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钝感”

2024-05-06 11:13游宇明
小品文选刊 2024年5期
关键词:宁静致远陈寅恪花钱

游宇明

人生无疑需要心灵的敏感,不悖内在的个性,并与环境适度和解,可以少走弯路。

不过,生命不仅要有敏感,还得有钝感。所谓“钝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迟钝”。

我有一个朋友是画画的,他有良好的出身,父亲是文学教授,母亲是舞蹈演员,从小受到艺术的熏陶,对色彩、线条、意境、韵味之间的东西很熟悉。朋友在事业上走得很顺,20多岁入省展、国展,并在京城举办了个展,30来岁加入省美协、中国美协。朋友事业上的风生水起引起一些人的嫉妒,每次聚会,总有人问他:“入美展需要花钱吧?”“你进省美协和中国美协,找了谁?”每逢这种时候,朋友都只是浅笑一下,不予回应。说什么好呢?讲入展没花钱、加入美协未找人,这些人未必爱听;说自己入展花了钱、加入美协找了人,又不符合事实,且涉嫌诬蔑别人。有一点朋友做得很到位:无论别人怎样怀疑他的“少年得志”,他都没当回事,该干什么干什么。后来,朋友的名望越来越高,画也卖得越来越貴,那些叽叽喳喳的声音反而没有了。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聊聊“钝感”的好处了。人不是钞票,不可能人人喜欢;我们花红柳绿的事业也不是红烧猪蹄,想啃,就有机会咬上一口,因此,一个人的为人处世遭受五花八门的讽刺、嘲笑,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事。《增广贤文》有言:“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不是鼓励人嚼舌根,而是教导我们要有一定的钝感,面对流言八风不动,不必像山羊一样一触即跳。

在人际关系上,我们要有钝感,遇到各种挫折时,同样应该如此。世间有一种人非常精明,时刻考虑的是如何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他们只想走顺途不愿遭逆境,只要掉入逆境立即会怨声载道、逃之夭夭。还有一种人盯住一个目标便永不放松,碰到河流一定会架桥,逢上石头一定会炮劈,生活给他们再多的风雨,他们也会痴情地守望下一次远行。有段时间,大家都在谈陈寅恪,可是少有人知道陈寅恪一生经受了许多磨难,比如眼疾,比如特殊时期遭逢的人格侮辱。可是,即使晚年双目失明、没有公开发言的机会,他依然对学术痴心不改:经常口授学术著作,让家人记录下来,以等出版的时机。正是这种面对艰难的“钝感”,使他成了社科研究“三百年来第一人”“教授的教授”(傅斯年语)。

钝感并不意味着愚蠢,也不代表卑微,更多的时候,它是源于一种眼光、一种格局,一种超越普通人悲欢的情怀。一个人不仅能看到眼前的苟且,还能看到诗和远方;不仅能看到卑劣的人性,也能看到社会整体上的光亮;在反常的时候敢相信眼前的一切只是个短暂的过程,生活从来不曾脱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行事逻辑,你的时间、精力便可集中,内心也就有了分辨力,该生钝感的时候会长出足够的钝感,该有敏感的地方会像指南针一样灵动。

哲人说:“宁静致远。”聪明的钝感永远是宁静的基础。

选自《联谊报》

猜你喜欢
宁静致远陈寅恪花钱
宁静致远(书法)
宁静致远——读王小晖的小品画
陈静:宁静致远,香飘南美
陈寅恪的哀而不怨
郭沫若、陈寅恪致沈兼士——关于《“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的通信
陈寅恪与唐筼的爱情故事
小小花钱看科举
王志新
花前月下
大学的精魂——重温《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