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社区志愿服务长效发展问题及路径探究

2024-05-06 23:59
机械职业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社区

冯 红 李 旭

(东北农业大学 a. 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b. 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我国的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工作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和显著的成效,学生通过参与各式各样的志愿服务深入社区、扎根基层,有效提升其社会责任感和志愿服务意识。在这一过程中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社区组织的发展,通过对学生多年来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不断摸索,已经形成了“学校自行组织、学生自愿参与、社区自主接收”的完善工作体系,对学生、社区、学校、社会都有十分深刻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社区志愿服务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社区志愿服务的内涵及特点

对社区志愿服务概念的准确界定不仅对志愿者本人进行志愿工作的立场和观点具有重要意义,更对整个社会对志愿服务的期待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社区志愿服务是指运用社会多方力量让高职院校学生利用自身习得的知识技能在各个社区当中为居民提供便民利民服务而进行的义务活动。总的来说,高职院校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具有自愿性、无偿性、奉献性、独立性等特点。这里的“自愿性”是高职院校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前提,主要是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非政府强制、非社会要求、非他人强迫,而是高职院校学生个体自主响应国家号召,自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各社区的经济、文化、民生、教育等方面的建设。“无偿性”则是高职院校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本质,毛泽东同志于1963年3月题词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学习雷锋同志一生忠于共产主义事业,毫不利己、无私利民帮助他人的精神,号召大家不求回报,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奉献性”则是高职院校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宗旨,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志愿活动的核心是服务,服务的宗旨就是奉献,高职院校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在服务与奉献中推进社会公益活动和事业的不断发展。“独立性”即指高职院校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所具有的鲜明特点和显著优势。高职院校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在整个志愿服务体系当中自成一派,既是志愿服务体系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区别于其他类型的志愿服务,它有着独立的服务主体、服务客体和特殊的服务中介。正处于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锻体期”的学生,在学校的组织和保护下其作为志愿者主动参与到社区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当中,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参与各种类型的活动或工作磨炼技能、提高能力和素质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目的,即利用自身的知识与技能解决社区所存在的问题,为人民群众、社区居民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最终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长效发展。

(二)高职院校社区志愿服务长效发展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1]。高职院校学生虽然在法律角度上已经是成年人,但是他们在心态上还未完全适应社会角色的转换,社区志愿服务作为高职院校学生与社会接轨的一种重要途径,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其与人沟通交流、语言表达等“软实力”,丰富人生阅历,提前适应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参与这一服务能够帮助高职院校学生进一步融入社会,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从事社区志愿服务相关工作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进一步深入基层、融入社区,了解社区居民的基本需要,为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身边的弱势群体或朋辈群体施以帮助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其自我满足感和公民道德感,以一种更直接的方式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其综合素质。

第二,有利于助力社区组织各项活动有序开展,推动社区组织建设有序化[2]。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了大量的专业知识、掌握了大量的专业技能,但苦于缺少真正将知识和技能实践的机遇,而当其走入社区、融入大众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学习到的知识为人民群众解决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社区组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各项难题。这正得益于高职院校学生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和社区志愿服务的特点,才使得社区志愿服务这一交互式的活动具有专业性和实效性,从而在推动社区组织建设有序化的同时推动其建设水平与建设质量的提高,对于基层治理、创新社区组织治理形式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更快发展。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中更有利于将人力、物力等资源更好地集中到基层社区。当代高职院校学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学习了先进的思想观念,作为新时代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他们会在从事社区志愿服务的过程当中不断地传播正能量,在默默工作、默默奉献的同时进一步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在建设和谐社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和谐社会,最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二、高职院校社区志愿服务长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志愿服务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完善

如上文所述,高职院校社区志愿服务具有独立性,这一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往往是学校、社区组织、学生个人等方面因素的相互叠加,产生交互作用,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就目前情况而言,虽然中央部委2017年颁布了《志愿服务条例》,各省市在该条例的指导下相继颁布了适合各地具体发展状况的《志愿服务条例》,国内各地也针对各地的具体实际情况颁布了各种实施意见,但是就国家整体层面而言,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在社区志愿服务过程中仍缺乏相关法律和具体政策的支持,高职院校学生的权益一旦受到侵害,就会面临宏观上没有国家法律保障、微观上缺乏地方政策保护的情况,这将会对高职院校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发展的进程。

