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访谈的“新”尝试与“心”体验

2024-05-06 11:13韦嘉欣
新闻潮 2024年3期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

韦嘉欣

【摘 要】融媒体时代,信息碎片化程度加深,海量短视频改变了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和审美体验。对于电视新闻媒体而言,新闻访谈节目由于时长较长,在内容推荐算法中相对处于劣势,导致近年来电视新闻媒体在新闻访谈上的创新动力不足,普遍存在节目形式旧、传播渠道窄、引领能力弱等问题。电视新闻媒体肩负着引导主流价值观的社会责任,应积极探索守正创新的方法,制作出符合当下观众审美需求的电视新闻访谈,来承载厚重的故事、动人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和伟大的时代精神。本文以第三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获奖作品《对话新疆救人青年:来自“石榴籽”的深情》为例,分析电视新闻访谈如何用“新”吸引观众、用“心”打动人心,以期为新闻访谈节目制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电视新闻访谈; 融媒体时代; 记者型主持人; 编导型记者

2022年8月1日,四名新疆青年在广西高速公路上偶遇一辆轿车侧翻起火,他们从事故车辆中救出两人,事后又去医院为伤者捐款,并在收到公益奖金后,转捐给了广西被洪水冲毁家园的乡亲,系列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成为边疆民族地区民族团结的生动范例。广西新闻频道迅速分析判断报道重点和报道方式,以电视新闻消息、网络新媒体短视频抢时效,同时深挖背后的故事,于2022年8月20日在广西新闻频道电视大屏及新媒体矩阵播发电视新闻访谈《对话新疆救人青年:来自“石榴籽”的深情》(以下简称《对话》),对宣传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示好广西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取得的成绩发挥了积极作用,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电视新闻访谈具有“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两大属性,该体裁的优势是让新闻当事人讲述故事、陈述观点、表达思想、抒发情感,让观众了解事件、认识人物、产生共鸣。传统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访谈在“官方媒体+热点事件+焦点人物”三重加持下,很受关注和欢迎,而进入融媒体时代后,以秒为计时单位的短视频成为受众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因此,要顺应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趋势,制作出符合当下观众审美需求的电视新闻访谈节目,创新势在必行。

一、用“新”尝试吸引关注

创新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通过纵向观察、横向对比,可以发现电视新闻访谈节目发展和创新的路径。

纵观我国谈话类节目的发展历程,1993年开播的《东方时空》与1994年开播的《焦点访谈》两档节目采用纯访谈、访谈加现场实录、实录加解说三种纪实性报道手法,1998年开播的《杨澜访谈录》、2002年开播的《鲁豫有约》更注重情感交流,2012年开播的《开讲啦》增加了知识性和互动性。

横向对比当下网络谈话类节目,例如,腾讯视频推出的《十三邀》由作家许知远担任主持人,跳出“你问我答”模式,开辟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谈话场景。又如自媒体访谈《李程远不远》则更加瞄准细分赛道,借一杯深夜的酒打开心扉,形成共情传播。由此可见,谈话类节目一向是视频节目改革的前沿,仍有许多创新空间。

(一)改变分工方式,增强团队协作

传统的电视新闻访谈已经形成一套相对固定的分工机制,前期采编团队由文字记者、摄像记者、主持人组成,后期编辑有文字编辑、图像编辑等,优点是分工明确、高效运转,缺点是各守一方,难成合力,常常出现文字、画面、配乐、字幕“貌合神离”的尴尬,还会由于个人审美不同而产生“画风凌乱”的观感。电视新闻访谈节目《对话》主创团队打破传统采用演播室或转播车录制的方式,创新制作方式,带动节目质量提升,优化传播效果。

1.记者型主持人,参与采编过程

访谈前,主持人与记者一同梳理事件经过,分析出系列事件背后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由此拟写采访提纲;访谈时,主持人改变传统角色和语态,增强共情能力,通过交流、提问、追问,变播报提问者为参与叙事者。从采访到播出,主持人贯穿其中,深采精编利于播,在报道中很容易把握好重点、角度、目的,有利于形成生动、流畅、深刻、全面的报道,也利于形成个人独特的报道风格[1]。

