理体系。如何充分发挥科研管理在基础医学研究中的作用,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基础研究工作需要创新性,科研管理工作也需要创新性。医学研究机构与科研管理人员当下都面对着新一轮的考验,机构需意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积极调整宏观政策;科研管理人员更需增强学习意识,积极学习、思考,在日常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得管理体系在适应本单位要求的前提下,更能适应时代发展,推动基础研究的长足进步。

猜你喜欢
基础医学科研项目管理人员
我校横向科研项目再创佳绩
航天科研项目评审工作的思考与探索实践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
论科研项目档案管理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探讨
5年前的选择决定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