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书法的四个维度

2024-05-06 11:13陈远
小品文选刊 2024年5期
关键词:才气书坛书家

陈远

很多朋友问:你总是说书法不能从单一维度去评价,哪么,它到底有几个维度呢?

今天来试着说说这个问题。

在我看来,我们评价一件书法作品,大致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去评价。

第一 人的维度

潘伯鹰先生说:好的书法作品,和作者的生命经历息息相关。这句话点出了欣赏或者说评价书法作品的关键,就是去深入了解书家的生命经历,也就是说,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古人有云:人正,则笔正,笔正,则锋正。也是在强调书法作品中人的重要性。用哲学上的话来说,就是这个人有没有主体意识。比如说,我们看颜真卿的作品,就能感受到顶天立地的浩然正气,看苏轼的寒食帖,就能感受身处逆境依然不泯的豁达,看徐渭的作品,就能感受到爱咋咋地的酣畅淋漓。为什么?如果不了解这几个人的经历,就很难感受到前面我所说的。

反过来说,我们如果但从技法来评价上面的几个人,其实他们都有明显的缺陷,但,丝毫不影响他们不朽的地位。而在技法上表现不俗的,比如说李斯、蔡京、秦桧,在比说比较近的胡兰成、康生等等,多为一时之人物,历史之沙砾。技法再高,难以掩饰的是笔下的污浊之气。

第二 学问的维度

古人写字,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凡识字者,无论贩夫走卒,皆可持笔,其间差距,并无天壤之别。差别除了上面所说人的气度,便是学问。拿近代的人物来说,他们或许不及上面的人物那样的经历,但因为自身学问的滋养,笔下便有了不同的气象。比如说罗振玉、王国维、梁启超、章太炎、刘师培、陈独秀等等等等。远一点的,比如朱熹,比如清代乾嘉学派诸位大佬,均是如此。

第三 才气的维度

诗书画印的说法是何时开始的,不得而知。我的感觉是可能并非在一朝一代形成,而是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

诗书并提最早是在南北朝时期,画和印的结合则晚一些,诗和画则是大致在宋朝有了开端,并开创了文人画的先河。随着文人画的兴盛,印的元素在元代成为了普遍现象,到了明清两代,诗书画印开始融为一体。

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会不会写诗,会不会作文,始终是评价一个人作品的第一标准,诗文,在我的理解中,便是才气。我们看李白、杜牧、陆游、黄庭坚等人的书作,就能感受到才气逼人。

第四 技法的维度

这在古代,并不成为问题。但到了今天成了问题。

究其原因,古人一生下来就拿毛笔,开蒙既早,又日积月累。很少有在技法的不过关的。比如说甲骨文、金文,以及后来的摩崖石刻、瓦当砖文、汉简、敦煌写经等作品,大都是无名者书写,有些作品,看起来粗头乱服,却并不失法度,而且成为书法史上的经典,自晚清民国以来,越来越受到书坛的重视。

其二则是,如果单从技法来说,其实甚为简单,无非是逆入、平出、涩行、留得住笔。但这看似简单的技法,古人都是用一生来实践的,今人没有这样的環境,遂成为大问题,以至于很多人写了一辈子,其实连门径都没有窥得。

在今天,技法越来越成为评价书法的重要因素,甚至越演越烈,有成为惟一维度的趋势。这固然是个大问题,但也有时代的因素。

书协成立之后,书法家随之而生,以书法获利者越来越多。这些所谓的书家,没有古人的涵养,又不肯下那样的功夫。于是发现了技法这个捷径,而不知这正是书法的邪魔外道,愈演越烈之后,有了今天种种的乱象丛生。

其二、在当今书坛具有话语权的那批人的引导下,老百姓越来越失去了审美的能力,导致如今美盲遍地。

最后一个原因,今天的生活节奏太快,普通大众,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对作者做深入了解,所以,先是看技法,其次看头衔,至于传统为何物,大家都不关心。

但要谈论书法,或者说,书法还要发展的话,还是要回到传统。

选自“吾庐道场”

猜你喜欢
才气书坛书家
忆李白
杂说书家之性灵
读书养才气
当代书坛二十家
当代书坛二十家
当代书坛二十家
当代书坛二十家
大美不言 大朴不雕——记青年书家郭汉亮
晚明书家邢侗
践行“三严三实”要存锐气 增勇气 长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