例如,在《对话》“好事传为佳话,他却自责落泪”访谈片段中,原本设计的问题是“事件被报道之后,生活有什么变化”,当事人买买江回答:“生意确实太忙了,有点不好意思。”主持人并没有机械地进入下一个提问:“是否会继续助人为乐”,而是先强化现状:“他们是觉得您做了好事想来见一下您”,再补充追问:“为什么会觉得不好意思?”这段加强与追问触碰到了买买江的心结,买买江坦言:“因为不是做得特别好,应该再救出两个人,那我就开心了,没救出这两位心里面是一个结,很不舒服,确实心里面很难受。”这是买买江连日来在面对铺天盖地的报道和蜂拥而至的顾客后,首次向外人倾诉内心的自责与惭愧,甚至不禁落泪,成为节目中最打动人的一个片段。受众更希望看到新闻人物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看到他们和许多人类所有的心灵“内核”[2]。这也是电视新闻访谈的魅力所在,具有人文关怀、直抵人物内心,从而引发思想共振与情绪共鸣。

2.编导型记者,站在观众角度思考

过去,电视新闻访谈录制、切换、采集同步进行,记者、编辑发挥的作用无非是剪同期、写解说、编片花、上字幕,这样能保证高效出片、安全播出,但也导致了节目形态单一。而网络访谈节目制作者必须融入编导思维、站在观众角度思考,从一开始就要吸引眼球,中间高频输出字幕、音效、特效提起观众兴趣,保证完播率才能获得更多流量。两者对比,观众当然是喜欢更有“网感”的视频。因此,记者也需要带着编导思维来采制电视新闻访谈,在新闻真实的基础上,创新拍摄手法、稿件结构设计。

例如,《对话》主创团队舍弃了传统的流水线作业,尽量不用“同期+解说”“三秒切画面”的老套路,转以节奏张弛有度的剪辑将故事娓娓道来,开头用快節奏的事故视频剪辑和几位新疆青年穿插式讲述,引领观众快速进入惊心动魄的事发现场,随着访谈推进、话题逐渐深入,通过纪实镜头和沉浸式对话观众慢慢接近受访者的内心世界,讲到动情处,新疆青年的落泪哽咽和记者的共情应对均长镜头保留,冲入火海救人的英勇形象和面对生命逝去的遗憾落泪反差,对观众的心理形成强烈冲击,人物展现立体饱满细腻。

(二)重塑节目形态,激发内生动力

1.前期录制追求真实

走出演播室,离开导播切换系统,舍弃流程台本,避免表演式访谈。真实记录主持人从寻访到初次见面再到深入了解的过程,让观众真实感受情感变化。选择在当事人最熟悉的新疆烧烤店里录制,让当事人回归轻松自然的状态,表达更加真实动人。同时,加入行进式采访,将访谈的第二空间延伸至当事人工作、生活等场景,使人物刻画更加立体饱满。

2.叙事结构跳出套路

跳出传统电视新闻访谈“一问一答、中间片花”的叙事结构,设置两条叙事线,一条由新闻当事人讲述,一条由现场视频剪接组成,例如,在“浓烟烈火中三进三出 惊心动魄的救援现场”访谈片段中,用蒙太奇、先声后画等手法,在访谈与事故现场视频之间来回切换3次,弱化了访谈与VCR片花的边界感,让两条叙事线相互交错,呈现所见即所闻。这个片段仅有2分40秒,不仅讲清楚了事发过程,更还原了现场的惊心动魄。

3.后期剪辑多下功夫

此次访谈在后期剪辑上下了很多功夫,全程录制3个机位的访谈视频并对齐剪辑,选取每个机位中最精彩的话语、表情和动作,灵活采用EDIUS、AE、剪映等多个软件,加入动态字幕、音乐音效、转场特技等,让访谈视频、现场视频、新闻视频有机融合、丝滑切换,视听效果耳目一新,带来更强的情感张力。

(三)改变传播方式,提升引导能力

在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只用动动手指,网友就能在手机上刷到感兴趣的视频。而对比传统电视媒体,观众需要多次换台或者要在该媒体的视频APP里检索试看,才能找到想看的节目。因此,电视媒体应顺应时代潮流,推动多屏融合,优化传播效果,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在4名新疆青年见义勇为、慷慨解囊的系列事件发生后,广西新闻频道第一时间在电视播发新闻消息、在微信公众号推出图文消息、在网络平台推出新媒体短视频。在电视大屏播出12分钟新闻访谈当天,在广西视听APP新闻专区播放,是当日播放量最高的新闻原创视频。此外,剪辑8分钟精简版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发布,开放评论区互动,获救者家属在评论区留言致谢,实现新闻内容的延伸阅读,节目在电视、电脑、手机等屏幕间成功实现跨屏传播。