(二)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尚未健全

在开展高职院校社区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要想促进该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有完备的后续力量驱动,即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和合适的资源运营,完善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尤其是社区志愿服务却大多依赖学校行政命令的要求,且在从事社区事务和社会工作的过程初期就过早产生自我满足的情绪或消极的想法,加之学校和社区组织缺乏相应的精神上或物质上的激励、奖励措施和机制[3],使学生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后难以获得精神上的鼓励和认同,大大削弱了高职院校学生再次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削弱了高职院校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内部动机。因此,政府应适当出台相应的激励奖励措施,保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荣誉性[4],不仅可以吸引学生,而且能够从侧面提高其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相关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高职院校社区志愿服务的长效发展。

(三)志愿者服务组织内部管理尚未成熟

高职院校社区志愿服务工作能够得到长期持续发展的首要必备因素,就是拥有完整的体系和完善的组织管理制度,但是目前大多学校的志愿者服务组织管理却日趋行政化,这也使得高职院校社区志愿服务流于表面化、流程化、官方化。更重要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志愿服务工作的要求变得更高,参与志愿活动的人数也不断增加,使志愿者服务组织内部越来越多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例如,招聘训练体系不完善、学生管理制度较松懈、志愿服务考评章程不完备等,导致部分参与社区志愿工作的学生热情降低,也影响了高职院校社区志愿服务长效发展的进程。

(四)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尚需强化

当代学生大多成长于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物质条件充裕、精神财富富足,这就导致其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时服务意识较差,多数情况都在被动等待学校或志愿者组织的安排。加之我国的社区志愿服务一般是以“奉献、友爱、团结、互助”的志愿精神为出发点的无偿服务,因此必须在科学观念的指导下才能正确达到高职院校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目的,即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民利民服务的同时实现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从而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进程。然而高职院校学生在服务过程中所做出的能动反映离不开与生俱来和耳濡目染的各种文化资源的同向整合作用[5]。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学生的服务意识还取决于其对志愿服务精神的理解程度、对学校院系号召的响应程度、对社会媒体舆论的投情程度、对社区志愿服务的认同程度等因素,如此复杂的因素交替影响对高职院校社区志愿服务的长效发展而言是不小的挑战。

(五)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能力尚需提升

高职院校学生由于自身各项技能和知识的限制,所能进行的志愿服务种类有限,因此,在从事社区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偶尔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群众的特殊需求。除此之外,由于高职院校学生自身在学校习得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6],或教师在学校传达的志愿服务相关理论知识深度不够,导致其与当前所从事的志愿服务活动工作脱节,加之高职院校学生志愿者在初高中阶段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不多、时间较少、经验不足,进一步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志愿者的管理能力、工作能力甚至表达能力不尽如人意,在工作当中难以获得社区居民的认可,甚至难以在实际工作当中取得实效。各方面能力的缺失或不平衡的发展极有可能使学生变成所谓的“跛脚”人才,也阻碍了高职院校社区志愿服务长效发展的进程。

三、推进高职院校社区志愿服务长效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志愿服务相关法律法规

首先,要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法律保障。涉世未深的高职院校学生参与的社区志愿服务是具有多项风险的服务活动,在服务过程中往往由于不清楚主体双方所拥有的法定权利与义务而发生意外事故和权益纠纷,服务主体双方的权益难以得到切实的保障,严重阻碍高职院校社区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影响高职院校社区志愿服务长效发展的进程。因此,志愿者服务组织、学校或政府务必在发生纠纷时出面,依照相应的法律法规维护志愿者和被服务者双方的权益。

其次,要建立健全有关社区志愿服务的法律体系,明确法律的适用范围。从志愿服务组织的建立到志愿者招聘再到资金的筹集、项目的运行以及志愿者激励奖励措施都要建立完整、完善的志愿服务法律体系,使高职院校学生参与的所有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都能够从法律上获得认可,使志愿者的权益和服务资源均能得到有效保障,只有这样才会使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中,从而进一步推动学校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最后,有效利用新媒体加大志愿服务精神和志愿服务日益法治化的宣传力度[7]。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的新媒体技术发展迅猛,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区组织、政府、学校应以我国主要的志愿服务网站、中国社区志愿服务网和中国青年志愿者网为主阵地。各省市应在此基础上利用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方式建立线上志愿者服务交流平台,促进志愿者服务信息的传播,加强志愿者服务组织内部的交流与合作,总结经验、加强交流、分享心得体会,促使高职院校学生、社区居民、基层工作人员都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理解志愿服务精神、了解志愿服务的法治化进程,最大程度地支持高职院校社区志愿服务的开展、促进高职院校社区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即使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的初衷是源于他们的爱心和热情,但是志愿服务作为一项事业,仅仅依靠志愿者的爱心和热情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必须建立强有力的激励机制。合理完善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可以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因此,优化激励机制应从多角度出发给予参加志愿服务的学生以奖励,激发其坚持志愿服务工作的动力,强化其志愿服务精神。高职院校可以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学生颁发荣誉证书,对表现优秀或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增加学生志愿者对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认可度,并且适当提升社区志愿服务类的荣誉证书在学生进行综合测评时第二课堂加分的地位,增加其再次参与此类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可能性。除此之外,可以将学生在社区志愿服务当中的表现和贡献度以及社区居民满意度等因素作为衡量标准,在学校内部形成一套完整的可以纳入课程体系且与学生学分挂钩的激励机制,即学分考核制。详细制定各项加分项目以保证考核的公平性,如在队伍当中负责整体统筹的队长、有突出贡献的队员、志愿时长累计达到一定时长者加5分,其他普通队员加3分等,通过这些方式增强高职院校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后期驱动力,从根本上确保高职院校社区志愿服务的持续性发展。

(三)加强志愿者服务组织内部管理

学校应逐步、逐级落实责任,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志愿者服务组织的内部管理,形成由校团委带头整体领导、各学院分团委具体实施、志愿者服务组织详细执行的组织架构,确保学校领导、团委老师对各个志愿者服务组织第一手情况的具体翔实掌握,并保证必须在领导和老师的带领下由学生干部牵头完成各项具体工作。组织内部从人员选拔到组织目标,再到具体章程、规章制度的制定,始终按照建立的规范和要领实施可操作性管理,并不断在实践当中吸取经验加以完善。进一步明确组织内部成员具体职责分工,落实“一人一工作”的主体责任制度,即确定组织内部管理者权力分工,严格按照志愿者服务组织内部制定的具体章程、工作计划进行日常工作,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协调组织内部的各项资源,服从组织内部的调配,进一步加强组织内部管理,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

(四)提升志愿者的服务意识

要不断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志愿者树立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意识。为此,应该从宏观上整体构建“家—校—社区”的模块联动格局,推动“家—校—社区”三大模块的有序联动发展,实现三大模块的优势互补和区别分工,从三个层面不断改善整个社会的志愿服务大环境,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意识,从而形成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长效发展的合力[8]。

首先,就社会层面而言,应在全社会宣传倡导志愿服务精神,培育志愿服务理念,让志愿服务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走入家家户户,为高职院校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发展在家庭层面创建广泛的群众基础,打下良好的社会声誉。其次,就学校层面而言,各高职院校需要在校内开设推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相关讲座、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摆正参加各种类型志愿服务的态度,使其从心底认同社区志愿服务,增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实效性,推动他们不断将专业的经验与实践的能力合二为一。最后,从社区层面出发,高职院校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能够为他们踏入社会提供过渡,为其提升自身能力、积攒社会经验提供良好的平台,因此,接收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志愿服务的各社区网格也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一要加强社区党建工作[9]。党员作为人民群众的先锋队既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也要在志愿服务当中充分融入党建工作,加强基层社区党组织对高职院校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的引导与培养,充分发挥党组织自身的先进性和党员在各项活动中的模范带头作用。二要打造社区特色项目。各社区应在立足本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的基础上进行调研,自主开发一批能够满足居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便民利民的、能够体现社区自身特色水平的项目,以保证高职院校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时能够迅速针对居民需求开展点对点帮扶志愿活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提高居民满意度。三要形成良好社区氛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区志愿服务的顺利展开需要以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守望相助的良好社区氛围作为依托,在这样的氛围当中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才能够进一步了解基层、服务他人、奉献社会,进一步提升自身素养、提升自身思想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达到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长效发展的目的,进一步取得多方共赢的实效。

(五)提高志愿者的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同样肩负着民族复兴、振兴祖国的艰巨任务,他们年轻有活力,但首先应始终保持谦虚、恭谨、虚心的态度品质,自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压力承受能力。在面对困难时,要有坚持下去、不畏一切的勇气,不断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实践,克服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从实践当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更重要的是,对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高职院校学生而言,仅凭一腔热血是远远不够的,他们需要的是专业的技能和素质,学校应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培训机制或通过专门的培训机构,以讲座、交流会等形式对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高职院校学生志愿者进行技能和素养的培训,注重培训内容的专业性和丰富性,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作为社区志愿者的责任感和幸福感,从而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服务质量,最终促进高职院校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发展。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学生作为社会上机动性较强、社会责任感较重的年轻群体,已成为从事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中坚力量之一。基于我国目前对高职院校社区志愿服务的高度重视,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全部优势,并进一步推进社区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解决其在现实当中存在的问题就显得十分急迫,需要学校、社区、社会等主体共同做出努力并形成合力,不断探索创新出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工作方法,才能够推动高职院校社区志愿服务长效发展,才能够保证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并促使其在服务过程当中不断充实自身,提升各方面能力和素质,实现全方位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社区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