二、用“心”体验打动受众

媒体融合背景下,迎来了“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摄像头”时代。新闻本就是易碎品,碎片化传播方式使海量的信息带来的是瞬时吸睛、过目易忘、时空错乱、细节不明的观感体验。然而,对于新闻媒体而言,一味追求短、奇、快,看似赢得流量,实则失去公信力和新闻价值。因此,新闻工作者要把握主动权和主导权,不仅要在形式上创新,也要在内容上走心,才能有效发挥媒体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作用。

(一)扎实践行“四力”

网络视频平台技术改变了人们的浏览习惯,现在往往一些由电视记者花大力气做的长篇幅节目并不受观众关注,在网络上收视数据惨淡,大量短平快信息、新媒体短视频反而容易受到关注。于是,电视新闻媒体普遍谋求转型,向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进军,一些记者以做新媒体短视频和网络直播为主,电视大屏新闻则简单处理,甚至直接把新媒体短视频放到电视节目中播出,新闻素材可以从网上下载或录屏,新闻信息可以直接摘抄。从短期看,这样做能节约制作成本,快速获得流量,但从长远上看,冲击了自身的新闻价值体系。因此,新聞工作者应扎实践行“四力”,保持自身的战斗力和主流媒体的公信力。

例如,在《对话》节目录制前,因为网络上大量短视频刷屏,让当事人内心备受煎熬,也拒绝了媒体采访。《对话》主创团队来到当事人买买江的烧烤店里真诚说明来意、耐心等待,最终完成了一个多小时的深入采访,采访过程中,与当事人继续聊到深夜,努力解开他们的心结,也挖掘出更多故事,最终呈现出有深度并打动人心的报道。主创团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唯有践行“四力”才能创出精品力作。

(二)深挖时代精神

当前,电视新闻访谈容易走进一种误区——热衷于邀请名人、网红来访谈,因为选择了自带流量的人物,制作出来的节目在网络上会自动获得抖音、微信视频号推流,尽管获得短时的流量,但缺乏新闻价值的深入挖掘,导致受众不明确新闻访谈依据的新闻事件是什么,无法反映时代精神内核,也无法打动人心。因此,做电视新闻访谈要立足坚守新闻价值,深挖时代精神。

电视新闻访谈《对话新疆救人青年:来自“石榴籽”的深情》之所以吸引人、打动人,正是在于牢牢把握事件背后的新闻价值、深入挖掘人物背后的思想境界和折射出来的时代精神。例如,抓住网络募捐这个细节,厘清从见义勇为到慷慨解囊背后的必然关联,抓住新疆烧烤店里的“民族团结联络站”这一细节,深挖了新疆青年融入广西背后各民族互帮互助的故事。在标题、访谈同期声及主持人评议中多次运用“石榴籽”的比喻来巧妙点题,生动诠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及意义,抓住新闻的第一落点“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此外,主创团队跳出事件之外,采访四人各自的奋斗小目标,让典型人物回归真实平凡,发掘新闻的第二落点“奋斗的明天会更好”,做到宏大主题的柔性表达,让观众获得昂扬奋进的精神动力。

三、结语

新闻时刻都在发生,流量激烈碰撞。电视新闻媒体应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紧跟时代主动求变,创新内容、形式、传播方式制作出受众关注、喜欢看的好节目,同时也应守好自身阵地,不让碎片化视频消解新闻价值,扎实践行“四力”、牢牢把握新闻价值、深入挖掘时代精神,发挥好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原默.从《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看我国电视新闻的走势[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51-53.

[2]臧铯.新闻访谈:记者还会说什么[J].新闻实践,2008(11):24-26.

猜你喜欢
融媒体时代
融媒体时代网络新闻专题策划原则
融媒体时代综艺节目的发展研究
融媒体时代主持人角色定位与能力塑造研究
论融媒体时代宣传报道策划的多重性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采编人员职业素养研究
融媒体时代对编辑的能力要求
融媒体时代电台文字编辑发展战略研究
融媒体时代如何培养记者的创新意识
融媒体时代,广播如何挖掘音乐节的声音价值
融媒体时代电视画面的剪辑研究